生成·重塑·变革:信息社会与共产主义的三重意蕴

2024-05-17 20:43阳倩
理论观察 2024年1期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信息技术

阳倩

摘 要:信息技術的发展对当代社会形态变革产生了深刻影响,使得工业社会之后的信息社会与资本主义社会之后的共产主义社会之间的内在关联日益突显,集中表现为:信息社会孕育着共产主义的生成趋势、信息社会全面改造与重塑人类社会、信息社会推动社会形态向共产主义变革。当前,中国正努力实现从农业社会向新型工业社会、并同时向信息社会迈进的伟大目标,这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将是具有重大创造意义的历史跃迁。

关键词:信息技术,社会形态变革,共产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图分类号:A811;D09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4)01 — 0050 — 04

美国著名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John Naisbitt)①在《大趋势》一书中提出了新时期正在发生变化的社会发展“十个新方向”,其中的首要论断就是指出人类已经进入了信息社会。这一论断引发了学界关于信息革命与社会革命的再思考,以及关于共产主义实现路径的再探索。马克思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演进必然遵循内在的逻辑规律,列宁也提出要把历史当做一个“极其复杂、充满矛盾而又有规律的统一过程”[1]来研究。本文以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为基点,从生成、重塑和变革三重意蕴出发,分析探讨信息社会与共产主义的内在逻辑,揭示信息技术改造传统社会的积极意义,并重点阐释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现共产主义应具备哪些关键条件。

一、涵养与生成:信息社会与共产主义的内在逻辑揭示

(一)立足于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的学理依据

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包含了经济社会形态理论和技术社会形态理论两种解释维度,二者之间蕴含着紧密的内在关联。“大体说来,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作是经济的社会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2],以所有制形式揭示了人类历史的演变历程。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论述了“游牧民族”“渔猎民族”“农业民族”“商业民族”[3]等内容,基于此,学界以技术为核心的生产力发展变化为标准,认为技术社会形态经历了渔猎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四个发展阶段。此外,马克思曾形象地指出:“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4]马克思将生产力发展看作是推动生产关系变革的最主要原因,生产技术的革新是生产力进步的关键,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推动人类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这是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最根本、最核心的要旨。

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人类社会发展面貌焕然一新,正逐步迈入一个崭新的技术社会形态——信息社会。信息社会是否将带动共产主义社会这一经济社会形态的到来?信息社会与共产主义社会间存在着怎样的具体联系?这对于当今实践的社会变革和转型发展而言是极具现实意义的时代课题。

(二)信息社会与共产主义的内在关联揭示

迈入信息社会,信息与知识成为社会各领域的关键性要素支撑。而资本主义的固有矛盾在信息社会集中体现为信息的私人占有与开放共享之间的矛盾,资本家垄断信息技术,利用信息的跨时空流动造就资本的全球化效果,私有制的逐利本质导致世界绝大多数人被割裂在信息红利之外,人类将深陷两级分化的危机之中。由此可见,信息垄断不符合社会经济发展和人类自身发展的需要,甚至可能诱发激烈的社会冲突与动荡,这也是马克思关于“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过程的最后一个对抗形式……人类社会的史前时期就以这种社会形态而告终”[5]论断的又一印证。

与此相反,信息社会与共产主义之间蕴含着双向匹配的内在逻辑。共产主义“为人人享有信息化发展的同等机会和权利、为消除和缩小信息鸿沟提供制度保证,其终极目的是走向共同富裕,达到个人充分、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使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本成为人们走向富裕的共同手段。”[6]共产主义社会人人都是生产资料的占有者,信息资源的自由传播将不再因为私人垄断而受限,信息的私人占有和开放共享之间的矛盾得以化解,私人占有生产资料导致的阶级对立问题也将得到解决。这恰恰说明了,共产主义的制度安排更适于信息技术的发展,从侧面彰显了共产主义较之资本主义的优越性,印证了共产主义取代不平等的资本主义的必要性和必然性。此外,信息社会也为实现共产主义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中最具革命性的因素,信息技术在物质生产领域的应用前所未有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和生产力水平,为彻底消除贫困,实现马克思与恩格斯所论证的“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目标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条件。这充分说明了,信息资源的共享特质与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存在着不可调和的内在矛盾,但却与共产主义的本质特征高度吻合。信息社会提倡知识共享、反对信息封锁的特质蕴含着消除信息垄断的进步性,为实现共产主义的生产资料公有制开辟了道路,将推动经济社会形态与技术社会形态并驱向前发展。

由此可见,信息技术与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存在着不可调和的内在矛盾,但却与共产主义的本质特征高度吻合。人类社会的发展是过程与阶段的统一,共产主义必然要经历现实的打磨,才能在实践积累的历史成果中得以实现。信息社会与共产主义仍处于发展的过程之中,并呈现出蓬勃的生成状态。信息社会将为共产主义注入源源不断的物质养料,创设崭新的共产主义发展契机,共产主义正彰显着蓬勃的生长希望。

二、改造与重塑:信息技术对传统社会的创造性颠覆

当前信息技术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和生态等各个领域的关联日益密切、发展日益融合,触发了对人类社会全面而深刻的创造性颠覆,为实现共产主义提供了现实支撑。

(一)信息社会的突出特质及其时代价值

作为信息技术“再结构”社会的产物,信息社会与传统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存在着实质性区别,并日益展现出其独有的变革特质和时代价值。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以土地、劳动和资本为主要生产资料,表现出一定的排他性和不可分享性,社会生产力相对落后。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信息和知识逐渐超越传统生产要素成为新的物质基础和价值源泉,并表现出截然不同的性质和特征。“知识是今天唯一意义深远的资源。传统的生产要素——土地(自然资源)、劳动和资本——没有消失,但是它们已经变成第二位的。假如有知识,能够容易地得到传统的生产要素。”[7]信息和知识的共享性、开放性、高效性等特质,对于突破传统生产发展阈限、促进生产力发展具有重要推动意义。此外,“脑力劳动、知识创新、万物互联、大数据、云计算等是信息社会区别于其他社会形态的典型要素。”[8]信息社会以信息流动、技术变革、知识创新为主要内容,以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为主要特征,蕴含着强劲的社会影响力和变革力,已成为重塑社会的重要力量。

信息社会的到来是极具变革性和创造性的社会进步,将持续对社会历史发展发挥出独具变革价值和塑造意义的突出作用。信息社会内嵌于马克思对未来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判断之中,信息产业、人工智能、智慧城市等新兴经济业态和社会新面貌的涌现无一不展现着信息社会的创造性特质,同时也预示着未来社会发展的全新走向。

(二)信息技术改造与重塑人类社会

首先,智能经济逐渐成为社会经济发展主流态势。在技术革命的推动下,智慧金融、智能农业、智能工业等一系列智能经济形式层出不穷,传统农业、制造业、服务业也不断实现智能化转型升级。伴随着生产力结构性调整,社会产业结构、劳动方式和就业结构也发生了实质改变,产业结构由劳动集约型逐渐转向了知识集约型,劳动形态多元化、工作机制更富有弹性,知识型和技能型就业岗位持续增加。经济活动的科技含量得到了极大提升,信息技术正成为经济发展的基本技术支撑。

与此同时,信息技术也深刻塑造着社会政治和文化领域。一方面,信息技术为社会组织建设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智慧城市、智慧社区、智慧乡村等各种虚拟社会组织大量兴起,深刻改造着传统社会治理体系。另一方面,数字政府的成功搭建使政府办公和治理能力大大提升,在全社会范围内开展广泛深入的精细化、网格化社会治理成为可能。在文化领域,意识形态组织形式和宣传手段的信息化、文化内容本身的开放化、文化成果展示方式的科技化发展迅速,信息社会自由开放、创新多元、包容共享的核心理念在社会范围内迅速铺开,“信息文明”出现并快速发展。

最后,信息技术延伸到了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互联网成为人们学习、工作和生活不可缺少的工具,信息技术在为人们提供高效便捷生活服务的同时,也深刻改变着人们的行为方式。随着通讯工具的智能化发展,人们的交流联络都离不开虚拟网络,人与人、人与世界都被清晰地联络起来,网络社交因其便利性和互动性颠覆了传统的社交形态。此外,无人驾驶、智能家居、智能办公、智慧养老等诸多应用的问世,重筑了社会基础设施,信息技术正多维度、多层次地改造和重塑着人类的社会生活。

三、创新与变革:信息社会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结合

现阶段,“改革是我们进行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的重要方面。”[9]信息社会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结合的新思路,有助于拓展对当代中国发展阶段的新认识,更好促进技术革命与社会变革相互促进,在信息化浪潮中找准通向共产主义的最佳道路。

(一)根本要求:彻底破除资本主义私有制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现共产主义的根本前提在于彻底消除资本主义私有制。目前人们对技术取代人类劳动,甚至是凌驾于人之上的现状带有紧张情绪,但问题的实质并不在于技术本身,而在于技术的应用。资本家对信息技术的垄断给人类发展带来了危机,为此我们必须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消灭资本消极性的有效制度设计,彻底突破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历史困局。

今天,中国已经走在了自工业革命以来的信息革命的前列,并得以在信息时代大展身手,有足够实力将信息技术置于公有制约束之下,进而遏制信息垄断。在当前形势下彻底破除资本主义私有制,既要立足信息社会的特点与优势,也要充分考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各项具体条件。基于此,我们应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勇敢地利用信息社会的技术优势为人类开辟通往共产主义社会的崭新通道。我们要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在全社会开展系统深刻的信息革命以释放出强劲的社会生产力,创造能够为全体人民共享的物质财富,带领人民走向共同富裕。其次,应对信息垄断带来的危害,要确立信息技术在市场经济体制中应遵循的经济规定,充分发挥出信息技术的创造性、普惠性和全民共享性特质,使信息技术服务于大多数人而非少数人,进而彻底破除资本主义对信息技术的垄断。

(二)重要条件:发挥信息技术创造性优势

“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法管理方法。”[10]当前中国正处于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迈进的关键转型期,信息技术水平距离发达国家仍有较大差距,自主创新能力有待提高。因此,聚焦信息社会的技术优势,充分发掘信息革命的实践意蕴,是以技术革命助推社会革命的关键所在。

马克思认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互相联结的两个方面,生产力要和先进的生产关系相结合才能推动新的社会形态变革。进入信息社会,信息技术为建构计划经济体制提供了技术支持,借助高度发达的信息分析工具,能够快速对市场信息进行采集、分析和整理,以实现对庞大复杂的市场的灵活调控,形成既能反应市场动态又能统筹经济发展的市场经济体系。信息技术与市场经济的结合是一次生动的体制创新,在公有制的约束下,市场经济的主导权将掌握在全体人民手中,信息技术则是以公正的立场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科学意见,这将使市场经济既充满活力又不失控制力。

此外,信息技术同样有望成为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动力。信息资源库储存着市场经济发展、政府组织管理及社会基础建设等多项数据,使国家能够站在发展的全局对社会建设进行总体布局和整体规划。国家还能够借助信息监控系统及时预知社会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因素,快速制定出科学有效的应对方案,为社会安全提供有力保障。信息技术在政治领域的应用将使政府的治理水平得到大大提升,正推动社会朝着保障人民基本利益、提升人民生活水平和增进人民福祉的方向前进。信息社会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有机结合充分利用了信息技术的巨大优势,正逐步打造出平等化、公正化、民主化的技术结构、经济结构和组织结构,创造出“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

(三)奋斗目标: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人类解放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價值理想以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为基础,因而是一个现实的而非虚幻的历史性的实现过程。”[11]随着社会形态的更替,人的本质力量已经实现了从自然、孤立、零星的状态到被束缚、片面化和不充分的转变,目前正朝着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目标迈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的根本价值诉求。

在恩格斯看来,共产主义并不仅是简单的资本主义替代方案,而是彻底的人类解放。恩格斯曾在《反杜林论》中提出:“旧的生产方式必须彻底变革,特别是旧的分工必须消灭。代替它们的应该是这样的生产组织:在这样的组织中,一方面,任何个人都不能把自己在生产劳动这个人类生存的必要条件中所应承担的部分推给别人;另一方面,生产劳动给每一个人提供全面发展和表现自己的全部能力即体能和智能的机会。”[12]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正朝着“将生产劳动变为人类的自由解放活动”这一目标稳步前进。在资本逻辑的主导下,资本家强行侵占了无产阶级劳动者的自由时间,野蛮剥夺了劳动者自由全面发展的基本条件。而信息技术所带来的生产效率提升恰恰缩短了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增加了人们实现自身发展的自由活动时间,为劳动解放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了现实机遇。此外,信息技术的延展在取代低端性、重复性劳动类型的同时,也创造了许多可供人们发展自我的实践活动与物质条件,人们将逐渐从压迫性劳动模式中被解放出来,并得以自由地培养兴趣爱好和发挥力量才能。最后,进入信息社会,政府可以借助劳动力数据库的分析调配功能,充分考虑劳动者的物质条件、兴趣特长、发展规划等个性化特征,建立起动态平衡、富有弹性的社会分配机制,将人类的自由全面发展与社会的发展变革有机统一起来。

共产主义社会是一切有阶级、有压迫的社会的终结,信息社会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有机结合充分尊重了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能动性和创造性,无疑给全世界人民呈现了一条通向解放的特殊道路。随着物质生产领域的信息化发展,信息技术为打破片面性的旧式分工、消除异化人的强迫劳动、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创造了一系列基本条件,无产阶级正逐渐从被压迫的劳动阶级变为自由的劳动阶级,能够自由、自觉、自主地“各尽所能”,马克思与恩格斯所论述共产主义社会也终将成为现实。

四、结语

以上分析已经充分证明,信息社会已为共产主义社会的实现奠定了一定的物质基础和现实条件,共产主义社会正处于社会历史演进的合理序列之中。但共产主义并不会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而自动到来,实现共产主义要求我们超越被动塑造的基础层面,更加积极主动地进行激烈、丰富的社会变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信品格承载着特殊的历史使命,当前我国正处于向信息社会过渡的历史性转折点,我们更应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道路自信,抓住历史伟大变革的发展契机,勇于接受新事物、新技术带来的困难和挑战,坚持解放思想、创新变革、把握机遇,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息化、智能化建构。在社会变革的历史关头,以“换道追赶”和“弯道超车”的发展态度,实现两个更高层次的重大跃迁和跨跃性发展,用实际行动助推共产主义这一人们期盼已久的、崭新的社会制度的真正实现。

〔参 考 文 献〕

[1]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25.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3.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1-32.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42.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3.

[6]肖峰,张坤晶.信息革命与社会主义新形态[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4(02):18-22.

[7]彼德·F. 德鲁克.从资本主义到知识社会[G]//达尔·尼夫主.知识经济,樊春良,冷民,等,译.珠海:珠海出版社,1998:57.

[8]孙伟平.智能社会:共产主义社会建设的基础和条件[J].马克思主义研究,2021(01):48-56.

[9]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107.

[10]鄧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63-64.

[11]孙正聿. “现实的历史”《资本论》的存在论[J].中国社会科学,2010(02).

[1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10-311.

〔责任编辑:侯庆海〕

猜你喜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信息技术
黄龙飞: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者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工作发展方向
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途径
社会主体研究方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中的运用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共产主义思想麒当代启
“五形态论”与共产主义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