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体经济学之范式变革及其当代意义

2024-05-17 08:51黄毅管小其
鄱阳湖学刊 2024年2期
关键词:生态文明

黄毅 管小其

The Paradigm Shift of Community Economics and Its Contemporary Significance

☉Huang Yi & Guan Xiaoqi

With the industrial civilization wanes, Western mainstream economic theories that have historically underpinned the capitalist system are encountering unprecedented challenges. The push towards a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necessitates a profound shift in economic paradigms. In this context, the collaborative effort of Cobb and Daly, “For the Common Good” by Cobb and Daly emerged as seminal work that challenges the tenets of  neoclassical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in the West. This text offers a critique of various facets of mainstream Western economic theories, encompassing their objectives, assumptions, methodological approaches, and policy instruments. It delineates the fundamentally anti-ecological character of capitalism and, grounded in process philosophy, articulates a vision for a new economic paradigm predicated on “community economics”. This paper aims to expound and explore the contemporary relevance and significant contributions of the“community economics” paradigm. It suggests that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presented by Cobb and Daly provides valuable insights for realizing Chinas vis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Furthermore, the paper proposes the development of a discourse system for Chinese socialist ecological economics, informed by the dialectical historical perspective of Marxist materialism. This endeavor seeks to chart a course for the continued advancement of Chinas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drawing inspiration from the transformative paradigm of “community economics”.

[摘 要]隨着工业文明的式微,西方主流经济理论服务于资本主义制度的范式和框架在现实中受到最为严峻的挑战。生态文明呼唤经济学范式的变革。柯布和达利合著的《为了共同的福祉》是西方挑战新古典环境经济学的一面旗帜。该书通过对西方主流经济理论的目标、假设前提、学科方法、政策工具等多方面的批判,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反生态本质,并以过程哲学为基底提出了构建“共同体经济学”这一新范式的具体设想。文章阐述并发掘了共同体经济学的当代意义和重要价值,提出在其理论范式的启发下继续探索中国生态文明的实现路径,在马克思唯物主义的辩证史观下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经济学话语体系。

[关键词]共同体经济学;范式变革;生态文明;《为了共同的福祉》

[作者简介]黄毅,安徽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安徽合肥 230601);管小其,海南热带海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海南三亚 572000)

①樊美筠、王治河:《我们这个时代所稀缺的精神贵族(代序)》,载小约翰·柯布:《柯布自传》,周邦宪译,北京:华文出版社,2018年,“代序”第1页。

②樊美筠、王治河:《我们这个时代所稀缺的精神贵族(代序)》,载小约翰·柯布:《柯布自传》,周邦宪译,北京:华文出版社,2018年,“代序”第7页。

DOI:10.3969/j.issn.1674-6848.2024.02.008

中国学界对小约翰·柯布(John B. Cobb, Jr.)并不陌生,他“曾被推选为全球50位杰出的思想家之一”,①是美国著名的过程哲学家、怀特海哲学的第三代传人、生态经济学家、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领军人物、美国著名的环保领袖以及“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唯一的一位外籍专家顾问”。②21世纪以来,中国学者已陆续从多个角度对柯布的哲学思想进行深入研究,迄今已有相关研究成果40余篇。尽管如此,国内外学术界对其与世界著名生态经济学家、世界银行著名经济顾问赫尔曼·达利(Herman E. Daly)1989年合著的《为了共同的福祉:重塑面向共同体,环境和可持续未来的经济》(For the Common Good: Redirecting the Economy toward Community, the Environment, and a Sustainable Future,以下简称《为了共同的福祉》)关注不多且研究甚少。这部由两位看上去非常另类的思想家合著的书,已成为一本另类的经济学名著,是西方环保主义者和生态主义者眼中“生态经济学的奠基之作”,后现代拥趸眼中的后现代运动的扛鼎之作,王治河博士眼中的“有机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宣言”。①当然,另类的经济学名著并非怪异的经济学,它的另类恰好在于,一方面是对现代经济学所偏执坚持的怪异想法的深刻批判,另一方面是对共同体主义视野下回归经济学应有的常识性智慧的坚守。也正因为如此,该书1992年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大奖[格文美尔改进世界秩序新观念奖(The Grawemeyer Award for Ideas Improving World Order)],被认为与埃莉诺·奥斯特罗姆(Elinor Ostrom)的《公共事物的治理之道》(Governing the Commons)一样指明了人类21世纪新经济学之路。故此,著名生物学家、斯坦福大学的保罗·埃尔利希(Paul Ehrlich)教授认为这是“一本光辉灿烂的著作……想解决人类困境之人,都应当拥有此书”。②

一、对现代经济理论的批判

《为了共同的福祉》的作者,一个是经济学家,另一个是哲学家,他们之间的合作并非出于偶然,而是因为他们“都具有强烈的生态关怀,都对标准发展模式在第三世界产生的后果深感忧虑,从而形成了自己的经济学观点”,③对不可持续危机予以积极回应,并为人类探寻可持续发展之未来途径。对此,柯布坦言:“在(20世纪)60年代末期,和其他人一样,我也开始关注我们文明彻底的不可持续性。”④这在另一个说法中得到验证:“1969年,柯布博士正在读高中的儿子给他推荐了一本书《人口爆炸》,也正是读完这本书后的思考,使柯布博士决定由原来的哲学研究转向生态文明的研究。”⑤正是在寻找对人类文明可持续发展真正有意义的建议的过程中,提倡稳态经济的达利吸引了柯布。1972年,在克莱蒙举行的“面对灾难的第三种选择”(Alternatives to Catastrophe)会议上,达利批判了“永无止境的增长”为基础的现代经济理论,认为全球经济不可能在一个并不增长的星球上永远增长,这一理论使得追求可持續性成为不可能并将导致灾难。为此,他提出“稳态经济”这一替代方案,即“建立某种‘充足的概念,知道在充足时让稳态经济作为增长经济之理想替代品。当然,一些经济体可能已经过于庞大,所以它们的当务之急是去增长”。⑥此外,鉴于“现代社会中最具影响力的思想都表达在现代经济理论中”,⑦于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他们决定合写一本书,系统批判基于极端个人主义的现代经济理论。他们不是让经济学理论另起炉灶,“而是在一种新范式基础上进行重建,这个新范式要既能解释经济学以往工作的卓越,又能把经济学纳入更大的背景……在经济是为共同体服务这一前提下,市场可以继续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①为此,他们不约而同地想到了“共同体经济学”(economics for community)这个题目。

柯布和达利都深受阿尔弗雷德·诺斯·怀特海(Alfred North Whitehead)的哲学影响。在他们创建共同体经济学新范式的方法论基础上,怀特海的“摄入”学说和“内在关系”理论,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共同体的重要性。柯布坦言,整本书的方法都是基于怀特海的思想。即便是对怀特海哲学毫无了解的人,也能理解这本书的内容,因为其主要作用在于确定常识之价值。

在《为了共同的福祉》的第一部分“经济学”中,基于怀特海的哲学观点,柯布和达利对资本主义世界中盛行的现代经济学理论进行了深入而严厉的批判。

一是对经济学知识学科化的批评。达利和柯布指出,尽管经济学在社会科学中以其理论性和严谨性脱颖而出,并接近于自然科学领域的理想学科形式,但这并不能掩盖其内在的局限性。他们认为,经济学的一些限制和错误源于模仿物理学的方法论,而不是借鉴生物学或历史学。如果经济学将自己定位为生物学或历史学的一个分支,它也会面临不同的限制。他们强调,现代知识的学科化对于经济学特别显著,这种学科化不仅在大学中盛行,而且通过大学影响了我们对当代世界的思考方式。达利和柯布进一步指出,学科化的知识组织导致经济学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与其他学科如人口统计学、社会学的重要联系。他们特别批评经济学研究生教育在缩小学生兴趣范围方面的“巨大成功”,认为这导致了学科领导者的继任者很难以更广阔的视野来看待经济学及其对社会的责任,这种狭窄的学科视角限制了经济学的发展及其对社会问题的解决能力。

二是对“错置具体性的谬误”的批评。达利和柯布深入探讨了经济学作为一门科学面临的核心问题,特别指出经济学在“抽离于研究内容所发生的深刻变化”方面的问题,并从哲学角度强调经济学不应仅仅聚焦于个体层面,而应关注共同体。他们强调,经济学应基于现实的生物物理基础,而不仅限于理想观念的讨论;现代经济学的主要错误之一是“错置具体性谬误”,即在其理论建构中忽略了经济活动的具体性质。此外,他们还指出经济学过度依赖“外部性”这一概念,反映了经济理论中普遍存在的错置具体性问题。作为一种演绎科学,经济学的高度抽象性使其将抽象的理论应用于具体的现实世界,而没有意识到这种转换中的抽象本质。例如现代经济学忽视了个体的共同体背景和经济的生物物理基础,更倾向于重视货币和市场而非物质商品,以及基于物理学方法而非内容的模型建构,这些做法都是错置具体性谬误的典型例证。达利和柯布还特别强调,将货币视为财富的唯一衡量标准是一种严重的错置具体性做法,这种“货币崇拜”错误地将交换价值的量度和货币的特性应用于具体的使用价值和商品本身。他们指出,用货币来思考财富是一种严重的误导。最后,他们提到将国内生产总值(GNP)作为经济福利的主要指标,甚至用它来衡量总体福利,是错置具体性谬误的另一个非常显著的例子,这种做法忽视了经济活动的具体性质和实际影响。

三是对“理性经济人”的批判。柯布和达利对现代经济学理论的核心概念之一——“经济人”(Homo economicus)进行了深刻的批判。两位作者将“理性经济人”视为现代经济学理论的基础,但他们指出这一概念实际上是从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人类抽象出来的理论构造。西方现代经济学把“经济人”视为自利的个体,一个以自我利益为驱动的消费者模型。这种理论假设下的“理性经济人”对善恶、社会地位等道德和社会因素漠不关心,其主要特征是极端的个人主义。这种假设暴露了现代经济学的个人主义倾向,既没有为公正、恶行和善行提供位置,也没有为维护人类生命或其他道德关怀提供空间。在这样的理论框架下,个体仅仅追求自己的利益,对参与同一活动的其他个体的成功或失败漠不关心,完全无法考虑集体的利益。经济学理论要求“理性经济人”具有贪婪无厌的特性,受自身利益驱动,并寻求个人经济利益的最大化。这种观点鼓励人们在商业世界中的私利追求,同时忽视了对公正、公平或者共同体福祉的关心。问题在于,“理性经济人”是从人类对他人所遭遇的事情、个人在社群中的地位、对公平的认识和价值判断中抽象出来的,这种抽象导致了假设的“理性经济人”与现实中人的行为存在显著差异,陷入了怀特海所指的“将实际上抽象的东西当作具体的东西来对待”的错置具体性谬误。

四是对所谓“市场”的批判。达利和柯布对“市场”这一经济概念的局限性进行了深入分析。他们指出,市场作为一个从共同体和生物圏中抽象出来的概念,在理论上至少存在五个方面的局限性:其一,市场具有削弱自身竞争基础而导致垄断的倾向;其二,个体的自我利益有可能腐蚀共同体的道德风气;其三,市场在处理外部性和公共产品问题上存在“市场失灵”的问题;其四,市场在分配收入时主要是为了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而非公平;其五,市场未能解决相对于生物圈而言的最优规模问题,甚至连可持续的最优规模都无法实现。

五是对所谓“经济成就”(GNP)的批判。达利与柯布深入探讨了经济成就衡量方式的具体性错置问题。他们承认,尽管许多人普遍认为国民生产总值(GNP)可以反映经济的关键方面,并与人类福祉紧密相关,但这种观点仍需审慎看待。他们强调,GNP仅涵盖了福利的某些方面,因此不能单纯将它作为衡量一个国家整体福利的全面指标,忽视这一观点可能导致误解,从而陷入特定性误区。关键问题在于,经济增长是否真正为人类总体福祉作出了积极贡献。他们进一步指出,GNP并非仅仅基于市场活动来计算,因为这样的计算方式可能会严重扭曲实际的经济状况。归根结底,“GNP不仅不适合衡量福利,而且也不适合衡量收入”,①“在GNP所衡量的内容和经济福利之间,存在明显差别”。②这意味着GNP所反映的内容与真实的经济福利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因此应该更加审慎地使用和解读GNP数据。

六是对错置“土地”具体性的批判。达利与柯布在讨论土地经济学时指出,土地被当作空间和可消耗的资本,并被抽离于自然世界这个整体,转而被视为一种可交易的商品。他们强调,土地是“人类存在的物质基础”,①“土地也是一种非常特殊的商品。生物圏就存在于这片土地,但是它并不按照测量员划定的界限,也不根据房地产市场中买卖的地块来划分其功能。土地是生物物理共同体和社会共同体的基础”。②他们认为,将土地视为一种空间和可开发资源,将其作为可用价格衡量的商品,这种高度抽象的看法使人们越来越远离了土地的本;把注意力从土地转到租金,而放弃了对土地真实价值的兴趣,“表明了错置具体性的谬误是多么普遍”。③他们提倡关注土地的长远考虑,并反对将后代人的资源进行折现。

综上,达利与柯布选取了包括市场、经济成就的衡量、理性经济人和土地在内的几个基本概念,对现代经济学所犯的“错置具体性的谬误”作了彻底批判,以至于科罗拉多大学肯尼斯·博尔丁(Kenneth E Boulding)教授感叹:该书“对经济学教义的批判是让人惊愕的”。④

二、构想共同体经济学新范式

作为建设性后现代主义思想家,批判的目的是为了重建,是为了在有可能发生的灾难面前为人类提供另一种积极的选择。如何重构兼顾生态环境与人类社会发展的经济学?本书在反对现代经济学的“行话”,反对基于抽象的假设条件之下提出的违背常识的“真理”时,从过程哲学的角度和生命共同体的高度,构想了以“共同福祉”为旨归的“共同体经济学”。柯布认为,避免“错置具体性谬误”的方式之一是“不时地重回具体以找寻灵感”,之二则是避免过分的学术专业化。这两种方式引导了共同体经济学在哲学基础、假设前提、研究目标、研究方法和政策导向上全方位的范式变革。它不是对主流经济理论的全盘否定或拒斥,也不是拒绝抽象和理性,而是希望通过提出一个新的假设,恢复那被抽象掉的现实的重要方面,并修补概念性思考普遍存在的局限。

第一,共同体经济学的哲学基础是机体哲学(过程哲学),而非实体哲学。建立在实体哲学之上的现代经济理论对世界的认识是“物质实体”的,通过“物质”他们构建了一个“将人类当作目的而将自然当作满足人类需要的物质手段”的二元世界,人类的经济活动只从货币(成本、收入、利润)形式来表达物质的生产、分配和交换以及由此而结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经济观察很难兼顾自然生态系统本身的能量运作对人类经济社会的巨大影响。与此相比,共同体经济学从“生物圈本身是个有机的系统”角度出发,通过“熵”的概念和热力学第二定律证明:所有的事物——无论是人还是植物或动物,都是能量的一个实例。①这样就跳出了以人类活动和目的为中心的观察视角,进入一种以生命为中心的视角。从生命这个更广大的视野探讨如何组织人类经济,经济理论的预设条件、目标和方法论都截然不同。

第二,共同體经济学的假设前提是“共同体中的人”而非“理性经济人”。消除了人与自然的二元对立,我们面对的是一个充满生命的世界。人、自然甚至是我们居住的这个星球都是生命体。生命体的存在有赖于生物圈所有部分之间的内在关系,它不允许我们将其看作其中各个可分单位的简单相加。生物圈是个共同体,而且是一个由若干小的共同体构成的更大的共同体。②人的经济活动的目标只有在十分匮乏(包括物质匮乏和精神匮乏)的情况下才表现出以货币代表的财富增加。事实上,从更加广阔的可能性来看,人类经济活动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健康的生命状态。如果人类能够意识到人的生命状态源自于生物圈内各种看得见和看不见的关系的健康程度,那么经济活动的目标将是更广泛的“共同福祉”。

第三,共同体经济学的研究目标是“为了共同的福祉”,而不是为了物质和财富的极大丰富以及个人效用的最大化。共同体经济学将共同体福祉作为核心关切点,因此,作为地球最大共同体的生物圈的健康成为了首要目标。生态学的考量应优先于经济学的考量。在构想经济学时,人类经济作为生物圈共同体的一部分,其最优规模将替代经济增长成为追求目标。柯布和达利认为,如果当代经济学要真心服务于共同体,那么,倡导家政学意义上的经济、生态承载力范围内的经济规模、立足本地的经济效益、质量改善意义上的发展以及超越GDP意义上的福祉,便是不可或缺的基础真理。

第四,共同体经济学在进行研究时,提倡在采用数量分析法之外加入更多的案例法和历史分析方法,以替代单一的建立在数量模型基础之上的演绎分析法。现代经济理论成功地用货币和市场来代表财富和经济的运行,继而用财富来表达人类的幸福偏好。但是,“如果市场只能在持有某种价值观的社会中才可以良好地运转,如果市场作用的不断增大腐蚀了这些价值观,那么这就提出了一个值得经济学家持续考察的问题”。③当经济学成为一门演绎学科并习惯于将所有不能赋予货币价值的东西都抽象掉,那么其研究结果距离不断变化着的真实世界就越来越不真实了。柯布和达利在共同体经济学中提出:“经济学可以放松对演绎模型的信奉,并对不同文化和时代经济发展的实际过程进行更多的历史研究。”①说到底,我们可以就某些特定的研究目标采取从具体中抽象出一些变量加以演绎,但不能忘记抽象的程度,更不能掉入抽象泛滥的流行中,因为我们需要研究和理解的东西是具体的,并且有着真实的内在联系。

第五,共同体经济学的政策目标是通过间接创造适宜的条件实现健康的社群关系,而非通过直接的行政干预或市场经济变量的调节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在《为了共同的福祉》中,柯布和达利给出了一个具体例证。“如果经济学家被要求从一个人类中心主义的观点去计算一小块荒野的价值,而且如果他们将未来贴现,那么他们建议的政策将不会保留很多。如果生物圈的健康本身成为了一种目的,那么实际政策的改变将是重要的。”②也就是说,假如社会完全是一个机械的图景,那么社会问题就可以用直接介入的方法来解决。现代经济理论恰恰是基于对社会机械的原子般的理解,才在直接解决问题的范式中自我旋转。比如面对城市的空气污染,直接的解决方案就是限制车辆的使用或通过税收增加企业的排放成本,或者通过提高能源的价格而抑制生产和消费中的排放,由此带来的问题却又是经济增长的下降。经济与生态始终表现为难以调和的张力。如果我们将社会理解为生命的、具有自我调节机能的共同体,生物秩序和社会秩序都来源于由各种可能性的新模型所提供的吸引力和说服力,而不是来自物理限制的强迫力,那么随着塑造行为举止的新语境的出现,创造性解决集体问题的制度过程就是一种间接的进化过程。这样的话,空气污染的解决是需要间接创造一种集体意识和行动的语境,即人类作为生物圈的参与者,其经济行为受到地球生态系统承载能力的限制。每个个体的消费和生产是被真实需要牵引而不是被欲望和金钱牵引。经济增长的根本特征也不是为了市场的繁荣而无限增加资源的使用,而是通过交换和互动机制调动人类连接的频度,表达人与人、人与自然的愛的深度与广度。经济增长的过程会合理利用自然,但绝对不会滥用自然。

第六,共同体经济学在全球治理上鼓励向外部开放并连接的同时“去中心化”,这同现代经济理论导向的强势(霸权)主宰的全球化截然不同。在共同体经济学的理念下,一个真正的有机共同体应能满足所有成员的基本需求。加强地区共同体的力量是实现这一理念的关键。柯布和达利通过对美国现状的深刻反思,对“国家安全”提出了不同于现代政治经济理论的新版本。他们的一系列深入讨论和建议,都旨在促进一个更加健康、公正和可持续的社会经济结构,重塑面向共同体、环境和可持续未来的经济。

三、建构共同体经济学的当代意义

尽管《为了共同的福祉》的英文原版早在1989年就已出版,距今已逾30年,但其在当代的重要性和相关性却日益凸显。这或许解释了为何中央编译出版社在引进该书版权后,以《21世纪生态经济学》为题于2015年由王俊和韩冬筠翻译并出版,紧接着在2017年又推出了这本名为《为了共同的福祉——重塑面向共同体、环境和可持续未来的经济》的中文版。

具体来说,共同体经济学的当代价值至少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为了共同的福祉》一书主要聚焦于人类共同体,强调“人类共同体是更大的共同体之部分,这个更大共同体之健康,对我们所有人也很重要”。①这部著作是西方经济学史上首次摒弃建立在自私自利的“理性经济人”观念之上的个人主义经济学,转而明确构建以生命共同体为中心的新经济学范式。在这一点上,它具有明显的开创性。自工业文明以来,西方主流经济理论一直局限于“物质主义”和“人本主义”的狭隘框架中,无法有效解决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冲突,也无法解决“城市病”问题,更不可能从深层次上考虑人类福祉。然而,当今世界的新形势和语境要求我们跨越学科壁垒,将经济学置于更广阔的哲学和伦理框架之下,抱持人文情怀,关注人类与自然的共同发展与合作。②可以说,“共同体经济学”的出现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地球生命共同体”的构想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其次,《为了共同的福祉》在西方经济学界标志着对主流新古典经济学的显著反对。新古典经济学遵循个体主义、理性经济人假设、均衡分析和实证主义四个核心理念,其下的生态经济学研究主要关注自然资源配置的效率问题。然而,这种方法在处理生态环境的规模和价值估算问题时,往往局限于静态分析和数学模型,难以应对复杂的环境系统,缺乏一致的理论和方法论基础。在政策层面,新古典经济学将生态系统纳入经济系统之下(经济优先于生态),导致其环境管理政策主要针对经济发展中的环境负外部性,依赖工具如庇古税和产权界定。相比之下,柯布和达利倡导的“共同体经济学”则主张将“生态”置于“经济”之上,即认为经济系统应嵌入在生态系统中(生态优先于经济)。这种观点首先考虑地球生命体的健康状态,主张为了维持可持续的生命力,人类的经济增长应留出空间和时间给自然环境,以能量吞吐的大致平衡为依据,促进经济的稳态发展。借鉴爱因斯坦的观点:你无法在制造问题的同一思维层次上解决问题。我们应当从“共同体经济学”这一新的学科范式中寻找灵感,以解决当前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和困境。这一新范式为我们提供了处理这些挑战的新思路和方法。

最后,共同体经济学深刻地批判了资本主义体系。柯布和达利认为,新古典经济学处理环境问题的理念和做法,本质上是为资产阶级利益和资本主义服务的。在这一理论框架下,经济增长、资本积累和利润追求始终是中心主题。新古典环境经济学所体现的“资本逻辑”,其反生态的本质被批评为一种“伪装关怀自然实则支配自然的资本主义绿色话语”。针对新古典环境经济学在目标设定、假设前提和方法论上的缺陷,共同体经济学提出了基于过程哲学的新经济目标,即追求共同体的福祉。它还提出了替代“理性经济人”假设的“共同体中的人”的概念,并在定量分析之外加入更多的案例研究和历史分析方法,以实现更全面的经济研究。在全球治理方面,共同体经济学提倡用去中心化的“蛛网模型”来替换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的金字塔式全球化模式。这种模式主张通过“互益”来提升个体生命质量,从而促进共同体的整体福祉,并进一步惠及更广泛的共同体。这些具体方案不仅是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批判,也是对其进行必要修正的尝试。

余 论

虽然柯布和达利提出的共同体经济学从一个整体的、有机的、过程的哲学视角出发,对自然本身的价值给予了充分的尊重和深入探索,并从学理角度深刻揭示了生态危机的制度根源。然而,由于它在价值分析上缺乏马克思主义辩证方法,其对资本主义生态危机的批判显得不够彻底,特别是他们对“自然的内在价值”的强调,容易被误解为认为“自然”本身创造的财富应该归自然所有,这种观点似乎将自然视为与人类平等的财富创造主体。然而,在实际操作中,由于人类是大自然的代理,自然资源及其所在的土地作为产权,常被特定的产权关系所限定。资本家通过将劳动力和自然力商品化来服务于资本增值,不断地在竞争中寻求和占据有利的自然条件,以此从资源地租中抽取超额剩余价值。因此,尽管共同体经济学提供了对自然的新视角和对生态危机制度根源的洞见,但它在深入剖析生态产品价值源泉及其所背后反映的社会关系方面,特别是在政治经济学的思考上,仍然存在不足。

我们理解柯布和达利倡导的共同体经济学新范式,旨在树立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打破工业文明以来盛行的人类中心主义。他们强调人类应成为其生存土地的守护者,与自然协作而非掠夺。然而,这一愿景的实现,依赖于何种制度框架和路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以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能够把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有机结合起来,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显著特点和优势,可为实现这一愿景提供一个独特的视角。如何在保护环境即维护“青山绿水”的同时保障经济发展、实现“金山银山”的目标,成为一个关键的议题。为此,我们需要在借鉴共同体经济学有益探索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和完善这一思想。通过融合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和中国的实际情况,构建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生态经济学话语体系。这一体系不仅需要理论上的创新,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调整和完善,以适应中国乃至全球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新要求。

责任编辑:胡颖峰

①王治河、高凯歌:《有机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宣言——评赫尔曼·达利和小约翰·柯布的〈21世纪生态经济学〉》,《国外理论动态》2016年第3期。

②赫尔曼·E. 达利、小约翰·B. 柯布:《为了共同的福祉:重塑面向共同体,环境和可持续未来的经济》,王俊、韩冬筠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7年,“封底”。

③赫尔曼·E. 达利、小约翰·B. 柯布:《为了共同的福祉:重塑面向共同体,环境和可持续未来的经济》,王俊、韩冬筠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7年,“导言”第20页。

④赫尔曼·E. 达利、小约翰·B. 柯布:《为了共同的福祉:重塑面向共同体,环境和可持续未来的经济》,王俊、韩冬筠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7年,“中文版序言”第2页。

⑤李汶泰:《小约翰·柯布》,《世界环境》2017年第5期。

⑥⑦赫尔曼·E. 达利、小约翰·B. 柯布:《为了共同的福祉:重塑面向共同体,环境和可持续未来的经济》,王俊、韩冬筠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7年,“中文版序言”第3页。

共同体经济学之范式变革及其当代意义

①赫尔曼·E. 达利、小约翰·B. 柯布:《为了共同的福祉:重塑面向共同体,环境和可持续未来的经济》,王俊、韩冬筠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7年,“中文版序言”第20页。

共同体经济学之范式变革及其当代意义

①赫尔曼·E. 达利、小约翰·B. 柯布:《为了共同的福祉:重塑面向共同体,环境和可持续未来的经济》,王俊、韩冬筠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7年,第50页。

②赫尔曼·E. 达利、小约翰·B. 柯布:《为了共同的福祉:重塑面向共同体,环境和可持续未来的经济》,王俊、韩冬筠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7年,第66页。

①赫尔曼·E. 达利、小约翰·B. 柯布:《为了共同的福祉:重塑面向共同体,环境和可持续未来的经济》,王俊、韩冬筠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7年,第90页。

②赫尔曼·E. 达利、小约翰·B. 柯布:《为了共同的福祉:重塑面向共同体,环境和可持续未来的经济》,王俊、韩冬筠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7年,第41页。

③赫尔曼·E. 达利、小约翰·B. 柯布:《为了共同的福祉:重塑面向共同体,环境和可持续未来的经济》,王俊、韩冬筠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7年,第102页。

④赫尔曼·E. 达利、小约翰·B. 柯布:《为了共同的福祉:重塑面向共同体,环境和可持续未来的经济》,王俊、韩冬筠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7年,“封底”。

①过程哲学认为所有事物都是能量的一个实例,但是每一个实例在复杂性和丰富性,主观性和价值的程度及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的模式上,都是不同的且具有层级性。

②“共同体中的共同体”英文是communities in communities,這一术语受德国学者费迪南德·滕尼斯(Ferdinand T[O] [ǖ]nnies)的影响,解释了德语词汇“Gemeinschaft”(共同体)和“Gesellschaft”(社会)的区别。在滕尼斯的理解中,“共同体”是基于亲缘和邻里关系的自然群体,共享文化和社会习俗,如部落和农村;而“社会”则基于客观的契约关系和法律关系,如现代城市或国家。达利和柯布强调,他们追求的是一个能表明人与人之间联系、共享共同身份的术语。他们认为,“共同体”一词比“社会”更能表达这种内涵,它指的是人们共同参与塑造并成为其中一部分的更大群体。因此,他们更倾向于将“共同体”视为社会的一种形式。

③赫尔曼·E. 达利、小约翰·B. 柯布:《为了共同的福祉:重塑面向共同体,环境和可持续未来的经济》,王俊、韩冬筠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7,第107页。

共同体经济学之范式变革及其当代意义

①赫尔曼·E. 达利、小约翰·B. 柯布:《为了共同的福祉:重塑面向共同体,环境和可持续未来的经济》,王俊、韩冬筠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7,第106页。

②赫尔曼·E. 达利、小约翰·B. 柯布:《为了共同的福祉:重塑面向共同体,环境和可持续未来的经济》,王俊、韩冬筠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7,第192页。

①赫尔曼·E. 达利、小约翰·B. 柯布:《为了共同的福祉:重塑面向共同体,环境和可持续未来的经济》,王俊、韩冬筠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7年,“中文版序言”第4页。

②黄毅、王治河:《生态文明呼唤经济学范式的变革》,《中华读书报》2018年1月17日,第16版。

猜你喜欢
生态文明
基于TOPSIS法新疆生态文明发展水平测度评价
读《有机马克思主义》
论周秦生态伦理文化及其当代价值
浅议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落实策略
浅议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落实策略
我国生态文明法制建设问题研究
发挥检察职能助推生态文明建设
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现状研究
生态文明建设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发展的思考
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中花卉旅游发展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