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闽台合作的物理治疗学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24-05-17 16:37谢秋蓉
科教导刊 2024年11期
关键词:闽台物理康复

谢秋蓉,罗 佳,江 征

(福建中医药大学康复医学院 福建 福州 350122)

物理治疗学(Physical Therapy,PT)是康复治疗学学科下的二级学科。康复治疗学专业于2001 年经教育部批准成立。台湾地区PT 始于1967 年,已有近60 年的专业教育与临床教学经验,开展闽台教育合作,对推动PT专业发展有重大意义。

福建中医药大学(以下简称“我校”)PT 专业开设于2011 年。为贯彻《福建省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和《关于实施闽台教育交流与合作工程的意见》等文件的精神,我校于2012 年开始同中港澄清医院、弘光科技大学等展开专业建设、师资培养与教学共建等合作。PT 专业在闽台合作契机下得到极大发展,推动师资队伍建设,完善课程教学体系,夯实临床带教水平,提高专业的办学质量,并于2016 年以最高认证等级通过世界物理治疗联盟(WCPT)认证。

1 物理治疗专业教育面临的问题

1.1 课程设置不够合理

PT 专业传统课程体系中核心课程康复评定、物理治疗、临床疾病物理治疗等知识讲授与掌握呈分割化与碎片化,不利于学生临床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1]。此外,实践教学强调不够,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教学方法、评价机制等未充分融入实训教学,学生的基础知识应用能力、实践动手能力不强[2]。

1.2 标准化病人的教学准入率低

实践教学是物理治疗师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医患关系紧张、患者自我意识增强及相关法规的限制,导致临床示教式的临床实践教学不足,标准化病人的教学准入率低,制约了临床实践教学的质量。

1.3 社会实践能力与沟通能力有待提高

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尤其是与患者沟通能力的培养尚未得到足够重视,学生接触社会少,缺乏与患者沟通的经验,适应能力不强。

1.4 创新思维和能力培养不足

缺乏科研思维和科研方法的教学,学生创新意识不强,缺乏参与创新活动的主动性,开展创新创业活动困难,创新能力弱。

1.5 教学评价模式单一

原有的教学评价方式主要是终结性评价,但我校PT专业的核心课程采用整合性模块教学,打破既往专业知识碎片化的弊端,既往的单一考核方式无法反映模块教学的特性。

1.6 专业师资不足

PT 专业师资匮乏是行业的共性问题,高层次PT 专业硕士、博士研究生培养不足,无法满足教学与医疗的井喷需求。

2 物理治疗人才培养模式的创建探讨

针对上述问题,我校基于WCPT 国际认证的教育标准,以“实践能力”“沟通能力”和“创新思维”培养为核心,通过多种手段强化学生实践技能、沟通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实现康复治疗人才的有效培养[3]。

2.1 培养方案“因时而进”、教学计划“因势而新”,构建PT专业七大核心课程模块

以夯实专业基础、提升核心技能为目标,调整课程设置及实践技能教学体系。我校以多元模式融合先进教学模式和经验,因时顺势设置融合评估和治疗的七大专科模块课程体系,以专科为中心整合功能解剖、功能评估、物理治疗等课程内容。2011 年根据WCPT 教育标准[4]制订以骨科、神经、心肺和儿童为核心的四大模块教学体系;2013年通过闽台合作项目,增加运动和老年两大模块,骨科引入“操作治疗学”和“普拉提”课程;吸收并设立社会市场需求大的女性PT。最终整合形成以骨科、神经、心肺、儿童、运动、老年、女性为核心的七大专科模块的物理治疗专业课程体系,打破传统知识碎片化教学模式,将多学科知识融为整体,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和实践能力。加大实践教学比例,目前实践与理论课时比平均约1.9∶1,最高达3∶1,强化专业知识的应用。

2.2 率先引入标准化病人进课堂,促进实践教学改革

PT教师率先将标准化病人引入课堂教学,并指导学生完成临床病例的撰写及汇报,学生的临床思维和实践能力得到提升[5]。此后学院采用“以病例为中心,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将标准化病人应用在实践教学中,构建“从临床典型案例情景演示中学习”的仿真环境。之后在实践考核中引入标准化病人,并逐步建立各核心课程的标准化病人教学和考核资源库。通过标准化病人模拟真实临床诊疗实际,学生对疾病有了更多的感性认识,不仅显著改善教学质量,充分考核学生的沟通能力、操作技能和临床推理思维,而且全方位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技能,有益于对学生临床思维的培养[6]。

2.3 以提高沟通能力、培养服务社会意识为目标,强化社会实践活动

一是搭建社区服务平台。充分利用社会实践的机会,鼓励学生深入基层、参加暑期三下乡等活动。建立学生的社会服务意识,提升其社区适应能力。学生在为基层群众和社区群众服务的同时,了解社区康复的意义和需求,提升社区适应能力。二是加强学生沟通能力的培养。引进动机访谈课程,让学生在课程学习和社会实践中了解病患的需求,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以便提供更精准、高质量的康复服务。重视基层卫生服务,贴近社会需求,深化与患者沟通技能的培养,增强学生的适应性[7]。

2.4 以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创新思维和能力为目标,构建创新发展平台

一是利用科研反哺教学。应用科研成果,创新教学内容,激发学生探知未知的兴趣。鼓励学生主动探究教学知识的不确定性及深入挖掘教学内容中的兴趣点,并以课程内容作为科研项目的基础,鼓励学生参与设备研发等创新创业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究和创新精神。二是搭建科技竞赛平台。充分利用我校科研资源优势,高水平研究平台均对本科生开放,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研究性学习和前沿科研实践活动,接受开展科学研究前的系统训练。开展各种形式的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提高学生参与科技创新的力度。三是建立“创新创业教育学分”机制。通过系列学分激励,激励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和竞赛[8]。

2.5 形成性评价全覆盖,构建一体化多元混合教学模式

台湾高校采用“数位教材,翻转课堂”模式,通过微课堂完成课前预习,课中考核并反馈分析,注重形成性评价,师生反映教学效果良好[9]。借鉴宝贵经验,学院根据对学习者、学习内容及学习环境的分析,设计含课前导学、课中研讨、课后延伸及评价反馈的形成性评价全覆盖一体化多元混合学习活动模式,促进结果向过程考核、知识向能力考核、单一向多种考核方式的转变。在整合性模块教学的基础上,学院自主研发物理治疗专业虚拟仿真线上线下教学平台,进一步推进形成性评价在教学中的应用,全方位评价模块教学的成效,实现核心课程形成性评价全覆盖,保障教学质量的统一性。

3 改革成效

3.1 世界物理治疗联盟专业认证

我校自2011 年开设PT 专业,通过闽台合作加强师资建设与学生授课指导,极大推动专业课程设置的优化、实践水平的提高、专业师资的强化、社会服务能力的提升,并于2016 年以最高认证年限通过WCPT 专业认证。

3.2 建立实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我校融合先进教学模式和经验,结合我国康复行业与健康产业发展对康复治疗师人才的需求,设置更贴近临床医用与社会应用的七大专科模块多元模式课程体系,培养实用型的创新型人才。为进一步提升实训教学水平,搭建省级康复医学技术公共实训基地与省级康复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获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线下一流本科课程、精品资源共享课、省级教改项目多项。

3.3 建设高素质专业师资队伍

两岸交流互补互动,迅速提升我校PT 教师的业务水平,拓展国际视野,培养出一流师资队伍,通过多年人才梯队建设,实现教师100%通过国际认证资质。教师在全国康复治疗青年教师物理治疗组授课竞赛中获得佳绩。

3.4 社会实践活动深受好评

师生积极开展康复进社区等社会实践活动,为群众提供康复义诊、咨询服务。组织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队伍,屡获国家级、省级奖项,深受社会各界好评。

3.5 创新培养成果颇丰

在国际康复工程与辅助技术大会、国际大学生辅具创新挑战赛中荣获多项奖项。获大学生创新创业课题国家级及省级项目立项。

4 结语

PT专业是康复医学院的核心专业,致力于康复物理治疗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我校以“培养国际专业水准的高质量物理治疗师”为核心,针对康复治疗学专业分化不细,无法获得国际专业认证的弊端,前瞻性地将专业分为PT 专业与OT 专业。

我校创设多元模式融合先进教学模式和经验,解决了PT专业课程体系陈旧、临床实践教学模式不成熟和康复师资队伍薄弱等问题,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引领性。新的人才培养模式较好地实现了课程体系的科学构建,以及多层次临床实践教育模式的全面整合。闽台合作在PT 专业建设中的课程设置、师资培养、临床建设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闽台合作PT 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在全国推广与国际交流方面取得了较大的突破,在社会和媒体中取得了较好的舆论效应,为PT 专业的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提供了可借鉴的思路。

猜你喜欢
闽台物理康复
只因是物理
闽台巾帼馆武夷“茶博会”惊艳亮相
木栅铁观音 百年闽台缘
处处留心皆物理
脑卒中患者康复之路
三脚插头上的物理知识
陈秀容 牵手姐妹 馨润闽台
我不是教物理的
郑成功与闽台民俗
残疾预防康复法制建设滞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