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师德教育问题分析

2024-05-17 16:37徐文起冯海英郑晓宇
科教导刊 2024年11期
关键词:师德职业道德专业

徐文起,冯海英,郑晓宇

(1.西华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四川 南充 637000;2.运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山西 运城 044000)

新时代,我国的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党和国家越来越重视优秀教师队伍的建设,而教师职业道德的培养是发展优秀教师队伍的重中之重。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作为未来幼儿教师的主力军,承载着我国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希望。加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师德养成教育是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1]。2012 年,《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以下简称《标准》)提出:“幼儿园教师是履行幼儿园教育教学工作职责的专业人员,需要经过严格的培养与培训,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系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2]2017年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方法(暂行)》中,在学前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第二级)中明确指出“践行师德”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应达到的毕业要求。2019 年教育部等七部门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指出:“突出课堂育德,在教育教学中提升师德素养……将师德师风教育贯穿师范生培养及教师生涯全过程,师范生必须修学师德教育课程……”[3]

师德是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教师专业素质提升的重要保证。师德教育是指通过运用能够促进师范生个体思想产生内部矛盾运动的教育手段,促使师范生师德认知、师德情感、师德意志、师德行为统一发展的过程[4]。高尚的师德是从事幼儿教育事业的内在要求和促进职业素养提升的必经之路[5]。开展师德教育是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落实师范类专业认证工作目标的需要,以预防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师德缺失[6]。师德为先既是《标准》倡导的基本理念,也是社会对教师的普遍要求,更是实现学生为本的必要条件。幼儿园教师职前培养应将师德养成置于重中之重的位置,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积极探索科学的师德教育模式[7]。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作为当前幼儿园师资培养的前沿阵地,应加强学科与专业建设,以适应高素质专业化幼教人才培养的需求[8]。因此,高校应重视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师德培养,在校期间加强学生的师德教育,不断提高其职业道德素养,促使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毕业之后成为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

1 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师德教育的现实问题

1.1 学生对教师职业道德的认知不足

在传统学习观念影响下,学生往往置实践能力的培养和专业知识的学习于重要位置,在实践能力培养和专业知识学习上花很多时间。同时,高校在课程设置上未将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摆在突出位置,无形中淡化了师德培养的重要性,学生也自然而然地忽略了对师德教育的学习。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日常学习中对师德教育学习的倾向性较低,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未意识到师德相关知识的重要性,部分学生在学习过师德教育课程之后,对教师职业道德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只停留在表面,师德教育相关基础理论知识不够扎实,尚未形成清晰的认知。

1.2 师德教育课程开展频率较低

目前,高校均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开展了师德教育相关课程,帮助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形成系统的教师职业道德认识,各高校虽然都开设了师德教育课程,但师德教育课程开展频率较低,师德教育课程位置不突出,高校在课程安排上忽视师德教育课程的设置,师德教育课程所占课时比重较低,难以实现帮助学生形成系统师德认知的任务。

1.3 高校师德教育授课形式单一

学前教育学生在学校内通过授课、社团活动、相关讲座、实习来进行师德教育学习,但是此类师德教育途径较为传统,没有新意。以教师讲授、学生聆听为主的途径虽然可以较快完成授课内容,但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难以准确把握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吸收程度和情感体验状态,还会导致在学习师德课程的过程中,学生的情感体验大大削弱,难以真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除此之外,目前高校师德教育实践途径较为单一。学生参与师德实践的主要途径就是学校组织的教育实习和见习,但是效果却不太理想,仅凭偶尔几次的教育见习和实习很难较好地将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学校在某种意义上也并未足够重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师德实践能力的培养。

1.4 高校师德教育开展效果不佳

高校开展师德教育课程是为了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通过师德教育的学习形成一定的师德认知,但是在经过师德教育课程的学习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对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掌握并未达到课程设置的教学目标,甚至未形成完善的师德认知。通过师德教育的学习,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不仅要形成师德认知,还应具备师德践行能力,从而在日后从事教育工作时,能够严格以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内容来开展工作,然而目前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师德践行能力也存在较大差异,且还有少部分学生师的德践行能力薄弱,由此可见,高校师德教育课程开展效果不佳。

2 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师德教育问题分析

2.1 传统的学习观念和教育理念的影响

首先,大多学生受传统学习观念的影响,更侧重于实践能力的培养和专业知识的学习。有的学生可能希望通过大学期间的学习,培养自己的实践能力,掌握专业相关的操作技能以胜任毕业后的工作,这类学生更倾向于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因此忽略对师德教育的学习。而且师德教育的学习大多是潜移默化的过程,学生在日常学习中很难专门花时间去学习相关内容。其次,部分高校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更注重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专业理论知识,从而忽视学生的师德教育学习,导致学生产生懈怠心理,难以自觉践行教师职业道德。最后,目前高校较为注重就业率,学校为了提升就业率,教育重点在于让学生掌握专业理论知识,为毕业后入职工作打基础,大多数幼儿园在对入职新教师进行考核时,更看重幼儿教师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而忽视其职业道德素质,因此大多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将精力大多集中于实践能力和专业知识上,忽略了对师德教育的学习。

2.2 对师德教育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

师德认识作为师德发展的基础,主要通过师德教育课程来培养[9]。师德教育课程是培养学生良好师德的基本途径,但目前还有部分高校在课程设置上带有倾向性,忽视师德教育相关课程的设置,导致课程结构不合理。大多数高校在培养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时,更注重专业知识素养,学校为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开展一系列专业相关的必修课,此类专业课所占课时比重较高。除此之外,高校还注重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校期间还需要学习弹唱、美术、手工、舞蹈等课程。由此导致高校在课程安排上较为不合理,专业必修课和专业技能课所占课时较多,而师德教育课程被挤占,在课程比重中占比较少,课程频率较低。

2.3 高校缺乏革新意识和探索精神

部分高校仍坚持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缺乏课程改革意识和创新意识。一直以来,大多数高校并未真正去探索师德教育课程如何更有效开展的问题,墨守成规,难以打破当前课程设置单一传统的局面,导致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进行师德教育的途径较为老套,仍然主要通过传统的课程教学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师德理论知识,师德教育开展的方式方法、途径不够多样化,仅靠传统的师德教育方式方法及途径,难以激发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师德情感,教育效果不佳。

2.4 过度依赖传统灌输教学方法

高校师德教育课程在实施过程中大多使用灌输教学法,通过教师系统的讲授以及理论灌输进行师德教育,但是教师职业道德内容包括具体的理论规范和抽象的情感态度两部分。对于具体的理论规范部分,使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的确能够提高教学效率,但是师德教育中情感态度部分,仅凭理论知识讲授难以达成情感的渗透与师德的养成,师德培养需要更多的隐性课程,在日常生活中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日积月累的培养[9]。传统灌输式教学方法最大的弊端就是无法进行学生师德践行能力的培养,高校师德课程对传统灌输式教学方法过度依赖,这也是导致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实践收效甚微的现实原因。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明显,大多数学生在师德教育课堂中也更注重学习理论知识,不注重师德实践能力的提升,导致认知与实践严重脱节。

3 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师德教育的对策建议

3.1 更新教育理念,增强学生的师德意识

高校和学生应积极更新教育理念,探索教师职业道德和教师伦理的养成方式、方法和手段,满足学生作为主体成长过程中养成美好师德、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内在需求[10]。只有改变陈旧的教学理念,才能有效提高学生对师德教育的重视程度。首先,高校应该转变教育理念,把师德教育课程摆在更重要的位置,探索更适宜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师德课程模式,增强学生师德培养意识。其次,加强教师职业道德训练。授课教师应转变教学理念,树立创新意识,在课程内容上要有所创新,要更贴近教育实际,讲求师德教育的有效性和务实性,引导学生在入职前就形成良好的教师职业规范。最后,学生也应增强自己的师德意识,在相关课堂潜移默化的作用下,唤起学生的自觉,使学生真正意识到师德教育的重要性,不断以教师职业道德要求和约束自身。

3.2 调整课程结构,提高师德教育课程频率

课程是师德教育的主要载体,通过师德教育课程实施,可以让师范生系统学习师德理论,获得师德认知,锻炼师德意志,感悟师德情怀[11]。因此提升师德教育课程频率非常重要。首先,学校在设置课程以及分配课时时,可将教学的重点逐步向培养学生的良好师德转变,多开设师德教育相关课程。其次,综合师德教育课程形式,合理开展师德教育。高校可以开设必修师德教育课程和师德教育选修课程,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一方面,必修的师德教育课程能够让学生对师德相关理论有基本的认知与了解;另一方面,设置教师礼仪和教师道德等师德教育选修课程,使学生能够按照自己的需要进行选择。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相辅相成,可以更为有效地使学生形成较好的师德素养。

3.3 拓宽师德教育开展途径,优化师德课程体系

一方面,高校应敢于创新,拓宽师德教育途径,通过各种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去开展师德教育,例如开展师德教育第二课堂,组织学生在课余时间,通过小组间的情景模拟活动,增强学生兴趣,使师德教育融入学生生活,不断提高学生师德意识。或者建立讨论小组,开展每周一次的小组讨论活动,挑选一些与师德相关的典型例子,进行评判与学习,在此过程中,可以很好地使学生获得更深刻的情感体验,也会引发学生的思考。另一方面,完善的师德教育课程体系是良好师德教育的有力保障。师德教育课程由“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部分构成,教师是执行者,学生是课程的主体,在满足环境需要的前提下,教材是联系课程要素的积极因素[12]。优化师德课程体系,首先,教材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因此,高校在教材选择上应选用体现时代性、实践性的教材,选择学生易于理解易于接受的教材,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其次,教师是师德教育课程的执行者,所以应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再次,创设物质、精神、制度“三位一体”的育人文化环境,发挥“隐性教育”在师德养成中的积极作用,营造良好的师德养成氛围,将师德教育渗透到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去[13]。

3.4 创新教学方式,注重教学方法的合理运用和综合运用

完整有效的师德教育应该是知、情、意和行的统一,单纯知识灌输的师德教育是徒劳无功的[14]。因此,高校应创新教学方式,在帮助学生学习师德理论知识的同时,努力激发学生的师德情感,注重教学方法的合理运用和综合运用,从而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师德认知水平和师德实践能力。在具体教学中,可以将讲授法、讨论法、练习法、案例分析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使得师德教育课程形式不再单一,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完善的师德不仅依靠扎实的理论知识,还需要良好的师德实践能力,师德实践活动是学生师德养成的坚实平台,学生可以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提升自身的师德实践能力[15]。高校应该在整个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中,动态、全面、关联地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进行师德践行能力的培养,从而实现人才培养系统价值和效益的最大化[16]。因此,高校应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实践活动,例如实习法,让学生通过在实习过程中的亲身体验,内化和强化自身的教师职业道德,激发学生教师情怀;通过情境教学法和体验学习教学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练习过程中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猜你喜欢
师德职业道德专业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在“四史”学习中涵养高尚师德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会计职业道德现状之我见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浅谈会计职业道德的重要性
师德考核“ 量化”实践与思考
爱是师德的源头活水
论高校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