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时代背景下小学劳动教育的转型路径
——以“蚕桑文化”劳动实践项目为例

2024-05-17 12:48江苏省溧阳市文化小学钱友芬
小学教学研究 2024年9期
关键词:桑树蚕桑劳动

江苏省溧阳市文化小学 钱友芬

2018 年,“劳动教育”被纳入人全面发展的教育。2021 年,为进一步促进学生健康发展,教育部在提倡“双减”的同时,也提出了“双增”,并建议推进劳动教育教学改革工作,让学生真正认识到劳动的巨大作用。由此,学校劳动教育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新契机。为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学校紧扣“蚕桑文化”这一劳动教育特色元素,整合了校内外的劳动教育资源,融合创生了蚕桑劳动课程体系,提炼了目标明确、途径鲜明的劳动方式,形成了学校主导的家校社教育共同体,实现劳动教育新样态,真正做到“提质增效”,实现劳动教育与“双减”政策同频共振。

一、建场域:形成劳动教育新空间

(一)解决在哪劳的问题

劳动教育的实践性对劳动基地的建设提出了保障要求。学校在整合原先蚕桑资源的基础上进行创生,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从“校内实践场”和“校外实践场”两个维度打造劳动教育空间。校内实践场场域包含“自然种植园“环境管理场”“班级劳动区”“美食制作坊”“创意工作室”等,让校园每个空间具有劳动育人价值,成为学生劳动实践的场所,为劳动教育实施提供场所保障。此外,学校还结合了学校所处的地理位置与社会资源,创造性地开发了“农村原始桑田、地方苏南蚕桑研究所、深山沟家庭农场”这“一田一所一场”校外新劳动教育实践基地,为劳动教育实施提供场所保障。

(二)解决谁来教的问题

要实现以劳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终身发展,必须依靠全社会共同教育的力量。为推动和引领劳动教育深入开展,学校形成了上下联动、家校社合力育人的劳动教育新格局。首先,从内入手,在原有教师基础上进一步培训具有一技之长的新教师,将在劳动、科学、美术等领域有特长的教师,根据其学科背景、技能特点和劳动需要,匹配到学校劳动教育队伍中,打造专业化教师队伍。其次,从外着眼,依托校外基地,聘请相关行业专业人士组建社会志愿者辅导团队,作为外聘师资力量担任劳动实践指导教师,共同推进劳动教育工作的落实。最后,牢牢抓住家长主体,通过建立家长志愿者团队,发挥家长作用,让其成为学校劳动教育中的关键指导者、参与者和协助者,形成家庭教育和学校共育的劳动教育新生态。由此打通了学校与社会、课堂与生活之间的藩篱,从而形成学校领导下的劳动教育共同体,营造全社会共同教育的新环境。

二、创课程:构建劳动教育新体系

为实现更好的劳动教育,学校对现有劳动教育进行改革创新,结合国家课程与地方特色,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构建了专题化、融合化、项目化和综合化课程所组成的“蚕桑文化”新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一)专题化课程

利用固定时间集中进行劳动教育,每周一课时,以学校及家庭为主要劳动教育场所,以专题学习为主要方法,实现劳动教育的启蒙教育。如学校开设了“桑博园”课程,开设“认识桑树”“桑树养护”“桑树种植”“蚕桑文化”等主题课程,引导学生系统学习桑树知识,了解蚕桑文化,为后续的劳动实践打下坚实基础。再如,学校还开设了“蚕宝小卫士”课程,贯穿学生日常生活劳动教育,包括清洁与卫生、整理与收纳、烹饪与营养等。专题化课程设计,力求培养学习者对生活劳动操作技能的掌握、劳动习惯的形成,以及对劳动价值观、劳动精神的培养。

(二)融合化课程

将蚕桑文化与语文、数学、音乐、美术、科学等课程相融合,找准课程与劳动教育的锚点,以最适当的方法有机融合劳动教育元素,多路径、全方位地开展劳动教育,以推进五育一体化。如与语文课程相融合,创生出了“诗词探秘厅”“导游成长记”“寻根识字群”等课程,寻找蚕桑文化之源流;与艺术课程相融合,创生出了“桑茶韵味”“蚕茧作画”“采桑舞蹈”等课程,感受蚕桑文化之魅力;与体育课程相融合,创生出了“专题游戏展”“主题运动会”“节律成长季”等课程,体验蚕桑文化之快乐;等等。融合化课程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在完成劳动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培育艰苦奋斗的劳动精神。

(三)项目化课程

项目化课程以项目为导向,进行大周期的劳动实践。此课程开设时间在4 ~5 月份,与春蚕养殖时间相吻合。学校充分利用这一宝贵时间,设计了丰富的项目化课程,如“桑树繁殖”“蚕宝喂养”“蚕宝上山”“抽丝纺线”“蚕桑美食”等,在此过程中,学生完成研究性劳动项目任务,历经劳动全过程,学生的探究能力和迁移运用能力得到提升,劳动素养得以培养。

(四)综合化课程

鼓励学生走出校门,走入社会,参加社会公益劳动,参加现代服务业劳动。如学校开展了“商场义卖活动”,将学校蚕桑课程中自制的蚕茧画、蚕茧工艺品、蚕桑美食等进行义卖,义卖后的资金用作敬老院慰问、牵手困难同学等活动。通过此课程,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积极参与服务行业的意识。

三、重实践:打开劳动观育新方式

1.让学生在出力出汗中感受劳动之趣

学校的自然种植园里有一棵百年古桑,食堂与操场周边种植着百余棵桑树,学校对这些桑树实施了班级承包制,组织学生开展以种植、养护桑树、采摘为主的农事劳动。如春季组织学生开展养蚕活动,每个学生在学校领回蚁蚕,并和家长共同细心饲养,记录蚕成长过程,体会生命成长的喜悦,学会敬畏生命,善待生命;冬季在修剪桑树时,学生通过学习辨别病虫枝条、细小弱枝、细枯枝,学习整枝与束枝的知识,学会使用桑剪与锯子等工具,在此过程中,感受劳动的快乐与艰辛,体认劳动价值。

(二)让学生在学习创新中感悟劳动之蕴

在现代劳动融合的教育实践中,学校根据自身资源优势和区域特色,融合现代劳动文明和科学技术,开发了创意劳动课程群,包含“能工巧匠”“美丽新世界”等课程。如“美丽新世界”课程,学校开辟了三个专用艺术教室、一个创客教室,并安排了专业的科技指导教师进行教学,3 ~6 年级学生每学期均有相应时间进行动手实践项目,通过学习蚕茧饰品制作、蚕茧绘画、丝绸编织、3D 蚕宝制作、设计小程序遥控机器人采蚕茧等活动体验,感受新技术在创意表达方面的重要作用,感受现代服务性劳动中的创新精神,进而获得素养发展。学校在校外劳动实践中,带领学生走进缫丝厂、丝织厂、家纺工厂等企业,学习使用抽丝机、烘干机等主要设备,了解工业生产并体验工人的劳动艰辛。并通过邀请劳模进校园等活动,宣扬工匠精神,使学生感受到劳动最光荣。

(三)让学生在服务实践中感受劳动之美

围绕劳动能力的培养,学校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公益服务活动,如学校“蚕桑小导游”带领常州《现代快报》的小记者们走进了苏南蚕桑研究所,向来客介绍了中国传统蚕桑文化,带领客人体验蚕桑劳动。学生还经常去“溧阳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参加义务劳动,到“小城故事”栏目组分享蚕桑故事,弘扬蚕桑文化。学生从中体会到了服务的快乐及劳动的价值。

四、重评价:探索劳动教育新评价

为提高劳动教育质量,学校积极探索劳动教育评价,从顶层设计入手,形成了开放、动态、迭代的劳动教育评价模式,助力学生劳动素养形成。

首先,完善劳动教育评价维度,包括“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习惯和品质、劳动精神”四个维度,综合评价劳动素养。其次,丰富劳动教育评价过程。为了能精准、科学评价学生的劳动素养,学校采用了“精灵争章”积分式评价方式,从“劳动准备、劳动实践、劳动展示”三个阶段进行评价,每个阶段都有各自的学习特点与评价侧重,根据学生在每一阶段的表现予以表彰,通过争章激励模式助力学生劳动素养迭代养成。最后,丰富劳动教育评价主体。将学校、社会、家庭、受教育者纳为评价主体,形成立体交互的评价网络,促进教与学的融合共生。

新时代背景下的劳动教育应以劳动素养与劳动精神为主要培养目标,拓宽了学校劳动教育的视野,创新劳动方式,超越活动,走入自然,走进生活,通过家校社协同实施,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猜你喜欢
桑树蚕桑劳动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马桑树儿搭灯台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南部县蚕桑多业态发展探索
仪陇蚕桑园区化发展思考
普格县蚕桑产业扶贫的实践与成效
桑树变身增收“摇钱树”
蚕桑产业 富民增收
奶奶家的桑树
热爱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