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西藏地区大学生碎片化学习现状调查及策略研究

2024-05-16 14:17罗丹丹李德榕
互联网周刊 2024年6期
关键词:碎片化学习互联网+互联网

罗丹丹 李德榕

摘要:“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得信息忽略时间、空间的限制,海量信息蜂拥而至,新时代新模式,在教育数字化的今天,“碎片化学习”已成为一种新型学习模式,对传统的“课堂教学—系统学习”模式造成了一定影响。基于此,通过发放调查问卷的方式获悉“互联网+”背景下西藏地区大学生碎片化学习的现状。最后将收集到的数据归纳分析提出合适的解决策略,帮助和引导西藏地区大学生合理运用“互联网+”碎片化学习态势下丰富的学习资源提升自我,打破信息壁垒,适应现代信息化学习模式。

关键词:“互联网+”;碎片化学习;西藏地区大学生

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互联网”串联起世界,人类进入了信息时代,科技影响着世界,影响着生活,影响着思想。智能移动终端的普及与运用使得信息爆炸式出现,进而影响了当代大学生的学习模式,“碎片化学习”模式的日常化应运而生。

“碎片化学习”的特点在于时间、地点、方式的自由,接收到的信息自然也不固定,对于知识的吸收是碎片化的,灵活性强。这种学习模式自古便有,如欧阳修写作“三上”法——马上、枕上、厕上;董卓读书“三余”法——“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雨者时之余”[1]。如今,随着时代的进步、互联网的发展、移动终端的普及,这种学习模式愈发突出,与古人相比,现代人的时间、内容要更加碎片,尤其是大学生这个群体。因各地发展状况和文化的差异,呈现出的情况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本文通过调查西藏地区大学生的碎片化学习情况,有针对性地提出构建新时代西藏地区大学生碎片化学习模式的策略。

1. “碎片化学习”模式辨析

传统大学生的学校学习主要是以“学科导向的系统学习[2]”,注重的是知识的完整度与体系化,在学习过程中将体系化的知识拆解成一个个小的知识点进行理解吸收,整个过程有计划有安排,是在固定的时间、地点进行,具有稳定性。而“碎片化学习”碎片化的不仅是内容,还有时间和空间,打破了传统学习模式的稳定,变得灵活便捷,这是其优势所在,弊端便在于容易变成“学习碎片化”,这是目前大学生普遍存在的一个误区。“碎片化学习”强调的是有目的地将某一体系的知识拆解成小的知识点,借助手机、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等智能移动终端,合理安排空闲的时间进行学习,体现的是对时间的充分利用,有一定的计划性。而“学习碎片化”则是无目的地接收感兴趣的知识,同样是在移动终端、各个空闲的时间段中进行,但体现的是一种无序性的低效“学习”行为,看似知道了很多不同领域的知识,但只是走马观花式的了解,缺乏深层次的思考,其效果可想而知,浪费时间精力的同时可能会造成学习焦虑。

互联网技术的更新迭代使信息泛滥,并出现碎片化的趋势[3],新时代带来新模式,学习者要对此有清晰的认识,并积极面对时代的发展。由于每个人碎片化学习的内容与方法有所不同,学习效果也会存在差异,抛开个性化的需求不谈,最重要的是要正确认识这种新型学习模式,培养全新的思维,找到正确的方向。

2. 现状分析

本文以西藏地区大学生为调查对象,选取西藏地区四所高校(西藏大学、拉萨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西藏藏医药大学、西藏农牧学院)发放调查问卷,被调查学生共有831人,筛选有效对象750人,被调查学生跨度由本科至研究生,专业涵盖文理科类及其他。调查问卷内容及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在此基础上了解并分析西藏地区大学生碎片化学习情况。笔者通过对问卷的处理,总结了几点西藏地区大学生碎片化学习的特点。

2.1 在课堂学习时间进行碎片化学习,对系统学习造成干扰

在调查西藏地区大学生在何种情况下进行碎片化学习(多选题)时,笔者发现有接近45%的学生会在课堂上进行碎片化学习,这对于传统的课堂学习是一种破坏。课堂学习是系统学习的典型代表,但在大学生碎片化学习的干扰下,使得连续知识教学的吸收变得不连续,这对知识的体系化是一种阻碍,也是对授课老师的不尊重,在此情况下的两种学习效果均大打折扣,一心多用带来的是学习效率低下和注意力的分散。

2.2 普遍存在碎片化学习频率高、学习时长较短现象

根据调查得知,大约85%的学生每周至少进行一次碎片化学习,这一频率与预期相符。然而,有少数学生的学习频率低于这一水平,这可能表明他们对碎片化学习的接受程度较低或缺乏足够的学习动力。针对碎片化学习时长,笔者发现大部分学生每次学习的时间在5~10分钟,学习时长较短。值得注意的是,大约15%的学生每次学习的时间超过30分钟,这可能表明他们对深度学习和系统学习的偏好,或者他们更倾向于将碎片化的时间用于更长时间的学习任务。此外,在进行数据处理的时候,笔者还注意到一些显著的相关性。例如,学习频率与学习时长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r=-0.08),这意味着一些学生可能更倾向于选择短时间、多次的学习方式,而不是长时间、一次性的学习方式,这就使得他们的学习不仅是停留在浅层次,缺乏深度的思考,而且会容易出现注意力失焦的问题,专注力降低。

2.3 碎片化学习获得知识的记忆时长比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强

调查结果显示西藏地区大学生碎片化学习获得知识的记忆时长比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强,这超出笔者的预料。大众普遍认为碎片化学习效果差,这种传统观念是基于一个前提,针对整体效果而言,未考虑单一知识点的情况。碎片化学习通常是通过零碎的时间和网络资源进行的学习方式,网络资源的特点大多是轻松短快,配以图片、音频、视频等,对于学习者而言是多感官刺激,在这种刺激下的短时记忆效果更好,如果能及时复盘这些碎片的知识并进行归纳整理,那么这种方式更有利于知识的长期记忆。

值得肯定的是,“互联网+教育”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西藏地区优质教育资源短缺的问题,让西藏地区的大学生也享受到了科技发展带来的福利,但以上情況显示出西藏地区大学生的碎片化学习并没有充分发挥这一学习模式的优势,反而造成了一定的不良影响。因此,很有必要针对这些现象研究出适宜的提升策略,促使西藏地区大学生利用好这种新型学习模式,适应新时代的发展。

3. 策略研究

如今,碎片化学习更多地被当作浅层学习的代名词,被认为是一种娱乐性、消遣性的学习方式,并没有上升到能够给予学生启迪和启发的层次。针对碎片化学习所暴露出的问题,笔者尝试提出一些策略,以改善西藏地区大学生碎片化学习的现状。

3.1 科学利用时间

碎片化学习最直观的感受就是时间的碎片化,因此,要想提高碎片化学习的效率首先要重视对于时间的利用。调查结果显示,接近45%的西藏地区大学生会在课堂上进行碎片化学习,这种行为明显是不可取的,就目前来说,“碎片化学习”的模式还在研究探索当中,而课堂学习作为一种传统的“系统学习”模式,仍然是大学生的主要学习方式,“碎片化学习”更多可看作对“系统学习”的补充,不可本末倒置。且这种行为是将本该完整的学习时间主动碎片化,缺乏科学的时间观,在曲解“碎片化学习”的同时破坏了完整的课堂学习。西藏地区大学生应明确什么时间做什么事情,正确认识“碎片化学习”与“系统学习”的关系,科学安排时间学习,提高时间的利用率,在这个过程中,可由老师进行监督,科学引导学生认识与安排时间,树立良好的时间观念。

3.2 知识“零存整取”

西藏大学地区大学生的碎片化学习展现出的是个性化需求的学习,涵盖专业学习、考试需求、职业技能需求、娱乐需求等各个领域方面,主动性较强,涉及面较广,知识的交互性密集,可以说是多而庞杂,但带来的是杂而不精,流于表面的了解,给人以“好像学到了很多,但又感觉好像什么都没学会”的感觉。那么,如何由浅层学习进入到深度学习呢?解决的途径就是从碎片化接受,到归纳存储形成自己的信息库,最后结合已有知识搭建出自己的知识体系,做到“零存整取”,类似于叶子—枝干—大树的谱系过程。这个过程需要在原有知识的土壤中滋养出来,结合自己的个性需求成长为不同的树木。因此,西藏地区大学生在面对浩如烟海的信息知识时,要学会建立属于自己的信息库,如手机备忘录、各种APP的收藏夹、电脑的锦集等信息收纳地,并且定期做归纳与清理。碎片化学习在图像、音频、视频等多感官刺激下短时记忆效果好,存在时间效益,一旦超过刺激的时效便不会在大脑中留下痕迹。因此,定期的条件很重要,只有定期的整理才有利于知识树的建构,进而使短时记忆转换成长时记忆。

3.3 联想运用输出

知识的学习最后都要落脚到解决实际问题上,也就是知识的输出。对于碎片化知识的接收与归纳只是积累而已,当量变到一定程度时,联想已有的基础碰撞出新的知识结构并将其运用到实际问题中,这便是创新,也是理想状态的“碎片化学习”模式一个周期的完成。在信息时代,学无止境,每一位新时代青年都要有终身学习的觉悟,西藏地区的大学生也不能落下,要借助该学习模式螺旋上升,不断输出,在实践中找到突破,从容地与这个时代击掌。

3.4 注重能力提升

3.4.1 辨别筛选能力

“互联网+”背景下,虽然信息不再局限,内容暴增,来源多样,但同时真假参半,良莠不齐。信息不再是由权威提供,人人都可以是信息的接收者与传输者,在网络上实现了一定的言语自由,他们的传输带有极强的个人感情色彩,甚至为达目的口不择言,大部分信息知识传播的背后都会有个人复杂的因素,知识来源不再单纯。这就考验学习者的辨别筛选能力,一方面,该知识是否真实可信,对其真伪一定要有追根溯源的精神,大部分西藏地区大学生面对几分钟的碎片化学习内容并不想花半小时甚至几小时的时间去验证;另一方面,大部分学生是藏族,文化差异更加大了他们求证的难度,这就使得西藏地区大学生在进行碎片化学习时并不如内地大学生那么顺畅,但还是要带着质疑的精神来审视碎片化学习的内容,依然要提升西藏地区大学生对于信息知识的辨别筛选能力。

3.4.2 信息搜索能力

一方面,大数据云算法的发展,使得“互联网”精准把握每个人的喜好,只会推送学习者感兴趣的内容。看似海量的信息却是个巨大的蜂巢,精心地为每个学习者分配了精美的“巢脾”,这反而成了一种信息茧房,使学习者失去了更多的可能性,并因无法突破而产生焦虑。目前,西藏地区的大学生也有这样的苦恼,大家在“互联网”面前享受同样的科技福利,面对海量信息知识,比拼更多的是信息搜索的能力:快、准、全。谁的“搜商”高,谁就能跑得更快,也更可能突破信息茧房的束缚,打破信息壁垒。

3.4.3 提高专注力

碎片化学习带来的不利影响不仅是学习焦虑、信息茧房,还有对大学生专注力的破坏,西藏地区大学生碎片化学习的特点就是时少量多,學生们也比较喜欢这种短时精美、生动有趣的内容,渐渐地就习惯了碎片化阅读、碎片化观影、碎片化学英语等学习方式,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的耐心与注意力在降低,长时间如此,他们可能会丧失系统学习的能力,因此,需要和课堂学习相结合,锻炼他们的专注力。

3.5 信息的管控监督

碎片化学习的内容传递一方面是技术,另一方面是思想。当今社会以舆论为导向,信息难辨真伪,再加上群众的力量,舆论的煽动性是前所未有之强,若被不怀好意者利用,后果不堪设想,因此,对于信息的管控监督刻不容缓。西藏地区大学生自身要提高对信息的筛选辨别能力,国家相关部门也应加大对网络信息的监管力度,不要让不怀好意者有机可乘。

结语

总之,西藏地区大学生碎片化学习呈现出的是一种浅表层的学习模式,这种模式有利有弊,从长期发展来说,弊大于利,本文希望通过调查对西藏地区大学生起到警醒与促进作用,让他们能够正确认识碎片化学习的意义与价值,利用好这一新型学习模式,逐步克服其带来的弊端,更好地适应智能时代技术和教育实践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先谦.荀子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2016.

[2]王竹立.移动互联时代的碎片化学习及应对之策——从零存整取到“互联网+”课堂[J].远程教育杂志,2016,34(4):9-16.

[3]王朋娇,侯亚菲,陈晓彤.智能时代大学生碎片化学习情况调查和提升路径研究[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3,46(4):477-485.

作者简介:罗丹丹,本科,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师范);李德榕,本科,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师范)。

基金项目:西藏大学(自治区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编号:S202310694003)。

猜你喜欢
碎片化学习互联网+互联网
大学英语碎片化学习与拼图化教学
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碎片化学习研究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英语课程网络化与学生学习状况分析
微信在英语辅助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