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自我革命的一次历史实践: 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功臣”思想的消解说开去

2024-05-16 10:57朱斌
上海党史与党建 2024年2期
关键词:新中国成立初期自我革命功臣

[摘  要] 勇于自我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新中国成立初期,部分革命老干部产生以功臣自居、骄傲自满情绪的“功臣”思想,引起了党和新生政权的高度重视。《人民日报》、《学习》杂志分别组织对“功臣”思想的大讨论,揭示其实质,分析其产生缘由。中国共产党对“功臣”思想有清醒的认识,运用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武器,剖析克服“功臣”思想的关键点;开展整风整党运动,瓦解“功臣”思想的发生基础;加强党内制度建设,扎牢遏制“功臣”思想的篱笆。“功臣”思想的消解与自我革命的开展,为巩固新生人民政权、积极应对国内外复杂局势奠定了思想基础,为新时代党的自我革命提供了镜鉴。

[关键词]新中国成立初期;“功臣”思想; 自我革命

[中图分类号]  D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928X(2024)02-0082-08

勇于自我革命是中国共产党“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在历史的转折关头及时洞悉并纠正自身错误赢得历史主动,是中国共产党破解历史周期律的密码。诚然,在不同历史时期党的自我革命有不同的历史任务。新中国成立初期,有一部分干部因为革命胜利而放松警惕,产生以功臣自居、骄傲自满情绪的“功臣”思想。“功臣”思想的存在,在干部中间虽然不是普遍现象,但也非个别事实,“是在各个地区和各种工作岗位上,都多多少少存在的事实”。部分干部的“功臣”思想引起了党和新生政权的高度重视,《人民日报》、中共中央宣传部主办的《学习》杂志于1950年至1951年间组织了对“功臣”思想的大讨论。目前学术界对新中国成立初期“功臣”思想的研究成果较少,本文试图对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消解“功臣”思想问题作总体探讨,总结其经验教训,为新时代党的自我革命提供镜鉴。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

“功臣”思想的表现与由来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事业中,有一批追随党参与革命事业多年的干部,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成功之后,把革命胜利看作是个人的功成名就,产生了腐朽蜕化的“功臣”思想。部分革命干部居功自傲,将个人的地位、等级、待遇、享受等问题作为考虑一切的出发点,导致斗争意志松懈、摆老资格、要特权、贪图享受、计较个人名利地位、漠视人民利益,看不起群众、党外人士、新干部和新党员,有的甚至腐化堕落、脱离组织、违法犯罪。虽然“功臣”思想不是黨员干部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但仍然是危险的,是共产党无论如何都不能容忍的。针对“功臣”思想的种种错误,《人民日报》“党的生活”专栏以“李泰然同志不安心工作问题应该怎样解决”为案例展开讨论,《学习》杂志在“读者讨论会”专栏则以对李龙同志“功臣”思想为案例开展专题讨论。在讨论中对“功臣”思想的起因进行了分析,主要如下:

首先,党内小资产阶级思想、封建思想等没有彻底肃清。我们党的革命干部,部分是从农民、小资产阶级以及其他非工人阶级出身的,即使是工人出身的干部,也免不了受到其他阶级的思想影响。新中国成立初期,面对复杂的城市生活关系和亲戚朋友关系,“更多的小资产阶级、资产阶级的思想以至于封建地主阶级的思想,在无形中进一步来包围革命工作的干部”。1950年9月,邓小平指出:“我们不要只看到外部的敌人,还要看到内部的敌人。”这个内部敌人就是封建思想、资产阶级的思想,特别是小资产阶级思想。

因经不起革命胜利的考验,一些干部在胜利面前产生小资产阶级的狂妄自大、清高自负、脱离群众等不良思想。一些革命干部自认“没有功劳有苦劳”,实质是小资产阶级自满思想。1952年7月,毛泽东在审阅修改“薄一波关于检查违反财政纪律的初步总结报告”的批语中指出,各级机关受资产阶级思想的侵蚀。《学习》杂志在讨论中刊文指出,李龙埋怨“工农出身的老干部反倒吃不开了”,表明李龙“为了‘吃得开而来,革命10年后,‘吃得开的孽根犹未除去”,这也说明一些有小资产阶级思想的党员,虽然经过了10年斗争锻炼,但还没有得到彻底改造。关于“李泰然同志不安心工作问题”,《人民日报》则刊文分析,李泰然自高自大的表现是“一种小资产阶级意识的反映”。

部分党员干部的头脑中仍然带有封建主义色彩,一旦外部压力消失就放松对自身的思想要求,转而热衷于“封官加爵”,走上与人民事业严重脱节的道路。讨论中,有文章揭示,以功臣自居者“觉得自己是开关江山的英雄豪杰,是人民群众的解放者,大恩人。看不起人民群众,带着一种优越感去对待人民群众,处处要群众尊敬自己”。部分党员干部在革命胜利后自诩为“功臣”,在工作中脱离群众、歧视群众,与群众划清界限、分清等级,以命令式的工作作风炫耀自身地位;更有部分党员干部认为“天下是咱们打的”,自以为有资格享受特殊待遇、拥有特殊权力,企图以特权来谋取私利。

其次,部分党员干部品质不纯,“功劳”“资格”成为他们前进的包袱。在党领导的革命队伍中,总有少数动机不纯品质恶劣的人,这种人往往在革命遇到困难的时候,不能施展本领。但这种人,“一遇到我们革命胜利的时候,就有机会了”。新中国成立后,敌人的直接压迫被推翻,许多胜利者就骄傲起来了。

有的干部对革命的伟大功绩来源认识不清。他们将党组织取得的胜利成果归功于自己在革命斗争中的艰苦奉献,夸大个人的革命斗争历史,抹杀人民的功劳,认为“天下是我们打下来的”,而且“人民群众的解放是他们的‘恩赐”,还“企图爬在人民头上唯我独尊”,滋生了居功自满情绪。被群众举报的革命干部曲福生居功自傲、贪污腐化,虽参加了革命,但始终不曾把自己算作革命群众中的一员,一直以解放者的姿态自居,没有彻底搞清“究竟是为谁打的天下”。其实,革命的伟大功绩从来没有脱离党和上级的领导,以及人民的配合。

有的干部对革命胜利后斗争的长期性艰苦性认识不清。在胜利环境之中,部分党员干部自以为革命胜利后不仅要过上安逸生活,更应该享受革命胜利果实,埋怨“我们注定吃苦,人家注定幸福”,计较个人享受,失去定力,斗争意志遭受腐蚀,没有对眼前的危险保持应有的警惕。如“看不到美帝国主义的对我侵略行为,看不到国内反动派的反革命行动,看不到我们当前抗美援朝,国防建设及经济建设的伟大艰巨任务,而认为‘天下太平了,认为这‘用血肉换来的胜利果实是应该由我们来享受的时候了”。

还有一些干部对资格与待遇地位的关系认识不清。在革命胜利之际,中国共产党赢得人民的拥护与尊重,部分党员干部滋生骄傲情绪,夸大自己的革命斗争历史,“处处以‘老干部和‘革命功臣自居,总以为自己是“带着乌纱帽弹棉花,有功(弓)之臣”,埋怨上级对“老资格”照顾不够,处处闹地位、要照顾、要报酬,将个人利益置于革命利益之上,工作态度是“专享功劳,不忘苦劳,实际表现疲劳”,“乃至于以几年毫不足道的斗争历史作为金字招牌,伸手向革命要‘地位”。如李龙所代表的一类错误思想,就在于过分强调资格,“自以为资格老,就应该享受和新干部不同的待遇,就应该得到高于新干部的地位”。

再次,党内的教育、生活、纪律等制度缺乏系统建设。新中国成立初期,随着各项事业的发展和各方面工作的展开,干部队伍迅速扩大,党组织发展迅速,党员成分也更为复杂。但党内的教育、生活、纪律等制度建设尚缺乏系统性,部分党员干部脱离理论学习,党内纪律执行不够严格,部分干部的不良思想和作风还没有来得及克服纠正,滋生了“功臣”思想。

1952年2月,《人民日报》刊文强调,江西省遂川县党组织在全国胜利形势下变质产生“功臣”思想,其主要原因是“过去中共遂川县委员会没有重视学习”。《学习》杂志也刊文指出:“一般说来,经过多年革命斗争锻炼的老干部,是有一定的德和才的。但可惜有些老同志,由于学习修养很差,德才和‘资格并不相称或极不相称。”有这种“功臣”思想,主要是因为“理论水平不高,以致没有或缺少共产主义的世界观所致”。

1952年1月,《人民日报》刊文揭示刘青山、张子善贪污、蜕化、叛党的罪行,分析他们为何从革命功臣堕落到罪犯的原因,就谈到经不起资产阶级思想的腐蚀、侵袭,同时“把党委制错误地变为家长制”,且“长期不过党的组织生活”。是年2月,《人民日报》剖析遂川县委员会及其成员骄傲自满、腐化堕落的原因:一方面是被全国革命胜利形势冲昏了头脑,成为资产阶级的思想俘虏;另一方面是严重的无组织无纪律和官僚主义作风,使党组织内上下不通气,四分五裂,失去了战斗力。

新中国成立初期,“功臣”思想在部分党员干部中重新抬头,动摇理想信念,破坏党内团结,损害党的形象,削弱革命斗志。这些危害伤及党的执政根基,引起了党和新生政权的高度关注。因此,消解“功臣”思想势在必行。

二、新中国成立初期消解“功臣”思想,

开展自我革命的路径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传承发扬自我革命精神,运用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武器,剖析克服“功臣”思想的关键点;开展整风整党运动,瓦解“功臣”思想的发生基础;加强党内制度建设,扎牢遏制“功臣”思想的篱笆,为巩固新生人民政权、积极应对国内外复杂局势夯实组织基础。

(一)运用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武器,剖析克服“功臣”思想的关键点。积极广泛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1950年4月,中共中央在《关于在报纸刊物上展开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决定》中指出:“由于政权领导者的地位,领导者威信的提高,就容易产生骄傲情绪,在党内外拒绝批评,压制批评。”针对上述问题,中共中央特决定“在一切公开的场合,在人民群众中,特别是在报纸刊物上展开对我们工作中一切错误和缺点的批评与自我批评”。将用好批评与自我批评这个武器作为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消解“功臣”思想的重要路径。

1950年10月,《學习》杂志在“读者讨论会”专栏开展了对李龙“功臣”思想的批评讨论,先后发表读者来稿25篇,综合或摘录发表75篇。1951年1—2月,《人民日报》“党的生活”专栏也开展“关于李泰然同志不安心工作问题应该怎样解决”的批评讨论。《人民日报》和《学习》杂志还通过刊登来信、征文的方式,将李龙、李泰然所代表的在各自岗位上取得成绩后出现“咱没功劳也有苦劳”“老干部反倒吃不开了”“革命斗争历史,不仅够不上选择干部的标准,反成了包袱”等问题向读者公开,得到了各地读者的普遍关注。参与批评讨论的读者有机关工作干部、工人、解放军干部、战士和商店店员等,他们大都联系自己的思想情况进行检讨。比如,有读者主动写信给《人民日报》编辑部进行自我剖析与批评,认为自身的“个人主义的病根比李泰然同志还深,错误也比较严重”。并且,读者们并没有就事论事,还从李龙、李泰然两个个案上升到“功臣”思想这一类错误思想的讨论,对“功臣”思想的表现、产生原因、危害及克服方法等进行深度剖析与批评。

《人民日报》编辑部、《学习》杂志编辑部通过对读者来稿的分析,分别总结批评克服李泰然、李龙的“功臣”思想的具体措施。《人民日报》选登了史复生、周坤年等的来信,指出李泰然“要放下‘功臣包袱”“严格运用批评武器”“无条件地服从人民的利益”“应回到本行”等方法克服其错误思想。《学习》杂志编辑部总结读者给李龙的3条建议:一要加强理论学习;二要运用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武器;三要立志向群众学习,做群众的好学生。除以上之外,还有读者介绍了一些文章和电影作为克服“功臣”思想的方法,如推荐读毛泽东的《反对党内外几种不正确的倾向》、刘少奇的《论共产党员的修养》,观看《桥》《万丈光芒》《中华儿女》《钢铁战士》等电影,阅读革命烈士的传记等。

经过《人民日报》和《学习》杂志开展的充分批判讨论后,艾思奇从3个方面阐述批评克服“功臣”思想的关键点:首先,在分配工作问题上,不能把“资格”作为选择干部的一个标准,要让有“功臣”思想的干部放弃他们那种关于“资格”的特权思想;其次,在生活待遇问题上,可以适当考虑干部的历史条件,但是,要首先考虑到革命和人民的利益,而不可能按照干部们的一切需要来决定问题;再次,在学习问题上,要批判克服认为学习文化与革命理论是辱没自己干部身份的荒谬想法。这些批评讨论意见为我们党克服“功臣”思想提供了基本思路。

(二)开展整风整党运动,加强执政条件下党组织自身建设,瓦解“功臣”思想的发生基础。一是开展整风运动,阻止“功臣”思想的入侵和蔓延。1950年5月,中共中央在《关于在全党全军开展整风运动的指示》中指出,由于老干部中也有很多人骄傲自满,发展成严重的命令主义作风,破坏党与人民政府的威信,引起人民不满,这些情况迫切要求在中央的领导下,在全党全军进行一次大规模的整风运动,严格地整顿全党作风。消解“功臣”思想是党开展整风运动的一项重要内容。根据中央指示,1950年下半年,全国各级组织普遍开展整风学习运动。历时半年的整风运动,改进了全体党员干部的思想作风,有效阻止了胜利形势下“功臣”思想的入侵和蔓延。比如,1951年5月贵阳市委第二书记谢鑫鹤在整风报告中指出,通过这次整风“解决了正确处理革命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关系问题,功臣包袱,待遇享受等不符合党的利益的错误观点得到了纠正”。

二是开展整党运动,净化队伍中有“功臣”思想的党员。提高入党质量,是整党运动的一个基础环节。1950年5月,中共中央在《发展和巩固党的组织的指示》中提出“目前党员发展工作必须采取严格审查的方法和稳步前进的办法”,“今后发展党员的重点,应该放在城市中,首先是工人阶级上”,“对农民党员的发展,应加以限制”。1951年3月,刘少奇在第一次全国组织工作会议的报告中强调,之后接收党员“都是工人和劳动人民中最优秀的人物,都是经过考察,经过教育,成分好,觉悟高,历史清楚,对党忠诚,在群众斗争及工作、生產和学习中表现积极,懂得党的事业,并愿为党的事业奋斗,能够遵守党的纪律的人物”。从源头上把控新党员质量,以提高党员队伍的思想纯洁性。

整党是一件十分严肃的工作。1951年4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组织工作会议通过《关于整顿党的基层组织的决议》《关于发展新党员的决议》,要求各省委、区党委和大市委及各军区党委根据各个系统的不同情况,拟定整党计划,准备用3年时间,采取既严肃又谨慎的态度完成整党任务。这次整党大体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准备阶段,主要是集中力量认真作好有关整党的各项准备工作。“自1951年冬到1952年秋,全国共训练干部10万余名,在1.2万个农村试点。”二是整党阶段,是逐步完成党的基层组织的整理工作。从1952年冬起,全国各地开展普遍整党运动,主要工作有“思想教育”“党员登记”“审查鉴定”“组织处理”等4个方面。到1954年春,这次整党运动基本结束。“全国有61万余名党员被清洗出党或退党”,全体党员接受了一次普遍且深刻的共产主义和党员标准教育,进一步消解了“功臣”思想。

(三)加强党内制度建设,扎紧遏制“功臣”思想的篱笆。一是加强党员学习制度建设。新中国成立之初,刘少奇指出:“我们各项工作做得很好,但理论工作却是很薄弱的一环。”在遏制“功臣”思想的过程中,理论学习成为加强党员思想教育的有力抓手。1951年2月,中共中央作出《关于加强理论教育的决定(草案)》,要求全体党员应在统一的制度下,“无例外地和不间断地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有系统的学习”,中共中央还将学习政治常识、理论常识以及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的理论著作作为加强党内理论学习的主要内容,并对学习的时间和考试制度做了具体规定。1953年4月,中共中央又发出关于理论学习的指示,规定“全党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党员干部,都必须参加理论学习的高级组、中级组”,进而在党内掀起了大规模理论学习热潮。“全国共有250多万名干部参加了理论学习,其中高级组2.5万名,中级组40万名,初级组210万名”,大大提高了党员干部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有利于清除“功臣”思想等不良思想。

二是加强党员管理制度。新中国成立初期,党的组织迅速发展。到1951年3月,除军队外,全国共有170多万干部,但是,管理党的各级组织机构,则没有加强,反而削弱了。在这些党员干部中,“一部分是不完全具备共产党员的条件、或有较严重的毛病、或者丧失了共产党员条件的人”。为了管理好党的干部,1951年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组织工作会议提出,要建立正规的、固定的管理干部的一套机构和制度,要求县委以上的各级党委的组织部应设立管理党员、管理干部、管理组织的指导机构,使党员管理工作专门化、规范化、制度化。1953年9—10月,中共中央召开第二次全国组织工作会议,着重研究干部问题,集中讨论干部队伍建设、发扬党内民主和加强党的纪律等。同年底,中共中央颁布《关于加强干部管理的规定》《关于审查干部的决定》《关于加强干部文化教育工作的指示》等党员管理制度,加强了对党员的有效管理,提高了党员队伍的纯洁性。

三是完善党内监督及惩治制度。“功臣”思想的表现之一就是腐化堕落、脱离组织,甚至违法。为了加强党的组织性与纪律性,进一步惩治官僚主义、贪污腐败,中国共产党及时完善了党内监督及惩治制度。1949年11月,中共中央通过《关于成立中央及各级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的决定》,决定明确要求中央及各级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要在“党内加强纪律教育,使党员、干部严格地遵守党纪,实行党的决议与政府法令,以实现全党的统一与集中”。这一决定下发后,各中央局、中央分局、省委、区党委、市委、地(盟)委及县(旗)委都成立了纪律检查委员会,初步建立党内监督制度。在中央各级党委的领导下,中央和各级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检查和处理了大量有关党员违法乱纪的案件,清除了党内一些不可救药的分子,惩处了一部分犯有各种严重错误的党员。此外,我们党还重视人民来信,加强人民对党组织及党员干部的监督。1951年6月,周恩来命令公布《政务院关于处理人民来信和接见人民工作的决定》,决定强调“对于处理人民来信和接见人民的工作,应建立登记、研究、转办、检查、催办、存档等各项制度,并定期总结”,进一步完善了人民监督党员干部的制度。

随着形势的发展,社会上复杂尖锐的阶级斗争不断从各方面反映到党的生活中,同时党内一部分不坚定的干部也因“功臣”思想发生贪污、腐化、违法乱纪的行为。1955年3月,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决定成立党的中央和地方各级监察委员会,代替中央和地方各级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借以加强党的纪律,加强反对党员中各种违法乱纪现象的斗争。明确党的中央和地方各级监察委员会的主要任务是“经常检查和处理党员违反党章、党纪和国家法律、法令的案件”。此外,党中央还陆续出台相关反腐规定和条例,如中共中央先后出台《关于犯有严重贪污罪行的党员应开除党籍的决定》《中共中央关于中小贪污分子分别处分问题的补充指示》《中华人民共和国惩治贪污条例》《中共中央关于处理贪污浪费问题的若干规定》《中央节约检查委员会关于处理贪污、浪费及克服官僚主义错误的若干规定》等,逐步完善了党内监督及惩治制度,为遏制“功臣”思想提供了制度保障。

三、新中国成立初期消解“功臣”思想,开展自我革命的成效与启示

一个政党面对自身缺点、错误所具有的态度、意志和能力,是衡量其生命力强弱的重要标尺。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对“功臣”思想始终保持警惕,发挥党的自我革命的优良传统,刀刃向内,通过《人民日报》《学习》杂志主动设置议题,针对“功臣”思想进行大讨论,开展整风整党运动,完善党内监督及惩治制度,发扬自我革命精神消解“功臣”思想,赢得历史主动,取得显著成效。

第一,及时发现并剖析了“功臣”思想,正面解答党员干部思想困惑,党的自我纠错能力得到提升。敢于直面问题,并主动承认错误、承担责任,是中国共产党赢得胜利与民心的“一个要紧的要件”。《人民日报》《学习》杂志的读者针对“功臣”思想,联系实际,深入剖析“功臣”思想的表现形式、产生缘由、危害及其消解路径等,正面解答了李泰然、李龙思想上的苦恼,也使得党员干部对“功臣”思想的认识更为全面清晰。读者还对照“功臣”思想,运用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武器,深入检查自己的思想状况和工作态度,消除自身肌体的“病症”,“这种改正缺点和联系实际的态度,充分表现了革命干部的宝贵品质”,党内思想认识得到进一步统一。

第二,完善了党内制度建设,消除非无产阶级思想及不正之风的不良影响,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得到增强。“功臣”思想是在胜利形势下发展的骄傲自满和享乐思想。通过全党的整风整党运动,提高入党选拔门槛,阻止“功臣”思想的入侵和蔓延;加强党内制度建设,检查和处理大量有关党员违法乱纪的案件,净化党员干部的思想。比如,1950年6月河南省委根据中央的部署制定了《干部整风计划》,到年底此次整风基本结束,“解决了党员干部中存在的以功臣自居、骄傲自满等思想问题,提高了工作效率,发挥了党员干部的积极性,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

第三,破除了“资格”桎梏,贯彻党的德才兼备干部标准,党的凝聚力、战斗力得到提升。新中国成立初期,“‘功臣思想最大的一张王牌就是‘资格”,因此,“资格”是否应该成为选择干部的标准,如何看待“德”“才”“资”的关系,是消解“功臣”思想的一个焦点问题。“资”是参加革命斗争的经历,是应当重视的。然而,全面考察一个干部的革命历史,是要从其斗争历史中考察他的“德”和“才”,而不仅是考察他的革命历史有无和长短。经过读者的批评讨论,多数人认为资格不能离开德才而独立成为选择干部的标准,破除了“资格”桎梏,贯彻党的德才兼备干部标准。党的这个干部标准,不仅排除了某些同志的误解,而且达到了便于正确培养干部、助于干部团结的目的,使某些爱背资格包袱、爱讲求斗争历史的人失去合法借口,党的凝聚力、战斗力得到提升。

勇于自我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是我们党最鲜明的政治品格。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消解“功臣”思想也是党的自我革命的一次生动实践,总结其历史经验,对新时代党的自我革命具有启示意义。

首先,坚持党的领导是推进党的自我革命的政治保障。1952年2月,《人民日报》明确指出,解决“功臣”思想要“健全党委领导,形成核心力量”。当前,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挑战,中国共产党推进自我革命,必须在党中央领导下,统一谋划、统一部署、统一推进,将坚持党的领导落实到自我革命的全过程。

其次,敢于批评与自我批评是推进自我革命的锐利武器。批评与自我批评是党的优良作风,体现了我们党自律与他律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在“批评与自我批评上好好下一番功夫”,新时代党在推进自我革命的过程中,要大胆运用这个武器“照镜子、正衣冠、洗澡治病”。

再次,严明纪律整饬作风是党推进自我革命的必然要求。新中国成立初期,面对部分党员干部摆老资格、要特权、贪图享受,甚至腐化堕落、脱离组织、违法犯罪的问题,中国共产党正视问题,敢于刀刃向内,进行整风整党运动,瓦解“功臣”思想的发生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风问题关系执政党的生死存亡”,“腐败是危害党的生命力和战斗力的最大毒瘤,反腐败是最彻底的自我革命。”新时代新征程,党在自我革命的进程中更要坚持正风肃纪反腐,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

第四,健全党内法规制度体系是党推进自我革命的制度保障。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断深化对自我革命规律的认识,健全一系列制度规范,初步构建起全面从严治党体系,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了政治、思想、组织保证。新时代要继续完善党的自我革命制度规范体系,强化制度约束力,推动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治国理政实际效能,把党的自我革命不断推向深入。

本文系 2021年度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意识形态生活化研究”(21BDJ065)的阶段性成果;2022年广东省本科高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建设项目“生活化理念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朱斌系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周奕韵)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22年,第14页。

艾思奇:《为什么要批判和克服“功臣”思想》,《学习》1950年第4卷第5期。

代表性成果主要有:邬思源、高嘉宇:《新中国成立初期“克服功臣思想”的讨论——以《学习》杂志为中心》,《广东党史与文献研究》2023年第1期;仲华:《1950年人民解放军整风運动述论》,《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18年第2期;刘德军等:《1950年苏南地区整风运动的历史与经验》,《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15年第2期;夏维红:《1951—1954年湖北省整党运动研究》,2015年武汉大学博士学位论文;程昊:《建国后至八大前毛泽东对“骄傲问题”的论述评析》,2012年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等等。

注:李泰然出身于中农家庭,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在爱国热情激励下,参加了革命工作,不久加入了共产党。1940年初,上级分配他去学习无线电,因为他进步很快,即升为台长、科长。在解放战争中,李泰然奉命带两部电台随部队工作,在紧张的战斗环境中,他的工作任务都能很好地完成,同志们也都称赞他负责任、有技术。他自己也得意地说,对革命“咱没功劳也有苦劳了”!他自高自大,目空一切,对别人则轻视,不相信;对自己,则好夸耀自己的工作成绩或说自己是“过五关斩六将”的人。

注:李龙,山西长治县人,贫农出身,1939年参军,1940年入党。参加部队后,曾和敌(日)伪军作过多次战,负伤后入党校学习,曾在党内担任过支部书记。针对自己的思想问题写信给《学习》杂志编辑,希望编辑部从思想上解决他的问题:一个革命战士是否应重视他的革命历史?一个有长期革命斗争经验的干部,是否应和新参加工作的干部同等看待?我党选择干部的标准是否应照顾革命历史长的老干部?这样的“功臣”思想,对党对革命究竟有那些危害?

艾思奇:《为什么要批判和克服“功臣”思想》,《学习》1950年第4卷第5期。

《邓小平文集(一九四九——一九七四年)》上卷,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132页。

《毛泽东年谱(一九四九——一九七六)》第一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第578页。

刘笔:《李龙同志的“功臣”思想是怎样产生的?》,《学习》1951年第3卷第9期。

关锋:《我对李龙同志的思想问题的认识》, 《学习》1951年第3卷第12期。

《关于“李泰然同志不安心工作问题应该怎样解决”的讨论》,《人民日报》1951年1月26日。

高七:《以功臣自居的骄傲自满情绪腐蚀着斗争意志》,1950年《学习》第3卷第6期。

雪如:《怎能说“工农干部吃不开了”呢?》,《学习》1951年第3卷第10期。

《邓小平文集(一九四九——一九七四年)》上卷,第129页。

杜昔:《大胆放手提拔干部必须彻底批判和克服“功臣”思想》,《文汇报》1952年4月22日。

吟如:《“天下是老子打下来的”》,《文汇报》1952年1月8日。

李致远:《对“功臣”思想的几点认识》,《学习》1951年第3卷第9期。

张玉枢:《“功臣”思想的几种表现》,《学习》1951年第3卷第12期。

萧兮:《胜利形势下的‘功臣思想》,《学习》1950年第2卷第1期。

刘再兴:《“资格”一项必须从选择干部的标准中取消》,《学习》1951年第4卷第2期。

《接受遂川事件的沉痛教训》,《人民日报》1952年2月17日。

关锋:《我对李龙同志的思想问题的认识》,《学习》1951年第3卷第12期。

《怎样克服李龙同志的“功臣”思想》,《学习》1951年第4卷第1期。

马国瑞:《坚决反对官僚主义——刘青山张子善巨大贪污案给予我们的教训》,《人民日报》1952年01月05日。

《中共遂川县委大部成员蜕化变质 江西省委严予处分并作自我检》,《人民日报》1952年1月23日。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一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163页。

同上。

《编者的话》,《学习》1951年第4卷第3期。

《关于“李泰然同志不安心工作问题应该怎样解决”的讨论》,《人民日报》1951年1月26日。

《关于“李泰然同志不安心工作问题应该怎样解决”的讨论》,《人民日报》1951年1月26日。

《怎样克服李龙同志的“功臣”思想?》,《学习》1951年第4卷第1期。

同上。

艾思奇:《为什么要批判和克服“功臣”思想》,《学习》1950年第4卷第5期。

中央档案馆编:《共和国五十年珍贵档案》上册,中国档案出版社,1999年,第79页。

《中国共产党贵阳历史大事记(1934—2003)》,贵州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73页。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一册,第209—210页。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二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147页。

中央组织部等:《中国共产党组织史料》第五卷,中共党史出版社,2000年,第5页。

《中国共产党组织史料》第五卷,第6页。

《刘少奇选集》下,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48页。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二册,第112页。

《中国共产党组织史料》第五卷,第10页。

同上。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二册,第150—151页。

同上,第138页。

《建国以来刘少奇文稿(1953年1月—1953年12月)》第五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第299页。

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49年10月—1966年5月)》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3年,第72页。

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六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115页。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二册,第289—290页。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六册,第116页。

同上。

《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50页。

《编者的话》,《学习》1951年第4卷第3期。

中共河南省委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河南历史(1949—1978)》第二卷,中共党史出版社,2022年,第93页。

张玉枢:《“功臣”思想的几种表现》,《学习》1951年第3卷第12期。

何载:《我对于“德”“才”“资”的看法》,《学习》1951年第4卷第2期。

《接受遂川事件的沉痛教訓》,《人民日报》1952年2月17日。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第377页。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22年,第56—57页。

猜你喜欢
新中国成立初期自我革命功臣
雷厉风行的功臣——李靖
灭害功臣
泥土中的功臣
反腐败“成绩单”令种种质疑论调不攻自破
简政放权,“自我革命”从国务院开始
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的“两论”学习运动
新中国成立初期海外留学生群体的归国浪潮
新中国成立初期党政关系的历史考察
新中国成立初期城市思想政治工作的SWOT分析及经验借鉴
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有德者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