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色力量 激情澎湃

2024-05-15 19:31徐茸
新航空 2024年4期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海洋

徐茸

依托海洋科技、不断走向深蓝、实现海陆循环,“蓝色生产力”正加快显现。“蓝色生产力”通过科技创新推进海陆畅通循环,实现海陆资源互补、海陆产业关联,推动海陆经济一体化外溢出新的社会生产力。

Relying on marine technology, the "blue productivity" is accelerating into existence as it continuously moves towards the deep blue and achieves marine-land circulation. "Blue productivity" promotes the smooth circulation of sea and land through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chieves the mutual complementarity of marine and land resources, interconnection of marine and land industries, and promotes the overflow of new social productivity of marine and land economic integration.

新质生产力的动力源

海洋联通了世界、促进了发展,是风雨的故乡、生命的摇篮,也是新质生产力的动力源。近年来,我国加快推进海洋战略科技力量建设,海洋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和重大科技创新平台服务功能得到持续增强。

一是海洋领域国家科技创新平台布局加快推进。截至2022年,我国海洋领域共有8个学科全国重点实验室、8个企业全国重点实验室、86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央地共建实验室。同时,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了“科学”“探索”“实验”和“向阳红”系列科考船,“深海勇士”和“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大洋号”大洋综合资源调查船,国家海底科学观测网和南海海洋观测网,以及国家级深海微生物资源库等。这些重大科技创新平台为我国海洋资源勘探开发和重大项目研发提供了重要支撑,使我国在深水、绿色、安全等海洋高技术领域取得重要突破。

二是涉海高校、院所科技创新能力快速提升。截至2022年,全国涉海类高等院校共15所,构建起包括海洋生物、海洋化学、海洋物理、船舶与海洋工程、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海洋资源与环境、海洋地质学、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等在内的完整学科体系,为海洋战略科技力量建设提供了重要基础支撑。海洋领域国家科研机构在海洋调查观测、深海探测、海洋资源开发等领域关键技术研发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如中国科学院的鹰式波浪能發电技术和整套装备设计,获得中国、美国、澳大利亚3国发明专利授权和法国船级社认证。

三是海洋领域科技领军企业产业链条不断延伸。我国在海洋领域初步培育形成了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领军企业,在海洋电子信息设备、海洋信息系统与信息技术服务等方面不断取得突破,海洋通讯、船舶导航等领域科技成果转化加快,推动我国海洋传统产业转型升级。2022年《财富》世界500强中,我国有7家海运船舶和资源勘探领域企业上榜。

海洋产业新动能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洋强国。沿海城市担负着先行示范的使命,正不断提升“蓝色经济”的“硬核力”:海洋经济快速发展,海洋科技创新动能强劲,海洋生态持续优化,海洋合作不断深化……有专家表示,海上新质生产力,将成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载体和战略支撑。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湾区经济与产业规划研究所所长、中国海洋学会海洋经济分会委员安然表示,海上新质生产力,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载体和战略支撑,海洋经济的高质量发展集中体现了创新、质优和先进生产力等关键词。在他看来,海上新质生产力,包含三个“新”,即以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海洋未来产业为代表的“海洋新制造”、以海洋贸易和新潮文旅为主体的“海上新服务”以及以场景化和数字化为路径的“下海新业态”。

从经济发展格局来看,从早期设立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再到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浦东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等,长期以来,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依靠其区位优势和改革开放的先发优势,一直承担着我国改革创新和高质量发展先行探路的历史使命。在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进程中,海洋是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载体,建设更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离不开海洋。

“海洋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领域,也是青岛最大的特色和优势。”山东省青岛市市长赵豪志说,“下一步,我们将瞄准船舶与海工装备、海洋生物医药和生物制造、深远海养殖等领域,形成更加高效的人才、技术、资本等要素配置体系,加快打造更具竞争力的海洋产业集群,为培育新质生产力注入更多蓝色动能。”

中国船舶集团第七一八研究所科技委主任郭建增建议,组建海洋氢能产业发展“国家队”,集中优势资源攻关,推动海洋氢能发展。加快出台海洋氢能发展总体实施方案,聚焦海洋氢能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和重大问题,确立海洋氢能产业发展定位、技术和产业发展路径,健全海洋氢能配套制度建设。在有条件地区选取海上风电制氢、海上输运氢、海上加氢等海洋氢能典型场景稳步开展试点示范,并建立事中事后监管和考核机制,确保试点示范工作取得实效,推动可复制、可推广的海洋氢能示范工程落地。

“近年来,以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轮信息技术深刻改变着海上油气能源行业运营模式。”为推动海洋产业智能化发展,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副总裁阎洪涛建议,联合建设海洋融合通信网。

“海陆光纤传输是支撑传统海上油气基础设施转型升级的重要通信基础。但在深远海,海陆通信主要通过卫星、散射、微波等无线传输技术,带宽低、速度慢,成为制约海洋油气田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阎洪涛认为,中国海域建有丰富的国际、国内海底光纤传输网,海上生产设施在一定条件下可依托其光纤资源,或联合建设,形成海洋通信网,能够将海洋网络资源利用最大化并极大降低投资成本。

依海而立 因海而兴

海洋是新兴产业的“策源地”,是现代科技的“新战场”,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在海洋科技创新领域,就基础而言,山东“家底”可谓雄厚;就未来发展而言,我国涉海科研力量已初步呈现向山东集聚的态势。

山东坚持海洋科技创新引领,高水平海洋科技平台建设持续推进,国家深海“三大平台”纳入国家重大工程项目清单,崂山实验室获批组建,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威海)累计承接各类试验任务100多项。

在2022年度山东省海洋科技创新奖获奖名单中,全省共有41项海洋科技创新成果获奖,特等奖1项、一等奖14项、二等奖26项。这些是山东的硬核实力,也是海洋强省梦想的探海航标,彰显着近年来山东在开发海洋、利用海洋、保护海洋方面取得的辉煌成就。

近年来,山东将现代海洋产业作为全省“十强”产业集群之一,印发“十四五”海工装备、海洋渔业、海洋旅游、海洋科技等专项规划。坚持产业基础高級化、产业链条现代化,加快海洋产业转型升级,一批省级重大引领性项目落地见效,山东石岛湾核电项目获国务院核准,裕龙岛炼化一体化项目一期建设实现中交,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综合试点成效显著,海洋渔业、海洋化工、海洋电力等7个产业增加值位居全国第一位。据初步测算,2023年前三季度,山东海洋生产总值达到1.26万亿元,同比增长6.3%。

乳山市位于山东半岛东南方,海风相伴这里千亿级产业集群。明阳智能、豪迈科技、半岛南U场址、中天海缆、中车同力、海力科技等海上风电及海工装备项目,在这里加速落地投产。未来几年,乳山将迎来海上风电项目的集中投产期,预计到2026年产值达到400亿元以上,可带动形成千亿级海上风电产业集群。

全球钻井深度最深的半潜式海上钻井平台在山东诞生,全球首艘10万吨级智慧渔业大型养殖工船“国信1号”培养的首批大黄鱼端上百姓餐桌,海上风电机组并网实现山东海上风电“零的突破”……“山东造”大国重器正不断向国际海洋工程领域最高科技水平迈进。

依海而立、因海而兴的山东,为海洋优势产业强链延链补链,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等新兴产业势能强劲,高水平建设海洋牧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加快构建,奋力绘就海洋高质量发展战略要地。

回看刚刚过去的2023年,全球首个南极磷虾基因组图谱在青岛发布;获批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示范区9处,以生产经营单位为主体的示范区数量居全国第一;海洋天然来源免疫抗肿瘤一类新药BG136启动临床试验,成为国际首款进入临床试验的免疫抗肿瘤海洋多糖类药物。可以说,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为特征的新质生产力,已经成为青岛建设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推进海洋经济持续跃升的最大底气所在。

支撑海洋经济持续高增长,孕育新质生产力的各种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正在青岛海洋产业各领域中遍地开花。

例如,海洋渔业方面,青岛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增至21处,居全国第二位。全球首艘10万吨级智慧渔业大型养殖工船“国信1号”累计起捕上市2200余吨高品质大黄鱼,并作为深远海养殖典型经验获国家发改委经验推介和全国推广。“国信2-2号”“国信2-3号”开工建造。

海洋装备制造方面,青岛参与建造的“深海一号”能源站荣获我国工业领域最高奖项“中国工业大奖”称号。海检集团全国首个标准浅海综合试验场主体封顶。渤海首个千亿方大气田最大组块、我国首个多圈层立体塔基观测平台建造完成。全球首例超大型液化天然气工厂建成交付。中船集团712所海西湾基地、潍柴(青岛)海洋装备制造中心(一期)等项目竣工。

猜你喜欢
新质生产力海洋
寻找新质生产力
形成新质生产力要先锻造新质思维
构建训练伤一体化防治模式 为新质战斗力生成提质增效
爱的海洋
第一章 向海洋出发
把“风景”转化成“生产力
基于体系仿真试验床的新质作战能力评估
人口红利与提高生产力
展望2014:推动科技创新转化为第一生产力
凡事就怕做到极致 一个词的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