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民国上海女性发饰的嬗变

2024-05-15 12:03冒绮
上海工艺美术 2024年1期
关键词:民国装饰上海

This article makes a historical comparison for female hair accessories from the late Qing Dynasty to the Republic of China (1912-1949), and describes the evolution of female hair accessories in the process of conceptual chang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air style, hair accessory shape and hair accessory style.

上海在1843年开埠后形成中西交融的文化特色,中国服饰文 明就此开始偏离五千年的传统轨迹与西方服饰体系并轨,近代上 海服饰时尚逐步成为中国服饰流行的风向标。中国古代提倡女子足 不出户,但至近代上海,随着社会性社交活动平台产生,女性将自 己拓展到公共领域,晚清上海名妓和民国上海影星、名伶是时尚舵 手,她们时尚先锋性的形象引起其他阶层女性争相模仿,也正是在 她们带领下,近代女性发饰经历着嬗变。发饰的新陈代谢是一个复 杂的扬弃和汲取过程,但结果是立竿见影的,反映了革故鼎新潮流 所向的威力和民初社会异乎往古的变迁。本文用史料和图像互证的 方法,揭示晚清至民国时期,在观念变迁过程中,上海女性发饰的 嬗变,评价女性佩戴发饰对近代上海现代性的贡献。

一、发型的嬗变:从盘发到烫发

张爱玲在《更衣记》中道:“在政治混乱时期,人们没有 能力改良他们的生活情形,他们只能创造他们贴身的环境,那就 是衣服。”从晚清女性盘发到民初剪发、再到烫发的过程恰好是 近代上海现代性转型时期。晚清女性发型以延续传统的盘发为 主,至民国时期,女性开始剪发、烫发,将簪钗等传统发饰去除,从根本上改变女性发饰格局,是继放足之后促进女性自我解 放的又一重要措施。

(一)晚清妇女盘发

晚清以女性题材进行叙事的图像已传达出上海都市的现代 性特征,但晚清女性服装仍保留显著的明代遗风,流行着宽大 衫,对于细节的过分注意是这时期服装的要点。晚清女性的发型 同样延续传统,女性以梳鬟为便,北方尚长,苏杭尚圆,清末苏 杭地区盘发造型多样,有一窝丝、楂髻、大盘头、苏州髻、爱司 髻等造型,但万变不离其宗,常用簪钗固定。1887年《镜影箫 声初集》是上海1870年以降所流行的大量旅游指南的一种,其 独特之处在于,此书是铜版印刷,铜板印刷线条精细繁复、毫发 分明,所以可清楚观察发饰细节。(图1)“王秀兰”一篇,两 位女性悠闲自在伫立于窗台前,左侧女子以左腿跪在椅上的姿勢 展示了她精致的小脚,她额前佩戴眉勒,图像以线性的连续颗粒 留白表现眉勒上的珠子装饰,图像又以发髻的太阳光放射状与同 心圆状的留白呈现簪钗固定的痕迹和发髻立体的圆髻状,正如上 海洋场竹枝词道“辫子梳成绕四周,盘龙妆饰亦风流。”晚清上 海女性盘发是对中国传统发型的称扬。

(二)民国妇女烫发

近代社会处在多元文化冲突融合阶段,引起人们观念的变 化,反映在着装打扮上,头部是人体最重要部位、是他人观看时 视线聚焦的中心,所以女子出现剪发、烫发等装束形象。民国伊 始,在革命进步、妇女解放、男女平权等思想的促动下,女子 剪发运动日渐高涨,至20世纪20年代末,女子剪发的“革命进 步、妇女解放”等象征意义逐渐淡化,取而代之的是女性对摩登时尚的追求,Modern也被译为“毛断”,好莱坞女星的齐耳贴 头短发是上海女性争相模仿的发型,此外,作为美化发式的另一 种发型,烫发在短发流行的基础上应运而生。好莱坞女星的烫 发造型对上海女性产生很大影响,1932年《玲珑》杂志将好莱 坞明星与上海妇女的新发型相比较,(图2)她们的发型如出一 辙,可见民国上海风尚与西方风尚已趋同。

电影业的蓬勃发展催生大批电影明星,好莱坞明星和民国 上海影星的造型在视觉传播媒介的推波助澜下,她们的着装对社 会各阶层人民影响巨大。当时还没有时装模特的概念,而电影明 星充当了这一角色,她们的服饰代表当时时尚潮流,她们成为女 性崇拜和模仿的对象。烫发是电影明星、名媛等时髦女性的扮 靓首选,同时也是有一定经济实力的女职员、女学生等钟爱的 发型。民国电烫发起初价格昂贵,电烫发是上海电影女明星的 选择,随着理发店的增加,电烫发价格骤降,至20世纪30年代 末,烫发的形式也多样,有水烫、油烫、粉烫等。至1946年, 有报道称上海99%的女性皆烫发,这也许是夸张的说法,但无 不表现烫发已蔚为风尚。民国报纸报道摩登女子必备的条件:烫 发、长眉毛、鲜红的嘴唇、异样的耳坠、最新的时装、高跟鞋、 钱袋和钱袋里的粉盒、唇膏。民国女性烫发不再像剪发被赋予家 国振兴的使命,烫发更多是女性在爱美的诉求驱使下自然发展成 的一种现象,是女性自我表演的形式,是女性追求西方摩登时尚 的表达,同时象征着脱离男性控制的解放。

二、发饰造型的嬗变:从眉勒到发箍

首饰是社会物质文化的组成部分,也是造型艺术的表现形 式,发饰是首饰的一个门类,既有功能性又有装饰性。晚清女性 除了佩戴簪钗,也佩戴眉勒,上海地区流行一种用珠翠做装饰的 眉勒;至民国时期女性流行烫发,服装装饰趋向简洁,头部装饰 重点转移至耳部,传统发饰逐渐式微,女性则在一些正式场合和 戏曲表演中根据服装搭配西式发箍。

(一)晚清眉勒

眉勒是中国传统服饰品,是将布帛等物折叠或裁成条状围 勒于额,而珠花眉勒是在布帛上将珍珠等材料用钉珠工艺穿缀成 植物花卉等造型。近代广东地区也出现在眉勒地上镶嵌大量珠子 的传世品,但在中国其他地区少有,笔者认为这与上海、广州是 近代通商口岸有关。随着封建社会的瓦解和外来文化的涌入,这 些地区受到西风东渐的影响而产生中西合璧的珠花眉勒发饰。

“只认衣衫不认人”是当时社会的传统观念,那时候要立 脚跟、撑市面,第一得靠穿着装扮,珠花眉勒以一個华丽的外壳 包裹女性脸庞而引人注目,所以这也是珠花眉勒在上海流行的原 因之一。凌飞仙馆头戴珠花眉勒的肖像照(图3),眉勒闪烁夺 目,搭配高耸的元宝领,将女性脸部面积遮挡到极致。眉勒上过 度堆砌珠花是一种破坏冲动的美学形式,这是女性互相攀比心理 在发饰上的具体呈现,以此证明自己身份的高贵,为了与其他阶 层妇女相区隔。

女性佩戴珠花眉勒也是为吸引异性,晚清女性的活动扩展 到戏院、公园、寺庙等公共空间。试想一下女性佩戴珠花眉勒陪 同男性游走在十里洋场,她们的华丽服饰可满足男性的虚荣心, 所以,晚清上海女性佩戴珠花眉勒是借用外物来吸引男性的有力 证据。正如1922年《奢侈品与女性》一文道“在女子依赖男子 为生活的时候,当然以取悦男子为生活目标。因为男子都有好色 爱美貌的心理,于是女子需要靠浮华和装饰来增加自身的美貌, 所以女性的奢侈,完全是男性歧视女性的结果。”晚清上海女性 佩戴珠花眉勒是证明自己身份的做法,也是男性定义目光的吸引 和塑造。

(二)民国发箍

近代女性发饰经历着被女性选择作为外露装饰物的辉煌 时期,至民国时期逐渐式微。民国初年的服装正在于以“去装 饰”,废除象征贵族传统、封建制度的奢华繁复,将簪钗、眉勒 等传统首饰去除。张爱玲说:“我们的时装历史,一言以蔽之, 就是这些点缀品的逐渐减去。”民国时期烫发的风靡也直接影 响女性发饰的嬗变,同时,民国女性追求新女性形象,上海女性 形象熔铸了西方新女性的符号,比如追求自由、平等、女权等, 表现在发饰上,上海女性流行佩戴西式发箍。发箍是西方文化符号的物品,美国女演员Irene Castle关于她剪短发后的一段记述 “我的头上没有发饰,因为没有可以附着的地方。我平时外出戴 帽子,但有一天临时到镇上赴宴,没有戴帽子,就用小珍珠串成 颈圈套在头上用以束短发,之后常有人用这种装束,这发圈被称 为Castle Band。”民国电影女明星是时尚先锋,穿西式礼服、 烫发、搭配西式发箍是她们喜爱的时髦装束,1934年电影《女 儿经》,胡蝶、徐来等八位明星饰演女性在家中参加宴会,每位 女性都穿着洋裙、晚礼裙等不同款式的时尚新装,观众宛若在看 一场时装表演,《时代电影》称她们为“都市女性”,电影《女 儿经》(图4)徐来和胡蝶的剧照,徐来穿着白色西式礼服搭配 披肩,头上佩戴与白色礼服相搭配的白色发箍,更加映衬她脸庞 的秀美,整体装束尽显摩登女子的优雅和自信,她们用服饰传达 自身追求新女性形象的观念。

三、发饰艺术风格的嬗变:新艺术风格到装饰艺术风格

随着外来文化的不断涌入,上海的近代商业逐渐繁荣,洋货 流行,人们的生活方式同样发生变化,1934年《社会日报》报道: “上海是一个感应灵敏的地方,它的血脉与全世界相流通,例如巴 黎的时装,一个月后就会在上海的交际场中流行。”发饰是趋时务 新的产物,受西风东渐影响,流行新艺术和装饰艺术风格。

(一)晚清新艺术运动风格发饰

新艺术运动(Art Nouveau)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美产 生并影响广泛的艺术运动,他们从东方艺术汲取灵感,借用自然 生物华丽的曲线来冲破整齐划一的桎梏。当新艺术运动影响中 国时,中国植物的弯曲线条纹样与新艺术运动的涡卷特征纹样 存有明显共性,在吸收时更加自然。这枚20世纪初Van Cleef & Arpels项链(图5)具有新艺术运动风格,20世纪初中国流行一 款花朵曲线造型珍珠项链,胡四宝的珍珠项链(图6)造型受到 新艺术运动影响,眉勒也受到新艺术影响,眉勒上呈曲线造型的 纹样多取材于植物花卉图案,中部缀圆形巨珠,沿着眉勒边缘做 钉珠包边滚镶。新艺术运动风格细腻、装饰性强,因此常被称为 “女性风格”。另外,新艺术运动因它的曲线形特征造成只能手 工生产、不能机械生产的情况,也是它在晚清上海以手工生产为主的首饰行业流行的原因之一。

(二)民国装饰艺术运动风格发饰

民国摩登女子佩戴的发箍受到装饰艺术运动影响。装饰艺 术(Art Deco)是对新艺术运动的反动,它受到现代主义设计的 影响,与工业生产紧密联系。其特征为运用埃及、中国、印度等 古老文化的装饰风格,机械美学的对称几何图形,受到原始艺术 和舞台艺术的影响。

首饰设计是法国装饰艺术运动的重要设计成就门类,一些 专门生产昂贵首饰并闻名于世界的厂家热衷运用装饰艺术风格, 例如Cartier为代表的法国珠宝品牌充分表现了这种简洁且棱角分 明的风格,图7是Cartier代表性的装饰艺术首饰作品——1925年 Cartier伯尼斯发带和肩饰项链,法国插画师George Lepape的插 画可具体观赏这款发带和项链呈现稚拙的几何对称造型。

装饰艺术运动虽然主要发展于法国、英国和美国,但这一 风格在全球流行,它同样波及上海的很多艺术门类,如今在上海 还可看到民国留存的装饰艺术建筑。装饰艺术也影响民国首饰设 计,华成烟草公司于1925年推出美丽牌香烟,美丽牌香烟商标 设计者是谢之光,他接受任务后,偶然看到杂志中一张时髦女子 照片,此照片是名伶吕美玉主演时装戏《失足恨》的剧照,谢之 光以此为蓝本绘制出广为熟知的美丽牌香烟商标(图8)。美丽 牌香烟商标中模特所戴菱形装饰发带与Cartier发带均是装饰艺术 风格。笔者将吕美玉《失足恨》半身剧照与美丽牌烟标女性形象 进行比较,发现美丽牌烟标女性形象的服饰细节很多已被改变和 弱化,但她头上佩戴的菱形装饰发带反而被强调,这条装饰艺术 发带已成为美丽牌烟标的象征性符号,可见装饰艺术在民国时期 的风靡,展现了别具一格的极简摩登。

四、结语

近代上海摩登女性佩戴的精美发饰形象吸引不同阶层女性 目光,是女性理想生活状态的缩影。发饰经历着被女性选择作为 外露装饰物的辉煌时期,随后开始被消解,经历嬗变的过程。晚 清上海女性佩戴价格昂贵的眉勒是身份的象征,也是女性借用外 物来吸引男性的证据,民国女性追求具有新思想的女性形象而流 行佩戴西式发箍。受西风东渐的浸润,近代上海发饰艺术风格是 在对民族性的传承与西方文化吸收改良的同时,形成传统和新潮 并置的时尚符号。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近代上海首饰研究 (1840-1949)”(项目编号:21CG189)的阶段性成果。

本文作者为中国美术学院博士研究生,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副教授。

参考文献:

[1] 陈旭麓.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M]. 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2022.

[2] 张爱玲. 更衣记[J]. 古今,1943(36):27.

[3] 抡花馆主人. 镜影箫声初集[M]. 光绪十三年上海图书馆藏本:181.

[4] 李寓一. 清末民初中国各大都会男女妆饰论集[M]. 香港:中山图书公司, 1972.

[5] 栖霞. 海上花影录.二集[M]. 上海:新中华图书馆,1917:50.

[6] 冒绮. 民国时期上海时装表演构成和特点分析[J]. 丝绸,2019(12):112.

[7] 卡尔生. 上海妇女新流行的发型[J]. 玲珑,1932(54):168-169.

猜你喜欢
民国装饰上海
上海电力大学
上海之巅
鲤鱼旗装饰坠
上海谛霖邹杰 Hi-Fi是“慢热”的生意,但会越来越好
装饰圣诞树
他们为何都爱民国?
民国人爱刷朋友圈
DIY节日装饰家
装饰象
上海──思い出の匂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