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部共建带动京郊集体经济薄弱村“脱薄”

2024-05-15 16:42戴丽娜邹国元苏鑫倪小会
学会 2024年2期
关键词:密云农业产业集体经济

戴丽娜 邹国元 苏鑫 倪小会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不是一句口号,是新时代新形势下农科人的初心使命。北京土壤学会党建小组(以下简称“学会党建小组”)与其挂靠单位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植物营养与资源环境研究所党支部(以下简称“资环党支部”)全面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坚持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在京郊大力开展集体经济薄弱村帮扶工作。他们采取“党建引领+专家智库+科技创新”的“脱薄”模式,将党建软实力转化为推进乡村振兴的具体行动。

组建专家团队,开启“脱薄”行动

学会党建小组与资环党支部基于京郊发展现状,以专家对接集体经济薄弱村为抓手,开展“脱薄”工作。他们依托本科研领域,组建专家团队,前往北京远郊地区开展科技帮扶。该专家团队选调了资环近1/4的科技骨干,实力雄厚。他们承接了密云区东邵渠镇、巨各庄镇、溪翁庄镇、穆家峪镇,平谷区金海湖镇、王辛庄镇、熊儿寨乡、大兴庄镇,怀柔区宝山镇,共3个区、9个镇(乡)、14个村集体经济发展的科技帮扶工作。对接单位之多,帮扶力度之大,展现出农科人的责任和推动乡村振兴的决心。

坚持党建引领,建立运行机制

第一,明方向,定目标。为推动工作扎实有效开展,成立以领导、科管人员、专家为成员的科技帮扶工作小组,建立“领导统筹协调、科管协助主抓、专人专村对接”的运行机制。工作小组集体决策,确定帮扶目标和任务,研判各类阻碍因素,跟踪工作进展,协调解决问题,定期组织召开专题会,传达上级部门指示精神。

第二,共推动,重落实。坚持党建和帮扶业务同部署、同推动、同考核,通过支部共建,多方联合、协同推动业务开展。与集体经济薄弱村党支部座谈交流,将党建促科研,科技促乡村振兴的具体行动落到实处;与相关领域部门开展党支部共建,发挥交叉学科优势,创新发展路径和手段方法;加强与上级部门支部间的对话交流,商定发展方向和帮扶举措,跟踪评价帮扶实效。

第三,强作风,严纪律。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制定并签订“集体经济薄弱村科技帮扶协议书”,明确责任、专家使命和任务。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推动工作扎实有效开展。健全防控机制,严抓科研诚信建设,利用“三会一课”加强对党员干部、高级知识分子的党章党规党纪教育。将科技帮扶工作纳入“三重一大”民主议事范围,加强监督,常态化开展自检自查,严防“四风”问题发生,确保帮扶工作出成绩见实效。

强化科技驱动,助推“脱薄”进程

第一,深入基层调研,找准发力点。为提高农业产业竞争力,突出村域特色,专家团队深入乡村开展实地调研,参与集体经济产业发展规划,协助制定具体举措。密云区前厂村、北白岩村,平谷区北辛庄村、小东沟村,怀柔区西帽山村加大马牙枣、板栗、大桃、玉米、中药特色农产品生产;密云区界牌村、太保庄村着手提升复垦土壤质量;密云区海子村、平谷花峪村树立大食物观,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密云区尖岩村开展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利用;平谷区太后村注重农文旅游,朝绿色生态农业、宜居宜业乡村建设的方向发展。

第二,疏通项目申报渠道,确保经费来源。基于农业产业发展规划,帮扶专家发挥项目申报优势和文本撰写能力,每年协助各薄弱村落实相关扶持项目1-2项。学会党建小组与资环党支部共筹专项配套资金,帮扶专家结合北京市乡村振兴科技项目、区县“博士”农场项目及专家工作站、双百对接、科技小院等示范推廣类项目,推动工作开展,确保资金渠道畅通,来源广泛。

第三,转变发展思路,推进农业产业融合发展。在“脱薄”工作中,帮扶专家突破固化思维,发挥“1+2+3=6”和“1×2×3-6”的第六产业最大化效益,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通过政府介入指导,推进农业产业内部融合发展,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延伸发展,第二、第三产业向第一产业介入发展,提高了农产品的附加值,促进了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差异化及品牌化建设。大兴区青云店镇六村约有400亩土地用于平原造林,已通过集成水肥综合管理技术、林下耐阴作物筛选与种植技术、种养结合技术、林下生态景观设计技术等,成功开展林菜、林粮、林花、林菌、林禽等种植、养殖技术示范,建立完善技术规程,是发展林下经济产业的成功案例,是建设科技小院的示范样板工程。帮扶专家已将这一经验推广到主要农用地为山地的平谷花峪村,示范面积达20多亩。密云海子村开始在林下试种中药材,也初显成效。

第四,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推行现代化生产经营示范。帮扶专家转变农业要素投入方式,利用包膜肥、有机肥、控释肥、菌肥等农业绿色投入品研发与施用,农业面源、重金属监测与防治,农村废弃物利用与生态循环农业等现代科学技术,向农民、合作社等农业主体传送全链条式农业生产方式;利用生态、科普、教育、休闲、文化等农业领域的多种功能与方式,开拓新产业新业态,让农民在每个生产环节都能享受到利益。密云区黑山寺村基于阶段性技术研发成果,成功申报专利3~4项,正从单一的农业生产向多元化农业产业转变。除了培训农民播种、病虫害防控、水肥管理等高效建植与管理技术外,指导核桃油、中草药药茶等当地特色农产品的加工开发,并组织电商销售培训。以都市农业发展理念推动林下经济规模化,庭院经济、屋顶农业、阳台农业景观化,引导打造生态景观,开展农事体验,开发民俗膳食。实施人工湿地示范工程,使生活污水达到北京市最新排放标准,解决生活污水净化问题。基于村内每年产生的万余公斤农林废弃物开发了操作简单、处理周期短、可远程控制的有机物料腐熟设备,通过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改善村容村貌。对妇女开展赋能工程,以当地的自然花材为主要原材料,组织压花培训,通过开发手工艺产品增加妇女就业和收入。

创新振兴模式,确保帮扶成效

经过不断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摸索,已初步形成以党建为引领、党支部共建为抓手、专家为平台、经费为保障,统筹现代化农业产业体系、农业生产体系和农业经营体系的帮扶模式,不断推进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脱薄”工作的开展,平均每年为每个薄弱村选育新品种1-2个,推广新技术1-2项,开展技术培训3-5次,示范推广设施农业20-30亩、大田300-400亩。现在,这些薄弱村即将完成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超10万元的目标。帮扶团队中已有数名专家荣获脱贫攻坚专项奖励,积极参与京外乡村振兴的部分青年骨干,多次受到人社部表扬。密云区黑山寺村被评定为中国首个涉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村”、国家级林下经济示范基地、北京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荣获北京十佳科技小院奖,助力并支撑了国家科普基地的成功申报,研发的农林有机废弃物快速腐解技术“微环境调控法”入选2022中国农业农村重大新技术。已取得的阶段性成效离不开党建引领、专班组建、产业策划和帮扶体制和运行机制建设,离不开实事求是,实地踏勘,和为平衡村域经济,实现最大化效益、最小化成本的因地制宜的谋划,离不开入与自然和谐共生,推进绿色生态农业和农业产业融合发展的先进理念。

行动是最有力的宣言,落实是最有效的担当。为进一步推进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今后需要学深悟透党的二十大精神,为加强农业强国建设、现代化农业产业体系建设不断探索和完善乡村振兴模式;需要立足经济薄弱村的发展需求,不断打造融合贯通、自由开放的发展平台,进一步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充分发挥专家支撑作用,加大科技投入,让科技帮扶在党建鲜红的底色上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猜你喜欢
密云农业产业集体经济
密云职工勠力同心再战疫
密云区总工会慰问防疫一线人员
大棚开直播 密云“新农活”
村集体经济是如何“无中生有”的?——杨陵区农村集体经济的成长之道
密云区部分古树健康评价
壮大集体经济的武夷山市实践
新时代如何增加村集体经济组织收入
以“党建”推进特色农业产业发展
甘肃省农业产业联合会会员单位
甘肃省农业产业联合会会员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