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作家牵手小作家

2024-05-15 12:26
今古传奇·少年文学 2024年4期
关键词:海棠花螺蛳作家

谭光荣

广东红色文化研究院院长,国家一级作家

时值一年青草绿,又是一年清明时。清明节不仅是人们扫墓祭祖、追思逝者的肃穆节日,也是人们亲近自然、踏青游玩的欢乐节日。这看似矛盾,实则体现了清明节丰富的内涵——既缅怀昨日,也憧憬明天;既心念逝者,也热爱新生。在这个意义非凡的日子,本期“大作家牵手小作家”栏目特邀各位与我们一同探寻清明的习俗、体悟清明的内涵、品味清明的魅力。

我们先一起阅读几段关于清明的经典作品,看看名家笔下的清明与我们眼中的清明有何异同。

名家眼中的清明

叶圣陶《过节》

我家过节共有三桌。上海弄堂房子地位狭窄,三桌没法同时祭,只得先来两桌,再来一桌。方桌子仅有一只,只得用小圆桌凑数。本来是三面设座位的,因为椅子不够,就改为只设一面。杯筷碗碟拿不出整齐的全套,就取杂色的来应用。蜡盏弯了头。香炉里香灰都没有,只好把三支香搁在炉口就算。总之,一切都马虎得很。好在母亲并不拘于成规,对于这一切马虎不曾表示过不满。但是我知道,如果就此废止过节,一定会引起她的不快。所以我从没有说起废止过节。

供了香,斟了酒,接着就是拜跪。平时太少运动了,才过四十岁,膝关节已经硬化,跪下去只觉得僵僵的,此外别无所思。

……

从前父亲叔父在日,他们的拜跪就不相同。容貌显得很肃穆,一跪三叩之后,又轻轻叩头至数十回,好像在那里默祷,然后站起来,恭敬地离开拜位。所谓“祭如在”,“临事而敬”,他们是从小就成为习惯了的。

汪曾祺《戴车匠》

这里的风俗,清明那天吃螺蛳,家家如此,说是清明吃螺蛳,可以明目。买几斤螺蛳,入盐,少放一点五香大料,煮出一大盆,可供孩子吃一天。孩子们除了吃,还可以玩,——用螺蛳弓把螺蛳壳射出去。螺蛳弓是竹制的小弓,有一支小弓箭,附在双股麻线拧成的弓弦上。竹箭从竹片窝成的弓背当中的一个窟窿里穿过去。孩子们用竹箭的尖端把螺蛳掏出来吃了,用螺蛳壳套在竹箭上,一拉弓弦,弓背弯成满月,一撒手,哒的一声,螺蛳壳便射了出去。射得相当高,相当远。在平地上,射上屋顶是没有问题的。——竹箭被弓背挡住,是射不出去的。家家孩子吃螺蛳,放螺蛳弓,因此每年夏天瓦匠捡漏时,总要从瓦楞里扫下好些螺蛳壳来。

邓颖超《从西花厅海棠花忆起》

春天到了,百花竞放,西花厅的海棠花又盛开了。看花的主人已经走了,走了十二年了,离开了我们,他不再回来了。

你不是喜爱海棠花吗?解放初期你偶然看到这个海棠花盛开的院落,就爱上了海棠花,也就爱上了这个院落,选定这个院落,到这个盛开着海棠花的院落来居住。你住了整整二十六年,我比你住得还长,到现在已经是三十八年了。

海棠花现在依旧开得鲜艳,开得漂亮,招人喜爱。它结的果实味美,又甜又酸,开白花的结红海棠,开红花的结黄海棠,果实累累,挂满枝头,真像花果山。秋后在海棠成熟的时候,大家就把它摘下来吃,有的把它做成果子酱,吃起来非常可口。你在的时候,海棠花开,你白天常常在繁忙的工作之中,抽几分钟散步观赏;夜间你工作劳累了,有时散步站在甬道旁的海棠树前,总是抬着头看了又看,从它那里得到一些花的美色和花的芬芳,得以稍稍休息,然后又去继续工作。你散步的时候,有时约我一起,有时和你身边工作的同志们一起。你看花的背影,仿佛就在昨天,就在我的眼前。

小提示:

名家笔下的清明真是多姿多彩:有的萧瑟清冷,读来令人哀婉伤感;有的春意盎然,读来令人心生向往;还有的趣味横生,让人看了不禁会心一笑。

如何才能写出不一样的清明呢?下笔前,我们不妨仔细回忆一下:清明时节大家有哪些不同于平日的活动和情绪?这时的环境有哪些平时不具备的特点?有没有什么独特的美食让人难以忘怀……以这些要素为切入点,结合自己的真实感受,相信你也能描绘出一幅别具一格的清明图景。

接下来,请各位小作家尝试仿写以下句子。

扫墓时候所常吃的还有一种野菜,俗名草紫,通称紫云英。农人在收获后,播种田内,用作肥料,是一种很被贱视的植物,但采取嫩茎瀹食,味颇鲜美,似豌豆苗。花紫红色,数十亩接连不断,一片锦绣,如铺着华美的地毯,非常好看,而且花朵状若胡蝶,又如鸡雏,尤为小孩所喜。

——选自周作人《故乡的野菜》

孩子们还有一件乐事,是抢鸡蛋吃。每到一个坟上,除对祖宗的一桌祭品以外,必定还有一只小匾,内设小鱼、小肉、鸡蛋、酒和香烛,是请地主吃的,叫做拜坟墓土地。孩子们中,谁先向坟墓土地叩头,谁先抢得鸡蛋。我难得抢到,觉得这鸡蛋的确比平常的好吃。

——选自丰子恺《清明》

这一年的清明,分外寒冷;杨柳才吐出半粒米大的新芽。天明未久,华大妈已在右边的一坐新坟前面,排出四碟菜,一碗饭,哭了一场。化过纸,呆呆的坐在地上;仿佛等候什么似的,但自己也说不出等候什么。微风起来,吹动他短发,确乎比去年白得多了。

——选自鲁迅《药》

小作家佳作点评

简媜(台湾当代散文作家)说春天是一篇巨制的骈俪文,那么四月三日的清明,也许可称得上文章前水灵灵的小序。

家中祖坟落在一座茶山上,几棵柏树环绕一方石碑。我和父亲母亲、大伯一家繞过山下抚琴的溪水,穿过杏花娇笑的北坡,终于停在窄窄的坟前。父亲和大伯带着扫帚,刷刷几下扫去坟头的浮土。我们拔除及腰的野草,将周围清扫干净,拣了细长的竹子砍下,于叶上挂一条纸幡,插在墓碑两边,任其随风轻翻,再摆上贡品瓜果,轮流站在碑前拜上三拜。

先辈们洒下余荫,保佑后辈平安顺遂,自己却深藏功名,伫在矮丘上深望千秋。站在此处顺着先辈的目光眺望,远方一片苍蓝,肺中的空气也清新起来。清明前后正是采茶的时节,将熟未熟的茶叶嫩得能掐出水,恰似少女颈间的翡翠、姑娘腕上的碧玉。十里茶山守一方青碑,真是说不出的肃穆与诗意,让人忍不住想吟一句“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清明同除夕、元宵、端午一样,是奶奶大显神通的日子。

艾草经过九九八十一道舂捣,混入面粉,揉成青翠的面团。咸菜、肉沫、笋干,被一双竹筷拌得难舍难分,变作一盆鲜香的馅料。掰一块面团,填入馅料,奶奶一双老手在案板上总是灵动得像窗外彩蝶,三两下,一只滚圆的青团就停在她手间。

……

山色清霁,江水澄明,清明从不拘泥于一个姿态。只要春天还有桑竹玉立、松柏青苍,还有一枚青团在口齿间四溢清香,还有扫墓、踏青不知归路,就有万万炎黄子孙追思先辈不改,历遍劫数也不忘来路。

不知明年清明又在什么时候,我已经开始期待,要说“别君去兮何时还”吗?

我答来年四月三。

——节选自《四月三,春不晚》

浙江省安吉县湖州市高级中学高一(2)班 陈梓彤

指导老师 李作媛

点评

文章虽是节选,却灵气凸显!文字只有短短几百,硬将情景融会。现场感十足,展示的纵深更是源远流长;眼前事局促,然引发的思绪真的辽阔广大。祭祖追思,传承先辈遗训;抚今眺望,顿知任重道远。你很会利用现有材料,做出了浑圆的“青团”!你的文学感觉非常到位,眼前情景都能由此及彼。

要说求全责备,只是个别词句稍感卖弄了点儿。但你才是一个高一学生,“老辣”正在等你!

梓彤,一直写下去,你会是一个好作家!

猜你喜欢
海棠花螺蛳作家
螺蛳树
作家的画
作家谈写作
作家现在时·智啊威
螺蛳粉
猫在野海棠花落处
海棠花开
吃完螺蛳粉,我忽然不想死了
吃完螺蛳粉,我忽然不想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