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连贯得体,作文行云流水

2024-05-15 04:21林伟丽
作文新天地(初中版) 2024年4期
关键词:菌子行文温州

当你读一些大家的文章时,是否感觉句子顺畅,语言像水流一样迂曲却不散乱?而在读某些自媒体的文章时,是否感觉每个段落乃至每个句子虽美,却像是一座座孤岛,以至于迷失在这些“孤岛”之间,令人无法抓住文章的主线?苏轼曾说:“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当辞章散乱无序、缺乏主线时,作文不仅“无定质”(没有固定格式),还“无文理”(没有文采条理),于是“言之不文,行而不远”,也就无法实现表达的目的。

著名作家张贤亮曾感慨道:“行云流水是最高的写作技巧,我恐怕终此一生也难以达到。”可见,做到 “行云流水”并不容易。但是,做到连贯行文,让表达清晰晓畅,却也不难。接下来介绍的“选定话题—对齐主旨—梳理顺序—有效衔接”四个步骤,将帮助同学们有效打磨作文的连贯性,并以此为基础,日益接近行云流水的写作境界。

[下文所用学生习作,均來自浙江省温州市苍南县金乡镇第二中学八(10)班]

林伟丽,浙江省温州市苍南县金乡镇第二中学语文教师,中学高级教师。

一 选定话题,提纲挈领

我们在写作时,无论是一篇文章,还是一个段落,甚至每一个句子,都需要围绕特定话题。只不过,不同范围和层级的文本对应话题的范围和层级也不同,例如,整篇文章的话题可以按一定的标准分解为各段落的子话题,而段落的子话题又可以分解为句子的“孙话题”。在动笔之前和行文之中,我们要想一想:“通过这个句子、段落乃至全文,我想要描述什么对象、讨论什么问题、表达什么想法?”我们不妨向语文书本借鉴,请看《昆明的雨》语段:

昆明菌子极多。雨季逛菜市场,随时可以看到各种菌子。最多,也最便宜的是牛肝菌。……青头菌比牛肝菌略贵……还有一种菌子,中看不中吃,叫鸡油菌……

在《昆明的雨》中,作者特别提到了昆明的菌子。围绕菌子,作者又写了六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牛肝菌数量最多价格便宜;二是青头菌比牛肝菌稍微贵一点;三是鸡枞味道最好;四是干巴菌味道极好,但样子一般;五是鸡油菌样子好看,但是味道普通;六是插叙了一个捡鸡枞的笑话。所写内容看似杂乱,实际都指向“昆明菌子极多”的话题。

一个同学在写景习作中选定了“秋天的公园”这个话题:

沿着小径徐徐前行,秋日盛景撞入眼眸。道旁银杏金黄,树的枝丫伸到小径上方,似是给游人一片独属于秋的绚烂。秋风拂过林梢,银叶飒飒飘落,给深绿的草地点缀上秋的诗意。夏天开得旺盛的栀子花,已经渐渐衰败,枯黄的花瓣毫无生机,似与热烈的盛夏做最后的告别。小径旁的长椅,被秋日的阳光印上了斑斓的树影。我沉溺于秋日盛景中,如坠入梦境。

继续走,走向小径的深处,走向秋天的序曲。树梢枝头,麻雀叽叽喳喳喧闹着;林间传来游人的谈笑声。鸟声、谈笑声和落叶的沙沙声交织在一起,奏响了独属于秋的序曲。

(陈倩韩)

作者在“秋天的公园”这一大话题下,进一步细化为 “小径秋景”和“秋日序曲”两个子话题。“小径秋景”:掠过的秋风、落叶的旋舞、斑斓的树影等是各个句子的“孙话题”;接着用“继续走”衔接了小径深处的“秋日序曲”:鸟声、人声、秋风簌簌声。两个子话题之间行文连贯,话题明确,让读者清晰感受到“秋天的情与境”。

1.情境一致

在描写景物、情感时,虽说境随心转,但是在转换之前,同一个情境下的景物、情感描写应该跟该情境保持一致。

请看朱自清的《背影》中的这段话:

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这段写出了作者家庭境遇凄惨的现实:祖母去世,父亲失业,变卖家产,借新债办丧事。父亲老境颓唐、奔波劳碌;自己前途渺茫、谋事艰难。灰暗晦涩的基调 、落寞凄凉的情绪,整个语境协调一致。

请看习作《回乡之旅》选段:

妈妈和我终于回到了久违的家乡。漫步于乡间小道,只见初照晨曦倾洒于山峦之上,将山峰渲染成金色。而山腰的金绿与天空的蓝白相互映衬,仿佛是自然的偌大画板,绘出一幅绚丽多彩的风景画。之后到达河边,河水潺潺,清澈见底,让人有就地饮水的欲望。于是我跟妈妈说:“好渴,我想喝点水!”妈妈拗不过我,就带着我去小卖部买了一瓶矿泉水。喝过水,我们继续赶路。顺着小道往前走,就到了柳岸夹堤处。岸边的垂柳轻轻摇曳,柳枝伏至水面,鱼儿于细枝中来回穿梭,幼童们于水中嬉戏,笑声在小村中回荡,肆意且张扬的笑容浮现至脸庞。这一幕幕诗意的画面,让人忘却了沿途的疲惫与喧嚣。 (应依函)

从段首和段末的内容看,作者显然试图营造“回乡”的诗意情境。但段中画线“想喝水”的内容破坏了情境连贯性,应删去,这样情境描写才顺畅自然。

2.角度一致

我们在作文中展开的叙述,总是基于一定的观察和表达角度。如果在一定的“视域”下要用不同“视角”来表达特定话题,那么不同角度之间应有合理的顺序和有序的衔接,以确保语义连贯、清晰。请看《白杨礼赞》语段:

当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毯子……但是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当你在积雪初融的高原上走过,看见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这么一株或一排白杨树,难道你就觉得它只是树……

作者把“我”的视角,转换为“你”的视角。当作者面对白杨的时候,又通过“它”的角度进行描述。整篇文章人称切换自如,行文自然流畅。

请看习作《象鼻山游记》:

远远望去,象鼻山的轮廓在晨雾中若隐若现,宛若一根巨大的象鼻延伸而出。近看之下,却是另一番景象。在阳光照射下,象鼻山的纹理线条清晰可见。在漫长的时光里,风雨铸成了它独特的外貌:山体上密布着行云流水般的纹路,林立的岩石层层叠叠,犹如巨大的石柱,给人一种力量与沉稳的感觉。这些岩石上布满了天然形成的花纹和裂缝,每一寸都蕴含着鬼斧神工的智慧和天地间的造化力量,就像是大自然雕刻的杰作。

沿着蜿蜒的山路向上攀登,一路上欣赏山间的风景,呼吸清新的空气,一切都给人以宁静和放松之感。到达山顶时,可以清楚地看到桂林清秀的山水,古城的瓦片和青砖在阳光下闪着迷人的光芒。俯瞰江面,大小船只漫游其上,荡起层层涟漪,像鱼鳞,似碎玉,“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形容的大概就是如此美景吧! (林悦涵)

作者从远处、近处、山顶等角度出发,描绘了象鼻山景象之美,慨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跟随游览线路,作者调整叙述角度,将“景象之美”在远看、近看、俯瞰中有条理、有层次地呈现。

二 对齐主旨,一以贯之

说话、行文仅有话题是不够的,还要确保次级话题跟主话题的意义和逻辑保持一致,也就是要“对齐主旨”,让文章想要表达的事理和情感贯通全文。那么,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对齐主旨呢?

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作者按照捕鸟的先后顺序,准确运用动词,把整个捕鸟过程介绍得清晰明白,富有层次,语序连贯而严密。

请看习作《我的家乡——温州》

我的家乡温州,一个让我无比热爱的滨海城市。

她诗意地栖居在文学的大地上,流传着大量名垂千古的诗作。“想象昆山姿,缅邈区中缘。始信安期术,得尽养生年”,这是谢灵运对于江心屿之景的痴迷。“月桂香都,白鹿衔花,瓯水弄潮”,这是文梦先生对于温州名迹的赞叹……

温州的历史,据说可以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夏朝时期,因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汇集“山、  海、湖、岛、瀑”美景之大成,成为中外贸易往来的重要通道。幽深的谯楼,布满苍苔的青砖小路,散布于各处的中式古老建筑,都充盈着温州的古老韵味。五马历史文化街区,犹如岁月织就的繁华金线,是海内外温州人慰藉乡愁的载体。

温州也有着独属于自己的文化特色。她作为南戏的发祥地,亦可说是中国戏曲的“祖庭”。在宋代,温州城的九山书会是一个由戏曲才人组成的职业化团体,才人们在此创作了《张协状元》。它作为我国迄今发现最早保存最完整的古代戏曲剧本,被后世史学界誉为“中国第一戏”和“戏曲活化石”。 (余    晗)

作者开篇便给出主旨句:我的家乡温州,一个让我无比热爱的滨海城市。接着每个子话题,都以“让我无比热爱”的主旨展开,构成了自洽的因果关系。诗歌、名人、历史、文化等,每一点都是“我”对家乡深深热爱的原因。子话题间相互支持、有序过渡,共同构成了“我”心中温州这座城市的完美画卷。

三 梳理顺序,错落有致

刘勰在《文心雕龙·章句》中说,“搜句忌于颠倒,裁章贵于顺序”。在行文过程中,一定要检查句、段、篇中由此及彼的顺序在时间、空间或逻辑上是不是自然、自洽、得体。

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作为学者的方面)

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

——臧克家《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文字之外,日常交往,他同样是一以贯之,宽厚待人。

……

以上说待人厚,是叶圣陶先生为人的宽的一面。他还有严的一面,是律己,这包括正心修身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张中行《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我们再来看前文《我的家乡——温州》片段,除了有“据说”“因”“也”“亦”等提示语、关联词之外,还有“这是……这是……”的句式,“温州名迹”“美景之大成”“乡愁的载体”等一系列名词来让语义之间保持“通气”。而开篇用拟人化的“她”来指代温州,使得文段内部相互衔接、紧密连通。

同样,熟悉常用的关联词、过渡词,学习积累优秀文章衔接过渡的技法,能帮助我们说话行文有更丰富的语料来“有形”引导句段间的转折、递进、总结等关系,使文章的结构更加连贯、清晰。合理运用比喻、对比、排比等修辞手法可增强语句之间的内在联系,让文章的表达更加生动有力,更能打动人心。

四 有效衔接,文气通畅

梳理顺序之后,如果没有适当的关联词、提示语或过渡句把言辞章句衔接起来,文章读起来也会生硬、佶屈,仍然缺失“文理自然”之美。我们在行文过程中,要注意推敲句子段落之間的衔接,即语意上的相互呼应。

猜你喜欢
菌子行文温州
温州瑞奥工贸有限公司
温州瑞奥工贸有限公司
温州,诗意的黄昏
思维有支架 行文有范式
静静的菌子世界
如何避免行文平淡无奇
小菌子撑开大产业
《湘江青年法学》行文体例与注释规范
迪氏迷孔菌子实体化学成分的研究
《锦衣少年行》周行文:没有能与不能,只有想与不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