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读写深度关联作文题 预测及导写(一)

2024-05-14 14:02王小琴黄助昌
作文成功之路·教育前言 2024年3期
关键词:作文题命题意象

王小琴 黄助昌

2023年高考语文新课标II卷作文题被称为“探索中的一次值得称道的创新”,这种作文题是读写结合类型的题目,即根据试卷内其他模块的阅读材料,生发出相关的写作话题或写作任务。这是高考语文命题上的一次变革,也是倒逼语文教学改革的一次新的尝试,大有“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势,只有未雨绸缪,方能百战不殆。

那么,“阅读与写作”形成强有力的关联,有多少种形式呢?有多少阅读板块相应的就有多少关联方式,即:

1.与“语言文字运用”题相关联的作文题(如2023年高考语文新课标II卷作文题,已经亮相)。

2.与“古代诗歌阅读”题相关联的作文题(有多种文体上的选择,命题空间大,考测范围广)。

3.与“文言文阅读”题相关联的作文题(有多种文体上的选择,命题空间大,考测范围广)。

4.与“现代文阅读 II”题相关联的作文题(有多种文体上的选择,命题空间大,考测范围广)。

5.与“现代文阅读 I”题相关联的作文题(有多种文体上的选择,命题空间大,考测范围广)。

长期以来,作文命题都是与阅读相分离的,阅读是阅读,写作是写作,井水不犯河水,泾渭分明。这种命题方式显然也使语文教学不能进入“深度学习”的高阶,始终不能让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以2023年高考语文新课标II卷为模本,下面对阅读板块与高考作文关联各种可能的命题形式(与“语言文字运用”题相关联的作文题已经亮相,不再拟题)预测,并进行写作点拨,供广大师生参考。

一、作文命题与“古代诗歌阅读”板块相关联之新题型

最新版(2020修订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了“审美鉴赏与创造”是高中语文的四大核心素养之一,其要求是:“审美鉴赏与创造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通过审美体验、评价等活动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与鉴赏品位,并在此过程中逐步掌握表现美、创造美的方法。”试拟题如下。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23年高考语文新课标II卷“古代诗歌阅读”(请网络搜索查原题。下同)的《湖上晚归》是南宋诗人林逋写的一首诗,请你细读此诗,然后从语言、构思、意象、情感等方面选择一两个角度,分析自己阅读欣赏获得的审美体验,并写一篇诗歌赏析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诗歌赏析文章应该怎么写呢?

写诗歌赏析文章,可以按照以下步骤和结构:

1.引言(开头)

引入诗歌及其作者,可以简要介绍作者的背景和诗歌的创作背景。

提出你要评价的主题或观点。

2.詩歌内容概述

简要概述诗歌的主要内容,包括主题、情感和意象等。

指出诗歌中的关键词句,为后续分析做铺垫。

3.详细分析

意象分析: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探讨它们是如何增强诗歌表现力的。

语言分析:关注诗歌中的修辞(如比喻、拟人等)、音韵和节奏等,分析它们是如何为诗歌增色的。

情感分析:探讨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分析诗人是如何通过诗歌传达自己的情感的。

主题分析:深入剖析诗歌的主题,挖掘其深层含义和价值。

4.个人观点与结论

在分析的基础上,提出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认识。

总结诗歌的特点和价值,以及诗歌对你的启示和影响。

可以适当引用其他评论家或诗人的观点,丰富自己的论述。

5.结尾

回顾全文,强调自己的观点和结论。

鼓励读者阅读和分析诗歌,感受其魅力。

在写诗歌赏析文章时,注意逻辑清晰、条理分明,同时要运用生动的语言和例子支持自己的观点。另外,尽量避免使用晦涩难懂的术语,以便让更多读者能够理解和欣赏你的文章。

以上写法是一般的,是全面的,具体写作时,要特别注意题目的要求,如本题中的要求是“从语言、构思、意象、情感等方面选择一两个角度”。

佳作展示

《湖上晚归》中的意象探究

林逋的《湖上晚归》不仅以其清新脱俗的语言风格和真挚深沉的情感表达吸引了读者,更通过一系列生动而独特的意象,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湖上晚归的立体画卷。下面,我们深入探究这首诗中几个值得关注的意象。

“卧枕船舷归思清”。

这里的“卧枕船舷”不仅是具体的动作描绘,更隐含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期待。船舷,作为湖上与陆地之间的界限,象征着诗人此刻漂泊无依的状态。而“卧枕”则透露出诗人对归家的渴望与期待,希望在这宁静的湖上找到内心的慰藉。

“桥横水木已秋色”。

“桥”与“水木”是湖中常见的自然元素,但诗人通过“横”与“秋色”的修饰,使它们具有了更深的象征意义。桥,连接两岸,象征着诗人与家乡之间的纽带;而水木,则代表着自然与生命的力量。当它们被秋色所染,不仅表现了季节的更替,更暗示了诗人内心的苍凉与感慨。

“寺倚云峰正晚晴”。

“寺”与“云峰”构成了一种超脱尘世的意境。寺庙,代表着清净与禅意;云峰,则象征着高远与神秘。在晚晴的映照下,它们显得更加庄严而宁静,为诗人的归途增添了一抹神秘与安宁的色彩。

“翠羽湿飞如见避”与“红蕖香袅似相迎”。

这两句中的“翠羽”与“红蕖”是湖上的动态元素,通过拟人化的描绘,为整首诗注入了生机与活力。翠鸟飞翔,仿佛在为诗人让路;红荷飘香,似乎在欢迎诗人的归来。这种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场景,不仅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敬畏,更表达了他对家乡的深情眷恋。

“依稀渐近诛茅地,鸡犬林萝隐隐声”。

“诛茅地”是诗人归家的目的地,而“鸡犬林萝”则是家乡特有的声音与景象。当诗人渐近家乡时,这些熟悉的声音与景象逐渐映入眼帘,使得他的歸家之情更加浓烈与真实。这种由远及近、由模糊到清晰的描绘方式,不仅增强了诗歌的层次感与立体感,更让读者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诗人的喜悦与激动。

综上所述,《湖上晚归》中的意象丰富多彩、生动逼真,不仅为整首诗增添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与艺术魅力,更让我们在阅读欣赏的过程中获得了难忘的审美体验与情感共鸣。

二、作文命题与“文言文阅读”板块相关联之新题型

新课标在《学习任务群8 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中有明确的要求:

1.选择中国文化史上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一些代表性作品进行精读,体会其精神内涵、审美追求和文化价值。2.在特定的社会文化场景中考查传统文化经典作品,以客观、科学、礼敬的态度,认识作品对中国文化发展的贡献。3.梳理所学作品中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和文化常识,注意古今语言的异同。4.阅读作品应写出内容提要和阅读感受。选择一部(篇)作品,从一个或多个角度讨论分析,撰写评论。5.学习传统文化经典作品的表达艺术,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23年高考语文新课标II卷“文言文阅读”的材料一、二都有对苻坚失败之因的评说,请你从政治、文化、道德、性格等方面,选择一个你认为最能体现该人物特点和历史地位的角度,作为评论的重点,写一篇关于苻坚的“历史人物评论”。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如何写好“历史人物评论”呢?

历史人物评论的写作技巧涉及多个方面,包括选题、资料收集、角度选择、分析深度、客观性、结构逻辑、语言表达以及修改完善等。下面详细介绍写作练习的步骤:

1.选题与资料收集

选题:选择一个你熟悉且有足够历史重要性的历史人物。确保该人物的事迹和成就能够提供丰富的素材供你分析和评论。

资料收集:广泛搜集关于该人物的各类资料,包括原始文献、历史记载、传记、学术研究等。确保你的评论有充分的历史依据。

2.角度选择与深度分析

角度选择:确定一个独特的评论角度,如政治影响、文化贡献、道德品质等。选择一个能够凸显人物特色且易于展开分析的角度。

深度分析:深入挖掘人物的生平事迹、思想观点、决策背后的原因和影响等。通过具体事例和证据支持你的分析,展现你对人物的深入理解。

3.客观性与批判性思维

客观性:在评论中保持客观中立的态度,避免个人情感或偏见的干扰。以事实为依据,进行客观分析和评价。

批判性思维:运用批判性思维审视历史人物的行为和决策。不仅要看到其积极的一面,也要分析其过失和不足。

4.结构逻辑与语言表达

结构逻辑:合理安排文章的结构,确保内容条理清晰、层次分明。可以使用引言、正文、结论等部分组织你的评论。

语言表达:使用准确、生动的语言表达你的观点。注意语句的流畅性和连贯性,避免使用晦涩难懂的词汇。

5.修改与完善

反复修改:初稿完成后,多次修改文章,确保内容准确、语言精练。可以请教他人或参考相关书籍进行修改。

注重细节:检查文章中的语法错误、拼写错误和标点符号使用不当等问题。确保文章的格式和排版符合规范。

6.学习与借鉴

阅读优秀评论:多读一些优秀的历史人物评论文章,学习他们的写作方法和技巧。

不断实践:通过不断写作和反思,积累经验和教训。每次写作后都要认真总结不足之处,并在下次写作中改进。

佳作展示

苻坚之败:一窥氐族英豪的历史悲剧

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英雄豪杰如繁星般点缀其间,而苻坚,这位一度威震四方的氐族领袖,无疑是其中一颗耀眼的星辰。然而,他的光芒最终在淝水之战中黯然失色,留给后人的,是无尽的惋惜与思考。

苻坚的失败,非战之罪,实乃政治、文化、道德乃至性格等多重因素交织而成的历史悲剧。

从政治角度看,苻坚虽胸怀壮志,统一北方,建立前秦,但在内部稳固方面却显得力不从心。他的政策过于宽仁,对于归降的异族将领未能有效整合,导致内部矛盾重重,最终在关键时刻各自为战,甚至反戈一击。材料一中,苻坚在淝水之战中的决策失误,很大程度上源于他对内部不稳的忽视,以及对敌我力量的误判。

文化上,苻坚力求融合各族文化,这本是积极的尝试,但在执行过程中忽视了文化差异带来的隔阂与冲突。他的“大一统”梦想虽好,却未能妥善处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民族关系,使得前秦帝国内部暗流涌动,一旦遭遇外敌挑战,便难以形成有效的抵抗。

道德层面,苻坚的个人品质堪称楷模,他宽厚待人、知人善任,但在权谋之争中,这些品质却成了他的软肋。他过于信任他人,缺乏必要的权谋手腕维护自己的统治。材料二中提到慕容垂的背叛,便是苻坚过于信任他人的惨痛教训。

性格上,苻坚的豪爽大气、不拘小节成就了他的英雄形象,但也正是这种性格使他在关键时刻缺少必要的谨慎与细致。他对形势的判断过于乐观,对敌人过于轻视,这在淝水之战中表现得尤为明显。他的决策往往基于个人的直觉与豪情,而忽视了战争的复杂性与残酷性。

纵观苻坚的一生,我们不禁为这位英雄人物的结局感到惋惜。他的失败并非单纯的军事失利,而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但我们希望通过对苻坚的深入研究与反思,能够为今天的我们提供更多宝贵的经验与教训。毕竟,在历史的长河中,每个人都是过客,但那些真正留下足迹的人,将永远被后人铭记与传颂。

猜你喜欢
作文题命题意象
2021年《路》刊高考作文题全覆盖
抚远意象等
2016高考作文题:在复杂要求中寻求平衡
下一站命题
“具体而微”的意象——从《废都》中的“鞋”说起
“玉人”意象蠡测
避实就虚,理重于情——感受2014年高考作文题
高考作文题“撞衫”说明了什么?
《活着》的独特意象解析
2012年“春季擂台”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