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节”引发的思考

2024-05-14 14:02刘洺君
作文成功之路·教育前言 2024年3期
关键词:洋节中华文明中华

刘洺君

事件回放

12月25日是圣诞节,上海圣诞节的攻略和各种活动照片风靡社交平台,但同时许多学校和单位都抵制洋节,禁止聚众搞任何活动。

某学校发布公告称:“洋节”,顾名思义,就是欧美等西方国家的节日,现在,“洋节”在一些商家的热捧中,成了促销热卖的噱头;很多人并不了解节日本身所蕴含的文化内涵,这样的节日没有教育意义,对国外文化有所了解是应该的,但我们绝不倡导、绝不盲从。

如何看待抵制洋节?圣诞节该被抵制吗?

透视一:抵制过洋节就是抵制文化入侵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世界文化大融合、大交流,但随之而来的是文化入侵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我们看到中国传统节日被冷落,西方的各种洋节日却泛滥成灾。面对外来文化,我们承认文化的多样性,对各国文化给予尊重,但作为中国人同样要坚守自己的文化底线,抵制文化入侵。

透视二:包容开放才是文化自信的正确打开方式

多元文化的融合是时代潮流,抵制圣诞节并非解决问题的正确途径。相反,我们应该以包容、开放的心态接纳不同的文化,让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世界,拓宽视野,让我们的社会更加多元、更加包容。多元文化的时代,包容开放才是文化自信的正确打开方式。

透视二:对待外来节日,不妨实行“拿来主义”

很多年前,鲁迅先生就说过对待外来文化“我们要拿来。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对待外来节日当然也是如此,完全的“闭关主义”肯定要不得,但全盘照搬肯定也不行,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洋为中用,这样的范式才是正确的最好的。

时文链接

秉持开放包容,

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李洪兴

走进中国国家版本馆中央总馆,拱顶的飞天壁画,吸引不少参观者驻足欣赏。这一作品选取敦煌壁画中的传统飞天形象,融入现代美学元素创作绘制而成,呈现别具一格的东方美学韵味。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大放光彩,成为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充分释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的生动见证。

中华文明自古就以开放包容闻名于世,张骞出使西域、玄奘西行天竺、郑和七下西洋,中华文明在同其他文明的一次次交流互鉴中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决定了中国各宗教信仰多元并存的和谐格局,决定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中华文明的5000多年发展史充分说明,无论是物种、技术,还是资源、人群,甚至于思想、文化,都是在不断传播、交流、互动中得以发展、得以进步的。中华文明是历史的也是当代的,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走出来的,也是从5000多年中华文明史中走出来的。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源不同,但彼此存在高度的契合性。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结果是互相成就,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让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要秉持开放包容,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外来文化本土化,不断培育和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在各国前途命运紧密相连的今天,不同文明包容共存、交流互鉴,在推动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繁荣世界文明百花园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以茶、酒作喻阐述东西方文明异同,借汤显祖、莎士比亚两位文学巨匠的故事推动人文交流,用造访海明威酒吧的亲身经历表达深入了解不同文化和文明之意……习近平总书记以“文化外交”推动文明对话,受到国际社会好评。今天,我们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更有条件破解“古今中西之争”,也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更迫切需要一批熔铸古今、汇通中西的文化成果。秉持开放包容,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包容超越文明优越,以海纳百川的宽阔胸襟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我们就能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在中国国家版本馆中央总馆的文瀚阁,池畔古亭匾额点以“汇流澄鉴”四字,寓意“汇集知识之源,洞悉古今之理”。古往今来,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过去,我们在开放包容中涵养了中华文明;未来,我们必能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姿态与胸怀,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是对历史最好的继承,也是对人类文明最大的礼敬。

(选自《 人民日报 》)

文化自信来自我们的文化主体性

楼宇烈

近代以来,对于怎样看待中西文化,有过许多争论。100多年前,有些人看到西方国家船坚炮利、四处扩张,就对自己的传统文化产生了怀疑甚至否定,认为西方什么都好,自己处处不如人。也有人希望既学习西方长处,又能将自己的传统保持下来,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或“西学为体,中学为用”等。

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确实存在,对这种差异需要理性认识。需要注意的是,不能只从发展阶段上来看文化差异,这种差异主要表现为有的文化先发展、有的文化后发展;还要看到,不同文化之间也存在类型上的差异。世界上不同国家、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历史进程各异,传承的体制机制、风俗习惯有别,因而并不容易形成同种同类的文化。这些不同类型的文化,有着不同特点、风格,但都是构成人类文明百花园的一分子。习近平总书記指出:“人类只有肤色语言之别,文明只有姹紫嫣红之别,但绝无高低优劣之分。”这为我们认识文明差异提供了根本遵循。

由于一些西方国家率先开启现代化进程,有人就认为西方文明是文明发展的范本。但是,一些后发国家照搬西方文明发展模式,结果并没有走上现代化道路,反而水土不服,陷入政治动荡、社会动乱。在近代中国,不少仁人志士探索救亡图存道路,试图在制度、观念等层面模仿西方,但最终都以失败告终。从文化角度看,生硬把两种不同类型文化嫁接在一起,恐怕很难开出香花、结出甜果。历史的重任落到中国共产党身上,中国共产党人找到马克思主义,坚决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文化虚无主义,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仅让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而且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传统走向现代。

二战结束后,一些发展中国家发生了巨大变化,不仅在政治上摆脱了殖民地或半殖民地的地位,实现了独立,而且在经济上也获得长足发展。这种经济、政治、社会境况的变化,促使发展中国家对自己文化传统进行思考,振奋起文化自尊和自信,更加自觉保护本民族文化传统,建设现代文化。就中国来说,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用几十年时间走完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奇迹,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随着改革开放一路走过来,随着正确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社会主义道路的建立,随着我们在实践中真正证明这条道路是正确的,文化自信随之而来。”新时代我们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深入人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受到更多人的喜爱,人们的文化自信不断彰显。

如果说科学技术和生产力发展水平上的差异可以通过观念变革、社会变革来迎头赶上乃至消除的话,那么文化类型上的差异则不能用“赶上”的方法去解决,而且也是不可能、不需要解决的。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走出自己的现代化道路,必须具有文化主体性。文化主体性是文化自信的前提,文化自信是文化主体性的重要体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就来自我们的文化主体性。”中华文明在数千年历史传承中,始终保持着文明记录的连续性,形成多元一体、团结集中的统一性。各民族经过长期交往交流交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呈现社会文化生活的共同性、融合性和向心的主体性。中华民族走的是一条不同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明发展道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着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中国共产党推进“两个结合”,更加巩固了文化主体性。有了文化主体性,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就有了国家认同的坚实文化基础,就能在激烈的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

当然,这并不是说不同类型文化之间不需要交流。事实上,从古到今,不同类型的文化之间一直在交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告诉我们,只有交流互鉴,一种文明才能充满生命力。只要秉持包容精神,就不存在什么‘文明沖突,就可以实现文明和谐。”中国人讲:“己善,亦乐人之善也;己能,亦乐人之能也。”“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些体现的是一种互相欣赏、共存共荣的胸怀。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明都扎根于本国本民族的土壤之中,都有自己的特色、长处、优点。不同文明要坚持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借鉴,而不是相互隔膜、相互排斥、相互取代,这样世界文明百花园才能万紫千红、生机盎然。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文明以开阔博大的胸襟包容天下、协和万邦、博采众长、兼收并蓄。我们坚定文化主体性,也以宽广的胸怀,汲取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同世界各国进行文化交流合作,更加自信地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选自《 人民日报 》)

猜你喜欢
洋节中华文明中华
4000年前的中华文明什么样儿?
追寻“华胥氏”——中华文明的早期开垦者
把中华文明的底色铺陈好
偶感
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下的洋节“中国热”
跟踪导练(五)(4)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