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四根弦代替大炮

2024-05-14 09:18田青
北方人(B版) 2024年2期
关键词:垓下序曲大炮

田青

人类历史上,用音乐描写战争的作品有很多,比如柴可夫斯基的《1812序曲》。为了真实地再现战争场面,有的版本甚至在这首管弦乐曲的配器里用了真的大炮,这部加了真大炮的录音唱片卖得非常好,叫作“《1812序曲》大炮版”。但中国的艺术,无论绘画还是音乐,都不是百分之百地描摹真实世界,而是以抽象和写意为胜,用苏东坡的话说,即“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

据我所知,只用一件四根弦的乐器表现战争,并且表现得非常出色的只有琵琶。有趣的是,中国现存的两首著名琵琶曲《十面埋伏》和《霸王卸甲》,描写的是同一场战争,即公元前202年楚汉之争中的垓下之战。

同一场战争,同一件乐器,留下了两首并行不悖、无法互相取代的乐曲,这是世界音乐史上的一個奇迹。这场持续了五年的楚汉之争,最后在垓下结束,刘邦打败项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一个伟大的朝代:汉朝。今天,中国人中最多的是汉族,我们的文字叫汉字,我们的语言叫汉语,甚至中国象棋的棋盘至今还留着四个大字:楚河汉界。这场战争的胜负,对中国的影响无比深远。

清朝初年,王猷定在《四照堂集》里记录了一个人称“汤琵琶”的演奏家在演奏《十面埋伏》时“声动天地,屋瓦若飞坠”,声音宏大、惊天动地,屋顶上的瓦好像都飞落了下来。不但如此,“徐而察之,有金声、鼓声、剑驽声、人马辟易声”,慢慢仔细听,还能听到金鼓齐鸣、刀剑相击、弓弩响箭、人马进退的声音,诸音并作,声如画图,似乎那逼真的战争场面就在眼前。

《十面埋伏》歌颂的是胜利者刘邦,它采用了中国传统的大型套曲结构形式,从列营、吹打、点将、排阵、走队、埋伏、鸡鸣山小战、九里山大战、项王败阵、乌江自刎、众军奏凯、诸将争功,一直到得胜回营,十三个段落绘声绘色地刻画了这场战争中的各种场面。但两相比较,《霸王卸甲》更注重的是战争当中主角的心理和感情。

《霸王卸甲》里有一个段落“别姬”,描写回天无望的项羽和虞姬的生离死别。传说中,项羽最后“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的浩叹,在《霸王卸甲》中得到浓墨重彩的刻画,化成了一段无比柔婉凄美的旋律。虞姬目睹项羽的败局,为了让爱人能够放下自己,逃出重围,争取东山再起,选择自刎而死。

这两首乐曲都很精彩,但因为《霸王卸甲》更强调感情,所以更经得起咀嚼、品味。实际上,刘邦和项羽留给后人的感觉也是不一样的。中国人“不以成败论英雄”,虽然刘邦得了天下,但在感情上,人们更同情和敬仰的却是项羽。从古至今,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宋朝的李清照是一个文弱的女性,但她写出了中国诗歌史上最雄浑壮阔的四句诗: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摘自微信公众号“青年博览”)

猜你喜欢
垓下序曲大炮
尧桂莲:春的序曲
成语名场面
楚汉之争最后四个月大致情节梳理(上)
性感序曲
小兵对抗“大炮”
垓 下
春之序曲:创新聚力谱新章
春节序曲
声波大炮
垓下之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