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情境创设策略探究

2024-05-13 11:24吴荔婷
新教师 2024年3期
关键词:激趣解决问题想象

吴荔婷

【摘 要】课堂教学策略决定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教师要创设多种情境,促使学生提升学习兴趣、活跃思维、发展想象空间、解决实际问题,以适应《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数学课程教学的渗透,进而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关键词】情境 激趣 思维 想象 解决问题

众所周知,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一直以集中提问为主,严重禁锢了学生高阶思维的发展,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成效。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创设出适合小学生的数学课堂教学情境,以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不断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进而提高他们的数学学习能力。以下笔者浅谈数学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如何创设情境,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小学生具有好奇、好问的心理特点。有疑才有问,通过设置合理的问题,让学生积极主动去思考,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培养学生爱提问题的好习惯,形成问题意识。如在教学人教版四上“行程问题”相关内容时,学生学习完路程、时间和速度之间的关系后,笔者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苏炳添跑100米用了10秒,蜗牛爬50米用了5小时,苏炳添和蜗牛的速度各是多少?”学生求出苏炳添的速度是100÷10=10(米),蜗牛的速度是50÷5=10(米)。依据学生得出的相同答案,笔者再度提问:“他们的速度都是10米,可以说苏炳添和蜗牛跑得一样快吗?”学生根据的生活经验知道蜗牛是一种非常慢的动物,苏炳添的速度肯定比蜗牛快得多,但是计算结果却相同,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学生的思维再度被激活,他们在质疑、争论中慢慢地悟出了其中的道理,得出苏炳添的速度是每秒跑10米,蜗牛的速度是每小时移动10米,由此明了速度单位与路程、时间都有关系。创设有趣的、合理的问题情境对于教学是至关重要的,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还可以让原本枯燥的数学课灵动起来。

二、创设活动情境,活跃学习思维

小学阶段儿童的脑神经活动具有较强的亢奋度和兴奋度,教师应抓住儿童神经活动的特点,创设有趣、生动的活动情境调动学生的大脑兴奋点,使他们在课堂中保持良好的思维状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调动感官,高效率地完成知识的建构,在无形中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如在教学人教版五上“数学广角——植树问题”时,为了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植树问题中的数学模型,并参透“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笔者设计了多个活动情境。 首先,笔者在课件中出示谜语:“两棵小树十个杈,不长叶子不开花。能写会算还会画,天天干活不说话。(打一人体器官)”学生猜出是“手”后,笔者引导学生发现手指数比间隔数多1。创设猜谜的活动情境引入新课,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感悟了间隔的含义,同时为植树问题的教学提供切入点。其次,笔者创设了一个动手操作的活动情境,让学生用简单的示意图为学校一条20米长的小路设计植树方案。学生中给出的植树方案中蕴藏了植树问题的三种情况,即“只栽一端”“两端都栽”“两端都不栽”三种情况。教师引领全班先共同研究“只栽一端”时棵树和间隔数的关系,再组织小组合作,让学生自主探究“两端都栽”“两端都不栽”时棵树和间隔数的关系。在小组合作探究中感悟“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方法,建立植树问题的数学模型,促进学生思考的全面性。

三、创设直觀情境,发展想象空间

小学生的思维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想要过渡到较复杂的抽象思维,需要积累大量的事物表象。只有让学生大量经历直观情境,才能让学生完成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因此,教师设计丰富的直观情境,让学生头脑中对事物形成一定表象后 ,搭建学生想象的平台,给予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想一想、说一说。同时,还可以不定期地组织学生参观、游览,在实际生活中广泛接触各种事物,仔细、全面地进行观察比较、综合分析。

1.进行课堂演示。在教学中进行直观演示可以给学生留下更深刻的印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地利用生活素材,让学生全方位、立体地感知知识的形成过程,把抽象知识形象化,在头脑中留下鲜明的印象。如在教学人教版四上“平行四边形的认识”时,仅靠感知平行四边形本身的形状是很难得知平行四边形具有易变形的特性,无法在学生脑海中建立平行四边形易变形的表象。笔者创设了一个直观教学情境,用木条做一个可以活动的长方形框架,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特征时,用手捏住这个框架的对角,向相反方向拉。学生通过观察教师的演示很快发现在四条边固定的情况下,框架可以拉成不同形状的平行四边形,从而得到平行四边形容易变形这一特点。为了更好地建立数学表象,笔者让学生也动手拉一拉,感知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再让学生观察交流,了解平行四边形框架被拉动时的变化规律,并促使学生在头脑中完整建立“平行四边形易变形”这一特性。

2.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教学手段也随之不断完善。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信息化的教学手段,直观地向学生输入丰富的、大量的、形象的信息,加深学生的表象认识。如在教学人教版五下“长方体的认识”时,笔者利用希沃白板制作可活动的长方体课件,在课堂中只要拖动按钮就能直观地演示长方体的展开图及各个面,有利于学生观察长方体的特点,通过课件的直观展示,学生更容易发现“长方体相对面完全相同”“相对的4条棱长度相等”等特点。

四、创设生活情境,学会解决问题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存在各种数学问题,如折扣、统计图、租船问题、利息问题等。要让学生更好地学会解决问题,就要引导学生走进生活,以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创设生活情境。因此,在解决抽象的数学问题时,教师可以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让数学问题生活化,让学生带着生活问题进入课堂,让学生从生活经验出发学会解决问题。如进行人教版四下“加法运算律”的教学中,教材提供了“李叔叔骑车旅行”的情境,这个情境对学生来说不是那么熟悉,因此笔者对教材进行了再创造,创设了一个学生更熟悉的生活情境。以班级学生人数为情境更符合学生对日常生活的认知,笔者提问:“我们班一共50位同学,第一、二大组和第三、四大组分别多少人?”生:“第一、二大组有26人,第三、四大组有24人。”笔者板书26+24后,问:“现在第一、二大组和第三、四大组交换一下位置。现在我们班有多少人?”生:“还是50人。”教师再板书24+26,继而说:“因此,我们班级的总人数没有变化。”这时笔者添上等号,完善板书:26+24=24+26。最后,笔者趁热打铁询问道:“你能把这条规律说出来吗?” 通过类似更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让数学知识焕发出新的活力,使学生从熟悉的生活经验中轻松地获取了数学知识。

当然,课堂情境创设的方法很多,如还可以利用问题、设立疑点、猜测、验证、考查等融入情境创设中。情境的创设可以贯穿于一节课的始终,它虽不是目的,但是如果没有情境,就很难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师必须精心创设课堂情境,使之成为课堂教学的润滑剂、催化剂。

(作者单位:福建省莆田市涵江区白塘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宋晓颖)

猜你喜欢
激趣解决问题想象
联系实际 解决问题
助农解决问题增收致富
在解决问题中理解整式
快乐的想象
细观察 多想象 善表达
这些并不是想象,有些人正在为拥抱付费
化难为易 解决问题
那时我们如何想象未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激趣 导思 引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