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资源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逻辑理路

2024-05-13 10:00张峰林,谷家渝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 2024年1期
关键词:红色资源立德树人

张峰林,谷家渝

摘要:红色资源是思政课立德树人的鲜活的精神资源,对于润物无声地提升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效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从逻辑自洽目标来看,红色资源的融入有助于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目标的落实、教学内涵的丰富和教学逻辑的建构;从逻辑自洽归因来看,红色资源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主要在教学理念、融入机制和融入效果等方面存在问题。从转变教师教学理念、强化资源融入机制和抵制不良思潮影响三方面探讨逻辑自洽进路,能够更好地推动思政课内涵式发展、助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工作。

关键词:红色资源;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立德树人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573(2024)01-0076-05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1]。红色资源是我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在百年奋斗中形成的物质资源、精神资源和制度资源的总称,蕴含着宝贵的精神价值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是激励一代代有为青年踔厉奋发的力量源泉。推动红色资源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进程,有助于增强新时代青少年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推动思政课内涵式发展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

一、 目标逻辑:红色资源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价值

系统观念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重要内容,也是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指导思想。长期以来,各阶段思政课在教学中缺乏打通一体化建设通路的着力点。具有中国特色和强大精神感召力的红色资源提供了拓展课程建设的新思路,既能满足不同学段的教学特点和要求,又能统筹兼顾、系统安排,有效促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

(一) 深化思政课教学的目标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有效开展德育的重要途径,通过系统性、阶段性、渐进性的理论教育、历史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使广大学子形成对我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正确认识,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树立远大理想信念,将家国情怀融入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中融入红色资源,可以使学生了解到中国共产党始终将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初心和使命,激发学生爱国爱党之情;了解到中华民族的今天是由一代代革命先辈浴血奋战而来,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中华民族的明天也需要广大学子接续奋斗,激发学生使命担当意识;了解到中华民族从内忧外患走向崛起,靠的是中国人民忍辱负重、奋勇抗争、团结一致,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补足青少年的精神之“钙”。

(二) 丰富思政课教学的内涵

《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要求大中小学各阶段的思政课教学内涵要体现差异性和衔接性。红色资源内容和形式的多样性、丰富性特点,恰好契合了不同学段思政课教育层次不同、学生接受程度不同以及教学环境和条件不同等客观要求[2]。此外,红色资源也是对当前思政课教学内涵的有效补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教学中也不能只强调知识性,不能为了应付考试让学生死记硬背知识点,而不注重对学生价值观的引导。学生有兴趣才会记忆,这种记忆是牢靠的,没有兴趣死记硬背就是死知识”[3]。红色资源中丰富鲜活的历史细节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教学从知识传授变为价值引导,让书本上的“死知识”变为心中的“活知识”[4]。将红色资源融入思政课建设中,既能更好地保护和传承红色精神,又能丰富思政课的教学内涵,增加思政课的亲和力和感染力,助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工作更好更快发展。

(三) 建构思政课教学的逻辑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既包括纵向上各学段间的统筹规划,也包括横向上与其他课程中思政教育内容的整合优化,因此学段跨度和内容广度是决定一体化建设工作有效推进的重要因素。红色资源自身就包含着清晰的历史逻辑,可以将其作为着力点和突破口打通思政课系统化建设的“壁垒”,按照红色资源的历史逻辑厘清教材编排思路,并在此基础上由简到繁、由浅及深地安排教学内容,从而体现出思政课教学在不同学段的差异性和衔接性。我们应该树立历史思维,坚持运用唯物史观和辩证法分析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而教材内容的局限性并不能很好地落实这一要求,这就需要将红色资源融入思政课教学中,为学生呈现更加完整的历史面貌,通过细节补充和时代对比使学生在强烈的感性体验中体会历史、感悟历史,并客观、全面地评价历史,帮助学生形成整体性思维和大历史观,学会运用历史思辨能力认识人类社会,认识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

二、 现实逻辑:红色资源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红色资源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既需要考虑到红色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问题,也需要认识到不同学段思政课衔接性不足、教学改革动力不足的问题。此外,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各种文化思潮大量涌入,给主流价值观的塑造带来一定冲击,这也是红色资源与思政课有机融合必须面对的现实挑战。

(一) 主观层面:思政课教师的教学理念有待更新

当前,思政课教师运用红色资源的意识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这主要表现在其教学主动性上。一是运用红色资源的主动性不够。思政课是指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课程,具有一定的阶级性和政治性,因此思政课教学内容比较固定。对思政课教师来说,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把现有知识体系完整准确地呈现已非易事,而不愿意再额外扩充教学资源进行拓展教学。二是创新教学方式的主动性不强。其一,“无心”钻研。大学教师科研压力大,且大学教育专业性更强,从教师到学生均存在对思政课重视程度不够的情况。中学教师肩负巨大的升学压力,以应试教育为导向的教学思路使教师课程讲授以应试为目的,没有额外精力进行教学创新。小学教师专业素质不一,学生年龄较小也限制了教师的发挥空间。其二,“有心”但“无力”。教学方式创新尤其是运用科技手段创新对教师的综合素养要求较高,但目前思政课教师多为专业人才,跨学科能力不足以支撑教师进行教学方式的创新。三是学段间交流合作的意识不足。目前各学段在教育教学方面均保持着相对独立性,既缺少一体化交流平台,也缺乏交流合作意识,无法形成一体化的培养方案,使思政课教学始终处于各自为政的状态,碎片化、重复化的现象突出,不利于學生形成整体性思维和大历史观,也未能体现不同学段教学的差异性和衔接性。

(二) 机制层面:红色资源的融入运用机制有待强化

一是在红色资源的挖掘开发方面。以纪念旧址、革命文物等形式存在的红色资源,存在开发同质化、碎片化问题,而以历史文件、文学戏剧等存在的非物质红色资源,其真实性和完整性又有待考量。总体来看,当前红色资源均缺乏系统保护开发机制,其教育价值难以有效发挥。[5]二是在红色资源的整合利用方面。首先是红色资源分布广泛但不均。革命老区的红色资源显然优于其他城市,但各地对于红色教育的需求是一致的,成长于新兴城市的青少年更需要红色文化的滋养和熏陶,以加深对民族历史的了解和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同一地区不同学校间的教学资源也有分布不均的现象:师资力量、课程建设等方面的优质资源往往集中在少数几所重点学校,高校教学资源配置也显著优于中小学,但不同学段间沟通较少导致教学资源缺乏流动性。三是在红色资源的融入方式方面。目前红色资源融入思政课的方式还比较单一,仍是采用口头讲述、参观游览等传统教学方式,课外实践活动往往也是走马观花、浅尝辄止,结果把有血有肉的红色文化讲得索然无味,学生反馈效果不佳,这反而是对红色资源教育价值的一种浪费。因此,只有不断完善机制体制建设、创新资源开發整合的方式才能实现红色资源的共建共享,真正发挥其赋能一体化建设的作用。

(三) 效果层面:历史虚无主义的负性影响有待消解

历史虚无主义是指不加具体分析而盲目否定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过程,否定民族文化、民族传统、民族精神的历史观点和思想倾向[6],是对中华民族文明史的否定,具有迷惑性和欺骗性,尤其是对成长在和平年代的青少年危害极大,意在瓦解动摇中华民族文化血脉延续的心灵根基,对于在新时代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红色文化具有十分消极的影响。

在学术研究上,一些学者从“以小见大”的研究视角进行“为我所用”的史料选择,造成对史实的歪曲评价,看似科学严谨但危害极大。[7]在传播方式上,历史虚无论者以隐蔽式、娱乐化的方式将其意图潜藏在短视频、影视剧等文艺作品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青年人的历史认知;同时在社会热点事件中利用极具煽动性的语言来获取青年的情绪认同,通过控制舆论和抢占传播渠道使青年在不自觉中落入历史虚无的圈套[8]。

面对各种不良影响,作为重要思想阵地的思政课应当正视问题、直面挑战,以红色资源中翔实的史实、缜密的逻辑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历史教育,以多种教学手段、教学资源还原历史真相,为学生建立起正确的历史逻辑和历史意识。

三、 实践逻辑:红色资源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路径

针对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以实现思政课内涵式发展为根本目标,从转变教师理念、完善红色资源融入机制及运用红色资源抵制不良影响三方面梳理红色资源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实践逻辑,从而回应主观层面、机制层面和效果层面的不足,提升红色资源融入一体化建设的融合度。

(一) 转变教师教学理念,打造红色育人队伍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3月18日召开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明确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9]。思政课要想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首先要从教师转变教学理念开始。一是要提升专业素养,强化教学共同体意识,以地方教育部门牵头做好跨学段的师资培训。将红色文化学习作为切入点,促进各学段教师针对教学环节中的问题和对策、教学经验和体会进行交流互动,推动教师专业知识不断更新、教学水平不断提升,打破阻碍教师交流合作的壁垒,树立教学共同体理念。此外,日常教学实践活动如参观访问、团建党建活动甚至是科研项目申报等也可作为强化教师合作意识的渠道,在其中嵌入红色文化主题,在教学交流中提升红色文化素养,增强运用红色资源的能力。二是要重走红色文化遗迹。这是思政课教师获取一手历史资料、挖掘红色资源的思政教育价值的重要且不可替代的方法[10]。面对种类繁多的红色资源,教师只有切身实地参观考察,才能获得最真实的感受以激发教学灵感,在教学中更加自如地加以运用。因此教育部门、学校和社会团体等组织要鼓励教师和学生走出课堂,为他们创造实地探究的条件和机会,通过重走红色文化遗迹使学生感受思政课的魅力和价值。三是要树立崇高的红色信仰,以饱满的热情感染学生。教师要主动接受红色文化教育,调动进一步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师生共同进步、教学相长。通过红色教育把自身锻造成红色文化的接班人和践行者,在学生中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将红色资源融入思政教育全过程。总之,思政教师既要做精通专业知识的教育工作者,又要做陶冶学生情操的道德引领者,用高尚的情怀和坚定的信念感染学生,让红色资源蕴含的厚重历史润物无声地走进学生心中。

(二) 整合红色资源,完善资源融入机制

实现红色资源高效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建设,就要做好资源的挖掘和整合,拓宽资源开发渠道,完善资源融入机制,以优质红色资源助力思政课教学活动的开展。一是重视挖掘当地的红色资源。地区红色资源往往更具生动性和细节化,深入挖掘整理历史材料,一方面可以弥补地区红色历史的空缺,另一方面可以丰富思政课中红色资源的出场方式。当前红色资源融入思政课以参观革命遗址、纪念馆的方式为主,体验性和教育性不足。但地区红色资源相当一部分是以红色歌谣、生活习俗、特色服饰等方式存在,将这些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红色资源以恰当方式整合并纳入到学校思政课中,将会大大提升思政课教学感染力和红色资源育人实效性。二是重视校本红色资源的开发。发掘学校档案中的红色基因可以拉近红色资源与学生的距离,成为思政课教学的鲜活素材。思政教育工作者可与学校档案馆、校史馆密切合作,使学校红色档案主动对接思政教学体系,将红色档案转变为思政课教学的生动案例,要让思政课走出课堂,走进档案馆、校史馆,改变“机械灌输”的传统教育方式,让学生亲身感受红色历史的魅力和鲜活[11]。对于校史相对匮乏的学校,也可以在教育部门的指导下,通过当地红色资源单位的帮助开发校本教材,使红色资源有机融入思政课教学内容体系中。三是运用数字化技术整合红色资源。一方面,以数字化技术保护和开发红色资源。通过数字化平台以“革命路线”“革命足迹”等为线索把分散在各地的红色资源整合起来,在开发保护的同时实现红色资源在思政课中的便捷融入。另一方面,利用数字化技术创新红色资源与思政课的融合方式。目前,具有良好交互性和体验性的虚拟现实思政课实践教学正快速发展。学生们可以利用VR、AR等技术在虚拟革命场景中通过角色扮演、完成任务等形式培养运用红色文化理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仅适合各学段学生学习使用,更有助于促进红色文化由知到行的转化,增强思政课的趣味性和实效性。

(三) 抵制歷史虚无主义思潮影响,增强红色资源育人实效

以历史虚无主义为代表的不良思潮是横亘在红色文化与青少年中间的阻碍,但越是这样越要直面错误思想和言论,运用生动鲜活的人物、事迹对不良思潮进行有力回击,充分发挥红色资源的教育价值,形成思政课立德树人的强大合力。

抵制不良思潮的影响,就要将红色资源讲透。所谓“讲透”,就是既要站在历史的角度进行脉络梳理,又要站在理论的高度展开思想阐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结合起来观察,把社会基本矛盾作为一个整体来观察,才能全面把握整个社会的基本面貌和发展方向”[12]。运用社会矛盾分析法还原红色资源中的历史真相,抓住引发历史事件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进行思考探究,从而使学生们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指导思想的逻辑必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国实现持续发展正确道路的逻辑必然,中国共产党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核心领导力量的逻辑必然[13]。

抵制不良思潮的影响,就要将红色资源用活。所谓“用活”,就是不仅要融入理论教学,更要体现在实践教学中,实现知行合一。一方面,学校应与当地红色教育基地形成常态化合作机制,让学生们有条件接触真实的历史资料,在红色事迹发生地、红色人物生活处亲身体验历史的真实和厚重,由此历史虚无主义所叫嚣的歪理邪说就不辩自明、不攻自破了。另一方面,利用“大思政课”加深课堂与社会实践的联系[14]。引导学生们走出学校、走进社会,在实践中增强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了解民情、社情和国情的基础上加深对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的辨别能力,从而自觉抵制以历史虚无主义为代表的偏激、片面的不良社会思潮[15],让红色资源进一步走进大中小学思政课堂。

红色资源与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具有紧密的内在耦合性,微观上有助于促进思政课教学目标、课程内容等具体环节一体化建设工作的落实,宏观上有助于激发广大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情怀、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思政课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面对新时代的新挑战,思政教学工作者更要以主动精神积极探索红色资源融入思政课的实践路径,使思政课真正成为科学与文化共存、温度与深度同在的育人“金课”。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贯彻全军政治工作会议精神 扎实推进依法治军从严治军[N].人民日报,2014-12-16.

[2]张楷芹.红色文化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原则及路径研究[J].豫章师范学院学报,2021(5):18-22.

[3]习近平.习近平重要讲话单行本(2020合订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289.

[4]宋学勤,罗丁紫.“四史”教育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J].中国高等教育,2021(10):4-6.

[5]吴超.红色文化资源开发面临的问题和对策[J].红色文化学刊,2019(3):81-86+112.

[6]张首吉,杨源新,孙志武,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新名词术语辞典[M].济南:济南出版社,2000:84.

[7]张国义,郭斌.“四史”学习中的历史虚无主义批判[J].思想理论教育,2021(6):38-43.

[8]陶俊怡.论历史虚无主义对青年红色记忆的深层破坏及其应对策略[J].思想教育研究,2021(6):106-112.

[9]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30.

[10]李丽丽.红色文化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路径探析——以河北省相关实践为例[J].新生代,2021(4):57-60.

[11]潘坤,王继红.红色档案助力高校思政课教学刍议[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2):57-58.

[12]习近平.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34.

[13]崔妍.新时代在大学生中讲好“红色故事”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21(2):132-135.

[14]蒋丽怡,雷苏.加强高校党史学习,应对历史虚无主义[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S1):156-159.

[15]周姝含,郑元景.历史虚无主义对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的影响及对策[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2):14-17+22.

责任编辑:艾岚

Logical Way of Integrating Sites and Heritage Related to the CPC into the Integrated Construc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Universities, Middle and Primary Schools

Zhang Fenglin, Gu Jiayu

(School of Marxism, University of South China, Hengyang Hunan 421200,China)

Abstract:Sites and heritage related to the CPC are the fresh spiritual resources of moral education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which is of grea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for improving the effect of the integ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universities, middle and primary school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ogical self-consistent goals, the integration of sites and heritage related to the CPC is helpful to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teaching objectives, the enrichment of teaching connotation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logic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universities, middle and primary school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ogical self-consistent attribution, the integration of sites and heritage related to the CPC in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universities, middle and primary schools mainly has problems in teaching concept, integration mechanism and integration effect.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logical self-consistent approach from three aspects: changing teachers' teaching ideas, strengthening the resource integration mechanism and resisting the influence of bad thoughts, which can better promote the connotative develop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and help the integ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universities, middle and primary schools.

Key words:sites and heritage related to the CPC; integ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universities, middle and primary schools; foster virtue through education

猜你喜欢
红色资源立德树人
红色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与运用
革命纪念馆红色资源的开发利用
有效发挥红色教育基地作用开展兵团组工干部党性教育
立德树人视阈下的服务型基层党支部构建方式探究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浅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实践立德树人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近代上海的“红色资源”为何丰富
红色资源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及实现研究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