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与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关系

2024-05-13 09:10王蕾
中国管理信息化 2024年5期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

王蕾

[摘 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高校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逐渐成为各个高校教育发展中的重要课题。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实现需要高校与导师共同努力,两者之间存在着紧密联系。高校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应采取有效措施,加强与导师团队的合作,积极推进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实现。文章基于导师团队标准化建设的视角,分析了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与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关系,指出两者之间存在着相关性,提出了以导师团队标准化建设为抓手,提升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和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为优化我国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导师团队标准化建设;研究生创新能力;人力资源管理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24.05.040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24)05-0134-03

0     引 言

人才是创新活动的主体,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新时代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迫切要求。新时期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导师团队质量的高低,因此加强导师团队建设是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从我国高校来看,导师团队是我国高校教师团队制度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在于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提供重要保障。但是目前我国高校导师团队建设中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制约了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质量的提升,还影响到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成为高校关注的一个重点。

1     导师团队标准化建设

高校导师团队标准化建设是指通过制定、实施和执行相关的制度,将高校导师团队的管理及服务内容进行规范和优化,从而形成一个符合学校发展战略、满足学校人才培养需求,具有良好工作效率和学术氛围的导师团队。导师团队标准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是提高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和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抓手[1]。

高校导师团队标准化建设的关键在于如何科学有效地进行团队组建、管理和考核。导师团队要确定其核心成员,在选择导师团队成员时,应从工作能力、学术水平、社会经验等方面综合考虑,选取真正适合工作需要、有能力带领研究生进行科学研究的人员;要科学合理地确定核心成员,应从各个学科专业中挑选出思想政治素质好、学术水平高、科研能力强、责任心强的优秀人员作为核心成员,确保他们在整个导师团队中能够起到引领和带动作用;要对核心成员进行有效管理,在管理过程中,要对核心成员进行系统培训和严格考核,使他们掌握研究生培养规律,充分了解自己工作岗位的职责及科研工作特点,同时还要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提高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确保他们能够适应科研工作发展需要。

2     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与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关系

从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来看,人力资源管理是一个重要的内容,也是高校管理工作重要的组成部分。人力资源管理主要是对人进行组织和规划,同时还需要对人进行合理的使用和开发,实现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在实际工作中,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主要就是对人才进行选拔、配置、培养等。因此,在高校研究生教育中,只有将人力资源管理与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相结合,才能提升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水平。

2.1   培养研究生的创新意识

研究生的创新意识是指研究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具备一定的创新思维和能力,并且能够将其应用到实际的科研工作中,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独立性。在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要注重对研究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从而让研究生具备良好的创新意识。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要注重对人才进行合理配置和开发,从而让人才发挥其最大的价值和作用[2]。因此,在高校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需要注重对研究生创新意识的培养,通过培训和教育等方式来提升研究生的创新意识、独立思考能力以及科研创新能力等。只有这样,才能为研究生以后的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2.2   促进研究生的思维转变

在对研究生的教育中,首先需要让研究生具备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这样才能够有效地提升其创新能力。但是,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往往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需要后天的培养。在培养过程中,高校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可以对研究生进行相应的理论培养,同时也需要根据实际情况为研究生提供一定的实践机会,让其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这样既可以让其能够独立完成毕业答辩,也可以使其正确认识论文写作的意义和价值。

2.3   为研究生提供实践平台

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需要注重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让研究生在实践中锻炼自己。具体来讲,主要是指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要为研究生提供实践机会,让研究生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和创新能力;另一方面要為研究生提供实践平台,让研究生在实践中锻炼自己,提升综合素质和专业水平。从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和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关系来看,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能够为研究生提供实践平台,通过这一平台,可以让研究生在实际工作中锻炼自己、提高自己,让研究生在理论知识和实际经验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这样就能够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

2.4   为研究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

研究生在学习过程中,除了要学习专业知识外,还要注重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通过加强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能够使研究生感受到良好的学习氛围,同时还能为研究生提供一定的实践机会,例如通过开展创新比赛、开设创新课程等活动来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可以为研究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术交流平台,在高校中开展学术交流活动时,使研究生了解到更多、更新的理论知识和前沿知识,同时还能促进研究生之间、师生之间以及不同学科之间的学术交流和合作[3]。通过开展学术交流活动,能够让研究生更好地了解学科前沿知识、了解本专业最新动态,也能够提升研究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创新能力,为其创新能力培养奠定良好基础。

3     提升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与研究生创新能力的策略

3.1   完善导师团队激励机制

高校导师团队标准化建设的最终目的是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使研究生培养质量得到进一步提升。因此,高校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应完善导师团队激励机制,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其工作积极性和创新能力。高校应建立导师团队考核制度,对于工作认真负责、有奉献精神的优秀导师,应给予相应的物质和精神奖励,也可以通过评选“优秀导师”等方式进行表彰,进一步激发导师的工作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高校应制定并落实奖励和激励机制,对于工作中有突出表现的导师,应给予一定的奖励和荣誉称号,对于科研成果突出、学术水平高的导师,可以通过申请项目等方式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对于在研究生培养工作中表现突出、做出重要贡献的导师,应给予一定的精神奖励。

3.2   完善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机制

为保证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落到实处,高校应建立完善的学术道德教育机制。导师应通过对团队成员的考核,了解他們的基本情况、科研工作情况和社会实践情况等,从而对他们的学术道德水平进行客观评价;要建立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与培养制度,高校应把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作为培养计划的重要内容,并制定相关规章制度,使研究生能够自觉遵守学术规范、维护学术尊严[4];要建立健全学术道德评价体系,高校应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价标准和评价体系,将其纳入对导师团队成员的考核体系中,将研究生的学术道德教育作为导师团队建设和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

3.3   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

有效的沟通是高校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与导师团队合作的前提和基础,缺乏沟通将直接影响高校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对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参与程度。要实现有效的沟通,首先应在高校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内部建立起有效的沟通机制。其次,应建立导师团队与高校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之间的沟通渠道。在我国现有研究生教育体制下,高校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与导师团队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沟通渠道不通畅等问题。具体而言,高校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应及时向导师团队通报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的相关信息,包括研究生教育改革政策、研究生培养计划、招生计划等;同时,将高校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工作进展情况告知导师团队,如组织实施研究生教育改革政策、研究生培养计划等。

3.4   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发挥导师的指导作用

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主要包括课程学习、学位论文和科研项目三个阶段。在课程学习阶段,导师主要起着“引导”作用,即导师应指导研究生对课程知识进行系统学习,使研究生对相关理论知识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并根据研究生的实际情况,指导其确定合理的研究方向[5]。在学位论文阶段,导师主要起“监督”作用,

即导师应对研究生完成学位论文的情况进行监督,以保证学位论文质量。在科研项目阶段,导师主要起“指导”作用。高校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应鼓励导师积极参与科研项目研究,并在项目研究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

3.5   优化教学管理制度

从导师团队标准化建设的角度看,教学管理制度是高校对研究生进行培养的重要保障。高校应优化教学管理制度,将导师团队标准化建设与优化教学管理制度相结合,从而保障研究生的培养质量。高校应制定一系列与导师团队标准化建设相配套的规章制度,通过制度来规范导师团队的运作,以确保导师团队工作的正常运行。加强对研究生学术道德规范教育,提高研究生对学术道德规范的认识,强化其对学术不端行为的防范意识。通过加强对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和学术诚信宣传,使研究生明确学术规范,自觉抵制各种不良风气的侵蚀,从而提高自身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6]。同时,根据学科发展和培养需要,建立一系列与导师团队标准化建设相配套的交流制度,如定期召开学术交流会、搭建高校与企业间的学术交流平台等。通过交流活动让学生了解前沿知识、掌握研究方法、提高科研能力等,从而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此外,还应通过建立评估指标体系、创新能力培养情况评估等方式来了解导师团队标准化建设的效果,通过对评估结果进行分析、总结,并对出现问题较多的导师进行重点帮扶和培训教育,从而保证研究生教育质量和导师团队标准化建设效果。

3.6   建立科学有效的考核评价机制

建立科学有效的考核评价机制是导师团队标准化建设的重要环节。导师团队标准化建设包括三个方面,即“导师”“学生”和“科研”。要想建立科学有效的考核评价机制,评价指标应该全面、科学、合理,从创新能力的角度出发,设置相应的量化指标和定性指标,让每位导师团队成员都能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有所收获;评价标准要统一,要结合团队发展目标和个人发展目标制定相应的考核标准,不同团队成员应制定不同的考核标准;评价方法要科学,评价方法是完成考核指标和实现考核目标的手段和途径,其好坏直接影响到考核结果。

4     结束语

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也是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职责。高校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应将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作为重要内容,将其融入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通过加强导师团队标准化建设,充分发挥其在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中的作用。通过加强与导师团队的合作,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满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实现高校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黄焕汉.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与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关系:基于导师团队标准化建设的视角[J].大众标准化,2021

(14):4-6.

[2]李文超,王宇,汪琼.研究生培养中工作室模式团队集体效能感研究:对一个多门MOOC课程建设项目团队的个案分析[J].研究生教育研究,2021(4):40-47.

[3]廖志高,简克蓉,杨年炯,等.基于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导师团队组建模式和团队管理的研究[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教育科学,2022(9):8-11.

[4]周银,于晶晶.应用型本科院校导师团队建设研究:基于工科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视角[J].教育教学论坛,2020(24):25-26.

[5]曾宪聚,林丽燕,李科浪.注意力基础观视角下导师指导风格与研究生创新能力关系研究:以深圳大学为例[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22,14(1):125-134.

[6]付桂军,齐义军.导师团队协作机制下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二级学科建设为例[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3,36(1):17-23.

猜你喜欢
人力资源管理
完善人力资源管理 加强员工队伍建设
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人力资源管理问题浅析
新形势下电力企业人力资源优化管理初探
浅析省级人才市场提升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具体措施
珠三角高职人力资源管理毕业生就业方向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