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小学数学深度学习探析

2024-05-13 06:30温存均
新教师 2024年3期
关键词:内角三角形数学知识

温存均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并明确了数学课程要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目前课堂依然存在注重数学知识点的浅层理解和记忆的学习,即“浅层学习”,这种学习方式阻碍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教师应当改变陈旧的教育观念,指引学生走向深度学习,深入探究知识的内在联系和本质,理解数学的思想和方法,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培养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深度学习

在课堂教学中,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真正感受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激发学生深度学习的欲望。引导学生基于生活情境主动探究、积极学习,激发他们课堂学习的热情。把数学和生活结合,促使学生主动形成从数学的角度思考生活问题,并逐步形成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五下“负数的初步认识”时,由于“负数”这一概念比较抽象,学生的思维方式还处于具象层面,难以真正理解。笔者创设生活情境,课件出示:“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某日南京最低气温0 ℃,哈尔滨最低气温-20 ℃,三亚最低气温+20 ℃。”笔者先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谈谈自己对不同气温的感受,再用手部动作示意+20 ℃、0 ℃、-20 ℃的温度。接着,让学生观察温度计,交流、辨析零上温度、零下温度表示的意义,初步认识负数的含义。最后,在课件中把温度计转化为数轴,小组合作探究内化概念。在活动中,学生明白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并深刻理解负数的意义。通过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的过程,让学生不仅在课堂中理解和掌握“负数”知识,还将其运用到日常的生活中,以學生的自身体验和生活情境引领深度学习,帮助他们形成数学的眼光。

二、开展动手操作,促进深度学习

在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中,教师让学生重复、机械地记忆数学概念及公式等知识,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缺乏有效的验证,导致对知识无法真正理解。《课程标准》多次指出动手操作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实践才能出真知”已经深入人心。学生亲身经历探究、体验、获取数学知识的过程,才能真正积累探索知识和解决现实问题的经验,进而对抽象数学知识获得理性的认识。因此,教师应借助动手操作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促进深度学习发生,培养数学核心素养。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四下“三角形的内角和”时,教师设计操作活动,充分让学生体验、感悟数学的本质。活动1:算一算、猜一猜。学生借助熟悉的三角尺,算一算三角形的内角和,猜一猜“是不是所有的三角形内角和都是180度”。活动2:量一量、算一算。让学生任意画出不同的三角形,度量并计算这些三角形的内角和。利用在线文档汇总后发现学生所画的三角形内角和都在180度左右,引发第二次猜想“三角形内角和一定与180度有关系吗?”进而引导学生回顾操作过程:先量出每个角的度数,再进行相加,在量角时只要有一点误差,三角形内角和就会有误差,因此,教师启发学生能否用更好的方法进行验证,由此产生活动3:拼一拼、折一折。学生小组合作,将学具纸上的三角形三个角撕下来,并刚好拼成一个平角。经过层层递进的操作活动,学生验证了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

学生通过量、算、撕、折、拼、剪等一系列操作体验,让抽象的数学知识看得见、摸得着,促使他们对三角形的内角和进行深刻思考,亲历知识形成的过程,抽象出图形的本质特征。在操作活动中,学生经历由特殊到一般的类比推理过程,由“个”到“类”,丰盈认知。学生至此经历观察、猜想、验证、得出结论、解释结论的活动过程,形成理性精神。

三、提炼核心问题,驱动深度学习

数学课堂是学生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场所。因此,教师应设计具有针对性、启发性、探究性的核心问题引领学生深入学习数学知识的本质。教师要深度钻研教材,分析学情,整体把握数学知识内容,准确、清晰地把握数学知识,提炼出核心问题,利用核心问题驱动学生进行深度思考。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三上“分数的初步认识”时,笔者借助问卷调查了解到学生对分数已有了一些认知,然而大部分学生仅有生活经验的浅层认识,并没有真正理解分数的意义。笔者解读教材得知:教材中呈现的例题旨在让学生理解“认识几分之一的具体含义”“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基于此,笔者利用课本的情境引入教学提出问题1:“把1个蛋糕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几个?”学生利用已有知识认识[12],初步建立模型。接着引导学生利用长方形、正方形、圆形、梯形学具纸,先折一折,再用斜线涂色表示这些图形的[12]。问题2:“说一说你是怎样得到图形的[12]。”让学生通过操作、思考,创造分数的符号表示形式,发展初步的符号意识。紧接着,引导学生利用圆形学具,先折一折,再涂一涂表示[14]、[18]……学生发现把1张圆形纸平均分成几份,每份就是它的几分之一,从而让学生对本课的核心知识有了深刻的认知。最后,提出问题3:“这个圆形纸能一直折下去吗?你发现了什么?”通过观察、比较,学生发现折的次数越多,每份表示的分数就越小,完善模型。教师抓住知识的核心,设计层层递进的核心问题,促使学生深入理解本课重难点,驱动学生深度学习。

四、创设质疑氛围,推动深度学习

课堂上要实现高质量的思维互动,质疑是学生思维之门的钥匙。面对学生中有不同意见时,教师要把时间和空间毫不吝啬地留给学生,鼓励把疑问表达出来,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相互评判、提出建议,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不断经历再思考、再创造的过程,推动学生深度学习,同时提高学生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例如,在人教版三上“倍的认识”单元练习时,教师出示问题:“小东今年5岁,妈妈的年龄是小东的7倍。(1)妈妈今年多少岁?(2)明年妈妈的年龄是小东的几倍?”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又用问题(2)分享解题思路:“先求出妈妈和小东的年龄为35+1=36(岁),5+1=6(岁),再求出两人的倍数关系36÷6=6。”这时师问:“你们还有什么疑问?”生1:“年龄差是永远不变的,这里怎么变化了呢?”很多学生反驳道:“不对,这里不是年龄差,是倍数关系。”教师先表扬生1善于质疑的精神,又顺势问道:“年龄的倍数关系到底变不变,有规律吗?”大部分学生猜想:“年龄中的倍数关系是变化的,有规律,可能会逐年减1,7倍、6倍、5倍……”生2:“我觉得没规律,例如去年是34÷4,不是整数倍。”接着,教师引导学生再次仔细观察计算的结果,学生发现两人的年龄差永远不变,倍数关系虽然没有规律,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倍数逐渐变小。通过深度学习创设质疑氛围,使学生以疑生趣、以疑激思、以疑获知,主动探求知识。学生在表达和发现中发现规律,构建数量关系,形成模型意识,进而推动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作者单位:福建省霞浦县北壁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宋晓颖)

猜你喜欢
内角三角形数学知识
多边形内角和再探
三角与数列试题精选
节拍器上的数学知识
三角形分割问题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三角形,不扭腰
三角形表演秀
如果没有三角形
多边形内外角问题的巧解
让学生在生活中探索数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