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子孟郊和他的老母亲

2024-05-13 13:08顾农
月读 2024年5期
关键词:贞元寒士游子吟

顾农

中唐诗人孟郊(字东野,谥贞曜先生,751—814)最著名的一首诗是《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此诗的妙处在于前四句只写家庭生活中一个非常常见的细节:母亲在儿子将出远门之前帮他收拾衣装—几乎所有的青年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为人子者当时也许并不怎么在意,而事后回忆起来,则无不深感母爱的温暖,自己年龄渐长以后尤其

如此。在这四句之后忽然接上两句打个比方即告结束。这两句诗放之四海而皆准,历尽古今而不变:母亲的深恩难以尽报,自己的孝心只是一棵小草,而伟大的母爱则如同普照的阳光!

宋朝人费衮《梁溪漫志》(卷七)谓孟郊诗“高妙简古,力追汉魏”,其言得之。

写这首诗的时候孟郊已经五十岁了。此前他在长期奋斗之后终于在四十六岁那年(贞元十二年,796)获得了进士身份,又经过一番痛苦的努力和等待,再过四年(贞元十六年,800)才弄到一个小官溧阳县尉,于是赶紧把老母亲从故乡接出来一起生活。《游子吟》诗题下有自注云:“迎母溧上作”,可知此诗作于孟郊得到县尉一职之初。当了几十年的游子,现在总算有了一点报答养育之恩的能力!

可惜孟郊这一回迎养老母的时间并不长,不久之后他就被迫辞职(贞元二十年,804),不得不沦为资深游子,另谋出路,于是只好先把老母亲送到仍然在故乡的弟弟那里去暂住(详见孟简《送孟东野奉母归里序》),稍后等到自己在洛阳获得新的官职之后,才又把母亲接来侍奉。韩愈《贞曜先生墓志铭》就孟郊后期的经历写道:

年几五十,始以尊夫人之命来集京师,从进士试,既得即去,阅四年,又命来选为溧阳尉,迎侍溧上。去尉二年,而故相郑公尹河南,奏为水陆运从事,试协律郎,亲拜其母于门内。母卒五年,而郑公以节领兴元军,奏为其军参谋,试大理评事。挈其妻行之兴元,次于受乡,暴疾卒。

从“亲拜其母于门内”一句看去,孟郊得到新的官职以后,很及时地把老母接来。老人家于元和四年(809)初去世,这时孟郊已经五十九岁了。再过五年,元和九年(814)八月,孟郊意外地死于赴郑馀庆兴元军任职的途中。

在六十四年的一生中,孟郊为官也就十年左右,再扣除成年之前的二十年,他作为寒士游子大约总在三十年开外。后来苏轼给孟郊一个字的评语就是“寒”字—“(孟)郊寒(贾)岛瘦”(《祭柳子玉文》)—寒士而欲尽孝道,困难重重,“誰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说来真是惭愧而且无奈。当然,有这么一番心意也就可以了。孟母先前一再敦促儿子出去谋出路,本不是为自己着想,而是希望下一代有更好的前途!

(选自《中华读书报》2024年4月17日)

猜你喜欢
贞元寒士游子吟
游子吟
敦煌写本P.2522的性质及《贞元十道录》逸文问题
游子吟
贞元时期韦应物纪行诗创作刍议
致杜甫
讹传九百年可以休矣
——常衮与建州茶业无关
游子吟
寒士文学作家左思壮而不悲的范型特征
学者认为《游子吟》也是一首励志诗
李绅《古风》二首编年辨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