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黄河流域文化“赋能”的实践路径研究

2024-05-12 23:59李昕乐徐珂鑫王一
中国集体经济 2024年13期
关键词:赋能实践路径黄河流域

李昕乐 徐珂鑫 王一

摘要:近年来,乡村振兴战略成为农村地區建设的重要指导战略,乡村振兴旨在通过有效整合农村资源,提升农村发展水平,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作为中国重要的河流,黄河流域拥有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和历史记忆。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如何充分发挥文化的作用,推进黄河流域的发展成为一项关键问题。文章以黄河流域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如何通过文化的“赋能”来促进地区的发展与繁荣,通过对黄河流域文化资源的深入分析,结合相关政策提出了一套可行的实践路径,从而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参考。

关键词:乡村振兴;黄河流域;文化赋能;实践路径

伴随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文化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资源和软实力,在乡村振兴中逐渐受到广泛关注。黄河流域作为我国重要的农业区域和文化发源地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丰富的自然资源,是乡村振兴的重点地区。在乡村振兴过程中,仅凭借经济手段和硬件设施建设难以实现乡村地区的全面发展,文化的引入和发展显得愈发重要。文化“赋能”作为一种全新的发展理念,强调通过挖掘和利用文化资源,提升乡村的核心竞争力和社会认同感。因此,如何通过文化“赋能”实现乡村振兴成为一项亟待研究和探索的重要课题。

一、乡村振兴背景下的文化建设诉求

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国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旨在推动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农村地区的全面振兴,使得农村地区经济繁荣、社会进步、生态宜居。乡村振兴战略秉持以人为本的观念,将人民群众的需求和利益放在首位,尊重和保护农民的权益,关注农民的生产生活需求;通过协调推进农村经济、社会、环境和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实现全面振兴;注重区域差异化,根据不同地区的自然、经济和社会条件,制定差异化的发展战略和政策;重视政府引导,政府发挥引导作用,通过政策、资金和规划等手段,促进农村地区的发展。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黄河流域的文化建设需要建设和完善乡村文化设施和场所,包括文化活动中心、图书馆、博物馆、剧院等,提供丰富的文化场所供居民和游客参与文化活动、展示和交流;组织多样化、丰富的文化活动和节日庆典,如传统文化展览、艺术表演、民俗游戏、文化节庆等;加强与其他地区、国内外的文化机构和组织的交流与合作,通过文化交流活动、合作项目等方式,促进不同地区之间的文化互鉴和资源共享,推动黄河流域文化的创新发展;开展乡村文化教育和培训,提高居民和特定群体的文化素养,包括开设文化课程、组织文化培训和工作坊,培养乡村青年和农民的文化意识和创造力;打造独特的文化品牌和形象,通过策划和推广具有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的产品和活动,提升乡村的知名度和形象,推动乡村的发展和乡村品牌的建设;推动文化产业与农业的融合发展,发挥文化产业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创新文化农业模式,如文化农庄、文化农业旅游等,带动乡村经济的发展。

二、推进黄河流域文化“赋能”的意义

从长远角度来看,推进黄河流域文化“赋能”具有重要意义,黄河流域作为中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推进文化“赋能”可有效传承和保护这些历史文化,使其得到充分的发展和利用,不仅有助于保护和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也有利于加强国家的文化自信和认同;通过挖掘和利用黄河流域的文化资源,开展文化创意产业和乡村旅游,提升乡村的知名度和吸引力,吸引外部资源和投资,促进乡村经济的发展;文化是地区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黄河流域拥有独特的文化底蕴和魅力,通过文化“赋能”有利于进一步提升地区的文化软实力和形象。同时,加强文化教育和人才培养,能够培养一批具备文化创意和创新能力的人才,为地区的创新创业提供人才支持;黄河流域拥有独特的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通过开展生态文化教育、生态旅游和生态农业等活动,增强居民和游客的环保意识,促进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通过开展文化活动和庆典,加强社区文化交流与互动,增强居民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文化教育和人才培养可以提升居民的文化素养和就业能力,改善生活品质,减少社会不稳定因素。

三、黄河流域的文化资源分析

(一)历史遗迹

黄河流域作为中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孕育了众多的历史遗迹,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中国四大古都之一的洛阳,拥有龙门石窟、白马寺、洛阳古城等众多历史文化遗址。龙门石窟是中国石窟艺术的瑰宝,保存了大量精美的佛教造像和壁画,对于研究中国古代艺术、宗教和历史具有重要意义;白马寺是中国佛教的发源地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洛阳古城则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保存了大量的古建筑和文物,展示了中原地区的历史演变和文化传承。此外,黄河流域还分布着许多其他重要的历史遗迹,如开封的大宋皇城、郑州的二里岗遗址、兰考的崤山古战场等,这些历史遗迹代表了黄河流域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吸引了众多的游客和研究者前来探访和研究。

(二)民俗传统

黄河流域地域广阔,民族众多,拥有丰富多样的民俗传统。在民俗传统方面,黄河流域的农耕文化和农民节日具有重要地位。例如,在黄河流域的春节期间,人们会进行丰富多彩的庙会活动,包括庙会表演、民间舞蹈、传统音乐等,展示了当地人民的文化特色和生活方式。此外,黄河流域还有许多与农业相关的节日,如端午节、中秋节等,这些节日都有独特的庆祝方式和传统习俗,传承了悠久的历史文化。黄河流域的民俗传统还表现在饮食文化方面,该地区的饮食以面食为主,如河南的烩面、山西的刀削面等,以及独特的炖菜、烩菜等传统烹饪技艺,传统的饮食文化不仅满足了人们的口腹之欲,更是体现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智慧和情感交流。

(三)文学艺术

黄河流域是中国文学艺术的一大发源地,诞生了众多的文学名家和艺术作品。在文学方面,黄河流域出产了大量的古代文学名篇,如《红楼梦》中的黛玉出生地杜荷园,被誉为“黄河之滨”的河南登封市,是唐代文学家杜牧的故乡,也是杜牧的文学创作之地。黄河流域还涌现出了许多著名的古代文人墨客,如唐代的杜牧、白居易,宋代的苏东坡、黄庭坚等,他们的诗词和文章中常融入了对黄河的赞美和怀念,形成了独特的黄河文学。除了文学艺术,黄河流域还有丰富多样的民间艺术形式。例如,山西的梆子戏、河南的豫剧、陕西的秦腔等,都是黄河流域地区的特色剧种,不仅具有丰富的艺术内涵,也反映了当地人民的生活与情感。

四、乡村振兴背景下黄河流域文化“赋能”的实践路径

(一)推进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

黄河流域拥有丰富的历史遗迹和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这些遗产是实现文化“赋能”的重要方面。在乡村振兴背景下,需要制定详细的文化遗产保护规划,明确保护范围和目标,同时以打造“黄河法治文化带”为抓手,不断提高创新形式,深入开展法治文化普及行动。通过对历史建筑、遗址和文物的科学研究和评估,制定合理的保护措施,包括修缮、加固、整治等,确保文化遗产的完整性。以山西平遥古城为例,政府和相关部门共同推动了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着手修复了古城墙、古建筑,保护了传统的街道布局和建筑风貌,不仅提升了古城的吸引力,也为当地的乡村旅游发展带来了新机遇;构建完善的文化遗产传承机制,培养和支持当地的传统手工艺人、艺术家和文化传承者。通过开展培训、工作坊和学校课程,传授相关技能和知识,激发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在河南洛阳龙门石窟附近,设立了传统石雕工艺学校,培养了一批优秀的石雕师傅。不仅传承了石雕技艺,还将其应用于现代艺术创作,为当地的文化产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和展览,使当地居民和游客能够亲身参与和体验。通过举办传统节日庆祝活动、艺术展览和演出等形式,增强当地人对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吸引外部资源和游客,进一步推动经济的发展。在山西太原,每年举办的“黄河文化节”吸引了大批游客,活动形式较为多样,包括传统歌舞表演、民俗游戏、手工艺品展销等,展示了黄河流域独特的文化魅力,促进了当地旅游业的繁荣。

(二)促进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

利用黄河流域丰富的文化资源,发展文化产业是实现文化“赋能”的又一重要途径。基于黄河流域的文化特色和历史传承,开发具有地方特色和创新意义的文化创意产品。结合当地的传统手工艺和设计元素,打造独具魅力的工艺品、纪念品和艺术品,满足市场需求,提升产品附加值。在河南安阳,当地的铁艺制品以其精湛的工艺和独特的造型赢得了市场的青睐。通过加强设计创新和市场推广,当地的铁艺制品不仅在国内市场有了一席之地,还出口到国际市场,促进了乡村经济的繁荣;打造丰富多样的文化旅游产品,吸引游客到黄河流域体验当地的文化魅力和乡村生活,开展农家乐、民宿、文化体验等多种形式的乡村旅游,让游客近距离接触和参与当地的文化活动。在山西运城,当地政府与农民合作,打造了一批特色农家樂,提供传统的农耕体验和民俗文化展示。游客可以参与农作物种植、制作传统美食等活动,感受到乡村的独特魅力;鼓励和支持年轻人从事文化创业,通过设立创业基金、提供创业培训和政策支持,吸引更多的年轻人投身于文化产业的创新创业,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在陕西西安,政府设立了专门的文化创业孵化器,为年轻的文化创业者提供场地、资金和专业支持。通过创新的创业模式和商业策划,一些年轻人成功打造了具有影响力的文化品牌,推动了当地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

(三)加强文化教育与人才培养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通过文化教育与人才培养,有利于激发黄河流域乡村的文化创造力和创新能力,这就要求建立完善的乡村文化教育体系,提供全面的文化教育资源和课程,推进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终身教育,培养乡村青年和居民的文化素养和创造力。此外,鼓励学校与社区、博物馆等文化机构合作,开展实践教育和社区文化活动。在山西晋城市,当地政府与教育部门合作,设立了特色文化学校,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文化教育课程,包括传统文化、艺术表演、手工艺等,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文化项目进行学习和实践,培养了当地的文化创新人才;设立文化创意人才培养计划,通过专业培训、实习和项目扶持,培养一批具备文化创意和管理能力的人才。支持大学和职业院校开设相关专业,建立实践基地和实验室,提供实践机会和创新平台。在河南郑州,当地政府与高校合作,设立了文化创意人才培养基地。通过开设文化创意专业和相关课程,邀请行业专家讲座和指导,为学生提供创意项目的实践机会和创业支持,培养了一批优秀的文化创意人才;积极促进黄河流域乡村与其他地区、国内外的文化产业合作与交流。通过组织文化交流活动、开展合作项目,引入外部资源和先进经验,推动黄河流域乡村文化的创新发展。在陕西渭南,当地政府组织了一次乡村文化产业对接会,邀请国内外文化产业的代表参与。在对接会上,黄河流域乡村文化产业的从业者与合作伙伴进行了深入交流与合作,引进了一批文化项目和投资,为当地的文化产业发展创造了全新的机遇。

(四)落实文化品牌建设与推广

通过打造文化品牌,推广黄河流域的乡村文化,有利于增强当地的文化自信和文化竞争力。通过精心策划和包装,打造具有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的文化品牌,借助品牌标识、宣传资料、网站等多种形式,将品牌推广给更广泛的受众,提升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在河南开封市,当地政府联合文化企业和设计师,打造了“黄河口岸”文化品牌。他们设计了独特的标识,推出了一系列以黄河文化为主题的产品,如文化衍生品、旅游线路等,使得“黄河口岸”品牌成为当地文化产业的代表和标志;结合黄河流域的文化资源和乡村特色,推广乡村文化旅游,吸引更多的游客和文化爱好者。借助旅游宣传平台、开展主题活动和推出旅游线路,提升乡村旅游的知名度和吸引力。在山西大同,当地政府与旅游机构合作,推出了“黄河壶口风景区”的乡村文化旅游线路。游客可以参观黄河壶口的自然景观,同时体验当地的传统民俗、手工艺和民间艺术,感受到乡村的独特魅力;组织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和节日庆典,吸引游客和居民参与。通过举办文化展览、演出、传统节日等活动,展示当地的文化魅力和乡村特色,加强文化交流与互动。在陕西延安,当地政府每年举办“黄河文化节”,通过丰富多样的活动,彰显黄河流域的文化传统和历史底蕴。游客可以参与黄河文化的体验活动、观赏传统演出和民俗游戏,亲身感受黄河文化的魅力和独特性。

五、以山西省为例

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郑州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强调要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要推进黄河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山西省位于黄河的中游,是黄河流域文化“赋能”的重要区域,同时也是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的重要平台。山西省的非遗文化资源分布较为广泛,具有比较深远的时代价值和文化内涵,具有农耕文化、根祖文化、晋商文化等,不仅具有鲜明的地域性,也具有一定的民族性,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标识。基于当地的文化特色,打造具有山西特色的黄河文化品牌,对于山西省的文化传承乃至全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都有着重要意义。

(一)加强非遗文化系统性保护

非遗调查工作的开展能够为后期的文化赋能和文化传承创造有利条件,山西省的技术人员积极开展非遗调查工作,采用田野调查和案头工作相结合的工作模式,合理利用各种信息化技术和设备,开展采访记录和线索收集工作,对非遗项目和资源进行调查和整合,同时构建专业的数字化平台,为后期的保护和管理工作创造了便利。有序推进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保护工作,结合不同非遗文化的特点和存续情况,建立健全相关保护制度,构建完善的遗产分类保护体系,有序开展民间文学和民俗保护工程,对精卫填海、后羿射日等上古神话进行深入挖掘和阐述,将其运用到游戏、动漫和绘画的创作中,打造具有陕西特色的非遗知名品牌,同时加强对传统舞蹈和音乐的保护,引导文艺创作者结合当下的文化元素进行再创作,利用新媒体平台进行传播。此外,积极开展传统戏剧保护提升工程,将一些符合条件的戏剧文化纳入非遗名录,通过短视频、直播等方式传播经典戏剧,推动“戏曲進乡村”“戏曲进校园”“戏曲进景区”,编制出台《山西省曲艺传承发展计划》,到2025年,具有影响的非遗曲艺演出示范点达到20个,到2035年,非遗曲艺演出示范点达到50个。

(二)提升文化遗产弘扬水平

为贯彻国家非遗代表性项目的认定和管理,山西省出台《山西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与管理办法》,为相关管理工作的推进提供了参考与依据,有效发挥了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保护项目优秀案例的示范作用,加强传承人的培养工作,构建传承人梯队,通过“研究+培训+实训基地”的工作模式培养乡村振兴带头人,进一步提升各级传承人的能力。此外,推进传统村落非遗保护传承工作,集中建设一批综合性“活态化”的社区博物馆,同时设立非遗特色产品销售点,传统村落也成为保护和传承非遗文化的重要平台,重点在于非遗集聚示范区的建设,到2025年,建设非遗集聚示范区8个;到2035年,建设非遗集聚示范区20个。“非遗在社区”工作有序开展,一方面,有利于非遗文化在城市社区中的广泛传播;另一方面,也能营造良好的社区氛围,一些社区积极开展午夜场、周末场、节假日专场活动,建立了多个“非遗在社区”示范点。

(三)推动文化遗产融合发展

山西省围绕三晋黄河非遗特色,充分发挥文化的精神内涵和文化价值,推进黄河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工作,有序推动非遗遗产与旅游业相结合,依托传承体验中心、非遗馆等场所,建设非遗旅游体验基地,开辟黄河古渡之旅、晋商之旅等多种非遗文化旅游线路,推进了研学旅游、乡村旅游和休闲度假旅游等多种业态,依托漆器、木版年画、砖雕、泥塑等三晋黄河非遗项目,培育“黄河流域非遗礼物”品牌。此外,推动非遗与乡村振兴相融合,在一些发展基础较好的乡村开展传承人的研修培训工作,进一步提升传承人的互联网营销意识、创新能力,积极助力乡村振兴。而在非遗的调查记录方面,推进相关文化信息与数字化平台、大数据和VR技术的深入融合,通过多种形式展示非遗文化,不仅能够为当地非遗文化的传承和传播创造便利,同时也有利于探索线上非遗展示的新模式。此外,积极推出“关公文化旅游节”“重走万里茶路”等活动,打造具有山西黄河流域文化的非遗IP,借助短视频、宣传片等多种传播形式,推动非遗传承人走向市场,不仅能够提高当地文化的影响力,也有利于带动地区经济的发展。

六、结语

综上所述,乡村振兴背景下,黄河流域文化“赋能”的实践路径是一项全面而复杂的任务,在具体实践过程中还存在一些挑战。总的来说,文化“赋能”需要充分发掘和利用当地的文化资源,同时避免文化的商业化和功利化,需要政府、学术界、社会组织等多方合作,形成良好的合力,推动文化“赋能”工作的深入实施。同时,要注重社会参与和居民的主体性,培育乡村居民的文化自信和参与意识,使文化“赋能”成为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和可持续发展的源泉,实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生态文明的有机统一,共建美丽宜居乡村。

参考文献:

[1]韩双霜.红色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价值意蕴,现实困境与实践路径研究[J].艺术科技,2022,35(16):94-96.

[2]董愉彤.红色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价值内涵、掣肘因素及实践路径[J].智慧农业导刊,2022,2(17):131-133+137.

[3]陈素平,付礼妍.乡村振兴背景下旅游赋能路径研究综述[J].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学报,2021,26(02):15-19.

[4]王成红.乡村振兴背景下数字赋能基层治理实践研究——以云南省楚雄市为例[J].甘肃农业,2023(03):103-106.

[5]吕若南,孙鹏.乡村振兴背景下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文化建设路径[J].南方农机,2022,53(17):117-119.

(作者单位:山东理工大学)

猜你喜欢
赋能实践路径黄河流域
六个“赋能”助力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
生态环境部启动新一年度黄河流域“清废行动”
黄河流域灿烂的齐家文化——陶器
增强大局意识 提升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发展水平
“大蓝鲸”系统:打造增强型的新广播
争鸣|少儿音乐教育需重新为音乐“赋能”
以“大扶贫”理念开辟精准扶贫新路径
党的作风建设科学化的实践路径和保障机制研究
三十六计之顺手牵羊
浅析高校党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