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辨证治疗Sweet综合征1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2024-05-12 17:07卢学超徐园园解其华倪毅
风湿病与关节炎 2024年3期
关键词:干燥综合征医案

卢学超 徐园园 解其华 倪毅

【关键词】 Sweet综合征;干燥综合征;燥毒;凉血清热解毒生津;医案

Sweet综合征又名急性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增多性皮病,是一种与许多不同的基础疾病相关的皮肤病。其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疼痛性红色斑块或结节,外周血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增多,组织病理学特点为真皮中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1]。本病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慢性感染和恶性肿瘤是最常见的发病诱因,临床表现差异很大,容易误诊,组织病理是诊断Sweet综合征的可靠依据。现报道1例以中药方剂内服为主治疗有干燥综合征基础合并Sweet综合征患者的过程并进行文献复习。

1 病例资料

患者,女,40岁,2023年5月2日初诊。以右侧臀腰部肌肉压痛1周,发热2 d为主诉。患者有干燥综合征病史,白细胞长期维持在(2.5~

3.8)×109·L-1,一直未予药物治疗,2周前有上呼吸道感染史。入院第1天:体温37.8 ℃,右侧臀腰部肌肉压痛明显,未见明显肿块瘀斑,右下肢上抬受限伴疼痛,上抬 < 45°,左下肢活动正常,两侧腹股沟无压痛,未触及肿大淋巴结及肿块,双侧4字试验阴性。降钙素原0.291 ng·mL-1,类风湿因子188 IU·mL-1,C反应蛋白63.8 mg·L-1,白细胞介素-6(IL-6)66.6 pg·mL-1,红细胞沉降率70 mm·h-1,铁蛋白390.77 ng·mL-1。血常规:白细胞7.02×109·L-1,中性粒细胞百分比 85.70 %,淋巴细胞百分比8.40%,红细胞3.97 ×1012·L-1,血红蛋白116 g·L-1,血小板 140×109·L-1,中性粒细胞计数6.01×109·L-1。血生化、血糖、尿常规阴性。CT示:①两肺上叶少许微小结节。②肝右叶钙化灶,胆囊小结石可能。③两肾微小结石,左肾囊肿。④子宫形态饱满,盆腔积液。两侧髂骨致密性骨炎可能(左侧为著)。第2天:最高体温39.8 ℃,伴有畏寒寒战,右侧腰臀交界处出现4枚红色痛性结节,质地较硬,右小腿外侧散在痛性结节数枚,左下肢外踝上1枚痛性结节。血常规:白细胞9.10×109·L-1,中性粒细胞百分比79.10%,淋巴细胞百分比11.60%,红细胞3.81×1012·L-1,

血红蛋白110 g·L-1,血小板140×109·L-1,抗核抗体谱:斑点型1∶320(+),胞浆颗粒型1∶100(±),抗SSA抗体(+),抗Ro-52抗体(++)。免疫球蛋白G 15.80 g·L-1,免疫球蛋白M 1.09 g·L-1,免疫球蛋白A 2.59 g·L-1,补体C3、C4、肿瘤标志物、抗CCP抗体、GPI均阴性。诊断为结节性红斑。予经验性静脉注射头孢唑林每次2.0 g,每日3次,抗感染及对症解热镇痛治疗;因输注头孢唑林时出现静脉炎,患者要求停用。第3天:仍反复高热,未再使用抗生素,同时患者拒绝糖皮质激素,给予口服解热镇痛药物及吲哚美辛納肛及补液治疗。查体:双小腿出现较多痛性结节,腰臀交界处皮肤大量痛性红斑、结节。患者反复高热,皮损进行性增多,行腰部皮下结节活检。症见:畏寒高热,躯干及四肢多处肿块焮热,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燥,脉洪数。中医诊断:疮疡(热毒壅结型)、燥证。治宜清热解毒、活血行瘀,拟黄连解毒汤和犀角地黄汤加减,处方:黄连6 g、黄芩10 g、黄柏10 g、栀子10 g、水牛角10 g、生地黄15 g、牡丹皮10 g、芍药10 g、金银花20 g、蒲公英20 g、麦冬15 g、甘草10 g。第3天、第4天持续畏寒发热,均出现于傍晚,腰臀部及双下肢红色痛性结节数量、压痛程度及累及范围持续增加。第4天:血常规示白细胞13.38×109·L-1,中性粒细胞百分比84.00%,淋巴细胞百分比7.70%,红细胞3.72×1012·L-1,血红蛋白107 g·L-1,血小板143×109·L-1,中性粒细胞计数11.23×109·L-1。

西医诊断:①结节性红斑;②脂膜炎待排;③结核待排;④干燥综合征。随后T-SOPT、输血前四项、ANCA、CMV-DNA、EB-DNA结果均阴性。第6天未再出现畏寒寒战,体温峰值下降,最高体温38 ℃,右下肢痛性结节疼痛程度及范围无明显进展。皮损组织活检病理示:梭形皮肤组织一块,大小0.7 cm×0.3 cm,皮肤表面灰黄色,中央略凹陷。镜检见:皮肤组织表皮无明显异常,真皮乳头层无明显水肿,可见血管扩张伴少量淋巴浆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浸润,真皮网状血管周围及附属器周围大量炎性细胞浸润,大部分区以中性粒细胞浸润为主,局部炎性细胞累及皮下脂肪间隔,可见微脓肿形成及核碎裂。病理诊断:中性粒细胞性皮病,倾向为急性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增多性皮病(Sweet病)。继续服用6剂中药后无发热,无新发皮损,且皮疹颜色及范围均有减退,舌质红,薄苔白,脉细数,大便偏稀,上述中药蒲公英减量至10 g,去黄连、黄柏、连翘,加玄参15 g、白芍15 g、石斛20 g以滋阴养血润燥。继续服用14剂,红色痛性结节肿块完全消退,下肢仅留有色素沉着,炎症指标基本正常。全程治疗未使用糖皮质激素,随访2个月,未有复发及新发病灶。

2 文献复习

Sweet综合征是一种少见的皮肤反应性炎性疾病,病因不明,细菌、病毒、免疫功能失调、药物暴露、恶性肿瘤均可能引发本病。可能为白细胞趋向性、免疫复合物、人类白细胞抗原血清型、细胞因子和真皮内树突状细胞均可促使Sweet综合征的发生[2]。

国际上将Sweet综合征分为3类:经典型、恶性肿瘤相关型和药物诱发型[3]。经典型Sweet综合征发病多在17~45岁[4]。相关疾病包括甲状腺炎、上呼吸道感染、类风湿关节炎和炎症性肠病[5]。其特征是发热、中性粒细胞计数升高、疼痛性红色或暗红色的斑块或结节(血疱样、脓疱样、蜂窝织炎类病变等),以及主要由弥漫性分布于真皮上层的成熟中性粒细胞组成的浸润。目前已确定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结核、HIV、耶尔森菌和非结核分枝杆菌(NTM)为常见致病菌[6]。感染是常见的发病诱因,在感染诱导下引起免疫功能紊乱,其中包括体液及细胞免疫紊乱以及中性粒细胞功能亢进,导致组织炎症的产生[7]。恶性肿瘤相关型又称副肿瘤性Sweet综合征,可能在诊断后很长时间肿瘤才被发现,是肿瘤早期表现或者肿瘤复发的前期表现。药物诱发型多发生于用药后2周左右。其中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是最为广泛的致病药物,该药物可诱导中性粒细胞系造血细胞的增殖、分化和活化,延长中性粒细胞寿命。近年来有报道坏死性Sweet综合征,最早见于2012年,报告病例较少,主要与使用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治疗有关,临床表现为坏死性软组织感染,组织活检病理学显示脂肪坏死和肌肉坏死,晚期出现坏死性筋膜炎[8]。

Sweet综合征的诊断由VON DEN DRIESCH[9]在1994年进行修订,依据为皮肤活检病理结果,其中2条主要标准为:①突发的典型皮损,如疼痛性红斑、斑块及结节;②真皮中性粒细胞浸润,无白细胞碎裂性血管炎改变。次要标准为:①发病前的感染或疫苗接种史,或与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血液系统疾病、实体恶性肿瘤及妊娠相关;②全身不适及发热(体温 > 38 ℃);③红细胞沉降率 > 20 mm·h-1,C反应蛋白阳性,白细胞增多,中性粒细胞比例 > 0.70;④糖皮质激素治疗敏感。满足2个主要标准及至少2个次要标准可以确诊Sweet综合征。

本例患者发病前2周有上呼吸道感染,以肌肉压痛为首发症状,随后反复高热,红斑结节样皮损逐步加重,皮肤活检病理未发现血管炎。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均典型,皮损组织病理示真皮乳头层可见少量中性粒细胞浸润,真皮网状血管周围及附属器周围大量炎性细胞浸润,大部分区以中性粒细胞浸润为主。符合2条主要诊断标准及3条次要诊断标准,属于经典型Sweet综合征。

经典型Sweet综合征属中医外科学“疮疡”范畴。中医药治疗本病经验及报道较少,多因热毒炽盛、湿热蕴结、阴虚邪恋而形成疮疡。《纱科真诠》云:“流注发无定处,漫肿不红,连接三四处。”明代陈实功《外科正宗》所载:“流注者,流者行也,乃气血之壮,自无停息之机;注者住也,因气血之衰,是以凝滞之患。”流注是指毒邪随血流扩散到肌肉深部停住,发生的转移性、多发性脓肿,相当于西医学的脓血症、多发性肌肉深部脓肿及髂窝脓肿[10]。初起四肢近端或躯干部出现漫肿微痛,微热而皮色不变,容易走窜,迁徙多发,此处未愈而他处又起,渐伴肿胀、焮热、疼痛日益加剧;可伴有寒战高热、头痛头胀、骨节酸痛、食欲减退、大便秘结等全身反应;继则肿块增大,疼痛加剧,2周左右肿块中央微红而热,按之有波动感;随之溃后脓出,硬肿疼痛渐消;部分溃后身热不退,可他处另发,极易毒传脏腑,出现内痈,邪毒内陷营血,出现神昏谵妄、休克虚脱之变。

3 讨 论

疮疡有阳证、阴证之分,其中阳证疮疡多由外感热毒、火毒引起,起病急,发展快。本例患者入院后及时完善血培养、病理检查等,倘若失治误治延误病情易致溃脓,甚至出现病位进一步加深,如邪毒内陷,内传脏腑。加之患者对激素治疗有顾虑,故采取中西互补,遵循标本缓急原则,早期运用中医学辨证论治,四诊合参,辨证为“疮疡-流注”,证属热毒壅结型。该患者有原发性干燥综合征基础,本病为累及外分泌腺的慢性炎症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干燥综合征属中医学“燥痹”“燥证”范畴。《黄帝内经》中有论:“燥胜则干……故津充则润,津亏则燥。”清代陈葆善《燥气总论》中提出“燥毒”一词,认为燥邪在内留滞经络肌腠,壅滞气血,进而化毒,严重者导致肌肤肿破溃烂形成疮疡[11]。王新昌[12]根据多年临床经验,提出干燥综合征的基本病机为燥邪为标,行于血中,灼血成瘀,虚、瘀、毒。董振华[13]认为,本病以阴虚为本,瘀痹燥象为标,瘀血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患者素体阴虚为主,正虚邪实,发病初期毒邪内侵,邪热灼血,以致气血凝滞阻于皮肤肌肉,郁而化热,早期疮疡病位较浅,气血凝滞,未伤及筋骨内脏。毒邪蕴积成热,热毒炽盛,无以宣泄,随血流扩散发生转移,故出现漫身肿块焮热疼痛、憎寒壮热、便秘之象。故早期拟黄连解毒汤和犀角地黄汤加减以清热解毒、凉血生津,防止病情进一步发展。方中黄连、黄芩、栀子、黄柏清热泻火;连翘、紫花地丁清热解毒;水牛角、生地黄、牡丹皮、赤芍清热凉血、滋阴制火、清解血分热毒。黄连主入心经,清心火以泻肝热,善疗疮毒。黄芩清热燥湿,泻肝肺火邪,以祛肌肤之热。另加入金银花清热解毒、凉散风热、散气和血,能散毒未成者及溃毒已成者,被称之痈疽溃后之圣药。蒲公英消痈散疖,具有抑制炎症因子的作用,对病毒、真菌、细菌等多种病原微生物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尤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活性表达最强[14-15],临床可用于治疗各类炎性病症。多药共奏,使得抑菌效果增强,改善患者体内炎症水平。生地黄有凉血、生血、补肾水真阴功效。研究发现,地黄多糖可以通过调节不同T淋巴细胞的表达,继而减少肿瘤坏死因子-α、IL-10、IL-17等细胞因子的生成与释放,对机体进行免疫调节[16]。麦冬能清热生津润燥,还能防大量苦寒药物伤阴,其中含有的麦冬多糖可以上调AQP5含量,减轻炎症对腺体损伤,有效改善Sweet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症状[17]。生甘草性味甘凉,有补脾益气、清热解毒之效,调和诸药。诸药相合,解毒化瘀,生津润燥,以达毒去燥除津复之目的。该患者整个病理过程与“内燥、津亏、热毒”有关,清热解毒、凉血生津为治疗原则,早期使用大量苦寒药物驱火邪,以防疮毒内陷,络阻疼痛。当患者热退肿消,大便偏稀,舌质红,苔薄白,脉细数,转为阴虚证表现时,及时停用了苦寒药物黄连、黄柏、连翘,蒲公英减量,留有少许苦寒药物以除余毒,增加玄参、白芍、石斛以补阴液润燥,调节机体免疫,降低炎症反应。患者连续服用中药20剂,未使用抗生素,随访2个月,症状未再发,说明治疗有效。

Sweet綜合征临床比较少见,缺乏特征性表现,诊断需结合皮肤病理结果,容易漏诊、误诊。本例患者因症状不典型,同时对症治疗效果欠佳,结合中医诊断思维“辨病辨证相结合”原则,标本兼顾,治疗上取得一定疗效,且预后良好。

参考文献

[1] NOFAL A,ABDELMAKSOUD A,AMER H,et al.Sweet's syndrome:diagnostic criteria revisited[J].J Dtsch Dermatol Ges,2017,15(11):1081-1088.

[2] KAWAKAMI T,OHASHI S,KAWA Y,et al.Elevated serum granulocyt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 levels in patients with active phase of sweet syndrome and patients with active behcet disease:implication in neutrophil apoptosis dysfunction[J].Arch Dermatol,2004,140(5):570-574.

[3] NELSON CA,STEPHEN S,ASHCHYAN HJ,et al.Neutrophilic dermatoses:pathogenesis,sweet syndrome,neutrophilic eccrine hidradenitis,and behcet disease[J].J Am Acad Dermatol,2018,79(6):987-1006.

[4] MARCOVAL J,MART?N-CALLIZO C,VALENT?-MEDINA F,et al.Sweet syndrome:long-term follow-up of 138 patients[J].Clin Exp Dermatol,2016,41(7):741-746.

[5] RATZINGER G,BURGDORF W,ZELGER BG,et al.

Acute febrile neutrophilic dermatosis:a histopathologic study of 31 cases with review of literature[J].Am J Dermatopathol,2007,29(2):125-133.

[6] HEATH MS,ORTEGA-LOAYZA AG.Insights into the pathogenesis of sweet's syndrome[J].Front Immunol,2019,10(1):414-435.

[7] KOTKIEWICZ A,SARACENI C,BELLUCCI K,et al.

Copresentation of common variable immune deficiency and Sweet syndrome[J].Cutis,2018,101(6):24-26.

[8] LIPOF JS,BECK LA,REDDY SC,et al.Necrotizing sweet syndrome of the upper extremity after elective hand surgery[J].J Hand Surg Am,2018,43(4):1-6.

[9] VON DEN DRIESCH P.Sweep's syndrome(acute febrile neutrophilic dermatosis)[J].J Am Acad Dermatol,1994,31(4):535-556.

[10] 陳红风.中医外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77-79.

[11] 姜泉,张华东,陈祎,等.路志正治疗干燥综合征经验[J].中医杂志,2016,57(6):463-465.

[12] 刘东洋,王新昌.从“伏燥”致病论治干燥综合征[J].河南中医,2018,38(4):574-577.

[13] 宣磊,王景,董振华.董振华治疗干燥综合征多系统受累的经验[J].中国临床医生杂志,2015,43(8):20-23.

[14] 许卫锋,王子华.蒲公英提取物改善大鼠类风湿关节炎的作用机制[J].现代食品科技,2019,35(7):30-35.

[15] 延永,张亦琳,吴永玲,等.响应面法优化蒲公英总黄酮提取工艺及其抑菌活性[J].广西林业科学,2019,48(2):223-228.

[16] SANDHYA P,KURIEN BT,DANDA D,et al.Update on pathogenesis of Sj?gren's syndrome[J].Curr Rheumatol Rev,2017,13(1):5-22.

[17] 赵浩,王丹,薛鸾,等.桑珠滋阴口服液对干燥综合征患者血清Th17/Treg及免疫功能影响研究[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7,19(3):88-90.

收稿日期:2023-09-15;修回日期:2023-10-28

猜你喜欢
干燥综合征医案
医案聊斋续篇 眩晕案
医案聊斋续篇 吐泻案
医案聊斋续篇 晨泄案
医案聊斋续篇 吐血案
B细胞刺激因子及其受体在干燥综合征发病机制中的作用进展
原发性干燥综合征126例临床特点分析
张之文教授治疗干燥综合征经验总结
干燥综合征阴虚津亏证的中医治疗
基于数据挖掘的龙华医院风湿科治疗干燥综合征用药规律与特色分析
Toll样受体4与干燥综合征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