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志愿者参与社会治理的创新机制研究

2024-05-11 09:46周欣荣
经济师 2024年4期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社会治理

摘 要:社会治理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探索青年志愿者参与社会治理的创新机制是实现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举措。但在实践中青年志愿者参与社会治理参与适应、培育创新、社会协同、保障鼓励等机制还有待完善。为此,需通过创新社会治理参与机制、实现治理方式多元参与,数字赋能社会治理创新机制、实现治理工具多元配合,构建协同化社会治理机制、实现治理过程多元互动,完善社会治理监管机制、实现治理效能多元保障等措施,激发青年志愿者参与活力,提升社会治理智能化、专业化水平,从而促进现代化治理体系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社会治理 中国式现代化 青年志愿者

中图分类号:F06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24)04-024-02

社会治理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随着我国主要矛盾的转变、参与社会治理主体的多元化、中等经济阶层的扩大等,我国社会治理的难度较之前有所增加。近几年,青年志愿者参与社会治理创新减轻了社会治理压力、丰富了社会治理方式、提升了社会治理水平,但其创新机制还存在一定的不足。践行中国式现代化治理体系,探索青年志愿者参与社会治理的创新机制,需立足青年志愿者参与社会治理的实践背景与必然逻辑,积极构建多元化工作体系,推动建立参与社会治理的长效机制。

一、青年志愿者参与社会治理的实践背景与必然逻辑

(一)青年志愿者参与社会治理的实践背景

为社会治理现代化提供制度保障。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提升社会治理效能,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完善社会治理体系是全社会的责任,必须充分发挥政府、市场、社会在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发动企事业单位、志愿者、社会组织等各方主体积极参与社会治理,发展壮大群防群治力量[1]。2017年国务院颁布的《志愿服务条例》规定:国家鼓励和支持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社会组织等成立志愿服务队伍开展专业志愿服务活动。以“社会协同治理”为原则,青年志愿者作为一个有组织、有纪律的团体组织,在构建共建共治共享治理体系,促进多方主体共同参与,强化社会治理共同体意识方面充当着尤为重要的角色。同时,一系列重要讲话、规章条例,也为培育引导青年志愿者在社会治理中发挥更切实的作用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

为社会治理现代化提供人才支撑。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2]。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青年,为青年施展才华创造条件、提供舞台,始终坚持把青年作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生力军,支持青年在人民的伟大奋斗中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青年不仅是个体人生发展中的重要阶段,也是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青年与社会的关系向来是我们需高度重视和关注的命题。而志愿服务则是连接青年个体与社会的重要桥梁[3],回溯我国志愿服务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青年是我国志愿服务的先锋和主体力量。党对青年工作的重视,为践行中国式现代化治理体系,提供了广大青年人才支撑。

(二)青年志愿者参与社会治理的必然逻辑

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选择。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发展途径和推进方式也必然具有自己的特点。我们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充分发挥人民作为社会治理主体的积极作用。构建现代化治理体系,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和本质要求对中国青年志愿者参与社会治理提出了新要求。

是实现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必然要求。社会治理是多元社会主体共同参与的,社会治理有效,才能使社会有序运转、国家大治安宁、人民安居乐业。党中央提出建设社会治理共同体,就是强调各类社会主体与成员共同承担社会治理的责任[4]。鼓励青年志愿者参与社会治理有利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提升社会治理效率与水平,推动实现社会治理现代化。

是社会发展规律的必然结果。历经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治理体系发生深刻而剧烈的变动。科学把握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体系与民主化法治化的全球治理体系之间的共通性,把握建设社会治理共同体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之间的融贯性,积极推动青年志愿者等多元主体参与社会治理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

二、青年志愿者参与社会治理的现实困境

青年志愿者参与社会治理创新的参与适应机制不足。青年志愿者在社会治理中的定位不够明确。新时代着力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的创新社会治理体系。党委领导,青年志愿者发挥协同的作用。但是,在实际的各项工作中,会出现过分依赖党委和政府的支持或者出现“越位”的情况,未能厘清政府职能和自身职能,参与社会治理创新的尺度未能把握好,无效作为或全面包揽现象时有发生。同时,政府扶持政策制定的同时设定了门槛,有很多基层的、自发的、草根组织,找不到或者没有合适的单位挂靠,身份不明,无法落地,社会认同困难,没有合法身份,无法争取政府购买、公益创投的机会。文化建设相对滯后。青年志愿者参与社会治理文化氛围不足,参与意识不足。多数青年志愿者还停留在政府是治理的主体一元化状态,没有真正将治理主体多元化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没有意识到自己治理的重要性。对志愿精神理解不够深入和透彻,志愿精神是一种无形的精神引领和内在价值。志愿精神承载着“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文化价值和道德观念,丰富精神宣传载体、选择青年认同的方式,对于志愿精神的宣传还需提高一定的重视程度。

青年志愿者参与社会治理创新的培育创新机制匮乏。职能发挥不充分,培育孵化机制不完善。青年志愿者发展经验较为缺乏、服务专业性不够,同时缺乏专业的引导与指导,缺乏专业性的技术培训,如业务技能的培训、项目开发管理方面的培训,不能够有效地提升青年志愿者参与社会治理创新所必备的本领。培育壮大青年志愿者,促进青年志愿者组织的快速成长和发展,才能提升青年志愿者参与社会治理创新的能力。而且青年志愿者组织的“集群效应”还未真正形成,培育机制和方法缺乏优化和创新。

青年志愿者参与社会治理创新的社会协同机制不足。青年志愿者参与社会治理创新不仅需要一定的人员结构、价值导向,还需要有充足的资源支撑。青年志愿者需要跳出固定区域多方协同,争取更多的资源并且有效整合。目前,青年志愿者与参与社会治理的其他主体之间缺乏良好的沟通交流机制,没有建立相对持续的合作机制,不能充分利用好社会资源,人员培训、人员交流等方面学习交流的机会较少,社会组织之间缺乏上下游合作,青年志愿者参与社会治理创新的社会协同机制有待完善。

青年志愿者参与社会治理创新的保障鼓励机制欠缺。保障激励配套措施是青年志愿者参与社会治理创新的助推器。有关青年志愿服务的规章制度在数量和质量上都不足,难以为青年志愿者参与社会治理提供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例如,青年志愿志愿者在参加服务活动时所生成的保险并没有依据活动的性质不同而安排具有针对性的保障,青年志愿者的合法权益未得到应有重视和保护,对青年志愿者个人付出的人力、物力等方面的保障鼓励较为欠缺。

三、青年志愿者参与社会治理的工作体系

治理方式多元参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就国家治理现代化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理念新戰略,其中蕴含国家治理方式现代化的新要求,主要体现为五治融合——政治引领、法制保障、德治教化、自治强基、智治支撑。这是我们党领导人民探索具有自己特点的现代化社会治理之路的实践结晶,也是推进中国式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基本方式。

治理工具多元配合。推动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转型,包含着治理工具和技术的系统性转变[5]。只有充分发挥法治工具、协商工具、互联网工具等治理工具的各自优势,进而充分激活社会治理主体的内在动力推动社会治理体系有效运转。

治理过程多元互动。治理过程指社会治理主体为实现社会治理的目标而作出决策和实施决策的过程。作出决策和实施决策的过程中治理主体和客体的多元互动,会激活整个社会治理的进程,也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社会治理的高效化。

治理效能多元保障。社会治理效能是指各个行为主体参与社会治理活动过程中发挥功能的程度以及所产生的有利作用、正向效果的整体体现,是衡量和检验社会治理的重要指标。治理效能的多元保障需要充分调动多元主体参与社会治理的自主性,明确责任分担制,强化依法治理理念,形成共建共享共治的社会治理格局。

四、青年志愿者参与社会治理的创新机制

创新社会治理参与机制,激发青年志愿者参与活力,实现治理方式多元参与。社会治理是一项系统性、综合性的社会工程,需通过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治理,弥补政府和市场的不足。一是以身份认同盘活青年党员资源,以党员身份促进青年党员志愿者对党员身份的认同,在参与社会治理中强化党员责任意识,凸显党员先进性,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二是明确使命和愿景,坚守正确价值观。树立理想信念,勇担时代使命,全面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提升积极参与社会治理的责任感,勇担时代赋予新时代青年的使命。三是更新社会理念认知,提高青年志愿者参与认可度。完善参与顶层设计,完善制度保障,强化社会认同,肯定青年志愿者的社会价值,引导公众认同青年志愿者参与社会治理创新的主体地位,给予青年志愿者充分的尊重、理解和信任。

数字赋能社会治理创新机制,提升社会治理智能化水平,实现治理工具多元配合。一是创新青年志愿者参与社会治理的平台建设。完善青年志愿者参与社会治理的线上管理系统,实现对青年志愿者的有效管理。建设青年志愿者参与社会治理全流程信息公开平台,提升透明化水平和可信赖程度。二是创新青年志愿者参与社会治理创新的供给服务。创新志愿服务方式,突破志愿服务空间限制,探索利用组织网站、视频、VR技术和电子邮件与服务对象进行互动,进行线上志愿服务。

构建协同化社会治理机制,提升社会治理专业化水平,实现治理过程多元互动。一是探索多元主体联动机制。发挥青年志愿者组织党建工作的引领作用,积极开展专业化志愿服务,主动与社区或其他领域党组织结对,实现资源共享、信息互通,以党建为桥梁,整合社群资源。利用专业优势,拓宽服务领域,积极构建青年志愿者与其他社会组织、社区、企业的关系,形成合力。二是组建党建引领专业智库。建立以青年志愿者领域专家教授和青年志愿者开展业务相关的行业和领域的专家教授为主要成员的党建专家指导委员会,为青年志愿者参与社会治理创新的各项工作开展和标准化建设提供指导意见。

完善社会治理监管机制,促进治理可持续发展,实现治理效能多元保障。一是提升专业化能力,增强市场竞争力。打造公益品牌项目,通过公益创投等方式,资助各类青年志愿者公益项目的开展,以专业化为核心,增强资源聚合能力,推动可持续发展。二是建立动态评价反馈机制,保证社会治理创新效果。细化反馈内容,引入第三方专业化机构,对其专业性、信息公开完成度、项目资金管理和效用进行评估,将评估结果及时反馈给组织,督促其整改。

参考文献:

[1] 赖扬恩.大力提升新时代社会治理效能[J].学术评论,2023(01):12-15.

[2] 徐光秀.习近平青年工作重要论述的理论源流与核心要义[J].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37(05):20-23.

[3] 朱红,曹仕涛,王骁.浅议中国特色志愿服务的青年特质[J].广东青年研究,2022,36(04):116-126.

[4] 郭锐林.粤港澳大湾区社会治理的法治共建的问题与途径[J].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38(11):86-93+96.

[5] 何晔.论工具—技术视野下的农村社会治理[J].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21(01):19-24+75.

(作者单位:山西省社会科学院<山西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 山西太原 030032)

[作者简介:周欣荣,硕士研究生学历,山西省社会科学院(山西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实习研究员,研究方向:社会治理。]

(责编:贾伟)

猜你喜欢
中国式现代化社会治理
论全面现代化
全面认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之“新”
中国式现代化文明新形态的世界意义
“中国式现代化”的如椽巨笔
理论·历史·实践: 三维探析中国式现代化
结构性嵌入:社会治理视域下强制隔离戒毒“民警+社工”工作模式研究
社会治理视域下的
社会转型期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实践和经验研究
社会治理面临的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
政府主导型社会治理模式下社会组织发展理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