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花诗意图》
——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惜春

2024-05-10 03:52宋侃
初中生世界 2024年18期
关键词:近景沈周落花

文/宋侃

沈周,字启南,号石田,晚号白石翁,人称白石先生,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明代中期画家,明四家之首,吴门画派的创始人。画技精绝,于大小画幅、粗细用笔、水墨浅绛皆能熟稔。其画风上承宋元文人意趣,下启明清画坛正统。时人赞叹“风流文物,照映一时”。代表作有《卧游图》《东庄图》《庐山高图》。

走出教室,来到大自然,我们会发现,随着农历四月的到来,冬天的寒气消磨殆尽了。无论是道路两旁的树木,还是田间地里的野草,都变得绿意葱茏。但是曾经在春天绽放的那些似锦繁花,却在夏意初绽时,逐渐凋零了。

暮春是一个令人伤感的时节,令古人对此发出了深切的慨叹。欧阳修曾说:“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贯云石也曾说:“问东君何处天涯。落日啼鹃,流水桃花。”而在画家眼中,暮春时节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我们今天就来走进沈周的《落花诗意图》,看一看画家眼中那个随花落去,无法挽留的春天。

│鉴赏│

《落花诗意图》是一幅纸本设色的横轴画作,描绘了山间老者持杖独立的情景。整幅画面粗看可以分为远近二景,远景只有一片隐隐绰绰的群山,故而小桥流水的近景成了全画的主体。凝神细看,近景又可以分为左右两部分,以一座简洁的小桥相连接,显得分外和谐。画面左边是一位老者对着悠悠流水持杖远眺的场景,老者面前的流水中,几座汀洲隐隐与对岸相连接。画面右边林木与山石相掩映,一派生机盎然的场景。若是再观察画面中的山坡,就会惊奇地发现,草地上一簇簇粉红色的色块正是一片片缤纷的落英,在周遭的绿意中是那么明亮,也是那么和谐,正是暮春时节的真实写照。

我们看这幅画的时候,会感受到一种暮春特有的气息。画家是怎么做到这一点的呢?原来,在用笔上,画家用点笔和皴擦相结合的方式,为颜色的晕染留足了空间,既能将物体的轮廓勾勒出来,又不会显得呆板。在设色上,画家用花青、赭石两色层层晕染近景的草丛和坡石,用色轻柔而不失明艳,有别于初春的鲜嫩与盛夏的浓郁,为我们展现了略有氤氲水汽而又温暖宜人的暮春风光。

│画事│

我们能够从画面中感受到一层淡淡的哀伤,好像薄雾一般笼罩在山野间。那哀伤从哪里来呢?是山坡上拄杖独立的那位老者,是他面前的潺潺流水,是他身后的落英缤纷,也是他远眺的无限关山。

创作这幅画的时候,画家沈周已年近八十。在他写的后记中,曾如此自述作画时伤怀不已的缘由:“弘治乙丑春,一病弥月。迨起,则林花净尽,红白满地。不偶其开,而见其落。不能无怅然。”对于沈周而言,每一个匆匆而过的春天,都有可能是生命中最后一个春天。于是,他比所有人都更眷恋眼前的春光,而这春光,终究如白驹过隙一般,忽然而已。

▲沈周其他作品:《庐山高图》

猜你喜欢
近景沈周落花
明 沈周 仿子久富春山居图卷
明 沈周 京江送别图卷
对牛弹琴
獬豸盘角鹿(近景)与长颈鹿(远景)的雄性求偶争斗
数字近景摄影测量在动刚度测量中应用
海边遐思
沈周油画作品
归来落花拂罗衣
过不去的过去终于过去了
落花人独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