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市稻虾综合种养模式分析与思考

2024-05-10 08:14张彩虹申坚定郭俊红杨阳
农村农业农民·B版 2024年4期
关键词:技术推广效益

张彩虹 申坚定 郭俊红 杨阳

摘 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农业技术模式的不断更新,稻渔综合种养迅速成为一种新兴的立体综合农业技术模式。稻虾综合种养模式充分利用稻田的水环境,在稻田里既种稻又养虾,实现稻虾双丰收,具有成本低、见效快、易操作、风险小的特点,能产生显著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结合2017—2020年河南省南阳市开展的稻虾综合种养技术模式项目推广应用情况,对其进行分析总结,以期为稻虾综合种养产业在南阳市的规模化推广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参考。

关键词:稻虾共养;技术推广;效益

随着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和农业结构的不断调整,水稻种植结构和栽培技术发生了重大变化,水稻生产呈现规模化、种植模式多样化趋势。作为生态循环农业的典型模式之一,稻田综合种养成为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促进农民增收增效的一种重要途径,在推进农(渔)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农(渔)业增效和农(渔)民增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稻渔综合种养以一种产业化的模式,在水稻田中养殖水产品,实现一田双收、一水两用、稳粮增效。据不完全统计,河南省稻田综合种养面积迅速发展。截至2022年年底,稻渔综合种养养殖面积超过110万亩,主要的种养模式有稻田养虾、稻田养蟹、稻田养鲫鱼、稻鸭综合立体种养、沼稻鳅立体综合种养等。近些年,小龙虾产业迅速发展,消费市场异常火暴。稻田养虾因其周期短、经济效益显著,迅速得到农户青睐,成为一条实现农业结构调整,使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有效途径,因而得到广泛推广。

为进一步推广稻虾综合种养模式,南阳市自2017年开始在桐柏、邓州、唐河等县市开展“南阳市水稻综合种养技术模式推广与应用”项目的技术示范及推广应用。该项目根据南阳本地水稻生产实际,历经多年试验研究,立足豫西南、面向全省,将“绿色、节本、增效”理念贯穿水稻种养生产全过程,以农业增产增效、生产生态循环为根本目标,坚持技术集成、技術创新与示范推广并举,产、学、研相结合,取得了显著成效。为此,以项目推广区为调研区域,以种养农户合作社为调研对象,采取问卷调查方式在桐柏、邓州、唐河等地开展实地调研,对2017—2020年该项目在南阳地区推广应用的情况进行分析,总结稻虾综合种养模式项目推广的经验,了解该模式推广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以期为南阳稻虾综合种养产业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

一、南阳市稻虾综合种养模式的经济效益分析

(一)稻虾综合种养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经济效益是衡量一种种植模式的重要指标。稻田养虾本质上是在种稻时利用种稻的空闲时间和空间增加养虾的过程,充分利用稻田来提高种植的经济效益。因此,稻虾综合种养首先要保证水稻生产不受太大影响,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增加稻田单位面积的经济产出。多年示范调查发现,稻田养殖小龙虾仅在苗期使得部分秧苗遭受龙虾蚕食,导致有效穗减少。在水稻扬花灌浆后,由于小龙虾养殖特性对水稻的影响很小,水稻穗粒儿数和千粒儿重变化不明显。推广期间,稻虾综合种养稻田水稻平均亩产为400.3千克,传统水稻田的水稻平均亩产425.8千克,稻虾综合种养的水稻单产比传统水稻田亩产平均减少25.5千克,减产率达5.98%,这说明稻田养虾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水稻的产量。

(二)稻虾综合种养模式成本投入比较

小龙虾是杂食性动物,对环境的要求相对较低,繁殖能力强,适应性强,其养殖技术较为简单,属于一种“短、平、快”的项目,适宜大面积的稻田养殖。稻虾综合种养模式根据小龙虾的生活习性和种养技术特点,主要生产成本包括秧苗和小龙虾苗的费用,水稻种植、小龙虾养殖过程中土地整理、肥料、饲料和农药等的费用,以及人工管理的费用。稻虾综合种养模式在每亩生产投入上,虾苗增加投入1 000元;用工增加100元;基建(排水沟、防逃、水电)增加400元;饲料主要是喂养小龙虾的成品饲料和农户自产的杂粮,增加400元;稻虾田限制了农药的使用,费用减少80元;肥料包括有机肥、复合肥和尿素,稻虾田一般不使用尿素,肥料费用减少100元;累计每亩新增投入费用为1 720元。稻虾综合种养模式采取人为种植、养殖、施肥、稻田水位控制等技术方式,减少了稻田化肥、农药的投入,实现了水稻病虫害的绿色防控。

(三)稻虾综合种养产出值比较

稻虾综合种养的产出主要分为稻谷和小龙虾的销售收入。稻虾综合种养模式下稻田产出的小龙虾品质好,价格一般会上浮30%~50%;另外,由于生产过程中减少了化肥、农药的使用,产出的稻米品质好、价格高。据调查,按照稻虾田水稻每亩产稻谷400.3千克,4年稻虾田稻谷收购平均价3元/千克计算,水稻产出效益是1 200.9元;传统水稻田种植水稻平均亩产486.6千克,按平均收购价2.2元/千克计算,水稻产出效益是1 070.5元,稻虾田单位效益值增加130.4元。另外,稻虾田每亩产出小龙虾150.2千克,按照市场收购价30元/千克计算,稻虾田小龙虾产出效益是4 506元。水稻的副产品主要是秸秆,按照生产籽粒与秸秆1:1.3计算,稻虾田每亩减产稻谷86.3千克,则减少秸秆112.2千克,秸秆按平均0.08元/千克计算,比传统水稻田减少效益9元。结合单位规模投入成本情况,稻虾综合种养模式下小龙虾的产值增加较多,使得稻虾综合种养纯收益较传统水稻种植增加2 807.4元。

(四)稻虾综合种养模式推广应用经济效益分析

2017—2020年南阳市创建的稻虾综合种养模式在桐柏、唐河、邓州等县市及周边地区建立稻虾综合种养技术示范推广点29个,累计推广面积10.56万亩,占计划推广面积的52.8%,新增利润18 547万元。省市下拨示范推广费用65万元,技术推广人员费用20万元,其他费用10万元,累计130万元(表3),推广投资年均纯收益率为7.13%,即南阳市稻虾综合种养技术模式示范推广项目每投入1元可为社会创造7.13元的经济效益,实现了一田两种、一水两用,稻虾共生、效益倍增,有效提高了农田利用率和产出效益。

二、南阳市稻虾综合种养模式推广的生态效益及社会效益分析

(一)社会效益

稻虾综合种养改变了传统的单一水稻种植模式,充分利用有限的土地和水资源,拓展了小龙虾养殖空间,发挥了稻田增产增效潜力,实现了种稻、养虾两不误,突破了种植和养殖的空间制约,是一种高效种养模式。尤其是低洼稻田和原有稻田养殖区易于推广稻虾综合种养模式,部分灌溉条件较好的稻油轮作区改为稻虾综合种养区后进一步提高了效益,为种植户和养殖户增收开辟了一条新路。这种模式解决了稻虾争地的矛盾,拓展了农业发展空间,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益。另外,项目的推广示范提高了种养户的科学种养技术水平,调动了广大农户稻田养虾的积极性,有助于稻田养虾面積的迅速扩大。龙虾养殖业的发展,为龙虾加工企业和餐饮业提供了优质原料,有力地推动了龙虾加工出口和餐饮业的迅猛发展,促进了一二三产业的进一步融合和健康发展。

(二)生态效益

稻虾综合种养是稻田生态种养结合模式的一种,在产业上符合生态发展的要求,在产品上符合市场对优质稻米和龙虾的需求。该模式通过农业技术措施,将种稻与养虾有机结合,利用稻田中的杂草、螟虫类幼虫和蛹作为龙虾饵料,从而减轻了草害和虫害,利用龙虾产生的排泄物作为水稻生长的生物肥料。这种互利共生的种养模式,减少了生产过程中化学农药、肥料和饲料的投入,不仅节约了生产成本,而且减少了农业生产本身对环境造成的面源污染,保护了农业生态环境。同时,提高了稻谷的品质,稻虾成了有机食品或绿色食品,价值高,深受消费者的青睐;改善了稻田生态环境,探索出一条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绿色发展之路。

三、对南阳市稻虾综合种养模式的建议

(一)强化技术更新和应用指导

目前的稻虾综合种养模式,相对于传统水稻单种存在着较大的技术问题。稻虾综合种养模式的推广需要新技术的推动,进一步降低生产投入,提高产出效益,用技术更新带动产业发展。一方面,要以重大农业科研项目为依托,整合各级农业科技创新力量和平台,加大科技创新力度,进一步结合当地地理和生态条件创新稻虾综合种养产业化核心技术,重点对提高水稻和小龙虾产量、提高经济效益、控制成本和提高产品质量等技术内容进行创新,推进科技成果的应用和转化。另一方面,不同农户对技术的掌握程度参差不齐,在生产中对于技术管理和实施都存在较大的技术需求,这就需要基层农技部门加强对核心技术的指导和培训,实地解决农户种养过程中存在的难题。

(二)发挥政策引领和产业示范带动作用

按照“因地制宜、稳粮增收、生态环保”的原则,在适合开展稻虾综合种养的区域,加强政策扶持,依托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市场为主导,科学引导稻虾产业发展,防止出现过度养虾、忽视水稻种植的现象,保障粮食生产安全。采用资金奖补、贷款贴息等方式,加大对新型经营主体的扶持,提高其种稻养虾积极性;采取项目建设、研企合作等形式,积极推进产业示范基地的建设,以点带面,借助示范基地的标准化、规模化种养发挥其辐射作用,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和技术模式。

(三)加强品牌建设宣传,完善产业链条

在生态丹江和鸭河水资源上做文章,打造绿色有机小龙虾、稻虾米系列品牌。积极开展水稻生产“三品一标”建设,集中推动“中线渠首”“金唐河”“淮源香”“丹水牌”“邓林香”等稻米品牌建设,加快申请国家级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加强产业营销理念、消费理念的宣传与引导,着力做大做优做精南阳稻米及小龙虾品牌。利用现代化的融媒体手段大力宣传品牌价值,扩大品牌影响力和品牌效应。借助土地流转、种植合作社等机制,促进形成以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和合作社等多元化经营主体为核心的生产经营体系,扶持培育设备一流、工艺先进、有竞争力的优质稻米和小龙虾加工龙头企业,培育全产业链条集群。进一步完善规范稻虾综合种养上下游各环节,完善相关发展规划、指导意见、技术标准。强化产业发展导向,优化产业布局,推进规模化、标准化生产经营,努力提高产业知名度,形成“种、产、销”一体化产业模式。

参考文献:

[1]于秀娟,郝向举,党子乔,等.中国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发展报告(2022)[J].中国水产,2023(1):39-46.

[2]王建方.河南省稻田综合种养技术示范推广现状与发展对策[J].中国农技推广,2017,33(12):14-15.

[3]彭翔,戴林秀,李京咏,等.稻田综合种养对长江中下游地区水稻产量和稻米品质影响的文献研究[J].中国稻米,2022,28(4):55-60.

[4]郭俊红,杨阳,李民.2005—2020年南阳市水稻生产概况与发展趋势分析[J].农业科技通讯,2022(12):184-187.

[责任编辑:李伟杰]

猜你喜欢
技术推广效益
草粉发酵 喂羊效益高
莲鱼混养 效益提高一倍
智能制造技术推广服务与实践
农田水利水土保持技术推广
可再生能源可以产生数十亿美元的健康效益
冬棚养虾效益显著,看技术达人如何手到“钱”来
果园有了“鹅帮工” 一举多得效益好
农田水利技术推广
对水稻机插秧技术推广的思考
“组合拳”中出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