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理解“千万工程”的“三农”工作方法论

2024-05-10 08:14田云腾徐东凡
农村农业农民·B版 2024年4期
关键词:千万工程群众路线绿水青山

田云腾 徐东凡

摘 要:“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以下简称“千万工程”)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时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一项重大决策。“千万工程”自2003年实施至今,深刻改变了浙江乡村面貌,造就了万千美丽乡村,造福了万千农民群众。“千万工程”探索出一条20余年不断丰富的“三农”工作科学方法论,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三农”工作实践上一贯的人民立场、鲜明的奋斗精神、求实的实践品格。新时代、新征程、新奋斗,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是“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新时代“三农”工作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千万工程”“三農”工作方法论为指引,推进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

关键词:“千万工程”;“三农”工作;群众路线;绿水青山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将“三农”工作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不断推进“三农”工作的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推动农业农村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农民生活水平取得实质性提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三农工作在新征程上仍然极端重要,须臾不可放松。”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为主线的要求。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对于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乡村建设水平、乡村治理水平,提升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实效具有深刻实践意义。

一、想民所想、为民所谋的人民立场

“千万工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形成了乡村振兴强大合力,“千万工程”20年实践充分彰显了其中想民所想、为民所谋的坚定人民立场。

“千万工程”站稳人民立场,由点及面不断提升“三农”工作水平。2003年,在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的倡导和主持下,以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的“三生”环境改善为重点,采取治理乡村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艺术赋能乡村、文化引领发展等方式,“千万工程”造福了万千农民群众。浙江省在全省范围内选择1万个左右的行政村开展“三生”环境整治,并把其中1 000个左右的中心村建成全面小康示范村,旨在以绿色发展全面推动农村的高质量发展。20年来,浙江省大力推进乡村人居环境整治、大力发展本地特色农业、大力建设农村基础设施,推动农业产业绿色化,切实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提高了农民收入水平、增加了农业产业实力。浙江实施“千万工程”从解决群众反映最强烈的乡村环境脏乱差、人居环境安全等问题抓起,逐步向提升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社会保障水平等方面延伸,是真正意义上的“民心工程”。“千万工程”始终站稳人民立场,想民所想,为民所谋,围绕农村的高质量发展,勇于直面问题,善于破解难题,不断解决问题,在服务人民的具体实践中不断提高“三农”工作水平。

“千万工程”始终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作为根本出发点。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是党的初心,也是党的恒心。在“千万工程”实施期间,各乡镇察实情、出实招、求实效,办成了一系列惠民利民实事。“千万工程”以整治环境为先手棋,全面推进厕所、垃圾、污水整治“三大革命”,持续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全域建设美丽乡村。2003年浙江省启动“千万工程”,2010年开展“四美三宜两园”行动,2014年开展“建设美丽浙江、创造美好生活”行动,2017年开展“万村景区化”建设,2020年开展“共建共享全域美丽大花园”建设。2023年,浙江省加快绘就“千村引领、万村振兴、全域共富、城乡和美”的新画卷,加快村落深度开发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共建成和美乡村示范村292个,建设高标准农田85.3万亩。经过20余年不懈努力,“千万工程”取得一系列发展成就。这些成就始终建立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上,始终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工作的根本出发点。

“千万工程”关注广大农民群众生活实际,因地制宜创造美好生活。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关注农民收入情况,始终将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农业农村工作的关键,他指出:“促进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要综合发力,广辟途径,建立促进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在乡村建设方面,浙江省始终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杜绝了“千村一面”的农村建设固有模式。“千万工程”通过实地探访,多方调研,取长补短,根据当地特殊性打造出“千村千面”的美好乡村面貌。如安吉县天荒坪镇推出“全球合伙人”计划,坚持产业赋能乡村发展,让高新技术产业在乡村培育成为可能。绍兴市云松村以本地茶园、古道、古树为特色,坚持“艺术赋能乡村建设”,发挥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同时吸引相关产业进驻,建设起3A旅游景区,打造乡村户外旅游品牌。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关注文化事业建设,他指出:“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密不可分,要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让人们在领略自然之美中感悟文化之美、陶冶心灵之美。”在“千万工程”的公共服务空间建设方面,截至2022年年底,浙江累计建成农村文化礼堂20 511家、农家书屋25 335个,极大丰富了村民的日常文化娱乐生活。天荒坪镇、云松村的蝶变是浙江农村因地制宜谋发展的缩影,“千万工程”不仅留住了各个乡村的本土特色,更提升了全域乡村的文化软实力。

二、系统观念、协调发展的鲜明特征

持之以恒推进实施“千万工程”,造就了万千美丽乡村,造福了万千农民群众,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攻坚克难的政治品格与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有机结合。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必然要求。”20多年来,从治理乡村环境污染、保护乡村生态环境到艺术赋能乡村、文化引领发展,“千万工程”不但塑造了千万个美丽乡村,而且引领了乡村产业的升级迭代,走出一条兼顾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和谐道路。“千万工程”改变的不仅是乡村面貌,更是千千万万群众的生活。2005年,习近平同志在安吉县余村考察时,明确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正因为习近平总书记看到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辅相成的前景,浙江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萌发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发源地和率先实践地,为新时代农村生态治理提供了重要理论指导。

“千万工程”所取得的乡村振兴巨大成就源自中国共产党坚持“物质满足”与“内心丰盈”协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伟大事业,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在一些国家现代化进程中,出现了物质主义过度膨胀,过分追求物质享受,而忽视了健康的精神追求和丰富的精神生活,很多人的精神世界趋于功利、空虚、疏离,成为“单向度的人”。在“千万工程”推动下,人们在越来越多的乡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更成就着许多青年的“诗与远方”。“千万工程”不仅使乡村的物质条件得到极大改善,而且也使乡村的精神文明建设水平得到极大提升,實现了“物质满足”与“内心丰盈”的协同推进。正因如此,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只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搞好,国家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强,全国各族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顺利向前推进。”习近平总书记的论述深入浅出,为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千万工程”绘就人民幸福的伟大蓝图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力和中国人民的行动力。“千万工程”的部署实施有着深厚的调研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深入浙江各地农村调研,从基层一线寻找乡村发展的问题与答案。在系统深入调查研究、准确把握省情农情和民情民意的基础上深刻把握“三农”工作规律性,作出了实施“千万工程”的科学决策。20多年来,浙江人民在习近平总书记绘就的蓝图之下循序渐进、持之以恒推进“千万工程”不断取得实质性进展,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之江大地”的生动实践。

三、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的实践品格

“千万工程”充分彰显了习近平总书记以非凡魄力开辟“三农”工作新路径的战略眼光,全面展现了人民领袖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的鲜明实践品格。

“千万工程”彰显了新发展理念的实践价值。实施“千万工程”,既是推动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生动实践。作为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一项重大决策,“千万工程”从实施之初,就从顶层设计上明确了城乡协调、区域协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共建共享等发展理念,注重处理好动力与平衡、发展与环保、人与自然等重大关系,为新发展理念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实践土壤。20年来,浙江久久为功、持之以恒推进实施“千万工程”,不断取得实质性进展,如今,“千万工程”不仅深刻改变了浙江农村的面貌,也探索出一条建设美丽中国的科学路径,充分彰显了新发展理念的实践价值。

“千万工程”规划了城乡融合发展的超前蓝图。2005年,习近平同志指出,正确处理城乡关系、工农关系,实现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与城乡共同进步,是构建现代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必须健全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在“千万工程”的具体实践中,习近平同志亲自确定了政府出钱出物、农民投工投劳、全社会共同参与投资建设的基本原则,历史性地改变了以往城市建设由政府出钱、农村建设由农民和集体自筹自建的城乡二元做法,构建了城乡融合发展新机制。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振兴乡村,不能就乡村论乡村,还是要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千万工程”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促共进,逐步形成了合理的“城—镇—乡—村”体系,为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千万工程”城乡融合发展的实践经验为新时代“三农”工作规划出城乡协同发展的具体蓝图。

“千万工程”体现了全面乡村振兴的实现路径。20多年久久为功,促进了美丽生态、美丽经济和美好生活有机融合,不仅造就了万千美丽乡村,造福了万千农民群众,更为全面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了成功经验和实践范例。202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指出,要以深化“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牵引新时代乡村建设。学习“千万工程”成功经验重在学习运用蕴含其中的理念方法。“千万工程”能推动浙江全省农村整体面貌发生深刻变化、成为全国样板,其中一条重要经验,在于浙江历届省委、省政府久久为功,按照总书记擘画的蓝图一步步推动“千万工程”持续迭代、层层递进。“千万工程”是根据浙江省各市县农村的资源条件和特殊性以一以贯之的“三农”工作方法展开,分地区、分阶段协同推进的重大工程。在推进“千万工程”过程中,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始终从农民群众的期盼中寻找工作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坚持系统观念,统筹推进城乡协同发展与建设;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培育壮大乡村富民产业;坚持党建引领,大抓基层,不断加强与改进乡村治理。这些发展理念、工作方法和推进机制,既有价值取向,又有方法实招,是“千万工程”的精髓要义,具有宝贵的学习和借鉴价值。

参考文献:

[1]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学习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 中国农业出版社,2023:256.

[2]胡豹,顾益康,文长存.“千万工程”造就万千和美乡村: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20年经验总结[J].浙江农业科学,2023,64(7):1585-1589.

[3]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138-256.

[4]习近平.论“三农”工作[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43.

[5]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309-311.

[6]习近平.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603.

[7]胡坚.绿水青山怎样才能变成金山银山:对浙江十年探索与实践的样本分析[N].浙江日报,2015-08-10(014).

[8]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 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 努力把宣传思想工作做得更好 [J].党建,2013(9):4-6.

[9]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N].浙江日报,2021-06-11(001).

[10]习近平.之江新语[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116-123.

[责任编辑:李伟杰]

猜你喜欢
千万工程群众路线绿水青山
从“天人合一”到“绿水青山”
绿水青山
解码浙江“千万工程”
绿水青山
“千万工程”造就万千“美丽乡村”
深入学习推广浙江“千万工程”经验扎实推动人居环境整治工作面上铺开
绿水青山
中国浙江“千万工程”获联合国“地球卫士奖”
新形势下地市报如何运用新媒体走好群众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