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我国科技出版发展策略思考与路径探索

2024-05-10 11:10彭斌
出版参考 2024年4期
关键词:人才队伍建设

彭斌

摘 要:本文深入探讨了新时代背景下我国科技出版的发展现状及其面临的挑战,通过与国际科技出版发展业态的对比,指出了我国科技出版在业务结构、经营体量、出版定位及创新服务等方面的差距,从加快出版社转型升级、推动高水平期刊量质齐升、加快高端学术平台建设、加强学术出版宣传推广、探索学术出版新模式以及加强复合型人才队伍建设等六个方面,提出了推動我国科技出版事业加快发展的策略思考和路径探索,强调科技出版从业者应解放思想,开拓思路,积极应对国际科技出版发展的新趋势和新要求,努力为实现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做出积极贡献。

关键词:科技出版 学术平台 出版模式 人才队伍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我国基础研究存在题目从国外学术期刊上找、仪器设备从国外进口、取得成果再花钱到国外期刊和平台上发表的“两头在外”问题。[1]近年来,我国着力打造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建成一批大国重器,基础研究支撑平台建设取得长足进步,但是从根本上破解“两头在外”问题还任重道远。

打造一批世界一流期刊,建设国际化学术交流平台,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坚实有力的支撑平台,这是科技出版从业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为此,笔者基于我国科技出版发展现状,围绕科技出版的相关要素,就如何推进我国科技出版事业加快发展,提出以下几点思考。

一、加快我国科技出版社转型升级

根据国际科技医学(STM)出版商协会发布的《2021 STM全球简报——经济和市场规模》,2018—2021年全球STM出版市场中,期刊和图书总收入127亿—140亿美元/年,其中期刊约占四分之三,图书约占四分之一(见图1)。由此可见,当前国际出版行业中,图书与期刊所占市场份额差别明显,期刊的市场份额远大于图书。

另外,国内外科技出版机构的业务构成有所差异。在爱思唯尔(Elsevier)、施普林格-自然(Springer-Nature)、威利(Wiley)、泰勒-弗朗西斯(Taylor & Francis)等国际大型科技出版机构中,除主体业务期刊和图书外,还大力开展数据库、专业解决方案等多种业务类型。在业务收入方面,国际大型科技出版机构的期刊业务占比通常在50%~70%,而国际中小型、学会型学术出版机构更甚,其收入主要来自期刊。

相较于国际科技出版机构,国内机构大多以图书业务为主,期刊及其他创新业务规模普遍远小于图书。虽然国内一些科技出版机构,例如科学出版社,近年来期刊收入规模持续提升,但在总收入上,仍无法与图书相比。

国内外出版机构除了业务结构差别外,在经营体量和出版定位上也有较大差别。如爱思唯尔2022年收入29.09亿英镑(约合人民币264.7亿元),利润11.0亿英镑(约合人民币100.1亿元);而科学出版社虽已是国内最大的综合性科技出版机构,其2022年收入27.09亿元人民币,利润4.77亿元人民币,仍与爱思唯尔差距巨大。

此外,国内科技出版机构仍以提供传统出版服务为主,而国际科技出版机构早已定位于“为科学研究全流程提供全方位的服务”的信息服务提供商。如爱思唯尔,其产品布局涉及学术研究的开始、研究讨论过程、发表过程、后端分享成果、宣传以及未来研究。

综合以上情况,为了加快我国科技出版的发展,适应国际科技出版发展趋势,国内科技出版机构必须加快由传统出版向知识服务的转型升级。其一,要加快图书业务数字化发展,在产品规范性、使用体验和商业模式上借鉴国际同行经验,开拓电子书销售、开放图书出版等模式;其二,要加强科技期刊业务,增加科技期刊品种,扩大期刊出版规模,书刊并重、相辅相成;其三,要加强科技出版平台建设,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吸纳聚集外部资源,不断开发服务科研创新的新产品和新技术。

二、推动高水平期刊量质齐升

目前我国高水平科技期刊的数量和发文量,与我国科学家研究论文产出严重不成比例。根据《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23)》,2013—2022年,我国作者发表SCI论文数量快速增长,2013年为215006篇,2022年达到740776篇,增长245%;而发表在我国SCI期刊上的论文数量则增速缓慢,2013年为26846篇,2022年为37561篇,增长40%(见图2),远不及中国作者发表SCI论文的增长速度。

SCI论文总量变化[2]

从图3可以看出,2018—2022年,中国科技期刊数量保持平稳,略有增加,2018年为4973种,2022年为5163种。其中英文版科技期刊增幅稍快,由2018年的333种,增加到2022年的434种。在2022年,中国SCI期刊总量为235种,其中137种位列Q1期刊,占中国SCI期刊的58%,占同期全球Q1期刊数量(3461种)的4%。

由此可以看出,我国科技期刊数量和发文量仍无法满足中国科技工作者发文的需要,应采取有效措施加快提升我国高水平期刊总体数量规模。

一要盘活存量,继续推进科技期刊集群化建设,激发现有科技期刊的活力,扩大高水平科技期刊刊发论文的规模。

二要提高增量,加大高水平新刊的创办力度,鼓励高水平学者和一流科研机构参与办刊。充分挖掘我国优势学科资源,重点创办一批国际化、高质量科技期刊。科学出版社旗下子公司科爱公司(科学出版社和爱思唯尔合资设立,其中科学出版社占51%股权)自2013年业务转型以来,创新办刊模式,快速扩大期刊规模,提升期刊质量,目前已有160余种国际期刊,其中WoS收录超过50种,21种位居Q1区。

三是引入批量优质期刊。国外科技出版传媒集团大多通过不断并购重组做大做强,因此在国际化发展的大背景下,应鼓励我国科技出版机构海外并购,引导中国非CN号期刊批量回归。科学出版社在这方面一直进行着积极探索,2019年11月,成功收购了法国EDP Sciences 100%的股权。这是中国科技出版机构第一次真正意义上完成对西方国家科技出版机构的并购。此次并购,对中国科技出版加快走出去步伐和实现国际化传播,具有积极的影响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加快高端学术平台建设

目前,国际科技出版商大多具有良好的数字出版服务以及营销渠道,顶级期刊与平台发展相互促进,能够不断获得更高的关注度。而我国SCI期刊大多“借船出海”,依托国外优质科技出版平台进行国际发布与传播。

根据颜永松等的研究表明,2019年SCI收录且被《中国科学院期刊分区表》收錄的226种出版地为中国大陆的期刊中,有194种通过各种方式与国外出版平台进行合作,占上述期刊的85.8%;仅有32种期刊建设有自主发布平台(图4)。

与国外期刊平台发展态势相比,可以发现以下几点:一是国际科技出版商已占得先机,他们能够准确把握世界科技出版发展态势,核心产品和关键技术都掌握在自己手中,建立了自己的品牌,占据了优势地位;二是定位布局已调整到位,目前国际科技出版商都在面向信息服务商转型,不断进行市场化运作,通过收购、结构性调整等更加专注利润丰厚的市场;三是技术革新驱动业务增长,技术升级创造更高价值,强者更强,成为出版巨头,正所谓“掌握数据就是掌握未来”。

2023年《全球出版50强》报告显示,励讯集团每年技术投资在15亿美元左右,占集团年收入约14%。[5]励讯集团全球有9000名技术人员,其中一半是软件工程师和数据专家,优良的商业运营模式,领先全球的技术支撑,巨额的技术投入,海量的数据汇集,帮助励讯集团成为国际科技出版发展潮流的引领者。

根据科技出版的发展需要,我国也在搭建各类数字出版平台,但是由于起步晚,投入的人力物力有限,多数仍以小作坊模式在运作,盈利能力有限,复合型人才缺乏,集约化程度相对较低,平台资源分散。

需要指出的是,近年来在国家高度重视下,国内出版机构纷纷探索高端学术平台建设,推动中国科技期刊走出去,从“造船出海”“委托造船”“借船出海”到“买船出海”,已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在自建出版平台方面,科学出版社自主搭建了SciEngine全流程数字出版与知识服务平台。该平台目前集聚期刊469种,论文总量43万篇,其中英文刊245种,SCI/ESCI收录刊107种,阅读下载超过4300万次。在借助海外成熟的技术平台方面,中华医学会建设了自主设计+委托的MedNexus平台,清华大学出版社也自建了国际化传播平台——SciOpen。

综上,我国科技期刊只有加快建设高影响力的出版与传播平台,才能适应数字经济时代对学术出版的要求。一是充分发挥我国体制优势,打破制约汇聚的制度壁垒,兼顾行政手段和市场机制,助力我国自有平台崛起。二是综合运用刚性和柔性相结合的监管措施,加快数据分享、利用、评价的步伐,开发新一代版权认证与保护、数字存储与传播技术。三是加大平台技术研发投入,扶持资源集聚初期的市场推广,快速形成平台规模和体量,参与国际竞争,提升学术话语权。

四、加强学术出版宣传推广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出版人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

当前,我国在学术出版宣传推广方面,能力显然是不足的,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是内容传播不够精准。我国学术期刊线上传播多采用“TOC(table of contents)+新媒体”的宣传方式,TOC推送缺乏用户的精准分类,推送准确度较差,新媒体平台上的宣传内容可读性不强,难以“吸粉”。二是国际推广能力不足。无法使用国际通用的Google搜索引擎和Twitter、Facebook等社交平台,不能有效参与国际主流学术交流环境中。三是缺少专业化运营团队。国际运营力量薄弱,由于科技期刊的学术性特点,对运营人员学术撰写能力和新媒体平台应用分析能力要求较高。

近年来科学出版社积极实践学术宣传推广工作,产生了良好的效果。

《中国科学》杂志社建立了全方位传播体系,官方微信号和各刊微信号组成微信矩阵,每年发文3000余篇,累计关注人数42万人;每年通过EurekAlert!发布中英文新闻稿320篇,科学网机构博客发文90余篇,杂志社官方微博推文150余篇,其中,不乏流量高达数万次的推文。此外,还开通了邮件定向推送,开展学术精准宣传;在《人民日报》、新华网等大众媒体开展宣传,打造品牌形象。

科爱公司为了扩大影响力,利用国内国外多种渠道对期刊、品牌、单篇文章进行全方位立体化传播,充分挖掘“科学故事”,因“刊”制宜,针对不同期刊采取个性化手段实现最大化推广。2023年科爱公司所有文章的下载量超过3000万次。

如何加强学术出版宣传推广,笔者认为可以主要从四方面着手:一是提升推送精准度,围绕期刊内容核心,细化学科分类,通过大数据分析和用户画像等手段,制订推广策略,真正找到目标群体和同行学者;二是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整合全媒体平台,定量分析受众群体的阅读行为和兴趣方向,提升信息传播时效;三是搭建学术社交平台,主动融入社交网络,密切联系大众媒体,丰富论文推送内容,以服务学者为目标,推动学术成果的广泛交流;四是加快国际运营人才培养,国际化的期刊需要国际化的运营团队,全方位进行全球推广,才能扩大文章的国际学术影响力。

五、探索学术出版新模式

当前国际主流办刊模式有三种:国际大型科技出版商,如爱思唯尔、施普林格-自然、威利、泰勒-弗朗西斯等;学会非营利出版商,如美国电子和电气工程师协会(IEEE)、英国物理学会出版社(IOP Publishing)等;大学出版社,如牛津大学出版社、剑桥大学出版社等。他们均运营了大规模的期刊集群,具有集中管理和运营期刊团队的能力,可以分别承担起数字化、内容、技术平台、销售、市场、产品等不同功能。

与之相比,国内办刊模式主要有以下三种:一是单刊编辑部模式。国内期刊办刊大多数采用此模式。编辑部成员大多身兼多职,要承担期刊运营过程中约稿、编辑、校对、排版、印制、审核、新媒体、宣传、发行等一系列职责和功能。

二是期刊小集群模式。部分期刊呈小集群模式发展,如各研究所期刊联合编辑部、杂志社。部分联合编辑部设有专职发行人员或市场人员,实现部分职能专业化,但大多数职能仍需自我探索或者依托外包的第三方公司来承担。

三是期刊集团化模式。这是目前国内的发展趋势,如科学出版社、中华医学会杂志社等。这些期刊集团出版或者服务期刊规模基本在百种以上,拥有专业编辑、市场团队、技术平台团队等,主要依托自主研发的全流程平台。

在探索新的出版模式,建立新的出版业态方面,科学出版社做出了有益的尝试。

在图书出版方面,科学出版社正在探索开放获取图书出版流程和规范,并为此制订了图书开放获取出版政策,包括:明确OA许可和版权;支持作者开放出版,或从订阅转为开放出版(Self-archiving from authors);制订图书的BPC费用;机构支持的开放出版政策等。近年出版的《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系列以及《中国科技期刊产业发展报告》《中国开放获取出版发展报告2022》等图书都采用了开放获取方式出版。

在学术期刊出版新模式的探索方面,科爱公司自办的《生物活性材料》(Bioactive Materials)做出了很好的示范。该刊于2016年9月正式创刊,2019年被SCIE收录,2023年影响因子18.9,影响因子实现跳跃式增长,连续3年位居JCR-Materials Science,Biomaterials 排名第一。在刊物经营方面,该刊自2018年起引入APC(文章处理费),从经营上探索自我造血,到逐步实现期刊的自我维持、自我滚动式的良性发展,2023年APC收入达到80多万美元。

在探索学术出版新模式的道路方面,笔者提出以下两点思考:一是加快打造自主知识服务平台,以优秀的出版服务能力,促进传统出版服务向知识服务转型,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商业模式;二是在开放科学背景下,加快推动期刊和图书OA出版,建立OA出版新模式。

六、加强复合型人才队伍建设

人才是第一资源,做好新时代出版工作,归根结底要依靠人才。

从国际视角上看,爱思唯尔作为国际最大的信息服务提供商,其产品贯穿科研全过程,以数据和信息产品为科研工作者服务。目前其全球总员工约8000人,其中STM期刊团队有1000人左右,技术部门有2500人。

相比之下,我国科技出版队伍建设还存在以下一些问题:一是编辑定位不清晰,专业化程度不高,很多编辑要负责出版全流程中加工、策划、印制、市场、多媒体等各项任务,工作强度大,薪酬待遇不匹配;二是缺少良好科研背景和高水平英文交流能力;三是随着出版转型升级的要求,科技出版队伍结构需要改进,具有技术开发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缺乏;四是科研院所下属编辑部的编辑人员被边缘化、地位不高,考核体系不科学。

为了推动我国科技出版的发展,笔者提出以下两点思考。

一是创新用人体制机制。出台科技编辑的职业发展指导意见,主办单位在收入分配、职称晋升等方面与科研工作人员同等对待。明确编辑角色定位,区分策划编辑、学科编辑、加工编辑、市场多媒体等多重角色,不同定位的人才适用不同的培养路径和发展目标。

二是创新优秀人才引进模式。一方面要“请进来”,例如设立出版领域的人才引进项目,或在已有的项目中设置出版人才类别,吸引国内外高水平科研人员、出版人员,以及科技出版相关技术开发、市场运营、法务咨询等专业领域人员加入科技出版行业;邀请国际出版领域专家授课和培训。另一方面要“走出去”,遴选优秀本土后备人才到境外出版机构或高等院校进行中长期研修,学习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出版和传播的先进经验。

根据国际科技出版发展要求,科爱公司在出版队伍配置做了一些有效探索:其出版团队管理期刊是以“出版人”为核心,与编委会以及公司各专业团队分工协作,全面负责管理和运营期刊,这样能有效保障期刊的顺利出版和发展,并可规模化管理系列期刊群,从而持續挖掘学术优势资源,进而创办更多新刊。

总的来说,近年来,我国科技出版事业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与国际科技出版发展业态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中国科技出版从业者需要解放思想,开拓思路,迎头赶上,努力为实现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做出积极的贡献。

[作者单位系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科学出版社)]

猜你喜欢
人才队伍建设
阅读推广人才队伍建设研究
精益管理理念下的人才队伍结构优化实证研究
浅论加强政工干部建设的重要性
国有建筑施工企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探讨
公共图书馆联盟与基层人才队伍建设研究
国有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策略研究
浅谈校园信息网络安全问题
高新技术企业人才队伍建设研究
企业人才队伍建设的问题与对策
公共图书馆古籍工作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