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消防通信保障工作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2024-05-10 17:22姜超
中国新通信 2024年2期

姜超

摘要:随着数字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消防通信保障任务的多元化延伸,消防通信保障工作正从单纯的指挥命令传递型转变为综合信息汇聚、处理和分发型。消防通信保障工作的要求、任务和标准发生了全面和深刻的变化。本文旨在分析当前消防通信保障工作面临的变化和矛盾,探讨如何通过顶层制度设计强化消防通信保障能力以全面提升。

关键词:消防通信保障;制度体系建设;保障能力提升

一、引言

消防救援队伍转制改隶后,其工作职能全面扩展,承担了“全灾种”的灾害处置类型,对于服务灾害处置指挥决策体系的通信保障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标准和要求。从当前工作实践来看,消防通信保障工作的内容已由过去单一的指挥命令传递,发展为“灾害现场态势数字化感知与指挥调度指令信息综合传递”,以及“远程调度指挥与灾害现场实时数据综合智能研判”两个方向迅猛发展。新的保障模式和手段模糊了“前方”和“后方”的概念,实现了“足不出户,知天下、治天下”,从而大幅提升了消防灾害指挥的效能和水平。但这也给消防通信保障工作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新的要求,使得消防通信保障工作出现了许多新的问题和挑战。

二、消防通信保障工作的新变化

(一)消防通信保障任务由单一的灾害现场命令传递向综合信息汇聚、分发转变

过去,消防通信保障的主要任务是保障灭火战斗三级通信网络的顺畅运行(一级管区覆盖网、二级火场指挥网、三级灭火战斗网),以实现现场指挥员作战指令的快速传递。这时,通信保障工作的设备相对单一,通信距离相对较近,保障内容以语音通信为主,通信保障任务相对较简单。而当前,消防通信保障工作正在向综合信息汇聚、分发转变,形成了两个重要的业务工作分支。其一是保障现场作战指令的快速上传、下达的通信保障工作。其二是保障现场指挥部、后方指挥部各级指挥员获取前方灾情信息,并传递各级指挥中心的指挥决策命令的通信保障工作。与过去相比,上报信息传递的终点由现场指挥部,延伸至各级作战指挥中心,下发信息的终点由区域指挥中心,延伸至作战班组。这样一来,由于通信链路的“拉长”,使得通信保障的技术手段、保障模式、保障要求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通信保障工作的难度成倍提升。

(二)消防通信保障设备的种类由“简单”向“综合”转变

随着数字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消防通信保障的设备和手段得到了全面的提升。过去,消防通信保障的设备主要由模拟常规手持台、车载台、中继台组成,由于过去民用无线电通信相对较少,電磁环境相对较好,这些模拟常规通信设备能够达到3到5公里的区域通信覆盖,加之消防处置的灾害类型相对单一,基本能够满足消防通信保障需要。当前,随着各类通信技术的迭代升级,尤其是以5G为代表的数字通信技术迅猛发展,消防通信设备种类日渐丰富,形成了以无人飞行类、测绘感知类、水下潜航类、自组网通信类、卫星通信类为主的消防通信保障装备体系。这些新装备的出现,提升了当前消防通信保障的能力,极大丰富了消防应急通信保障的技术手段。但由于新设备功能先进、技术复杂度高,需要操作人员掌握更多的专业理论知识和设备操作技能,对操作人员的专业素养要求较高,这使得相关人才的培养难度有了成倍地提升。

(三)消防通信保障区域由“点型”向“点型”“面型”“封闭型”转变

过去,消防处置主要涉及火灾扑救和交通事故救援,主要处理地上的普通民用建筑。通信保障范围通常在3公里以内,主要以语音通信为主,基本采用“点型”通信保障模式。如今,消防救援队伍的职责发生了巨大变化,包括处理“高、低、大、化,林、震、洪、交”八类灾害事故。因此,通信保障范围发生了变化。除了传统的“点”型通信保障外,现在还需要涉及以“洪涝、地震、森林火灾”为代表的区域型通信保障需求,以及以“地下空间、大跨度金属厂房”为代表的封闭型通信保障需求。通信保障工作范围从几平方公里扩展到十几平方公里、几十平方公里;无线电通信环境也从地上敞开的环境转变为地下、金属封闭空间的接力通信环境,这使得通信设备网络覆盖的难度成倍增加。

三、当前消防通信保障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灭火救援现场通信体系与基层队站日常训练、现场作战脱节的问题

当前灭火救援现场通信三级网络架构是基于模拟常规通信技术体制构建的,由于模拟通信技术本身的限制,该通信体系架构在频点设置、信道划分、信号中继等方面有的只作了简单规定,有的则未加说明。特别是在频点设置方面,消防救援队伍没有统一的数字常规无线通信频段和频点规划,这使得消防员将先进的数字常规通信设备当作普通的模拟设备使用,出现了大型救援现场几个消防站共用一个信道的情况,没有发挥出数字通信设备的技术优点。

同时,由于消防灭火救援操法编制、训练和单兵通信配备、使用工作分属不同工作条线,没有形成统一训练要求,造成了基层队站在日常训练时通信保障训练和灾害处置操法训练脱节,在灾害处置过程中不会使用、不习惯使用、忘记使用、不规范使用通信设备的问题时有发生,这也成了灾情处置过程中现场作战力量指挥调度混乱的因素之一。

(二)消防区域指挥调度通信体系建设与使用脱节的问题

在实际工作中,消防区域调度指挥通信体系通常由部局、总队、支队信息通信部门牵头建设。相关通信标准和规范用语也一般由信息通信部门制定。但在日常工作中,使用这个体系的最多的却是各级作战指挥中心,造成了使用脱节的问题。虽然在建设消防区域调度指挥通信体系时,指挥调度部门和信息通信部门会协商确定各类灾害的通信保障流程和规范,但由于通信技术和手段以及灾害处置流程的不断迭代、更新,导致通信保障规范严重滞后于实际工作需要。同时,在实际作战过程中,各级通信保障力量往往更关注灾害现场的信息采集工作。加之在灾害现场前期处置过程中各级调度的各类信息多、通信保障任务重,信息通信部门往往“顾不上”现场通信体系运行保障工作,造成作战指挥部门只能采用“土办法”上传、下达各类作战指令信息。这不仅信息传递效率差,还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现场通信秩序的混乱。

(三)各级应急通信保障队伍人员配置头重脚轻

从编制来看,消防局的应急通信保障大队编制人数在40人以上,总队级应急通信与车辆勤务大队中应急通信保障人员的编制则在12到16人之间。支队级应急通信与车辆勤务站中,应急通信保障人员的编制在5到8人之间。而大队、消防站则没有专职应急通信保障力量编制,相关工作由其他人员兼任,造成通信保障力量严重倒挂。在实际通信保障工作中,往往需要基层2到3名通信员采集上级部门一个调度人员所调度的各类信息。同时,在各类灾害事故处置过程中,存在多单位、多部门调度的问题。由于各级、各单位指挥中心都急于掌握灾害事故的现场最新情况,都向事故发生地应急通信保障力量调度现场情况,下达各类通信保障任务。这导致基层通信员需要向多个指挥中心和调度员汇报各类信息、领受各类任务的现象,使得基层通信保障人员面对各类任务要求时无所适从、疲于奔命。

四、新时代消防通信保障体系建设思路

(一)建立统一、规范的通信保障制度体系至关重要

通信保障工作具有“贯穿全局、联通全域”的特点,因此每支应急通信保障队伍都是全国通信保障体系的一个数据节点,而每一级指挥调度中心都是全国通信保障体系中数据汇聚的中心枢纽。鉴于此,在应急通信保障体系建设规划方面需要强调顶层设计,突出标准先行,推动自上而下的整体规划。同时,要健全人才培养制度,重点加强各级通信保障工作基础理论学习和设备操作训练,建立面向初、中、高级通信保障人才的培养和评定制度,注重留住通信技术人才和业务骨干。明确国家、省、区、市、站五级单位应急通信装备配备标准,将应急通信装备配备纳入消防装备配备范畴和各类消防站建设标准,实现全国统一的装备配备体系。同时建立全国统一的数据对接标准,以国家、省、市三级指挥中心为枢纽,依据国家数据对接标准,汇聚全国各类数据信息,并将综合信息研判结果反向推送至每一名消防员。

(二)要在省、市两级建立应急通信保障专职站

在编制上要强化对基层应急通信保障力量的倾斜,解决应急通信保障队伍当前存在的“头重脚轻”问题。省级建立不少于30人,市级不少于45人的专职应急通信保障站,并配备具备相关专业知识、相关业务职称的专职通信干部和消防员。要在大队级安排专门编制,根据大队所辖辖区大小和所辖队站数量编配通信干部和专职应急通信保障班,真正将基层应急通信保障力量做大、做强。同时,省、市两级应急通信保障站要根据工作任务划分为:应急通信保障分队、无人机“查打一体”分队、前突数据采集分队、综合运维保障分队,每个分队要根据自身工作任务和任务特点编制专用的理论培训教材、设备操作手册,建立一整套标准、规范的灾害现场应急通信保障流程,打造一支规范、高效、標准、畅通的应急通信保障队伍,实现应急通信保障能力的提升。

(三)要将消防员基础通信装备应用训练纳入各类灭火救援实战训练

要建立合成操法编制体系,打破信息通信部门、作战训练部门、后勤保障部门工作界限,将处置、通信、保障、支援要素融入一个实战操法中,使各类实战操法更贴近灾情现场实际处置环境设置,符合灾害事故现场处置要求。培养消防员日常训练时应用通信设备、组建通信网络的训练习惯,并实现通信设备和灭火救援装备在日常操法训练中的全面融合,以实现各类通信设备操作的“肌肉记忆”。此外,还需将消防员单兵通信装备操作训练、三级战斗网络组网训练融入各类灾害处置战操法中,实现灾害处置现场的“战”与训练演练现场的“训”一致。建立综合考核评价体系,不仅考核竞赛科目完成速度,还要考核竞赛科目完成时各类作战要素的完整度,并将通信保障要素纳入各类实战操法考核评价体系,以建立多维度综合考量实战操法完成情况的考核评价标准。

(四)建立更加规范、高效的消防区域指挥调度通信体系

以灾情处置指挥调度工作需求为导向,以成熟技术体制为基础,构建各级消防区域指挥调度通信体系。建立消防区域指挥调度通信体系迭代升级制度,以新技术发展、新调度需求为契机,定期实现对原通信系统和通信流程的升级。考虑极端特殊情况,建立有、无公网环境下的系统冗余和数据通信接口备份,预置公网中断情况下的区域网络临时覆盖保障力量,确保在各类灾害面前区域指挥调度通信网络不失效。强化对指挥调度员业务理论培训,使其熟练掌握消防区域指挥调度通信系统的网络结构、通信流程、操作规范、工作标准,使其能够快速、规范地传递各类指挥调度信息。强化指挥调度员与现场通信员的业务融合,使现场通信员全面了解掌握指挥调度员所需的信息采集内容和要求,使指挥调度员全面了解现场信息采集的方法和难点,在日常工作中实现高效的协同配合,提升信息采集效率和质量。

消防通信保障体系是连接消防指挥决策体系与作战力量体系之间的“神经网络”,是消防灾害处置能力的“放大镜”和“倍增器”,是灾害事故是否能够高效、快速处置的决定性因素之一。由于通信保障工作往往融入灾情处置的全过程,作为单独体系明确不利于整体工作的开展。因此在制度设置与工作流程设定中,需要强化通信保障工作与指挥、调度、训练、编程工作的融通配合,真正建立起高效、畅通的通信保障体系,使消防救援队伍能够更好地应对“全灾种”任务要求,进一步提升灾害处置效能。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建立规范、高效的消防区域指挥调度通信体系对于灾害处置至关重要。通过以灾情处置指挥调度工作需求为导向,结合成熟技术体制,构建各级消防区域指挥调度通信体系,并定期实现迭代升级,可以极大提升消防救援队伍应对不同灾害任务的能力。同时,强化指挥调度员和现场通信员之间的业务融合,以及对指挥调度员的业务理论培训,均能够有效提高通信保障体系的效率和质量。通过这些举措,将有助于进一步提升消防救援队伍的灾害处置效能,确保在各类灾害面前起效。

参考文献

[1]刘帅.灾害事故现场消防通信保障对策研究[J].消防界:电子版, 2023,9(1):157-159.

[2]杨沛彬.如何提高消防救援应急通信保障能力[J].数码世界,2020(4):21.

[3]谭炳文.浅谈新形势下消防通信保障如何进行新职能的转化和作用发挥[J].中国新通信,2020,22(8):5-6.

[4]黄雅蕾.大型灾害事故现场消防通信保障方法研究[J].中国新通信,2017, 19(1):33-34.

[5]曹红奎.浅谈灾害事故现场消防通信保障策略[J].中国科技纵横, 2020(24):109-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