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褐腐病抗性鉴定技术与应用

2024-05-10 15:32薛璐杨英军李勇
果农之友 2024年4期
关键词:种质资源抗性

薛璐 杨英军 李勇

摘 要:桃褐腐病是果树上的常见病害,给桃树生产造成巨大损失。发掘抗褐腐病种质资源,培育抗病品种在桃生产中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建立了桃褐腐病离体鉴定技术规程,包含菌种获得、菌种鉴定、人工接种、抗性鉴定等主要技术关键点,并应用于105份桃种质资源的抗褐腐病鉴定,发现褐腐病抗性呈现正态分布,抗性较强的有11份种质。

关键词:桃褐腐病;抗性;种质资源;鉴定技术

作为桃树上常见的重要病害,桃褐腐病从果实幼果至成熟期间均有可能发生,其对果实的危害最为严重。成熟期和贮藏期的果实受害最为严重,此外贮藏期烂果还会导致严重的经济损失。选取杀菌剂防治果树褐腐病在果树生产中是最高效的方法,因其低毒害、高效率的特点而得到大众认可。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实践中也暴露出一些缺点,其作用的机制专一,长期使用杀菌剂会使田间植物的病原菌产生抗性,并且对田间环境也会产生影响。因此,筛选抗褐腐病桃种质、培育抗褐腐病桃新品种是桃育种过程中的重要突破点。

1987年,巴西最早开始人工接种并筛选抗性种质,Bolinha[1]为第一个筛选出具有桃褐腐病抗性的品种。之后巴西利用具有褐腐病抗性来源的Conserva 672、Bolinha等材料作为亲本培育了3个杂交组合,筛选了12株对褐腐病抗性表现较强的单株[2]。2022年,沈志军等[3]利用616份桃资源进行褐腐病抗性鉴定,筛选出10份抗侵染能力较强的种质资源。用抗性材料作为育种亲本是培育抗褐腐病品种的有效办法。笔者在本研究中针对国家园艺种质资源库郑州桃圃的优势菌株,参考前人鉴定流程并作出修改,形成桃种质资源的鉴定技术,有效推进桃褐腐病抗性育种的进程。

1 桃褐腐病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

1.1 材料

于国家桃种质资源库郑州桃圃采集具有桃褐腐病典型特征的病果。

1.2 褐腐病病原菌分离鉴定

1.2.1 病原菌的分离与纯化 在桃园中寻找带有褐腐病特征的桃样品,放置在取样袋中,带到分子实验室做病原菌的分離工作。方法如下:从褐腐病病果中挑取霉菌孢子,选取单孢分离法[4]分离病原菌。使用灭过菌的针头从果实发病部位边缘挑取较新鲜的分生孢子堆,并将其接种于PDA培养基(配方:马铃薯200克,葡萄糖20克,琼脂15~20克,水1000毫升,自然pH值。培养基灭菌条件为121 ℃ 30分钟高压蒸汽灭菌)上,于22 ℃全黑暗霉菌培养箱倒置培养。待褐腐病原菌菌落生长出菌丝,于菌丝外缘位置取少量,接种至新的培养基。经过3代的分离和纯化,获得褐腐病病原菌株。

1.2.2 病原菌的形态学鉴定 分离与纯化后的病原菌株接入PDA培养基,在全暗霉菌培养箱放置5天,观察其形态,并利用显微镜查看分生孢子和分生孢子梗的形态。菌落在培养基上的特征为:菌落边缘相对整齐,颜色呈现灰黄色(图1-A);菌落的背面边缘为浅灰色,中间为深色(图1-B);图中的分生孢子梗呈现串珠状,为不分枝或呈现二叉状分枝,且为锐角(图1-C);分生孢子为无色单孢,为卵圆形(图1-D)。根据魏景超[5]的《真菌鉴定手册》和Lane[6]的褐腐病病原菌的形态学鉴别方法,把测定菌株鉴定为Monilinia fructicola。

1.2.3 病原菌的分子生物学鉴定 将菌株在PDA平板上活化5天,用灭过菌的枪头刮下菌丝,置入2毫升离心管中,加入小钢珠,在液氮中速冻后用磨样机研磨。使用真菌DNA提取试剂盒(OMEGA试剂盒)提取病原菌基因组,并将DNA储存于-20 ℃冰箱备用。采用真菌rDNA ITS通用引物ITS1(5-TCCGTAGGTGAACCTGCGG3)和ITS4(5-TCCTCCGCTTATTGATATGC-3)进行菌株ITS序列测定,扩增使用引物由生工生物工程(上海)股份有限公司合成。PCR反应体系(25微升)如下:2×Phanta Max Master Mix(Dye Plus) 12.5微升,DNA模板1微升,引物1(F)0.5微升,引物2(R)0.5微升,ddH2O 10.5微升。PCR反应条件为:95 ℃3分钟,95 ℃15秒,58 ℃20秒,72 ℃ 60秒,共30个循环;72 ℃5分钟。用1%的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PCR产物,观察到明亮目的条带后,将产物送至北京六合华大基因科技有限公司进行测序。将测序得到的序列与NCBI中已知基因序列进行BLST同源性检索,并下载与测定菌株相似度超过99%的部分桃褐腐病病原菌株的基因序列。采取最大似然法和邻接法,用MEGA10.0软件构建系统发育树。经测序得到大小约500 bp的ITS片段序列,基于rDNA-ITS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笔者在本研究中鉴定的桃褐腐病病原菌菌株与Monilinia fructicola(GenBank 登录号为 MZ047241.1)聚在一个分支上,二者相似度高达99%,因此测定菌株被鉴定为Monilinia fructicola(图2)。

2 桃褐腐病抗性鉴定技术

2.1 病菌的培养

纯化后的病菌使用滤纸片保存在超低温冰箱,接种前20天使用PDA培养基活化培养。用PDA培养基进行菌种的扩繁,菌块接种完成后,将其放到22 ℃的全暗霉菌培养箱,5天后备用。抗性鉴定参考前人的方法[7-8],并作调整。挑取菌株的少量新鲜分生孢子的菌块,用无菌水(含0.01%吐温20)冲洗菌块,用高级擦镜纸进行过滤,最大限度地减少菌丝碎片,从而得到分生孢子悬浮液。用显微镜与血球计数板观察分生孢子状态,并将分生孢子悬浮液的浓度调整为2×105个/毫升,用于桃果实接种。

2.2 果实采收与筛选

采收成熟度为八成,每份种质采20~25个果实。采收后立即运回控温实验室(24±1 ℃),平衡果实温度4小时以上,选择无病虫害、无损伤,并且成熟度一致的桃果实,用于褐腐病抗性接种鉴定。采收桃果实需避开雨天。

2.3 接种鉴定

准备透明塑料筐3个(尺寸为380毫米×250毫米×200毫米),底部铺双层吸水纸,倒入100毫升无菌水润湿吸水纸,均匀放入18个培养皿(每个塑料筐可放6个培养皿),每个培养皿内放1个垫圈,再放18个桃果实(12个用于接种,6个作为对照)。用小量程的移液枪吸10微升分生孢子悬浮液,滴向桃果实的侧面中央部位,对照组则滴加等量无菌水。接种后的果实置于透明塑料筐中,盖上筐盖,保持湿度90%~95%。在(24±1)℃、光暗交替(光照12小时和黑暗12小时)的环境中培养,每天调查并记录病果数量和病斑直径。参考许志刚[9]的方法,将桃发病情况分为9级(表1),依据病果数计算各种质接种褐腐病后的病情指数,病情指数=100×∑(各级发病果数×病级)/(果实总数×最高发病级数)。

3 桃褐腐病抗性鉴定技术应用

根据上述桃果实褐腐病抗性鉴定技术,鉴定了105份桃种质。由图3可知,依托褐腐病抗性调查计算出的病情指数基本呈现正态分布。抗病与感病品种的鉴定结果图举例如下(图4),如图所示,在第7天时,感病种质有2/3的果实被大面积侵染,而抗病种质未发现被侵染。

褐腐病样本的调查统计如表2所示,结合105份桃种质资源病情指数的聚类分析,将桃种质对褐腐病病原菌的抗性划分为5类:高抗HR、抗病R、中抗M、感病S、高感HS。

4 讨论与结论

桃褐腐病为桃果实中的常见病害,会出现于桃生长发育的各个阶段,对果实的影响最为严重,研究桃种质对褐腐病的抗病感病情况尤为重要。目前对桃褐腐病离体接种的系统研究较少,本研究结合了前人研究方法,并将其完善。从105份桃资源中筛选的高抗种质可作为抗性育种的亲本,进而加速桃褐腐病抗性育种进程。

通过调查105份桃褐腐病样本的抗病感病情况,发现对褐腐病抗性表现较强的有11份种质,占测定种质资源的10.5%。桃褐腐病鉴定技术为桃褐腐病抗性育种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FELICIANO A, FELICIANO A J, OGAWA J M. Monilinia fructicola resistance in the peach cv. Bolinha[J].Phytopathology, 1987, 77: 776-780

[2] SANTOS J, RASEIRA M C B, ZANANDREA I. Resistance to brown rot in peach plants[J]. Bragantia, 2012, 71(2): 219-225.

[3] 沈志军,田雨,蔡志翔,等.基于国家果树种质南京桃资源圃的桃褐腐病抗性评价[J].中国农业科学,2022,55(15):3018-3063.

[4] 纪兆林, 张建军, 徐敬友, 等. 抗腐霉利的灰葡萄孢菌株特性及其竞争能力[J]. 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07,(2): 65-68.

[5] 魏景超. 真菌鉴定手册[M].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79.

[6] LANE C R. A synoptic key for differentiation of Monilinia fructicola, M. fructigena and M. laxa, based on examination of cultural characters[J]. EPPO Bulletin, 2002, 32(3): 489-493.

[7] MARTINEZ-GARCIA P J, PARFITT D E, BOSTOCK R M, et al. Application of genomic and quantitative genetic tools to identify candidate resistance genes for brown rot resistance in peach[J]. PLoS One, 2013, 8 (11): e78634.

[8] OBI V I, BARRIUSO J J, MORENO M A, et al. Optimizing protocols to evaluate brown rot (Monilinia laxa) susceptibility in peach and nectarine fruits[J]. Australasian Plant Pathology, 2017, 46(2): 183-189.

[9] 許志刚.普通植物病理学[M].4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猜你喜欢
种质资源抗性
一个控制超强电离辐射抗性开关基因的研究进展
富天冬酰胺蛋白增强拟南芥辐射抗性的研究
甲基对硫磷抗性菌的筛选及特性研究
云南德宏羊奶果资源收集和评价简报
绿肥作物紫云英研究进展
大白菜种质资源抗根肿病基因CRa和CRb的分子标记鉴定与分析
茄子种质资源农艺性状遗传多样性分析
玉米种质资源抗旱性鉴定研究进展
杨梅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研究进展
甜玉米常见病害的抗性鉴定及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