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三样”在全球刮起“中国风”

2024-05-09 15:14杨未宏卞文志
中国周刊 2024年4期
关键词:网文网络文学中华文化

杨未宏 卞文志

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中国网络文学从“草莽生长”到“精耕细作”,成为推动文化自信自强的重要力量。要想使中国网络文学能传播得更远、更广,离不开海外传播生态系统的建立和新技术的应用。例如网文阅读网站不仅为海外读者创造了“追更”的平台,也提供了“即看即评”的互动体验,读者通过跟帖等方式分析剧情、点评人物,让网络文学拥有旺盛的生命力;AIGC(生成式人工智能)辅助创作并赋能机器翻译,逐渐突破产能和成本的限制,让网络文学作品大体量、规模化走出去成为新的可能。近年来,海外“春节热”不断升温,多国民众感知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电影周”“文物展”等“一带一路”文化交流活动持续推进,扩大了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在中华文化感召力下,不少海外读者成为中国网络文学的“自来水”,甚至开始创作具有浓郁“中国风”的故事。

由此可见,中国文化出海“新三样”的走俏不是偶然,背后是中国文化产业的一路高歌猛进。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文化产业发展,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完善文化经济政策,培育新型文化业态,推动我国文化产业进入高速发展期。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和数字技术的创新,文化产业加速转型升级,虚拟现实、增强现实、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应用,使得文化作品更具互動性和沉浸感;线上商城和社交媒体等平台的普及,也让文化产品传播成本大大降低,更直接有效触达海外受众,文化产业的发展空间越来越广阔。

文化出海不仅仅是推广和传播中国的文化形象,更重要的是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面向未来,中国文化出海应从“新三样”出发,系统培育本土文化符号,促进中华文化走出去,包括鼓励艺术家和创作者深入挖掘中国独特的文化资源,创作具有本土特色和现代表达方式的作品;推动文化创新和跨界融合,促进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时尚、影视等领域的结合,创造出更具吸引力和竞争力的文化产品;加强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通过文化交流、艺术展览、文化节庆等形式,提升中华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等等。通过这些努力,中国文化可以更好地扬帆再出发,形成千帆竞发之势,驶进世界各地受众的心里。

中国的文化“新三样”乘风出海,版权不能成为“遗忘的角落”。从技术的发展来看,科技增加了作品的流通和商业化利用,同时也带来了盗版泛滥的问题。而文化出海所关联的著作权保护,远比其他外贸形态复杂。只有通过提供更好的创作环境和建立更完善的版权保护机制,才能源源不断地激发创作者的动力。在推动文化出海的过程中,要树立版权为先的开发意识,更多关注和支持优秀的原创作品和内容创作者。在建立网络平台版权库的基础上,引进版权专业人才,利用多种数据统合技术,规范版权录入,树立全方位的版权保护意识,防止盗版侵权等问题干扰文化出海。

区别于本土传播,文化出海更需注重文化的本地化和适应性。虽然中国的网文、网剧和网游逐渐在国际市场上脱颖而出、崭露头角,但每个国家和地区的文化需求和消费习惯不尽相同。在进行文化输出的过程中,需要充分了解目标受众的需求和喜好,进行有针对性的内容调整和定制化推广,确保更好地融入当地文化环境。文化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期待在中国文化出海的远航上,我们的网文、网剧和网游等产品能乘风破浪,呈现“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气韵与景象。

长远来看,文化“出海”,不论乘的是什么“船”,内容和品质永远是赢得受众的根基。通过更多优秀文化产品,讲好中国故事、反映中国时代变革,始终是文化出海的重要使命。从这个意义上讲,文化出海“新三样”要走得更远,既要坚守正确价值观,以优质文化内容打动人心、影响人心、赢得人心,又要在创新上再下功夫,在品质上不断升级,积极创造丰富多元的文化产品,避免“审美疲劳”。只有这样,才能让更多中国好故事乘风破浪,在世界舞台上绽放更大的光彩。

猜你喜欢
网文网络文学中华文化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汉字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网文撷英
网文撷英
网文撷英
对待网络文学要去掉“偏见与傲慢”
网络文学竟然可以这样“玩”
揭秘网络文学
网络文学的诞生
网文撷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