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笔下的海洋巨兽

2024-05-09 01:41康丹芸
知识窗 2024年4期
关键词:巨兽大鱼古人

康丹芸

陆地上最大的非洲象可达四米高、六吨重,如此庞大的体型却在很多海洋巨兽面前不值一提。我曾在海洋馆里见到过长三四十米的鲸鱼,游过来时跟一幢楼似的,压迫感十足。不过,现实中的海洋巨兽和古人笔下的海洋巨兽相比,还是小巫见大巫了。

比如,战国时期的列子在《汤问》中就曾记载,共工撞倒撑天的不周山后,女娲折断鳌足以重立四极。后来,蓬莱和瀛洲等五座仙山在海上漂浮不定,天帝“乃命禺强使巨鳌十五举首而戴之。迭为三番,六万岁一交焉。五山始峙而不动”。鳌即生活在海里的大龟或大鳖,能顶天立地,背负神山,海鳌之大远超常人想象。

庄子也是写海洋巨兽的一把好手,他在《逍遥游》里描写过一种叫“鲲”的大鱼,其体长“不知其几千里也”。《外物》篇里,任公子用五十头肥牛作饵所钓得的大鱼更加夸张,切块腌制成鱼干后,居然能让制河以东、苍梧以北方圆几千米的人们大快朵颐一番。试想一下,眼前出现这样一只巨兽,那场景该有多么震撼。

自列子、庄子之后,古人在描写海洋巨兽方面好像打通了任督二脉,尤其在各种笔记小说中,有关海洋巨兽的故事层出不穷。如汉代刘歆著、东晋葛洪辑抄的《西京杂记》里有这样一则故事:有一伙人在海上航行时遇到风浪,漂到了一个孤洲上。正当大家在孤洲上煮饭时,孤洲居然开始下沉了。众人赶紧解缆离开,回头才发现,“向者孤洲,乃大鱼,怒掉扬鬣吸波吐浪而去。疾如风云”。鱼大如洲渚,着实令人瞠目结舌。

唐代戴孚所著的《广异记》中也有不少关于海洋巨兽的文字,其中有一则写道:“海中有山,周回数十里。每夏初,则有大蛇如百仞山,长不知几百里。开元末,蛇饮其海,而水减者十余日。意如渴甚,以身绕一山数十匝,然后低头饮水。久之,为海中大物所吞。半日许,其山遂拆,蛇及山被吞俱尽,亦不知吞者是何物也。”能轻松吞掉数百米长的蛇,真不敢想象它有多大。

古人之所以如此热衷于描写动辄几千米、数万钧的海洋巨兽,除了受“以大为美”的审美文化影响,主要原因在于对海洋的认识不够,而他们又对海洋充满了憧憬和想象,于是一些海洋动物和航海冒險故事,在传播过程中渐渐染上了魔幻的色彩。而随着航海技术的大力发展和与海外诸国交流的日趋频繁,古人对海洋的认识逐渐深入,对海洋生物的书写也更加真实。据《宋史》载:“至道元年十二月,广州大鱼击海水而出。鱼死,长六丈三尺,高丈余。”明代人谢肇淛《五杂俎》中所述鲨鱼“重数百斤,其大专车,锯牙钩齿,其力如虎”。这些海鱼的描写就基本是真实的了。

不过,大多数情况下,古人书写海洋生物还是会夸张一些。这种夸张写作模式实际上映射出来的是古代中国人直面危险的民族精神。心理学研究表明,对海洋巨兽的恐惧是深海恐惧症的典型表现,是一种具有普遍性的人类集体潜意识。如唐代刘恂在《岭表录异》中写道:“海,即海上最伟者也。其小者亦千余尺,吞舟之说,固非谬也。每岁,广州常发铜船,过安南货易,北人有偶求此行,往复一年,便成斑白……设使老瞋目张喙,我舟若一叶之坠眢井耳。宁得不皓首乎?”航行海上,突然看见一只比船还大的巨鱼之眼,能不把人吓得白头吗?

但在这些强大到令人恐惧的海洋巨兽面前,我们的先祖并没有因为害怕就悲观地选择退缩和逃避,而是以无限的勇气、智慧和意志积极抗争,奋发进取,展现出英勇慷慨的气魄。比如《太平广记》中记载,人们在海上碰到了一只巨大凶猛的海,激起的海浪差点将船掀翻,于是“及近鱼,即鼓船而噪,倏尔而没去”。人们抓住海畏惧鼓声的弱点奋力反击,最终成功赶跑了它。又有《宝庆四明志》云:“俗传有渔人获一巨蝤蛑,力不能胜,为巨螯钳而死,今庙即其地,前贤多呼四明曰蝤蛑州。”其所述的是一海民与巨蟹英勇抗争的事迹,即使最终战死,他也受到了众人的尊敬和纪念,其精神更是深深鼓舞着后来者。

正如李泽厚先生在《中国美学史》中所论,中国人高度肯定和欣赏自然界的强大力量,但又不会在其面前自惭形秽,相反,他们意识到了人有不被自然所束缚的伟大力量,是以同自然的力量相互比拼。海洋巨兽无疑是强大的、凶猛的,但也是可以欣赏、战胜和超越的。古人笔下这些夸张到极致的海洋巨兽,实际上是他们对强大外力的诗意想象,更是自身顽强斗志和必胜信念的投射。

猜你喜欢
巨兽大鱼古人
保护“深海巨兽”,我们在行动
不讲武德的南方巨兽龙
好玩的古人
“钢铁巨兽”超级挖掘机
古人怎么洗澡?
古人到底姓什么?
“会海”养不出“大鱼”
大鱼带来的启示
古人如何睡眠养生?
学英语,从听开始:《小巨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