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美术与音乐融合教学实践探索

2024-05-08 17:46徐红蕾
河南教育·基教版 2024年5期
关键词:跨学科美育教研

徐红蕾

跨学科融合教学是一种教育方法,它旨在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通过整合不同学科的知识、概念和技能,以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为深入实施美育浸润行动,坚定文化自信,将美育理念融入幼儿园教育教学各环节,我们策划了同课异构教研活动,探索将美术与音乐融合教学,以丰富幼儿的精神文化生活,全面提升幼儿的文化理解、审美感知、艺术表现等核心素养。

国画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一,是民族文化的传承与积累。本次教研活动以国画大师吴冠中的作品为载体,探索音乐与美术的跨学科融合教学,让幼儿了解其艺术风格和创作特点,并尝试以绘画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想法,提升审美能力与审美表现。

一、欣赏作品,提出问题

本次同课异构教研活动,尝试构建美术与音乐跨学科融合课程,将美育全面融入幼儿园的日常生活,引导幼儿品自然之美、识生活之美、赏艺术之美、析品格之美,以提升审美情趣和美育素养。

问题一:如何选择适合幼儿的作品

教师应结合幼儿的年龄特征、兴趣特点选择适合的作品。小班幼儿更适合直观、夸张、有趣的视觉刺激,应选择能激发幼儿想象与联想的作品;中班的幼儿对颜色、线条非常感兴趣,具备初步的审美能力,应选择能让幼儿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情绪反应的作品;大班的幼儿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与前期经验,能够挑战更为丰富、抽象的作品。由此,教研组选择了三幅美术作品:《梯田》光线的明暗、色彩的浓淡、线条的粗细都把控得相当好,呈现出极美的韵律感。《小鸟天堂》笔触繁密、深厚,画面色彩斑斓、春意盎然。《春如线》结构紧密,看似毫无规律的墨点却使画面充满流动的韵律,且在色彩的使用上,既简约又精确,浓淡相宜、疏密有致,整个画面达到了完美的平衡。

问题二:如何将作品与音乐相结合

为更好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绘画作品的特点与幼儿的喜好,教师应选择合适的中国经典民乐融入教学,让音乐与绘画作品相得益彰。例如,《梯田》中柔和的线条、静谧的自然风光恰好与古典名曲《阳关三叠》《高山流水》相呼应;《小鸟天堂》可以选择国风民乐《苏堤春晓》《月光下的凤尾竹》,乐曲中悠扬的部分适合表现树木肆意生长、枝繁叶茂的形象,节奏欢快的部分适合表现小鸟叽叽喳喳、热闹非凡的氛围;《春如线》画面色彩明快、充满流动感,可以选择《春杨柳》《暗香》等丝弦合奏乐,来激发幼儿对春天的想象。

问题三:如何引导幼儿表达自己的创意想象

教师应根据幼儿的精细动作发展状态,结合幼儿的已有经验,为幼儿提供丰富的工具与适宜的材料,支持幼儿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绘画、拼贴、雕塑等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例如,小班幼儿可选择棉棒来表现弯弯曲曲的线及跳跃的点,也可以用棉线蘸取颜料在画纸上拖动、甩画来表现粗细深浅不一的线条;中班幼儿可采用撕贴、添画等方式尽情创作,也可以选择玉米芯、芹菜秆等自然材料作为“画笔”;大班幼儿可选取材质不同的画纸,用油墨、彩墨作画,尝试表现水墨的深浅、浓淡与线条的虚实、粗细等。

二、同课异构,即兴设计

在教研活动中,小班选择《春如线》、中班选择《小鸟天堂》、大班选择《梯田》,教师按执教年龄段分为三大组,每个大组内又分为三个小组,进行分组教研。在教研活动中,教师相互合作、讨论,既能呈现个人独立的思想观点,又能与同伴思维相互碰撞,拓展多维度、多视角,最终形成完整而有价值的活动方案。

活动方案设计从创新视角切入,根據本年龄段幼儿的兴趣和能力特点,设计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活动环节,体现教师的风格与“差异化”;打破固有的思维局限,将美术与音乐教学有机融合,既面向全体又满足个体发展的需要,让每个幼儿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

活动方案设计完成后,每组教师代表以说课的形式进行分享。

三、现场互动,分组观摩

幼儿园组织教师分大、中、小组开展现场观摩活动。在活动中,教师重视幼儿的直观体验,通过音乐的融入帮助幼儿更好地欣赏绘画作品,让幼儿体验音乐的韵律、情绪与绘画作品的契合,打造视觉与听觉的完美融合,激发幼儿思考作品的特点及色彩、线条的变化等。

在音乐与美术跨学科融合教学活动中,幼儿有着十分丰富的感受力,他们能够敏锐地感受到音乐变化,通过多重感官感知美、表达美。因此,教师应重视幼儿的感受能力,引导他们以最直接、最纯粹的方式体会音乐、美术的美,要充分调动幼儿的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激发幼儿的情感和想象,提升幼儿艺术审美能力。

在幼儿创作时,教师可以营造一个生动的美的环境,唤起幼儿的审美想象,使其更好地创造美、表现美。教师应适时引导、鼓励幼儿以自己的方式大胆创作与表达。创作完成后,教师及时组织幼儿以自评、互评等方式分享交流,让幼儿直观地感受作品的特点,分享创作的经验和技巧,从而提升幼儿创造美、表现美的能力。

四、课堂评价,反思不足

观摩活动结束后,教师对此次活动进行自评与他评,从幼儿获得的发展、内容的挖掘设计、教学策略的选择、目标的完成度等方面进行探讨,在思维的碰撞中,及时发现问题、梳理经验、归纳提升,达成新的共识,从而提升教研的实效性。

本次教研活动通过“发现问题—设计方案—解决问题—实践调整”这一循环往复的模式,推进教研的深度开展,创新教学方式,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同时让教研落脚于幼儿的发展,更好地促进幼儿健康快乐成长。

本次教研活动是跨学科融合的一次尝试与突破,同课异构的教研方式让教师共享其智、共创其美;美术与音乐跨学科融合的教研主题可以打开教师的思路,激发教师的创新思维,为教师提供了新理念、新方法,为后续开展跨学科融合教学活动提供了参考与范例。

教师也利用本次教研活动对自己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困惑进行了充分交流,对跨学科融合有了更清晰的认识,领悟到如何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持续渗透美育理念,促进教学改革,打造活力课堂,更好地助力幼儿健康全面发展。

(本文系2023年度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项目“幼儿园生活化美育主题课程的实践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JCJYC2316130028)

(本栏责编 林 岚)

猜你喜欢
跨学科美育教研
跨学科教学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初中历史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的实践与思考
研学农谷 产教研学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商标跨类保护的跨学科解释
An Analysis of Li’s Prose The Great Goal with Gee’s “the Seven Building Tasks”〔*〕
美育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