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问题分析及对策

2024-05-08 06:50陈鹏
中国管理信息化 2024年6期
关键词:国有资产高校

陈鹏

[摘 要]在现代高校运营中,经营性资产在资金筹措、资源优化和社会责任履行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然而,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高校经营性国有资产的规模不断扩大,治理体系不完善、资产使用效率不高、资产管理信息化滞后以及监督与审计不到位等一系列问题出现,给高校经营性国有资产的稳定运营带来了风险和挑战。文章阐述高校经营性国有资产概况,深入剖析高校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些解决建议,希望能够为高校资产管理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校;国有资产;经营性资产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24.06.005

[中图分类号]F12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194(2024)06-0016-04

0     引 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高等教育的普及,高校作为知识传承和创新的重要阵地,其重要性日益凸显。然而,仅仅依赖教育经费拨付已远远不能满足当前高校的发展需要。高校纷纷涉足经营活动,以寻求更多的资金支持,提供更好的教育环境和服务。在高校经营性国有资产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下,其管理问题变得更加复杂。高校经营性国有资产的管理问题逐渐成为高校管理者和研究者关注的焦点。本文旨在深入分析高校经营性国有资产的管理现状与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和解决方案,以期通过高校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研究为高校管理者提供有益的参考,为高校经营活动开展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持。

1     高校经营性国有资产概况

1.1   高校经营性国有资产的定义

高校经营性国有资产是指高等学校拥有的用于经营管理的国有资产,通常是由国家或地方政府出资兴建、购置或划拨给高校的,用于支持高校的教学、科研、学科建设以及其他经营性活动。这些资产属于国家或地方政府所有,高校作为管理单位和使用者,有责任合理、有效地管理和利用。

高校经营性国有资产的范围通常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类:一是土地和房产资产,包括高校所在地的土地使用权和各类建筑物,如教学楼、实验楼、行政办公楼、学生宿舍等。二是设备和仪器资产,包括支持高校教学和科研活动的设备、仪器以及其他实验器材。三是图书馆藏书资产,指高校图书馆的图书、期刊、文献资料等教学与科研资源。四是其他流动资产,包括各类教学实验材料、文化器材、体育器材等。

经营性国有资产对于高校的正常运转和发展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需要建立科学的资产管理体系,制定相应的管理政策和规定,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这些资产,保障资产安全、有效地运转,防止资产流失、损坏和浪费等问题发生。同时也要注意,高校经营性国有资产的管理不仅涉及学校内部的机构和管理人员,还受国家政策和相关法律法规的约束。

1.2   高校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现状

高校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的现状会因地区和学校类型不同而有所差异。高校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具体表现为不同地区和学校之间存在管理模式、组织结构和政策的差异。

从学校管理层级的角度来看,中央部属高校通常由中央政府直接管理,其资产管理和决策更受中央政府的指导和干预;地方省属高校的管理权属于地方政府,因地区政策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其资产管理体制和政策会有所差异。

从管理模式的角度来看,有些高校采用“学校主导、政府监管”的管理模式,学校在资产管理中拥有更大的自主权;另一些高校可能实行“政府主导、学校执行”的管理模式,资产管理受到地方政府的指导和干预。

从内部部门职责划分的角度来看,有的学校将资产管理交由教务处、资产处或设备管理处等部门负责;另一些學校可能成立专门的资产管理委员会或委托外部机构进行资产管理。

另外,决策渠道与资金来源不同,以及政策和法规的影响都可能在高校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中产生不同的约束力。

2     高校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2.1   治理体系不完善

高校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往往涉及多个部门,责任主体不明确,进而导致管理困难,出现责任推诿等问题[1]。具体表现:多个管理部门在资产管理中存在职责重叠或交叉的情况;资产管理的边界不清晰,可能导致责任主体不明确;决策权和执行权可能分散在不同的管理部门,导致管理责任不明确;不同管理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协调机制,可能导致管理决策不协调,影响资产管理的效率和质量;缺乏明确有效的监督机制,导致一些管理漏洞和问题难以及时被发现和解决。

2.2   资产信息化管理手段滞后

高校经营性国有资产信息化管理进展缓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些高校在资产管理方面可能缺乏先进的信息化管理系统,仍然采用简单的电子表格等方式,导致信息化水平较低。资产信息化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资产数据的收集和更新,由于信息采集渠道不畅通或人工录入工作烦琐,资产数据更新不及时、不完整,影响资产管理决策的准确性[2]。由于信息系统之间缺乏有效的数据共享机制,高校各个部门之间的资产信息不能及时共享,出现信息“孤岛”和重复录入等问题,增加了管理成本和工作复杂度。同时,高校资产信息可能涉及敏感数据,信息化管理的安全性是一大难题,缺乏完善的信息安全措施会存在信息泄露和资产安全风险。

2.3   资产使用效率有待提高

高校经营性国有资产的使用效率有待提高,一是部分高校的一些资产可能长期处于闲置状态,未能得到充分利用,导致资源浪费;二是有些资产虽然在使用中,但利用率较低,未能发挥其潜在价值,造成资源的浪费和效益的降低;三是在高校内部,不同资产的使用效率可能存在不均衡的情况,有的资产利用效率较高,而有的资产则利用效率较低;四是高校资产配置可能存在不合理的情况,导致某些资产过剩,而另一些资产供不应求;五是在一些高校内部资产共享机制不完善,导致一些资产跨部门或跨学科共享利用,影响资产的统一管理。

2.4   监督与审计不到位

高校资产管理监督机制不完善,监督责任部门和机构划分不清晰,导致监督不到位。首先,有些地方政府或相关管理部门对高校资产管理的监督力度不够,缺乏有效的监督措施和手段。高校未能及时向相关部门报送资产管理数据,导致监督部门无法及时了解资产管理情况。监督和审计的频次较低,导致一些潜在问题未能及时被发现和解决[3]。一些高校在接受审计后,对发现的问题未能及时整改,导致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有些高校未重视审计报告给出的意见和建议,导致问题长期存在,未能解决。其次,社会对高校资产管理的监督力度有限,缺乏有效的社会监督机制。最后,内部监督机制薄弱。高校内部可能缺乏有效的自我监督机制,导致一些管理漏洞未能及时被发现和堵塞。

综上所述,高校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存在一些问题,需要高校和相关部门共同努力,加强资产管理制度建设,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优化管理流程,确保经营性国有资产得以安全、高效利用,更好地支持高校的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等。

3     高校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问题对策

在改进高校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时,需要综合考虑不同高校的特点和实际情况,采取灵活有效的管理措施解决这些问题。高校及相关部门应共同努力,建立健全资产管理制度和政策法规,加强信息化建设,优化管理流程,加强监督与审计,提高资产利用效率和保护水平。同时,还需要加大社会监督力度,形成多方共同参与的良好局面。

3.1   制定明确的政策法规

要制定明确的高校资产管理政策和法规,指导和规范资产管理实践。制定完善的高校资产管理制度,明确各方的权责和义务,提高管理的科学性和规范性。首先,要明确高校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的总体目标和原则,明确资产管理的核心价值和管理理念。对高校经营性国有资产的情况进行全面调研和分析,包括资产的种类、数量、价值、状况、使用情况等,为制定管理制度提供依据。其次,参考国家和地方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确保管理制度与法律法规相符。明确管理制度的内容,包括资产登记和归集、资产配置和使用、资产评估和处置、资产维护和保护以及资产信息化管理等方面。再次,编制资产管理的流程图和规范操作指南,明确每个环节的责任和流程,确保资产管理工作有序进行[4]。制度制定时,应征求相关部门和人员的意见和建议,确保管理制度的合理性和可行性。管理制度是动态的,高校应定期对管理制度进行修订和完善,以适应资产管理的变化和发展。最后,建立健全执行制度,明确责任人和责任部门,加大对管理制度的执行力度,确保制度的有效实施。通过以上措施的综合实施,高校可以制定科学合理的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制度,确保资产管理的规范性、有效性和高效性,为高校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提供有力支持。

3.2   建立科学的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体系

要加强高校资产管理制度的建设,明确资产管理方面的各项规章制度,确保资产管理的科学性和规范性。建立科学、合理的资产管理体系,明确责任分工和协调机制,确保管理高效有序。第一,高校需要明确经营性国有资产的管理目标,确立资产管理的核心理念,明确相关管理人员的责任和义务。第二,高校应制定并落实科学合理的资产管理制度和流程,包括资产登记、使用、处置、维护等方面,确保管理工作有序进行。第三,加强对资产的内部管理和监督,建立内部审核和评估机制,确保资产管理规范和透明[5]。第四,健全绩效考核和激励机制。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和激励机制,对资产管理工作的成效进行评估和奖励,增强管理团队的积极性和责任心。第五,高校需要认识到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中存在的各种风险,建立健全风险管理体系,预防和应对潜在风险。第六,加强管理人员培训,提高资产管理的专业水平,确保管理工作能够适应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第七,高校需要积极配合监管部门的工作,加强对资产管理的监督与合规性检查。第八,建立健全资产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体系,确保决策的科学性和准确性。高校资产管理体系应持续优化和改进,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完善管理流程和制度,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和管理环境。

3.3   推进信息化管理

要引进先进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实现资产信息实时、全面监控,提高管理效率和精确度。推进高校资产信息化建设,建立资产信息数据库,优化信息化平臺,提高数据的收集、分析和利用效率。高校需要制定信息化管理规划,明确信息化的目标、重点和路线图。这将有助于高校在信息化管理过程中有针对性地部署资源。高校应建立全面的信息化管理系统,涵盖资产的登记、查询、维护、处置等各个环节。该系统应具备数据采集、信息共享、分析决策等功能,实现高效便捷的资产管理。高校需要加强对资产数据的采集和整合,将各类资产信息纳入信息化管理系统,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6]。高校资产管理涉及大量敏感信息,为了保障信息安全,应建立健全信息安全管理体系,采取必要的信息安全措施,防止信息泄露。高校应合理利用通过信息化管理系统收集的数据,并进行数据分析,从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通过以上措施的有效实施,高校可以逐步推进经营性国有资产的信息化管理,提高资产管理的效率和水平,为高校经营性国有资产安全、高效运转提供有力支持。

3.4   加强资产评估与监督

高校可以建立独立的资产评估机构进行定期评估和监督,确保资产价值准确反映实际情况。加强高校资产评估,建立健全评估标准和方法,加强对评估结果的监督和审计。高校需要建立完善的资产评估制度,明确评估的时机、频次和标准。资产评估可以定期进行,也可以在特定情况下进行,如在资产交易、重大投资决策时。要利用专业的资产评估机构开展评估工作,确保评估的客观性和公正性[7]。同时,明确高校内部相关部门的责任,负责组织、协调和配合评估工作。资产评估需要充分、准确的数据支持,高校应建立健全资产数据的采集和整理机制,确保评估数据真实可信。同时,要制定评估标准和方法,以科学、合理的方式评估资产价值。标准可以包括市场价值、经济价值、学术价值等多个方面。另外,高校应加强对资产管理的内部审计和监督,定期对资产管理情况进行审计,发现问题并及时整改。应将资产评估结果公开,向社会公开评估报告,接受社会监督。高校需要定期评估资产评估与监督的效果,总结经验和教训,不断改进管理措施,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率。通过以上措施的实施,高校可以加强对经营性国有资产的评估与监督,确保对资产价值的准确把握,防范潜在风险,为高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4     结束语

高校经营性国有资产作为国家财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高校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等任务的顺利开展。然而,当前高校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中存在一系列问题与挑战。解决高校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需要建立科学的资产管理体系,推进信息化管理,加强资产评估与监督,优化资产配置和利用,加强资产保护和维护,加强社会监督与参与,制定明确的政策法规,等等。同时,高校应与相关部门共同努力,完善资产管理制度,优化管理流程,增强责任意识和监督意识,确保高校经营性国有资产安全、高效运转,更好地支持高校的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等。

总体来说,高校经营性国有资产的管理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议题,需要高校管理者在经验与理论的指导下不断创新。只有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才能实现高校资产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为高校的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积极的贡献。

主要参考文献

[1]张伟音.高校经营性资产管理现状与对策[J].投资与创业,2023(4):77-79.

[2]陶璐.高校经营性资产内控管理制度研究:以新疆某高校为例[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20(4):67-68.

[3]王婷婷.地方高校资产经营公司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以L大学为例[J].纳税,2020(5):61-62.

[4]陈焕新.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财务与会计,2020(1):76-77.

[5]潘虹,王春晖,季晓欣,等.高校资产经营公司的建立与运行机制研究[J].中国市场,2020(24):19-21.

[6]臧洋,王淼.高校经营性资产管理的问题与展望[J].中国市场,2021(26):72-73.

[7]韩冰.新时代背景下国企改革问题及国有资产管理体系

[J].中外企业文化,2022(8):45-47.

猜你喜欢
国有资产高校
关于加强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思考
浅析新形势下的国有资产管理
公立医疗机构国有资产管理研究
全国地方国有企业国有资产总额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