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及处置策略研究

2024-05-07 08:40童俊艳秦雪
国际公关 2024年5期
关键词:应急预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

童俊艳 秦雪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体系建设路径,明确应急管理体系的构建要素为应急预案、应急管理机构与职能部门、应急资源调配机制与应急管理信息,以应急管理工作的基础环节为角度,深入探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策略,以实现快速决策和精准应对突发事件。

关键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响应措施;应急预案

在当今快速变化和不确定性增加的社会环境中,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频繁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在特定时刻快速发生,具有较大影响力和突发性的事件,其特点是潜在性、突发性、多变性和复杂性,具有显著的群体性与意外性。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频率和影响范围都在不断扩大,对人民生命安全、社会稳定以及经济发展都构成一定威胁。突发事件往往会对社会稳定造成一定的影响,通过有效的公共管理,可以及时应对突发事件,减少损失,维护社会稳定。而应急管理体系及其有效的运作作为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关键部分,能够直接影响社会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理与应对效果。良好的应急管理体系能够帮助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及时应对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减少其对社会的负面影响。应急管理体系能够提高社会的抗灾能力和应变能力,保障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应急管理体系能够协调各方资源,加强信息共享与协作,提高突发公共事件应对效率。完善的应急管理体系能够加强国家的整体治理能力和紧急决策能力,维护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体系建设路径分析

(一)应急预案制定与更新

1.综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实时信息,制定不同类型应急预案。政府在应对突发事件中的表现直接关系政府的公信力。通过有效的公共管理,可以及时、有效地应对突发事件,提高政府的公信力,增强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和支持。在制定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预案时,需要首先明确预案的目标,即预防、控制和减轻事件对公众健康造成的危害,保障公众身心健康与生命安全。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收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实时信息,以便准确判断事件的性质和严重程度,为制定应急预案提供科学依据。在分析事件性质的基础上,需要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同时,需要明确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责任分工,确保应急预案得到有效执行。此外,加强宣传教育以提高公众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认识和意识,定期评估宣传教育工作的效果,根据评估结果进行调整和改进,以确保宣传教育工作的高效性和针对性。在应对过程中要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完善应急预案,并与相关部门加强沟通和协作,形成联防联控机制,共同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因此,综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实时信息,制定不同类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预案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明确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职责和任务,加强协调配合,确保预案得到有效执行。

2.定期评估与修订预案,优化跨部门、跨层级的协调机制,明确各部门之间的协同合作和职责分工。应急管理部门应建立健全应急预案评估机制,从预案的科学性、可行性和完整性等角度入手,定期对应急预案进行综合评估与修订,确保预案在实践中的适应性和可操作性,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持续改进。

在预案的修订中,还需要及时开展应急演练与相关技能培训,加强不同部门之间的沟通协作能力,提高应急响应的协调性和整体效能,以此優化跨部门、跨层级的协调机制,明确各部门之间的协同合作和职责分工。必要时,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快速反应机制,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能够迅速启动响应,并及时调整和更新预案。

(二)应急机构设置与职能分工

1.设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指挥小组,负责制定管理政策、协调工作和指导突发事件应对行动。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体系建设中,需要设置具有不同职能的管理机构,并明确机构间的职责分工。需要建立具有全局指引与引导作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指挥小组,制定应急管理政策、布局协调工作以及指导突发事件的应对行动。而指挥小组作为决策层,其职责不仅包括通过政策指引使各级政府和相关机构在紧急情况下能够有针对性地采取行动,还包括协调不同部门之间的合作,确保应急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应急管理信息的畅通传递。

2.设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职能部门,负责组织、协调和监督突发事件的应对工作。在设立指挥小组的基础上,还需要下设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职能部门,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响应进行组织与协调。具体而言,职能部门承担组织、协调和监督突发事件的应对工作,需要通过职能部门间的信息交互与协同配合,推进预案制定、组织演练、应急资源调动等工作,以此提高应急响应的效率和质量,并能够在复杂环境下确保各项工作的高效实施。

(三)应急资源调配和信息共享

1.健全应急资源储备和调配机制,确保应急资源的及时供应和合理利用。在建设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体系过程中,需要建立健全应急资源储备和调配机制,以确保应急资源的及时供应和合理利用,优化应急管理效果。在应急资源储备方面,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储备体系,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类型和规模,储备各种应急资源,包括医疗物资、生活物资、交通工具、通信设备等,以确保在紧急情况下能够及时供应。同时,在应急资源调配方面,需要明确不同层级的应急管理机构和职能部门在应急响应中的职责和责任,以便快速、有效地将应急资源调配到需要的地区或单位。同时,还需要通过应急管理机构与职能部门的协同合作,促进跨区域应急资源协调调度,以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化配置,弥补资源供需不平衡的问题。

2.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实时跟踪、监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展情况。为了实时跟踪和监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展情况,支撑应急管理决策,还需要重视应急信息共享平台的建设与完善。[1]通过信息共享平台将各个部门、机构、企业等的信息资源整合在一起,实现信息的共享和互通。该平台可以包括数据收集、数据分析、信息发布等功能,通过该平台,决策者可以及时获取准确的信息,掌握和跟踪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动态变化数据,以便作出科学、合理的应急管理决策。

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策略探究

(一)构建多渠道信息收集机制,推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评估分析与动态预警

公共管理部门需要与其他部门和机构建立信息共享和协同机制,以便更好地整合和利用信息资源。通过信息共享和协同,可以避免信息孤岛和重复劳动,提高工作效率。为了及时了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性质、范围、影响和持续时间等要素,构建多渠道信息收集机制可以确保信息的全面性和实时性。这些渠道可以包括官方报告、媒体报道、社交媒体监测、群众举报等。通过多种渠道收集信息,可以更全面地了解事件的发展情况,包括事件的起因、影响范围等,为后续的评估分析和动态预警提供数据支持。利用社区组织的网格化优势,协助政府与相关机构积极开展应急处置工作。[2]

公共管理部门应组织专家建立评估分析模型,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通过指标体系和算法模型,评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严重程度、影响范围和发展趋势。政府部门应加强数据分析能力建设,提高对数据的处理和分析水平。通过深入挖掘数据中的隐藏信息,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根据评估分析和预警结果,政府部门应迅速做出响应,发布预警信息,启动应急预案。同时,应密切關注事态发展,及时调整应对策略和措施。加强信息公开与发布工作,提高公众的知情权和参与度。

(二)制定多级响应的应急资源调配机制,切实保障医疗措施水平

在获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等级与基本信息的基础上,需要制定多级响应的调控机制,根据事件的严重性和紧急程度进行分级应对。[3]通过收集和分析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相关信息,及时发现潜在的风险,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同时,建立快速响应机制,确保在事件发生时能够迅速启动应急预案,减少损失和影响。在资源配置方面,需要侧重于公共管理方面,提高应急管理体系的效率和响应速度从而更好地保护公众的生命安全和健康。

当面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需启动更高级别的响应措施。这种情况下,应急资源的需求和投入会显著增加,可能涉及多部门协同行动、大规模的资源调配、投入专业医疗队伍等。通过合理分级的方式,可以避免资源浪费和不足的问题,确保应急资源的有效调配,提高应急处置阶段医疗措施的水平。

在完成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级处理的基础上,需要根据事件的性质和严重程度,制定相应的应对策略和措施,综合制定应急处置快速决策的流程和标准。在综合考虑人口密度、交通条件和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的条件下,选择合适的应急处理场所,确定应急管理策略能够得到硬件设施的支持。另外,物资采购也是应急处置的重要环节之一。为确保应急物资的及时供应,应确定物资采购流程和相关标准,包括明确规定物资采购程序、厂商选择、价格谈判、质量检验等方面。同时,应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合作,建立稳定的供应链,确保应急物资的及时投放和配送。通过合理的采购流程和标准,有效避免应急资源浪费的情况,同时保证物资质量,并在紧急情况下能够迅速调配所需物资。

此外,还需要配备医疗资源指挥部门,统筹调配医疗队伍、设备和药物等资源,协调各医疗机构的人员分配,以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提高医疗措施的水平。[4]在完成应急处置快速决策制定后,需要综合考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病情演变规律和影响范围,设立针对重点患者的管理中心,保障老年人、孕妇、基础疾病患者等高风险群体的实施需求,优化应急处置效果。

(三)建立健全社会心理援助体系,提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效率

在建立健全社会心理援助体系的过程中,公共管理机构应发挥主导作用,通过制定政策与法规、协调资源、培训与教育、监督与评估、信息公开与透明以及创新与发展等措施,推动社会心理援助体系的建立和运行,提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效率,保障公众的身心健康和安全。要通过心理评估、心理教育、心理康复等阶段的工作,引导受众人群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形成正确的认知,以此帮助受影响人群缓解精神压力,提升心理抵抗力与适应力。

此外,为了提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效率,需要将社会心理援助工作与医疗救治、物资保障等方面进行统筹规划,形成救助—保障合力,实现不同工作环节上的协同配合,充分发挥各自的应急处置优势。与社会组织、医疗志愿者等多元主体联动,汇集群众力量共同参与心理援助工作,形成多元化、全方位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心理保障与支持体系。在进行社会心理援助的同时,[5]还需要注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社会舆情控制,避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所引发的舆情对社会稳定与应急处置工作产生干扰。通过建立健全社会信息发布渠道 (官方网站、新闻媒体、社交媒体),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演化中实时公布与更新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动态,确保及时、准确地向公众传递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的信息。同时,还要加强舆情监测和预警工作,及时了解社会公众的情绪态势和关注焦点,注重与公众进行沟通和互动,鼓励公众参与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正面讨论中,及时对公众所关注的问题进行科学、准确的解答,及时纠正不实信息,以稳定公众情绪,维护社会稳定。

三、结束语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可能对公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威胁。建设健全的应急管理体系可以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及时采取措施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同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往往具有突发性、不可预测性,需要迅速采取行动进行处置。确定有效的处置策略能够在面临紧急情况时帮助决策者快速做出反应,避免因犹豫或无计划导致灾害扩大。应急管理体系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专业机构、社区、公众等多方合作参与。只有在形成社会合力的基础上,建立科学规范、完善细致的应急管理体系,才能有效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带来的挑战。

参考文献:

[1] 魏荣杰,连睿,谢红梅,等.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中的知情同意探讨[J].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22,38(12):1597-1600.

[2] 张培东,蒋俊俊,李炫蓉,等.现阶段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体系建设[J].内科,2022,17(4):428-431.

[3] 张海花,刘悦.国内外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区域协同治理的经验及启示[J].重庆医学,2022,51(23):4113-4116.

[4] 王喜益,方琼,胡静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 “护理预备队”胜任力指标体系的构建[J].中国卫生资源,2022, 25(3):332-338.

[5] 马文竭.信息不完备、价值偏好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决策[D].北京:中央财经大学,2022.

猜你喜欢
应急预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
基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卫生应急人力资源管理分析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微博、微信的议题呈现异同
企业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编写及注意事项浅谈
危化企业提高现场应急处置能力的对策措施研究
新形势下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管理机制研究
民族地区旅游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研究
民族地区旅游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研究
应急预案工作体系的相关研究
企业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对策研究
群体性事件应急管理路径优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