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娱乐主义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影响及治理策略

2024-05-07 16:39陈丽雯
国际公关 2024年5期
关键词:娱乐价值观青少年

陈丽雯

摘要:泛娱乐主义借助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渗透到各领域,表现为娱乐内容同质化与空心化、娱乐表达简单化与虚无化、娱乐审美单一化与肤浅化。在泛娱乐主义的影响下,青少年价值观受到冲击,表现为削弱青少年塑造正确价值观的意识、弱化青少年的审美意识与价值判断力、削弱青少年的责任和担当意识。因此,需要采取相应的治理策略帮助青少年抵制泛娱乐主义的冲击与危害,使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关键词:泛娱乐主义;娱乐;青少年;价值观

波兹曼在 《娱乐至死》中提出:“当一切公众话语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时,其他事物都会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结果就是人成为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1]随着互联网与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娱乐的方式日益多样化。当娱乐不受时间、场合等条件的限制,表现为随时随处都可娱乐,甚至渗透到政治、社会、新闻、外交、教育等其他领域时,便会导致泛娱乐主义的盛行。在泛娱乐主义的影响下,人们会失去理性判断力与独立思考的能力,陷入 “娱乐至死”的陷阱中。尤其是青少年群体,由于其身心尚未成熟、社会阅历浅薄,更容易受到泛娱乐主义的冲击。因此,有必要深入分析泛娱乐主义的特征以及泛娱乐主义对青少年价值观产生的影响,并采取有效的治理策略帮助青少年抵制泛娱乐主义的冲击与危害。

一、泛娱乐主义的基本特征

(一)娱乐内容同质化与空心化

在流量可以变现的大环境中,许多网络自媒体运用互联网平台发布各种能够吸引大众眼球的信息,以期获得更多的商业利益与流量变现的机会。为此,娱乐市场在资本逐利的过程中会筛选出能够创造巨大利润的一方,过滤掉无法迎合资本市场的另一方,使娱乐化的内容在一定程度上趋向同质化与空心化。比如,许多网络自媒体会采取 “标题党”的形式,使用一些夸张或引人注目的标题,却发布与标题不符的虚假或无关内容,只为骗取网民的点击率与流量以换取商业利益。在这一大环境下,便会出现大量毫无价值的同质化内容。内容生产者崇尚 “流量拜物教”,追求 “流量为王”,不断炮制虚假信息,生产大量千篇一律的火爆内容,捆绑流量明星与网红直播带货,逐渐形成一种系统化与完善化的生产模式。由此生产出的娱乐内容或娱乐化商品实际上缺乏理性价值与思想内核的支撑,仅仅是以追求娱乐价值为目的,用娱乐化的外衣遮掩其虚无实质的表现,呈现出空心化的特征。比如,大量令人啼笑皆非的雷人剧情的出现,以娱乐化的形式讲解严肃的政治新闻或历史事件等,都是娱乐内容空心化

的表现。

(二)娱乐表达简单化与虚无化

在信息化时代,内容生产者需要通过简单化的信息传递形式向受众群体传播消费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价值观念,由此才能占领这些受众群体尤其是青少年的闲暇和碎片化时间,进而实现利益的最大化。简单化的娱乐表达主要以视觉符号的形式呈现,包括短视频、搞笑段子、表情包、流行用语、网络直播等,这些娱乐表达形式往往具有视觉冲击力和感染力的特点。类似一分钟看完一部电影的解说,将词句表达简化为拼音缩写,以生动有趣的表情包调侃和描述复杂事件等,都能够以最短的时间和最简洁的形式提升受众群体的娱乐体验感,甚至使他们形成 “我能够利用碎片化时间抓紧娱乐或学习是珍惜时间的表现”的错觉,从而沉浸在毫无营养的娱乐内容中,缺乏对时间概念的理性反思。

娱乐表达形式还具有虚无化的特征。当青少年沉浸于娱乐所带来的感官快乐时,他们可能会失去对于需要更多时间和精力去理解和学习的内容的耐心与兴趣。这种情况可能导致他们缺乏文化认同感与历史认同感,甚至出现历史虚无主义的倾向。在泛娱乐主义中,优秀文化与理想信念等意识观念会被解构,失去原有的精神内核与价值引导功能,从而引起青少年价值追求与思想意识上的混乱。比如,一些青少年在网络上对历史英雄人物进行娱乐化和抹黑,某些追星群体缺乏民族立场等现象时有发生。这种现象的出现意味着部分青少年群体正逐渐远离真正的历史和文化,对于传统价值和民族认同产生淡漠态度。

(三)娱乐审美单一化与肤浅化

“谈论泛娱乐化的时代,实质上就是一个关于什么是美的问题。”[2]在泛娱乐主义的背景下,互联网的精准算法和精确投放功能被广泛应用,这种趋势直接导致青少年审美的单一化与肤浅化。第一,泛娱乐主义为了迎合青少年的需求与偏好,通过收集浏览数据,精确地向他们投放美其名曰 “个性化定制”的内容,实则限制了他们的认知范围与自主选择权。青少年所接触到的内容越来越单一化与肤浅化,他们被限制在 “信息茧房”中,淡化了对多元美的追求,过度迷恋 “白幼瘦”和 “小鲜肉”等单一畸形审美标准,热衷于追捧网红文化,沉迷于土味視频,导致审美越发低俗化与庸俗化。第二,相较于传统文化与经典作品,青少年更倾向于追求流行文化,但他们对流行文化的理解也只停留在感官层面,缺乏对其背后情感体验和价值内涵的深入理解。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流行文化的商业化与肤浅化趋势。比如,音乐市场充斥着旋律俗套、歌词毫无内涵的歌曲,偶像选秀节目引发追星狂潮,商业烂片依靠流量明星拉高票房等现象,实际上都是泛娱乐主义影响下审美肤浅化的结果。

二、泛娱乐主义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影响

(一)削弱青少年塑造正确价值观的意识

青少年由于缺乏广泛的阅历和尚未成熟的思维方式,往往在泛娱乐主义的浪潮中面临一系列挑战,难以塑造正确的价值观意识。一方面,他们容易失去批判性思考的能力。面对各种网红文化及相关的产品,缺乏判断力的青少年往往会采取全盘接收的态度。他们只愿意浏览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而难以接受不同的思想观点。另一方面,青少年被裹挟于肤浅低俗的娱乐环境中,市场上文化产品的质量参差不齐,其中不乏暴力、腐朽、色情、猎奇等低级趣味的作品,严重摧残青少年的价值观。受泛娱乐主义影响的青少年难以形成正确的职业观、消费观与价值观,他们排斥艰苦奋斗、勤劳勇敢的价值取向,更愿接受肤浅俗套的 “摆烂文学”,追求物质享受而不注重精神熏陶。在铺天盖地的明星代言与广告牌的狂轰滥炸下,青少年为了追求名牌效应而购买超出自身经济实力的产品,深陷符号消费的陷阱,导致价值观意识模糊,逐渐迷失人生方向。

(二)弱化青少年的审美意识与价值判断力

泛娱乐主义所推崇的是无节制的娱乐与消遣,而非审美与价值。首先,当青少年沉溺于短暂的感官快乐时,他们可能无法建立深刻的审美体验,即只注重即时的、直接的娱乐满足,而非通过艺术欣赏来获得审美的愉悦。这在一定程度上使青少年陷入狭隘的审美范畴中,忽视了更广泛、深刻的文化价值。其次,青少年的审美变得更加片面与同质化,在追求无节制娱乐的过程中,对于如何评价、区分高质量的艺术作品和娱乐产品存在困扰。青少年的个体审美与价值判断力更容易受到市场营销和群体认同的影响,导致其更倾向于跟随潮流,而非通过独立思考塑造个人的审美品位。最后,泛娱乐主义使青少年群体更加注重事物的表象而忽视其内在价值。某些狂热的追星族只追求明星的颜值和外表,崇尚 “颜值即正义”的观点,表现出 “三观跟着五官跑”的倾向,这本质上体现青少年在泛娱乐主义影响下逐渐缺失审美判断力,进而产生对美的扭曲理解和价值取向的偏离。

(三)削弱青少年的责任和担当意识

青少年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具备强烈的责任和担当意识。然而,在泛娱乐主义影响下,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受到阻碍,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青少年的责任和担当意识。青少年对政治话题或社会事件表现出漠不关心的态度,缺乏对问题进行深入理解剖析的能力,同时缺乏同理心与道德责任感。在文化认同方面,青少年逐渐失去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历史的认同感与敬畏之心,表现出历史虚无主义的倾向。久而久之,泛娱乐主义对青少年的侵蚀效果不仅体现在个体层面,更在整体意识形态和社会价值观方面显现出来。公共话语体系的建构不断被消解,主流价值观受到不同价值观的冲击,进而造成社会价值观的混乱,导致青少年逐渐失去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与责任感。

三、泛娱乐主义对青少年价值观影响的治理策略

(一)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守意识形态阵地

“价值共识的凝聚基于全体社会成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普遍认同。”[3]泛娱乐主义内含复杂的意识形态观念,为了鉴别不同的价值观并加强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力。一方面,要充分发挥网络传媒的作用,正确引导舆论热点,及时回应 “娱乐过头”和 “病态娱乐”等社会事件,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青少年提高辨别与判断力,坚守意识形态阵地,自觉抵制不良社会思潮的侵蚀。譬如,针对某档偶像选秀节目的粉丝为了支持偶像而浪费牛奶的现象,人民网通过三评 “倒奶事件”及时整顿娱乐乱象,加强对青少年的价值观引导。另一方面,要充分规范网络平台,以青少年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主流价值观,打造多元互动平台,让青少年有更多参与感,从而增强其对主流价值观的认知与认同。同时,应鼓励网络平臺推出具有教育性的高质量节目和文化活动,不断提升青少年的审美感与创造能力,使其能够以更加平和轻松的心态接受主流价值观的引导,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

(二)加大法律监管力度,规范娱乐市场环境

资本逻辑主导下的娱乐市场充斥着各种乱象,这是造成青少年价值观扭曲的重要原因。资本的逐利性与贪婪性打破了新闻舆论的平衡性,导致许多青少年对于国家大事一问三不知,但却总能在热搜榜上看到各种明星的娱乐头条和八卦新闻。娱乐的资本化与同质化使青少年丧失了自主选择与理性筛选娱乐信息的能力,他们所接触的都是经过资本和市场 “精心筛选”后呈现出来的信息。因此,必须加强法律监督力度,规范娱乐市场环境。

首先,应提高娱乐圈门槛,加强法律监管娱乐市场的力度。包括封杀违法失德的劣迹艺人,严厉处罚触碰道德底线甚至是法律界限的娱乐平台或节目,从源头上整治资本对娱乐领域的渗透,以规范娱乐市场秩序。其次,国家广电总局应加强对综艺节目和影视作品的管控,严格审查并处罚为追求流量而故意制造噱头、挑起矛盾争端、三观不正的作品。通过法律监督,可以一定程度避免流量与资本占据观众的审美高地,同时为更多优秀的文艺作品创造进入大众视野的机会。最后,需要完善并落实相应的法律制度,加强网络监管,以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特别是在国家的一些特殊节日,如国家公祭日,网络娱乐平台应自觉禁娱。对于拿英雄烈士、历史伟人、民族伤痛等议题过度娱乐化的行为,必须追究其法律责任,以维护网络舆论环境,让大众意识到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4]总体而言,以法律手段来管控资本逻辑所带来的泛娱乐化倾向是至关重要的,不仅可以规范娱乐市场秩序,一定程度上还可以有效抵制泛娱乐主义对青少年思想的渗透。

(三)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提升青少年娱乐素养

高校要加强对青少年进行理想信念教育,落实好思政课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引导青少年自觉抵制低俗与错误的价值观。青少年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提高自身娱乐素养与自我辨别能力。缺乏理想信念教育的青少年往往经受不住诱惑,主要是 “好奇、冲动、易受暗示等心理特点使得他们更易于被娱乐泛化所制造出的各种欲望所俘获,深陷其中而难以自拔”。这导致他们直接选择诸如刷视频、打游戏、看网文等放纵式娱乐的方式来换取短暂的感官快乐,沉迷于虚拟世界中无法自拔,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因此,青少年需回归现实,提升自身的娱乐素养,合理把握娱乐的尺度,深刻认识过度娱乐的潜在危害,及时止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艺创作中低俗不是通俗,单纯感官娱乐不等于精神快乐。”[5]青少年应选择多样化、有益于个人发展的娱乐方式,培养自我约束和规范的意识。例如,通过阅读经典著作、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参加历史纪念馆等形式,培养青少年高尚的道德品质,丰富其精神世界。这样的活动不仅可以促使他们深入了解历史、认识社会发展的规律,而且能够加深对伦理道德秩序的理解与尊重,提升娱乐素养,从根本上抵制泛娱乐主义的侵蚀。

四、结束语

泛娱乐主义的兴起与传播对青少年的价值观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必须予以重视,坚决抵制泛娱乐主义侵蚀与诱惑,同时加强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引导。娱乐与泛娱乐主义之间存在严格的界限,青少年要主动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学法守法,提高审美意识与自我辨别能力,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坚定理想信念,由此才能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回归理性,回归自我。

参考文献:

[1] 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M].北京:中信出版集团,2015:7.

[2] 吴井泉.泛娱乐化时代审美价值的重塑[J].广东社会科学, 2021(2):61-66.

[3] 曹慧敏,魏崇辉.泛娱乐主义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影响[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25(05):43-49.

[4] 邢国忠.泛娱乐主义对青年价值观的影响研究[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8(06):67-73.

[5] 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10-15(001).

猜你喜欢
娱乐价值观青少年
我的价值观
青少年发明家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娱乐眼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娱乐眼
娱乐眼
娱乐眼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