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文物保护研究

2024-05-07 13:31世笑
黄河黄土黄种人 2024年4期
关键词:文物保护郑州考古

世笑

郑州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中国八大古都之一、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重点支持的六大遗址片区之一,也是黄河、大运河、长城三大国家文化公园战略综合叠加的国家中心城市,文物资源分布密集、价值突出、链条完整、传承有序,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弘扬工作任重道远。本文通过实地调研、资料研究等方法,简述郑州文物资源概况和郑州文物保护历程,概述郑州文物保护的实践探索及取得的成效,分析郑州文物保护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保护建议。

郑州文物资源概况

郑州市现有世界文化遗产2项(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和中国大运河郑州段),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8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47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91处,各类不可移动文物近1万处。郑州考古工作先后入选“中国20世纪100项重要考古发现”4项,“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15项。郑州拥有备案博物馆53家,初步具备开放条件正在提升的博物馆58家,总数111家,市域馆收藏文物约71万件,珍贵文物约12万件。无论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数量、世界遗产数量,还是重大考古新发现数量、不可移动文物总量,均位于全国城市前列。

郑州文物资源,凝聚着华夏文明早期阶段最重要的文化信息,保存了华夏民族最初的历史记忆,反映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傳统、价值和信仰,印证了郑州在华夏文明起源中的核心地位,为现代城市建设和综合竞争力提升提供着源源不断的深厚滋养。

郑州文物保护历程

郑州是文物大市和文物分布密集型城市。如何保护利用文物,一直是郑州市历届党委、政府关心、探索的重要问题。郑州文物保护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11年以前。郑州尚未成立专门的文物保护管理机构,文物工作多是被动保护,主要是配合城市基本建设,服务城市经济发展,开展文物勘探调查和考古发掘工作。

第二阶段,2011—2017年。2011年,郑州成立了郑州市文物局,全面负责全市文物领域相关工作。2011年以来,郑州市文物局推动市政府出台了一批加强文物保护的政策措施,完成了大批文化遗产的申报和建设工作,组织开展了一系列保护规划、保护方案编制工作,实施了大量的文物保护工程。

第三阶段,2017年至今。郑州系统统筹文物博物馆事业发展,创新文物保护利用模式,积极探索考古前置改革,实施“生态保遗”工程,实施百家博物馆战略,谋划华夏历史文明传承重地保护展示组团工程,推动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

郑州文物保护的实践探索

近年来,郑州践行“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文物工作方针,积极探索考古前置改革、创新实施生态保遗工程、高质量建设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重点推进百家博物馆建设、大力支持文物博物馆数字化,体现了文物考古服务支持城市发展建设,文物保护成果促进人居环境绿化美化、市民活动空间拓展提升、市民精神文化生活丰富多彩的作用,切实推动了郑州文物保护事业实现新发展。

积极探索考古前置改革

为从源头上破解文物保护和城市建设的矛盾,服务好经济社会发展,2017年9月,郑州市政府谋划启动了国有土地招拍挂出让前完成考古调查勘探发掘的前置改革。自2018年1月1日起,在郑州市范围内施行,标志着“先考古,后出让”的“净地”出让模式在郑州开始正式推行。

2019年7月,郑州市政府将划拨和协议出让土地纳入考古前置改革,进一步扩大了改革范围。郑州市考古前置改革实施后,《中国文物报》《经济参考报》等媒体多次报道,国家文物局、河南省文物局等部门更充分肯定了这一改革措施。

2020年8月,郑州市考古前置改革被河南省自贸办、河南省深改办评为“河南省自贸区2020年最佳实践案例”。考古前置改革实施以来,从源头上确保了文物安全,有效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快了建设速度,切实优化了营商环境。

创新实施生态保遗工程

为全面改变当前土遗址保护现状,落实好国家文化遗产保护战略,加快文物保护,更好服务民生,2017年,郑州在全国率先创造性地提出了文物保护与生态建设结合,以建设遗址生态文化公园方式,促进文物保护成果具体化的“生态保遗”基本理念,利用3到5年时间连片建设中心城区、城市毗邻区、城郊地区3个遗址生态文化公园文化带。目前,谋划的100处遗址生态文化公园已建成53个,绿化面积约5万亩,形成点多、面广、线长的分布格局,成为郑州构建“博物馆群+大遗址公园”全景式集中展示体系的重要基础。

生态保遗工程自提出以来一直深受社会各界关注和认可。2019年9月15日,新华社第3378期《国内动态清样》以《郑州以生态绿化方式保护古遗址》为题,进行了专题专报。2019年10月11日,《中国文物报》在头版以《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活起来——郑州市探索生态保遗工程实践》为题,系统介绍了郑州市生态保遗工程开展的相关情况。2022年6月13日,《人民日报》以《环保文保相结合 自然人文互交融》为题进行了报道。

高质量建设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依托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建设,是具有科研、教育、游憩等综合功能的国家级公园,在考古遗址研究阐释、保护利用和文化传承方面具有全国性示范意义。截至2023年年底,郑州已被国家文物局挂牌2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郑韩故城遗址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郑州商城遗址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2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大河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北宋皇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总量全国领先。

2013年12月18日,郑韩故城遗址公园获得国家文物局“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2017年12月2日获得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授牌。2010年10月,郑州商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被列入国家文物局第一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单,2022年12月挂牌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2017年,大河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被列入第三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单,项目总占地面积约160万平方米,总投资16亿元,目前已基本完成公园建设,计划将于今年建成开放。2022年12月,北宋皇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被列入第四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单,北宋皇陵占地 189.04 平方千米,项目规划范围总用地面积约 345.6公顷。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建设,极大改善了整个遗址的周边环境和风貌,有效改善了遗址本体保护环境,使遗址本体安全得到绝对保护的同时,对其重要价值也进行了科学的展示,从而使遗址的生命得以长久延续。

推进百家博物馆建设

目前,郑州百家博物馆建设数量达到111家。其中,备案博物馆达到53家,“类博物馆”58家。一是积极推进国有博物馆建设。郑州纺织工业遗址博物馆试开放,中国古代冶铁博物馆项目建设有序推进,郑州博物馆新馆、郑州二七纪念馆等文博场馆积极开展提质升级。郑州商都遗址博物院和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考古博物馆2022年7月26日正式开馆。持续推进黄河国家博物馆(黄河博览馆)、仰韶文化博物馆、郑州纺织工业遗址博物馆、河南南水北调博物馆等骨干博物馆建设。二是加大非国有博物馆扶持力度。目前,郑州非国有博物馆备案数量达32家,数量占全市备案博物馆(53家)的一半以上。中原金融博物馆、中国粮食博物馆等16家专题性行业博物馆也相继建成开放。三是做好全市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工作。全市博物馆平均每年举办各类主题宣传社教活动500余场次,一个“主体多元、结构优化、特色鲜明、富有活力”的博物馆体系已经初步形成。

探索文物博物馆数字化

近年来,郑州市文物系统积极适应数字化发展趋势,在文化遗产本体保护、价值内涵挖掘、智慧管理和活化利用方面的数字化应用开展了有益探索,开展了文化遗产信息系统平台建设、文物安全监管平台建设、不可移动文物数字化保护、可移动文物数字化展示、博物馆线上虚拟展览、数字化文创产品开发、考古工作数字化运用、建设5G智慧文博实验室等工作。文物数字化对提升文物保护水平、增强文物展览展示和活化利用能力、满足观众互动性和沉浸式体验、助力文化传播与共享和提升公共服务效能等方面产生了积极作用,为文化遗产融入城市历史、助力城市更新提供了新动能,有效促进了文物保护工作高质量发展。

郑州文物保护存在的问题

在适应新的形势变化,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让文物保护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众的同时,郑州文物保护还面临着以下问题。

机构人员配置不足

郑州市长期处于中华文明起源、发展核心区,地下文物埋藏十分丰富。目前,郑州83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仅有18处设立了专门的保护机构,文物保护力量捉襟见肘。特别是县(市、区)基层文博机构队伍薄弱,专业人員匮乏,严重制约了文物保护、巡查监管、执法督察等工作开展。

文物活化利用不充分

郑州地区大多数是土遗址,学术意义重大,观赏性较差,活化难度大。由于受体制机制约束,缺乏模式创新,重保护轻活化、重建设轻运营,文物活化利用尚处于起步阶段,尚未将文物的价值内涵和历史信息资源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

对历史文化资源价值认知不够

在历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过多注重“点”的短期效果,忽视了以“点”带“面”进而实现长期的规模化效益,在历史文化资源的宣传利用上,还存在价值挖掘不深入、价值提炼不到位、价值传播不充分的现象。

郑州文物保护的建议

为保护传承弘扬好郑州的历史文化遗产,落实好郑州市委、市政府关于打造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基地中的全国重地建设的战略部署,向党和人民交好文物时代答卷,结合郑州文物客观实际,提出如下工作建议:

强化机构建设,推动文物博物馆事业高质量发展

文物保护工作是重要政治责任,也是重要历史任务。作为文物资源大市,郑州要积极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保护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站位全局、放眼未来,加强文物保护、考古、科技教育、对外交流合作等方面职能配备和机构设置,努力解决长期以来郑州文物保护和考古工作任务重、人手少、工作量大的问题,消解制约文博事业高质量发展和全面进步的瓶颈。

加快建设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重地保护展示组团工程

建议以打造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基地中的全国重地为统揽,建立市级统筹协调机制,加快建设以东亚现代人起源、农业文明起源、河洛古国遗址群、创世王都遗址群、早期商都、两周列国群雄之争和郡县文化遗址群、汉代冶铁技术、唐宋陶瓷-大运河文化遗址群、皇家陵园-名人纪念园等代表性项目的保护展示组团工程。通过系列保护展示工程,为郑州文物保护提供支撑。

深化数字赋能,大力支持博物馆数字化建设项目

建议结合数字化技术发展的新形势,在政策、资金、人才等方面加强对文化遗产数字化工作的支持,强化数字赋能,重点支持郑州商城遗址出土青铜器数字展示、古荥冶铁遗址分馆AR手机交互应用数字化升级、郑州商代都城遗址博物院智慧博物馆建设、陈展场景数字化展示和数字陈展等数字化项目。加快推进正在实施的仰韶文化博物馆不同虚拟场景演绎的“仰韶印象”、仰韶文化房基遗址3D复原、二七革命文物数字化保护利用等工作,实现珍贵文物全面数字化,建立文物数字资源库,创意构建数字文物交互体验、知识互动体验等线上线下一体化展示场景体系。

(作者单位 郑州二七纪念馆)

猜你喜欢
文物保护郑州考古
丹江口库区加强文物保护(之一)
十大考古发现
考古出乎意料的几件事
第九届“博博会”将在郑州举办
三星堆考古解谜
哥哥从郑州来
哥哥从郑州来
博物馆与近现代中国文物保护
梦启郑州
名胜古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