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四季经济”,撬动消费活力

2024-05-07 03:33本刊评论员
瞭望东方周刊 2024年8期
关键词:创新生态文化

本刊评论员

清明小长假,春回大地,万木吐翠,人们的出游热情高涨,全国多地景区再现“人从众”的壮观画面,不少网友感叹:“全国景区看起来都像有1亿人!”根据文化和旅游部近日公布的2024年清明节假期文化和旅游市场数据,假期3天,全国国内旅游出游1.19亿人次,按可比口径较2019年同期增长11.5%;国内游客出游花费539.5亿元,较2019年同期增长12.7%。假期中游客在踏青赏花、民俗体验中赓续节日传统,享受美好春光,“春日经济”热力十足。

“春日经济”的本质是人们对高质量旅游体验的追求。无论是三五好友走进满山繁花共赏春色,还是一家人在绿柳如烟之下搭帐露营,人们对于好光景的需求早已不再是“走马观花”,“上车睡觉,下车拍照”的旅行模式逐渐淡出,转而倾向于更为丰富多彩的消费体验。对各城市来说,要想抓住人们对高质量旅游体验的需求、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就要牢牢聚焦三个关键词:生态、文化、创新。

没有绿色生态底色,就不可能有“春日经济”的五光十色。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党的十八大以来,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我国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万里河山更加多姿多彩,各城市的生态面貌都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以北京为例,从“偶尔晒”到“经常晒”,再到如今的“偶尔晒”,朋友圈里“晒蓝天”的频率变化,正说明空气质量明显改善,让人们从稀罕珍贵到习以为常的心态转变。蓝天白云之下,人们拥抱自然的频度更高了,北京和周边景区的人气旺起来,消费自然多起来。实践证明,“美丽中国”照进现实,“美丽经济”就会热起来,城市“高颜值”必然撬动经济高产值。

没有深厚文化滋养,就不可能有“春日经济”的花开不败。这个清明假期,我们不仅看到人们赏春花、品春茶、尝春鲜,更看到了游客在看民俗、听历史、赏文化。“新中式”穿搭与中式建筑的相得益彰,公园里三五步一个古装仕女的景象,折射出当代年轻人对新国潮的热爱,以及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这种文化的内在需求,让一些原本“存在感”一般的城市成为新晋文旅网红。在河南南阳西峡县,游客走进老界岭万亩山茱萸花海,赏花同时体验投壶射箭、剪纸、画扇等传统技艺;在江西萍乡东桥镇,以“文昌阁”等历史景观为依托,游客们在金色油菜花海中,尽情感受汉服经济与东桥传统文化的碰撞。可以说,挖掘多少文化资源,就能开拓多少文旅空间,新内涵必然带来新消费。

没有锐意进取的创新,就不可能有“春日经济”的持久活力。旅游不仅是人们跟“诗与远方”的相遇,更是各城市克服审美疲劳、拉动新型消费的创新竞逐。比如,北京发布“九大花事”,串联特色古迹赏花点推出多条主题游线路;湖北发放200万张惠民券,游客线上抢券、线下核销,热门A级景区均可免费入园;上海结合城市露营、体育运动等春日主题举办多场体验活动,打造更多春日消费新场景。正是这种业态与场景的创新融合,带动从纵览春色、带妆拍照到“赏花+民俗”“访春+展览”等跨界玩法,催热“春天里的马拉松”等赛事经济等等,持续点燃文旅消费热情。换句话说,有创新,必然有体验式消费的不断升温。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风冬有雪。每个季节都有专属好风景,从2023年夏天的淄博、冬天的哈尔滨火爆,到2024年春季天水、开封出圈,文旅市场“黑马”频出。只要在生态、文化、创新上做好文章,各城市的“四季经济”一定会高潮不断。

猜你喜欢
创新生态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生态养生”娱晚年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谁远谁近?
生态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