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产业集聚、科技创新与区域经济增长

2024-05-04 23:26高静王燕李学林
经济研究导刊 2024年6期
关键词:中介效应科技创新经济增长

高静 王燕 李学林

摘   要:基于2002—2019年沿海11个省(市)的面板数据,首先采用改进的区位熵测度了各省(市)海洋产业集聚水平,然后采用熵值法对各省份区域科技创新进行评价。在此基础之上建立面板模型,检验科技创新在海洋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的中介效应。实证结果发现:第一,海洋产业集聚的差异性呈现先下降再上升的趋势,其中河北省的海洋产业集聚水平一直处于相对落后状态;第二,科技创新综合评价处于较高水平的地区依然聚集在东南沿海等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创新能力一直处于落后状态的是广西和海南地区;第三,通过中介效应检验得出,科技创新在海洋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起中间传导作用。

关键词:海洋产业集聚;科技创新;经济增长;中介效应

中图分类号:F22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4)06-0023-04

引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海洋经济是发展中的重要战略性产业,要把海洋经济作为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支撑;提出要加强海洋科技创新,推动人才培养,推进海洋科学技术的创新和应用。我国在推进科技创新的过程中,需要加强人才培养并引进人才,建立完善的科技创新体系。同时,还需要加强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促进科技与经济的深度融合。只有通过全方位的创新推动,才能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实现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提高我国在全球经济中的竞争力和影响力。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新常态,传统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已经无法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产业结构不断调整,科技创新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可持续内在力量。海洋产业的集聚能够聚集生产要素和人力资本,形成规模经济,从而促进技术开发、成果转化和科技创新的发展。这为科技创新提供了强大的支持,同时也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近年来,很多学者关注海洋产业集聚、经济增长以及科技创新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在产业集聚和经济增长方面,杨羽霏(2021)探究了产业聚集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发现产业集聚具有规模效应。在科技创新与海洋产业方面,袁琴(2021)发现,创新驱动在海洋产业集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科技创新促进经济增長方面,李文鸿(2021)研究结果显示,科技创新能够显著推动经济增长。

从以上文献可以看出,现有研究对我国海洋产业集聚、科技创新以及区域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但仍有可深入研究之处。大多数研究都是从三者之间的两两关系进行研究的,对三者之间的相互关联的相关研究还相对比较少。本文深入挖掘海洋产业集聚、科技创新、区域经济增长之间的内部作用机理,将海洋产业集聚、科技创新与区域经济增长放在同一框架下进行研究,讨论科技创新在海洋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的中介传导作用。

一、数据来源与评价指标建立

(一)数据来源

为了确保研究数据的一致性、连续性和完整性,本文选择了2002—2019年沿海11个省(市)作为研究对象。我们使用改进的区位熵来测量海洋产业的集聚程度,并采用熵值法对科技创新进行评价,同时使用区域人均实际GDP作为衡量区域经济增长的指标。本文数据来源包括历年的《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中国海洋统计年鉴》、Wind数据库和国家统计局数据库等。

(二)海洋产业聚集水平测度

随着产业集聚理论的不断发展和深入研究,国内外学者提出了多种测度产业集聚的方法。这些方法各有优缺点,但由于传统的区位熵法计算比较简便,因此区位熵法被广泛使用。然而,传统的区位熵法并不能准确反映一个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水平与其他区域的差异性。因此,本文对传统的区位熵法进行了改进,以更准确地测度海洋产业的聚集程度。具体的计算公式如下:

(三)科技创新能力评价

根据英国经济学家Freeman(1987)提出的国家创新体系,企业是科技创新主体,政府则是创新体系的协调机构,国家为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将企业科技创新和国家政府职能相统一,共同促进经济增长和平稳跨越,因而,科技创新是国家创新体系中必不可少的要素。基于此,本文参考了国内外已有的科技创新体系理论,并构建了省域科技创新评价指标(表1)。

熵值法是一种客观的赋权法,通过信息熵度量系统状态的无序程度来判断指标变化的相对幅度。相比于主观赋权法,熵值法具有更高的可靠性,继而为了计算科技创新的综合评价指数,本文对表1中的指标属性进行了标准化处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无量纲化。通过计算各指标的信息熵、差异系数以及权重,得出了科技创新的综合评价指数。

二、实证结果

(一)测度海洋产业集聚

根据公式(1)计算出2002—2019年11个沿海省(市)的海洋产业集聚水平。为了深入研究11个沿海省(市)之间的差异情况,本文采用改进的区位熵作为量化指标,从均值、标准差和变异系数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以此得出各年各地区海洋产业集聚水平的差异特征,具体情况见图1。

从图1中可以看出,我国海洋产业集聚的均值、标准差以及变异系数的变动形态非常相似,2002—2016年海洋产业集聚的差异逐年下降,但到2016年之后海洋产业集聚的差异性又逐年上升。为了更细致地讨论2002—2019年之间各地区之间的差异情况,我们将2002年、2016年和2019年11个沿海省(市)的海洋产业集聚水平以及排名情况进行比较,具体结果见表2。

从表2的结果来看,2002年福建省的海洋产业集聚程度最高,改进的区位熵为2.133;海洋产业集聚程度最低的为河北省,区位熵仅为0.201,福建省的区位熵是河北省的10.6倍。2016年海洋产业集聚程度最高的是海南省,区位熵为1.730;河北省的区位熵最低,为0.379,海南省的区位熵是河北省的4.6倍。2019年海洋产业集聚程度最高的是天津市,区位熵为2.313;河北省的区位熵依旧最低,为0.467,天津市的区位熵是河北省的5.0倍。这说明河北省的海洋产业集聚水平在11个沿海省(市)中一直处于相对落后的地位。

(二)科技创新的综合评价指数

根据表1所列出的科技创新评价指标,采用熵值法测度科技创新综合评价指数,由于篇幅限制,将2002年、2016年和2019年11个沿海省(市)测度的科技创新综合评价指数以及排名情况进行比较,具体结果见表3。

从表3可以看出,与海洋产业集聚类似,科技创新综合评价处于较高水平的地区依然聚集在东南沿海等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创新能力一直处于落后状态的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和海南省,其科技创新综合评价在11个沿海省(市)中相对落后。

(三)科技创新中介效应分析

1.变量选择

根据统计决策理论,统计决策中的变量包括被解释变量、解释变量、中介变量和控制变量。为了更加准确地分析,本文借鉴韩宝国(2018)以及刘程军(2020)等学者的研究,选取5个控制变量,将其纳入到回归模型中,具体指标选取见表4。

2.中介效应的模型

根据前文分析海洋产业集聚、科技创新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和传导机制,我们引入中介效应模型,选取科技创新作为中介变量。考虑到海洋产业集聚与经济增长之间可能存在非线性关系,我们将中介效应模型具体设定如下:

LnGDP=δ1LQ+Xβ1+ε1(2)

LQ=β0+β2TI+ε2(3)

LnGDP=δ2LQ+ρTI+Xβ3+ε3(4)

如果模型(2)中,δ1和δ2显著不为0,则说明海洋产业集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是显著的。如果模型(3)中,β2显著不为0,则说明科技创新对海洋产业集聚的影响是显著的。但是,为了确定科技创新是否存在中介效应,需要对模型(4)进行检验。在模型(4)的检验中,如果ρ显著不为0,则说明科技创新存在中介效应;如果δ2不显著,则说明科技创新具有完全中介。具体的回归结果见表5。

根据表5的结果可以得到以下结论:模型(2)、模型(3)以及模型(4)中的科技创新系数都是显著的,显著水平为5%,表明科技创新在海洋产业集聚和区域经济增长之间确实起到了中介作用。虽然模型(4)中海洋产业集聚的系数仍然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为正值,但相比于模型(2)的估计结果系数有所减少。因此,虽然科技创新在海洋产业集聚和区域经济增长之间存在中介效应,但该中介效应并不完全。

三、结论

本文根据2002—2019年沿海11个省(市)的海洋产业、科技创新及经济增长相关数据,首先采用改进的区位熵测度了沿海11个省(市)的海洋产业聚集水平,结果显示,2002—2016年海洋产业集聚的差异逐年在下降,但2016年之后海洋产业集聚的差异性又逐年在上升;其中河北省的海洋产业集聚水平一直处于相对落后状态。其次,采用熵值法测度出沿海11个省(市)科技创新能力的综合评价指数,科技创新综合评价处于较高水平的省(市)依然聚集在东南沿海等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创新能力一直处于落后状态的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和海南省,其科技创新综合评价在11个沿海省(市)中处于相对落后位置。最后,通过中介效应的检验结果表明,科技创新在海洋产业集聚和区域经济增长之间具有不完全的中介效应。

参考文献:

[1]   Freeman C.Technology policy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Lessons from Japan[M].London:Frances Printer Publishers,1987:12.

[2]   韩宝国,李世奇.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与中国经济增长[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8,35(11):128-141.

[3]   李文鴻,曹万林.科技创新、对外开放与京津冀高质量协同发展研究[J].统计与决策,2021,37(7):122-126.

[4]   刘程军,王周元晔,杨増镜,等.浙江省众创空间时空演变及其经济增长效应[J].华东经济管理,2020,34(6):19-26.

[5]   杨羽霏.长三角地区产业集聚与经济收敛的实证研究[D].北京:北京外国语大学,2021:13-32.

[6]   袁琴.沿海地区海洋产业集聚与创新驱动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21(20):12-17.

[责任编辑   彦   文]

猜你喜欢
中介效应科技创新经济增长
学习动机对大学生学习投入的影响:人际互动的中介效应
职高生家庭教养方式、社会支持与一般自我效能感的关系研究
山东科技创新与农业国际化战略发展研究
构建推进科技创新的资金模式的研究
基于物流经济的区域经济增长研究
反腐与经济增长
人口结构与中国经济增长的经济分析
碳排放、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
关于产业集群效应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