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树的童年,也是人的童年

2024-05-04 17:15辛向阳
科教新报 2024年17期
关键词:同龄守护者塞罕坝

辛向阳

塞罕坝,这个地名既别致稀奇,又美丽高远。它是蒙汉混合语,“塞罕”是蒙古语,意为美丽;“坝”是汉语,意为高岭,全名可译为“美丽的高岭”。

塞罕坝距离北京400 多公里,位于河北省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的最北端。清朝末年围场开围放垦,抗日战争时期更是遭受了日本侵略者的掠夺采伐。这里便成沙海一片、寸草不生。1962 年,原林业部决定建立塞罕坝机械林场,来自全国18 个省区市、毕业于东北林学院等院校的127 名大中专毕业生奔赴塞罕坝,与当地林场242 名干部职工一起,组成了一支平均年龄不足24 岁的造林队伍,把火热的年华献给了这片被风沙掩埋的北方高岭。60 多年来,三代塞罕坝人不畏艰苦、接续奋斗,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人工林生态系统。

塞罕坝的成就众所周知,然而在一串数字背后,儿童文学作家、《童年树》作者保冬妮看到了塞罕坝人的艰辛:第一代塞罕坝人平均寿命不高,他们的子女多数没有进城,而是选择成为“林二代”。

现在的塞罕坝,百万亩人工林像一只展开双翅的雄鹰,牢牢扼守在内蒙古高原浑善达克沙地南缘,紧紧卫戍着华北地区的生态安全,成为阻断风沙的屏障、存蓄水源的“卫士”。然而这些屏障、“卫士”,与温暖湿润地带生长的同种同龄的树相比,似乎还处于童年。毕竟在年平均气温零下1 摄氏度的干旱高原,树木的生长速度也被按下了减速键。

《童年树》的故事就发生在20 世纪70~80 年代的塞罕坝。书中坝上小“林二代”们的父母,有的是育苗员、教师,有的是种树人、种地人,有的是育林人、护林人,他们各有分工,却都是“童年树”的培育者、守护者,同时也是小“林二代”们的培育者、守护者。

书中“林一代”原型人物之一陈彦娴在采访中曾说:“我们吃黑莜面窝头和咸菜,喝雪水、雨水、沟塘子里的水,住地窨子、窝棚、泥草房……”“那时候从没想过生活有多苦多累,脑子里总是回响着要到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我们那一代,把青春、汗水甚至生命都抛洒在这里,无怨无悔!我们很欣慰,既完成了党交给我们的任务,也给子孙后代留下一片绿色。”

“林二代”与“童年树”同龄且相伴成长,长大后他们大多接力父母,成了“童年树”的培育者、守护者。“童年树”作为贯穿全文的题眼,展现了这片世界最大人工林的童年期经历了多少艰辛与困苦,更彰显了两代塞罕壩人“还祖宗账、留子孙粮”的伟大奉献精神。树生漫漫,人生更不易,但树与人在未来都将风华正茂,共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未来。

树木植于土,生态理念与伟大精神植于心。塞罕坝的绿色传奇难能可贵,具有永恒的意义,值得为成人书,更值得为孩童书。

猜你喜欢
同龄守护者塞罕坝
岛上的守护者
奋战在塞罕坝的农大人
守护者
出列!近海守护者
塞罕坝之歌
塞罕坝
Let's play!一起玩吧!
塞罕坝点兵
KOE.Kids/酷逸 守护者(BA306)
高个子不可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