挂职文旅局副局长,她建了一座“精选”图书馆

2024-05-04 02:06吴向
党员文摘 2024年8期
关键词:书商爸爸图书馆

吴向

35岁之前,杨素秋一直生活在学校:出生在教师楼,成长在教师家属院,读完文学博士又进入高校为学生上课。

但在36岁这年,杨素秋被安排去挂职西安市碑林区文旅局副局长。入职第一周,她就接到任务——建设一座区级公共图书馆。

从选址、招商、装修到选书,建造图书馆的各个环节极具挑战。杨素秋发现,当她的手上有了那么一丁点权力,就迅速被各种商人包围,书商们发来的书目里藏着“馆配书”生意的潜规则……

这一切跌宕起伏都被她记录下来,写成一本书。从她的书里我们能读到一个爱书人守卫书目的故事,也能读到许多爱书人怎样用书构建一个精神宇宙,还有一个书生挂职区政府的365天。

以下为杨素秋的自述。

“馆配书”的秘密

入职第一周,我就接到任务,负责建一个图书馆。我和一起筹建图书馆的小宁聊起来,才知道碑林区没有自己的图书馆。按照国家相关规定,每一个区县都必须有公共图书馆。

没去工地之前,我很兴奋,我一直在琢磨建图书馆的事情。很多读书人都有过当图书管理员的愿望,但是我现在却有一个机会可以建设一座图书馆,尤其是我可以为整个图书馆选书。

随着项目的推进,我慢慢感受到一些困难的事情,比如说招标。有时候,商人故意设置一些圈套让我往里跳。最离谱的是要面对一些“糖衣炮弹”,有商人夜里打电话来说要请我吃饭,被我拒绝了。

我一开始就挺期待选书这个环节的。100万元的买书预算,对图书馆来说,当然是不够的,但是对我来说那简直是巨款。我当时想的就是一定要挑选一些好书,因为同一本书,不同出版社的版本可能天差地别。

我们刚在当地政府网站发布建设图书馆的公告,就有一堆书商找上门来。我那几天一直在见各种各样的书商,跟他们谈判。这些书商还挺让我惊讶的,我感觉他们对一些“潜规则”了如指掌。

第一个商人建议我买8万册书,8万册正好是我们第二年评估的数量底线。

第二个商人告诉我,他可以给我二五折,100万元经费保证能買到400万码洋的书籍,他的意思是书越多,领导检查的时候我越有面子,“哪个领导会一本本翻看书的质量啊?主要是看数量”。

第三个商人说他那里都是现成书目,几分钟就能给我配齐书目,根本不需要我挑。

但我感觉这一切都不太对劲。我和小宁商量,考虑到书商的适度利润,我们按六折或六点五折计算码洋,才可能买到好书。数量少一点,保证质量。

我们确定方案,100万元经费,一共买3万册书。如果复本(重复的书)数量是3本,那么就是1万种书。我让所有书商按照我的需求,分别发来1万种书目,我来筛选。

我陆续收到书单,大部分都是情感鸡汤书籍和长篇小说,这些书都有一个共同特征:书评网站查无此书。偶有经典作家,恰恰剔除了成名作。偶有经典作品,全都绕开优质出版社。儿童书籍更是完全杜绝国际大奖和畅销绘本,可谓煞费苦心。

书商大概没想到我会一行一行地查看。我也没想到会看见大量“烂书”……我恍然大悟,这些书店里卖不动的书、仓库里的滞销书,都被塞给了图书馆。我突然就知道了为什么某些图书馆书架被三流书籍占满。因为图书馆是公益场所,不赚钱,塞些“烂书”进来不影响图书馆“业绩”,反而会增加书商利润。于是,图书馆成为某些书商的库存倾销处。

我无法想象自己一手建起来的图书馆摆的全是三流书,所以再次写邮件给所有竞标的书商,详细列明了我的选书要求、参考的出版社和译本,要求他们重新给一份书单。这一次,我的邮箱没有收到回信。我要的书进价太高,让他们没有利润。

我也心烦,为什么没有一个爱读书的书商出现在我的办公室?最后纠结了一段时间,我决定自己寻找靠谱的供货商,自己选书。

“个人英雄主义”

书选好后,有一次,我在仓库里抱着书来回跑,白衣服弄得发黄,我突然想起在我八九岁时的爸爸。那段时间爸爸回家时衣服总是脏兮兮的,妈妈想知道原因,就骑车偷偷跟着爸爸,发现爸爸在他表妹的废品收购站里挑书,因为不要钱。爸爸就坐在一堆书中间,一选就选好久。我觉得我走在仓库里的那种快乐,和爸爸那时候是一样的。

图书馆快开馆时,领导让我写篇文章宣传一下图书馆,我发表了《花了半年时间,我们在西安市中心建了一座不网红的图书馆》一文,阅读量达到6万。我兴奋地看着读者留言,很多读者说想来图书馆看看。

没想到文章惹了麻烦,有人说我瞎出风头,过于“个人英雄主义”,不该指出“馆配书”潜规则。

不过,到了晚上中央电视台记者就打来电话说,因为我选书的事情要找我做访谈。之后,区委组织部还建议我写一篇文章发表在内部刊物上。

过了几天,市文旅局印发文件表扬我馆先进建设经验,点名让我撰写典型案例汇报材料,在会议中宣讲。我站上会议发言席,看见了热切聆听的眼神。这场“个人英雄主义”的舆论风波总算是平息了。

与群众产生情感连接

我在政府挂职的时候,重读德国思想家汉娜·阿伦特的《艾希曼在耶路撒冷》,她提出了一个概念叫“平庸的恶”——一个人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如果只是无脑执行上级的命令,如果只是得过且过,没有加入任何自身对岗位、对这份工作的思考,没有想过去尝试做出一些变通,那么他可能在大家眼里只是一个平庸的人,好像没有犯什么错。但如果无数个这样平庸的人叠加在一起,就会酿成大祸。

我就想到了我的这个岗位。我在每一次写公文,或者布置任务,或者选择一些合作商的时候,都会想:在这一年时间里,我究竟是凑合一下把这份工作应付了,还是一定要用自己的标准去重新开展这份工作?

马克思讲过工作的意义,我忘了他的原话,他说,其实工作应该成为你与他人的一种连接,这种连接可以是情感上的,也可以是思想上的。如果你的工作能够与他人产生更多的连接,它就变得更加有意义。

那么我在做建造图书馆这份工作的时候,与周围的群众能不能产生一种情感的连接?我所选择的书能够与读者产生思想的连接吗?我会去想这些问题,于是,选书对我来说就不只是一个完成绩效的任务。

转身之后

我觉得我还是给那里带来了一些改变。碑林区图书馆成了经常被表扬的示范点。

但我不觉得把自己的工作或者喜欢的事情做好,是个多么高尚的事情。比如说我是一个面包师,我研发出来一个特别好吃的面包,你会觉得高尚吗?这只能说明我是一个优秀的面包师,而不是多么高尚的面包师。

挂职回来之后,我发现我自己有了一些变化:因为我在政府经常要跟不同的人去交谈,了解他们的诉求,回到学校我还保留着这样的习惯去和自己的学生交谈。

前段时间,我和一个农村来的理工科学生聊天。我问他上不上豆瓣、用不用B站时,惊讶地发现他居然不知道这些网站,然后我立刻就觉得我这种惊讶是有一点居高临下的。

这个学生让我想到了当时在碑林区工作时,我去问老百姓,你们知不知道附近开的图书馆,他们会很惊讶地问:图书馆是免费的吗?

所以我要时时刻刻提醒自己,不要陷入那种“何不食肉糜”的状态——知识分子很容易陷入对大众的自我想象中去。一个高高在上的老师对学生的想象就是,默认学生都是了解那些网站的。

前几天,我又以读者的身份走进了碑林区图书馆。当然,我没有再和工作人员、读者交流,我只是来借书的。我走在图书馆里,看见每一本书都是我精挑细选过的,感觉很幸福。

(摘自《人物》)

猜你喜欢
书商爸爸图书馆
图书馆
汉唐书商研究述评
书商的广告
我和爸爸
爸爸
飞跃图书馆
爸爸冷不冷
关于某些书商的坏话
可怜的爸爸
去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