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共享到共情:中华文物活化传播探究

2024-05-03 08:24薄乐飏常启云
新闻爱好者 2024年3期
关键词:短视频共情传播

薄乐飏 常启云

【摘要】全球化背景下,如何讲深、讲好、讲活文物历史故事成为一项重大议题。当历史与现代发生碰撞,新媒体平台传播文物文化,不仅助其实现了数字化的链接,更为互联网时代文物实现活化传播提供了契机。历史与创意交相辉映的短视频正在成为一种世界语言,在历史传承、文化传播、国际交流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通过对抖音平台中的文物热门短视频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归纳探究短视频时代文物文化传播的表征及叙事逻辑,为构建中华文物现代化传播体系提供思路。

【关键词】文物;传播;短视频;共情

一、引言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物和文化遗产工作,强调要“让更多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并就此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1]种类丰富的文物,凝聚着一代代中国人的辛勤劳动和智慧,是中华文明的物质载体,也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者。文物的活态化传播既可以以史为鉴启发后人,还能够传承发扬历史,重振文化自信。

作为新媒体时代的产物,短视频APP以全新的内容展演形式和立体化的传播机制为“互联网+文化传播”的模式注入能量。抖音平台在传播时长、扩散速度、社交黏性等方面的优势为文物文化传播提供了一个全新的阵地。抖音发布的《2023博物馆数据报告》显示,2022年抖音平台内与文博相关的视频播放总量达到513.4亿次,相关视频累计时长达24万小时,共有2013万抖音用户发布过与文博相关的视频。

基于此,本文将以抖音平台中“文物”话题下的100条热门短视频为研究样本,运用内容分析法及个案分析法,从传播主体、视频形式、内容主题等方面,展开基于抖音的文物活化传播研究,以期为传统历史文化利用新媒体平台讲好中国故事提供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一)样本选取

截至2023年9月1日,抖音平台中“文物”这一相关话题下的视频累计播放量已突破214.3亿。本文以抖音平台中“文物”这一相关话题下的热门短视频为研究对象,通过人工对视频逐一浏览并筛选,除去重复与无关内容,选取100条有效样本视频,并通过ROSTCM6软件對短视频样本进行人声提取,最终形成字数为26472字的文本文档。在对文档进行分词处理及词频统计后,提取生成95个高频词词云图如下。

(二)样本类目建构

短视频中所呈现的文物传播景观是由诸多要素组合构建而成,结合本文的研究内容与实际可操作性,笔者围绕短视频平台中文物类短视频在视频时长、传播主体、视频形式及内容主题上的表征进行分析,进而勾勒出短视频时代文物活化传播的叙事逻辑(见表1)。

就视频时长而言,相关短视频多集中在3分钟以内,其中30秒以内的占比28%,30秒—1分钟的视频占比26%,1—3分钟的视频占比24%,超过5分钟的仅占5%,这意味着观点密集、节奏紧凑的文物短视频更容易成为爆款,“短、平、快”的云端交互成为常态。在视频发布主体方面体现出PGC与UGC共同创作,通过短视频传播链条形成协作式生产关系。在视频形式方面,大致呈现为新闻类、纪录类、剧情类、动画类、图文类、口播类、vlog、剪辑合集类,其中,主流媒体发布的热门视频中,历史新闻类、纪录类以及“图文+背景音乐”类视频较受欢迎;自媒体发布的相关视频较为多元化,口播类、剧情类以及剪辑合集类爆款视频较多,图文打卡并配合热门背景音乐、自导自演、自拍自剪的vlog及口播类视频成为网络素人热衷拍摄的题材。

就视频主题而言,多聚焦于文物考古发现、科普文物历史背景、文物拟人化数字化展示、文博打卡分享、呼吁关注文物历史议题、历史的解读与评析等维度;创作者善于将历史色彩浓厚的文物转化为生动的符号,通过网感化的表达、音乐渲染情绪氛围、传统与新潮元素的融合再辅以即时性的互动讨论,建构出了极具抖音特色的文物传播景象。同时,点赞、评论、转发等社交属性让抖音平台内的文物传播更具生命力,最终形成雅俗共赏的视觉文化图谱。

三、短视频时代文物传播叙事的逻辑架构

通过对抖音平台中的文物类视频进行内容分析发现,其整体叙事逻辑主要围绕符号生产、唤醒记忆与激发情绪共鸣来展开。

(一)从记录到再生产,媒介活化文物符号

文物的历史文化内涵于大众而言是比较抽象的,短视频平台试图通过塑造特定符号来实现文物历史的还原与展演。举例来说,文物短视频中使用极具亲和力的“地方方言”来作为配音,不仅呼应了文物的“地理发源地”,更是带给受众鲜明的文化表征与深刻的记忆点。短视频平台以影像化形式传播文物相关内容,本身就对“无声”的文物进行了“有声化”传播,再发挥其社交互动属性给参与者以强烈的社会临场感,受众在参与活动、接收相关信息后实现了信息的二次生产与扩散,在此过程中赋予文物以其本体之外的意义与价值,实现了对文物符号的重塑。

同时,短视频充分发挥数字化、去中心化的优势,对传播的群体及符号意义进行了拓展,将具有历史意义的纪念空间从实体转向虚拟,以“离场”的视觉参与达成“具身参与”。借助一系列特效技术,将传统文化元素快速高效地融入现代场景中,实现符号的再生产,而后通过可视化的重新编码,减少了受众在进行历史认知时的晦涩难懂之感,使大众得以在趣味性的解码中提升参与意愿与文化认同感,文物历史也在这一过程中实现了“祛魅”。

此外,文物表情包近来也受到了不少年轻人的推崇,为文物赋予了新的话语表达方式,借助表情包使得文物成为符合当下社会语境的表意符号,从而提高其与现代社会的融洽度,并为其注入外在活力。不少网友欣赏文物后感慨“古人精神状态领先我几千年”,此时的文物俨然成为大众窥探历史的视窗,在贯通古今的长河中为人们提供了无限想象。加上“文物盲盒”“考古盲盒”,传统文物的神秘面纱、盲盒内容的未知与惊喜、“云体验”考古的刺激等种种“文物体验”时刻冲击着受众的感官。

(二)从符号到文化,媒介活化历史记忆

文物是一個个具象的符号,其所承载的文化意义需要大众参与了解并感知。文物的形态及其所蕴含的史料等价值通过巧妙的叙事手法“被编码”,受众在解读与互动中完成译码与解码,文物作为“文化符号”得以被诠释。例如,“央视纪录”联合抖音短视频,以国家一级文物为主题,选择100件“国宝”推出#如果国宝会说话#系列视频,“您有一条来自国宝的留言,请注意查收”,纪录型的呈现、代入化的角色设定,对话式的语气,创作者为每一件文物量身设定符合它的叙事语境,通过现代化的语言讲述着文物所属的时代内涵。

文物拟人化形象塑造也是文物类热门短视频中常见的叙事方式,《逃出大英博物馆》将文物碧玉薄胎玉壶拟人化,讲述了“她”在大英博物馆里苏醒后,出逃寻找自己故乡的故事。“大英博物馆”“文物”“出逃”等词语勾起了中国人深刻的历史记忆。

法国社会学家莫里斯·哈布瓦赫曾在《论集体记忆》中提出,“集体记忆”是一个社会建构的过程,通过对过去的记忆塑造使其获取现实意义,形成当下共同的价值体系。记忆不仅来自个人,而且更来自于集体。[2]集体记忆是构成国家认同的关键要素,当我们在谈到文物时,它凝结成了集体记忆的具体载体,相较于建构记忆,它更强调的是“不要失忆”。因此,可以说《逃出大英博物馆》是媒介激发并重建大众记忆的一次突破性尝试,将“过去”与“当下”乃至“未来”链接起来。短视频平台以“打造符号—吸引注意力—引发参与讨论—聚集相关群体”为叙事逻辑,媒介在聚集群体内部传播信息并引起群体成员之间的交互,符号的重叠在共享互动中不断被强化,最终孵化出群体内部“当下”的集体记忆,并借此唤醒被暂时“遗忘”了的历史与文化记忆。这也正说明了文物的传播不能局限于单一的物质符号,其蕴含的文化价值与历史背景才是更有待挖掘与传承的瑰宝,也更是媒介活化历史记忆的关键所在。

(三)从记忆到认同,媒介实现共情传播

柯林斯的互动仪式链理论指出:“相互关注和情感连带是互动仪式的核心机制,个体在互动过程中相互关注形成情感连带,从而唤起其他成员的情感认同或促进成员不断互动,最终形成共同体,个体又在共同体中不断获得身份认同感以及群体情感。”[3]在抖音文物类热门短视频文本的语义网络中,暗含情绪指向的相关词主要有“回家”“浪漫”“掠夺”“指责”“神奇”“珍贵”等。

短视频的情景叙述特征,是在媒体实践中自然而然产生的。[4]“情”指在叙述过程中与受众产生情感共鸣,“境”则是指其营造出的一种可以表达观点、传达情感的立体空间。高质量的视频驱动受众观看、点赞、评论甚至是参与分享,持续发酵后再引发与之相关话题的讨论,进而形成社会热点。最典型的莫过于音乐“千年泪”几乎成为文物类短视频中的“标配”背景音乐,“摇摇欲坠不止你的泪,还有今生的世界”“穿越千年的眼泪只有梦里看得见,我多想再见你哪怕一面”。这两句歌词与大众在观赏文物时的情感精准契合,成为抖音文物类视频中最常用的背景音乐之一。约书亚·梅洛维茨提出的“媒体—场景—行为的关系和相互作用原则”指出,媒体为大众营造出一个想象中的虚拟场域,从心理上引导大众投入情绪,进而提升大众的情感参与度。[5]在建构“故事”时,人物、情节等议程设置引发大众情绪的波动,沉浸式的传播环境更容易激起大众的共鸣与共情。在受众以个人身份发表对视频理解或分享视频体验时,有着共同理念或情感的个体会在抖音这个社交平台中聚合成“共情群体”。

文物既是一种文化的展示,也是一种对国家和民族情感的唤醒。[6]剧情化的演绎、情感化的诠释,与文物穿越千年的历史相呼应,让观众在了解文物本体的价值外,从人生哲学、家国情怀等视角感知到文物的魅力与重要性。文物符号在传递文化意义的过程中,对民族情怀的重振、民族凝聚力的提升起到了重要作用。

四、结语

通俗来讲,文物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所留下的具有一定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东西。从某种程度来说,文物是人类活动的信息载体,它被赋予了前人的生存智慧,积淀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蕴含着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是我国宝贵的历史文化财富。文物活态化传播的关键,是要讲好文物的故事。而要讲好文物的故事,必须构建完整、有效的文物故事传播体系,既要对文物背后的历史文化进行精准化深挖,做到见物、见人、见精神;[7]又要坚持“内容为王”,叙事要讲求策略与技巧,把握好传播主题与现代化的思想融合,通过传承并对文化内容进行再生产延续历史文化的生命力;同时还要拓宽传播渠道,延展文物传播的广度与范围。

抖音作为一种显要的社交平台,文物历史在此得以实现立体化的展示,多元化的传播主体围绕文物的内涵提取其历史符号展开创作,利用现代化技术加持,生产出符合现代语境的文物表达,为文物的活态化传播注入能量。同时,借用文物符号唤醒记忆与激发群体情绪共鸣,将一个个文物符号内化为文化集体记忆并由此引发大众的文化认同。通过以上叙事建构,文物文化在抖音传播中实现了物质载体与思想情感维度的双重传承,文物在抖音平台中的活态化传播闭环由此完成。

[本文为国家社科规划项目“互联网群体传播对节日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影响研究”(编号18BXW094)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翟佳琪.“让更多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学习习近平关于文物和文化遗产工作的重要论述[J].党的文献,2023(3):35-42.

[2]屈健,刘艳卿.历史的声音:口述史方法与20世纪中国美术研究[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21(1):106-109.

[3]兰德尔·柯林斯.互动仪式链[M].林聚任,王鹏,宋丽君,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15-17.

[4]王长潇,孙玉珠.技术与文化的张力:创意短视频跨文化共情传播[J].当代传播,2021(1):27-31.

[5]约书亚·梅洛维茨.消失的地域:电子媒介对社会行为的影响[M].肖志军,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34-36.

[6]蔡莹莹,谢兵.影像视域下文博短视频符号呈现与意义表达:以《国宝很有戏》为例[J].新闻论坛,2022,36(01):69-71.

[7]陆建松.如何讲好中国文物的故事:论中国文物故事传播体系建设[J].东南文化,2018(6):117-122.

作者简介:薄乐飏,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生(郑州 450001);常启云,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郑州 450001)。

编校:张如铁

猜你喜欢
短视频共情传播
发现高潜人才:共情与谦卑
共识 共进 共情 共学:让“沟通之花”绽放
县域教师培训管理中如何实现共情
幼儿共情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符号学视角分析恶搞短视频
移动社交时代短视频的传播及营销模式探析
浅论吕剧艺术的传承与传播
当代传播视野下的昆曲现象
用户自制短视频的受众研究
当前纸媒微信公众号运营的突出问题与策略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