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技能人才振兴助推乡村振兴

2024-05-03 13:32赖荣刘云韩琪
关键词:人才流动技能人才城乡融合

赖荣 刘云 韩琪

摘 要:技能人才是推动乡村振兴的关键参与者、实践者和引领者,而从人才结构和人才发展环境两个维度分析四川省的技能人才现状,发现当前乡村劳动力供给仍无法满足乡村振兴的需求,技能人才政策制度有待完善,技能成才环境氛围不够浓厚,技能人才区域分布不平衡等问题较为突出。因此,四川省应为构建新发展格局和推动乡村振兴提供有效政策,如贯彻人口发展新理念,促进技能人才振兴与乡村振兴的协调统一,构建人才工作新格局全周期,厚植技能人才振兴沃土,构建职业教育发展新体系,全要素加强技能人才培育供给,拓展才能施展新场景,全链条推动技能人才融合发展,持续优化技能成才新环境,全方位强化技能人才服务保障等。

关键词: 乡村振兴;技能人才;城乡融合;产业升级;职业教育;人才流动

作者简介: 赖荣,四川省人民政府参事,主要从事财政经济、党建党务、人才人事和公共管理等研究,E-mail:1207344837@qq.com;刘云,四川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职业能力建设处副处长,主要从事技能人才相关领域研究,E-mail:13977184@qq.com;韓琪,四川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人才人事相关领域研究,E-mail:84012377@qq.com。

引用格式: 赖荣, 刘云, 韩琪.以技能人才振兴助推乡村振兴——四川省职业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实践探索[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2):67-81.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推进乡村人才振兴,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党的二十大报告要求,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1]。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对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有效衔接脱贫攻坚战略,以及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都有重要意义。技能人才作为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乡村振兴的核心力量,并在其中扮演着参与者、实践者和推动者等重要角色。

近年来,学者对技能人才振兴助推乡村振兴的研究逐渐深入。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探讨了技能人才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和价值,为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了有益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首先,技能人才在乡村振兴中具有重要作用。技能人才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因素,具有推动乡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促进乡村社区和谐稳定等多重作用。技能人才可以通过创新农业技术提高农产品质量和附加值,推动乡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从而带动乡村经济发展;技能人才通过培训农民、传授实用技能,帮助农民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居民生活水平;技能人才还可以发挥专业优势,参与乡村社会治理,促进乡村社会和谐稳定[2]。其次,技能人才培养对乡村振兴提供支撑作用。要从政策、制度、资金等多方面对高技能人才培养给予支持。例如,政府要不断深入研究新形势下技能人才培养的所需所缺,制定针对性的优惠政策,鼓励更多社会资源参与技能人才培养;加大对农村职业教育的投入,提高农村职业教育质量。当然,技能人才激励工作也很重要,有效的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可以激发技能人才的创新精神和工作热情,为乡村振兴贡献更多力量[2~4]。再次,技能人才流动对乡村振兴产生显著影响。技能人才流动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动力,一方面,技能人才流动有助于优化乡村人才结构,提高乡村整体人才素质;另一方面,技能人才流动可以促进乡村与城市之间的资源互动和信息交流,推动乡村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因此,要创造有利于技能人才流动的环境,如完善城乡户籍制度、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等[5]。最后,要找准技能人才振兴助推乡村振兴的突破口和着力点。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技能人才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将更加凸显。未来,我国应加大对农村职业教育和培训的投入,完善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同时,要创新技能人才引进和激励机制,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投身乡村振兴事业。

综上所述,国内学者对技能人才振兴助推乡村振兴的研究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然而,当前研究仍存在一定的不足,如对技能人才振兴与乡村振兴关系、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技能人才流动机制的优化等方面的研究尚待深化。未来,有必要进一步加强这些方面的研究,为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更有力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本文拟在专家学者的研究基础上,探讨技能人才振兴与乡村振兴的逻辑关系,全面梳理技能人才振兴对乡村振兴的助力机制;同时,结合四川省技能人才发展现状和问题分析,提出技能人才振兴赋能乡村振兴的具体对策建议。

一、技能人才振兴与乡村振兴的逻辑关系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人。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振兴战略与人才振兴辩证关系的重要论述,深刻认识和把握好两个振兴之间内在的多重逻辑关系。

(一)政治逻辑:技能人才振兴必须融入乡村振兴

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是做好人才工作基本的价值取向,包括技能人才在内的各类人才服从服务于国家重大战略,主动担当作为是政治责任。乡村振兴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国家重大战略,技能人才融入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是政治要求、必然选择。

近年来,系列顶层文件也做出明确指引,着力强化技能人才培育培养,在乡村振兴的伟大战略中彰显力量。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提出要坚持把乡村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大力培养本土人才,引导城市人才下乡,推动专业人才服务乡村,吸引各类人才在乡村振兴中建功立业,健全乡村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强化人才振兴保障措施,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有力人才支撑[6]。文件提出到2025年,乡村振兴各领域人才规模不断壮大、素质稳步提升、结构持续优化。技能人才与各领域人才概念存在包含关系,因此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也是对技能人才振兴的政治要求。2022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提出技能人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力量。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乡村工匠培育计划,挖掘、保护和传承民间传统技艺,打造一批“工匠园区”。要实施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地区职业技能提升工程,加大东西部协作和对口帮扶力度[7]。

(二)经济逻辑:技能人才振兴有利于加速乡村振兴

人才作为第一资源,是创新活动中最为活跃、最为积极的因素,已经取代地理位置、自然资源、资本财富等,成为国际竞争至关重要的变量。技能人才作为乡村振兴的要素之一,是推动乡村技术创新和实现乡村提速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是乡村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因素。可综合考虑区域产业结构、区位优势和人才资源等因素,精准对接乡村产业,以技能型人才及其技术技能为载体,全面参与当地产业发展的各个阶段,有助于加速推动乡村振兴产业的全链化和一体化发展。此外,根据各地区的地理优势和资源条件,强化统筹规划,通过大规模推进职业技能培训等方式加强人才培育,可以重新塑造当地的生产力空间布局,增强各类资源的流动性,促进乡村经济的协调发展[8]。

由此可见,通过发挥技能人才巨大的经济价值,可有效推动乡村振兴相关产业发展,有利于优化区域产业结构、夯实乡村振兴基础。

(三)实践逻辑:技能人才振兴引领支持乡村振兴

“空心化”和“结构性就业矛盾”在乡村比较突出,农村劳动力在城乡建设早期背井离乡的经历、融入城市的梦想和努力,带动新生代农民工生产生活方式的重构,逐步形成了“乡土逃离”趋势,呈现出较为紧张的人地关系。应培养具有文化素养、技术熟稔和经营能力的优秀人才,将传统的人力资源升华为人力资本,以缓解“人地”关系的紧张局面。

乡村振兴需要大量的技术技能人力资源支撑,教育与人才振兴工作是相互嵌入、互为支撑的关系,两者之间的内在逻辑和有机联系密不可分。教育可以引导更多优秀人才投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特别是引导那些进入城镇的优秀农民工返乡回乡、创新创业、建设家乡,是遏制农村人才、项目、资金外流的有效途径。通过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能够快速为乡村大规模输送技术技能人才。构建现代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体系,加快健全完善劳动者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已成为稳就业、保就业和助推乡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

(四)发展逻辑:技能人才振兴促进城乡共同富裕

发展为了人民,乡村振兴也必然要以人民为中心,为广大农民群众谋福祉。十九大报告强调,我們党始终坚定不移地致力于引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必须将人民利益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使改革发展的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不断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迈进[9]。技能人才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通过参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乡村振兴,平等地享有劳动致富的机会,平等地享有改革发展的成果。在这一过程中,不断缩小城乡差距,缓解二元结构社会矛盾,不断提高人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进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在全国范围内,城乡发展的不平衡和农村发展的不足仍然是社会主要矛盾的突出表现。四川省作为农业大省,其城镇化水平显著低于全国平均值,农村“空心化”和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为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加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四川必须有效解决人才瓶颈问题[10]。近年来,四川省在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技能四川”建设加速推进。因此,选择四川作为典型案例,研究如何通过振兴技能人才来助推乡村振兴,具有显著性、实践性和可推广性。

二、四川省技能人才现状及问题分析

(一)技能人才现状

1.人才结构

作为农业大省、人口大省、人力资源大省,近年来四川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技能人才工作和来川视察重要指示精神,将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纳入人才战略部署,大力实施“技能四川”行动,加快培育“天府工匠”、锻造“技能川军”。截至2023年10月底,全省技能人才总量1091万人,高技能人才235万人,比“十三五”末分别增加79万人、24万人,分别增长7.8%、11.4%,规模持续扩大,结构不断优化,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在四川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强大的人才支持(见图1)。

从年龄结构看:全省技能人才中,16~35岁年龄段的约4615万人,占比42.3%;36~45岁年龄段的约213.6万人,占比19.6%;45岁以上年龄段的约415.8万人,占比38.1%;45岁以下青壮年占比约为61.9%,年龄结构相对合理,后续发展潜力相对坚实(见图2)。

从技能结构看:初级工约3208万人,占比29.4%;中级工约535.1万人,占比49.0%;高级工约209.7万人,占比19.2%;技师约22.4万人,占比2.1%;高级技师约3.1万人,占比0.28%;初、中级工占比约78.4%,高级工及以上占比仅约为21.6%,当前我省技能人才以初、中级为主,高技能人才不足的问题仍较突出(见图3)。

2.人才发展环境

四川省积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关于乡村振兴的重大战略部署,将乡村振兴与技能人才队伍建设视为重大政治责任和重点工作。为此,四川省委、省政府相继颁布了一系列政策文件。2021年,四川省乡村振兴局、四川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等五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切实加强就业帮扶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振兴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了精准实施技能提升策略,支持脱贫地区和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建设培训基地和技工院校。同时,继续推进“雨露计划”,按规定提供补助,加大脱贫人口职业技能培训力度。2023年,四川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印发了《“技能四川行动”实施方案》,在“技能提升”工程章节中明确提出开展乡村振兴专项行动,实施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地区职业技能提升工程,目标是培养1万名高技能人才和乡村工匠。这些举措为技能人才振兴和乡村振兴的有机融合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

2017年,四川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培养高素质产业大军的意见》,明确将高技能人才纳入党委联系专家范畴,落实定点联系、走访慰问等制度,推荐或组织参加疗休养活动。2021年,四川省人社厅、省政府征兵办、省国资委联合出台技工院校毕业生学历认同新政,高级工班、预备技师班毕业生在单位事业单位公招、“三支一扶”志愿者招募、参军入伍、国企职称评审时,分别按照大专、本科学历享受相关待遇,全省符合条件的6037名毕业生被纳入2022年事业单位公招报考范围。2021年省人社厅印发实施方案,进一步打通高技能人才与专业技术人才职业发展通道,截至目前,全省技术技能人才参加贯通评审(评价)超3000人。加强《技能人才薪酬分配指引》宣传培训和指导服务,进一步完善工资结构设计,建立健全技能人才津补贴制度。积极开展高技能人才评选表彰活动,全省累计近千人先后获得省部级以上表彰。

(二)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1.乡村劳动力状况难以支撑乡村振兴

新世纪以来,四川乡村劳动年龄人口加速下降,2020年全省乡村劳动年龄人口仅22272万人,占比379%,比2010年减少1077万人,占比降低173个百分点;更比2000年减少18396万人,占比降低31个百分点。2000年至2020年,前十年年均降低21%,后十年年均降低39%,年均降速增快(见表1)。

由于城镇化进程不断加速,许多素质较高、能力较强的年轻劳动力选择进城务工,导致农村人才流失严重。农村劳动力已进入结构失衡的阶段,老龄化严重、技能单一、文化程度较低,无法满足乡村振兴的需要。与此同时,外出务工农民工技能水平总体不高,取得职业资格(技能等级)证书和专项职业能力证书的农民工比例较低,其技能水平和与城市发展相关的高端制造业、新型建筑业、现代服务业、电子商务等行业需求不相匹配。

2.技能人才政策制度不优

(1)技能人才工作明显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一些地方依然习惯于依靠低廉的土地、税收和劳动力推动经济增长,没有认识到科技、管理、技能才是推动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规划上缺少技能人才培养内容,实施中缺乏技能人才培养环节,考核上缺失技能人才培养指标,导致技能人才工作政策措施难以落实。目前,四川省有技工院校101所,但校均规模相对较小,在校生仅16万,而安徽省拥有技工院校90所,在校生超20万,可以看出四川的技能人才培养储备能力相对不足。

(2)政府对技能人才工作投入不足。我省目前尚无专门的技能人才工作经费,每年用于技能人才的支出主要源于就业创业补助资金,且占比偏低,导致培养工作比较落后。而安徽等省财政预算设有“技工强省”专项经费,且逐年稳步增长,以保障技能人才工作开展。省内欠发达地区,例如甘孜、阿坝、巴中甚至没有开设技工院校。而大部分技工院校规模小、条件差,运行出现困难,不足以提供高质量的技能培训为产业发展服务。

(3)技能人才工作政策体系尚待进一步完善。相较于专业技术人才和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等其他类别人才政策,技能人才工作政策体系呈现出不平衡和不充分的特点。在教育支持政策方面,普通教育政策相较于职业教育政策更具优势,而“普职分流”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则表现为“先普后职”,这导致中职院校招收的学生大多为普通教育“掐尖”后的“漏网之鱼”,使得生源质量难以得到保障。其次,在表彰激励政策方面,专门针对技能人才的表彰激励仅限于部门层面,尚未上升到党委政府层面。

3.技能成才环境氛围不浓

(1)社会对技能人才的尊崇度不高。“学而优则仕”等观念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扭转,社会对技能人才、产业工人仍存在偏见,认为其工作环境恶劣、收入微薄、地位低下;对入读职业院校学技术,大多认为是升学无望后无奈的“兜底”选择,技能成才对青年劳动者和学生的吸引力弱。2021年3月,《教育家》杂志联合相关教科院开展问卷调查,收到来自31个省(区、市)的10万余份有效问卷,调查显示,对就读职业院校选择完全能接受的只有2712%,中职学生、高职学生选择希望继续升入高校学习的分别占6780%和6733%。可以看出,职业院校不是学生的最优选择,也不是最终选择。

(2)技能人才待遇仍然偏低。企业招聘人才重学历、轻技能的现象比较普遍;党委政府评选表彰基于技能人才的项目和名额偏少;当前技能要素在工资分配中占比偏低,同一企业的技能人才相比同层次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收入差距明显,使得很多劳动者不愿意学技能、不想当技术工人。如图4所示,近三年职业技能岗位的平均工资价位虽然逐年上涨,但仍然明显低于管理岗和专业技术岗。

(3)技能成才空间有限。目前,我国已在工程、农业、工艺美术、文物博物(群众文化)、实验技术、艺术、体育、技工院校教师等系列职称评审中,成功实现了高技能人才与专业技术人才的有机融合与协同发展。然而,在大部分职业领域,尤其是新兴技能人才与专业技术人才之间,构建“立交桥”式的协同发展机制仍待加强[11]。与此同时,在以学历为基本条件的人才选拔模式下,技能人才转变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难度相对较大,在公务员等国家考试中,技能人才的选择也非常受限,总之,技能人才发展空间比较狭窄,难以在不同人才队伍之间流动转换。

4.技能人才区域分布不平衡

当前,全省技能人才的分布极不平衡。成都平原经济区为技能人才提供了优越的发展机会、薪酬待遇和福利条件,导致了明显的人才虹吸现象。同时,大量新兴劳动力选择在城市从事如外卖配送和网约车服务等技能要求较低的职业,而不是返回乡村。在经济欠发达地区,留住高素质技能人才非常困难,乡村振兴面临着严峻的技能人才缺口和突出的招工、用工难题,这已成为限制乡村发展的一个重要瓶颈。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包括:首先,从农村出来的技能人才多数已经在城市建立了稳定的生活,对他们来说,参与新农村建设的意愿不强;其次,乡村本就缺少技能人才,尤其是那些能适应当前产业和技术需求的技能人才更是稀缺,这使得乡村发展缺乏动力;最后,技能人才的培养速度远跟不上市场的需求,加之乡村对人才的吸引力不足,导致服务乡村发展的技能人才十分匮乏。技能人才在地区间、城乡间的分布不均,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乡村振兴战略的高质量实施。

三、对策建议

我国当前人口发展呈现出少子化、老龄化和区域人口增减分化的趋势性特征。我们要全面认识、正确看待我国人口发展新形势,全面分析城乡劳动年龄人口结构变化、区域分布失衡等带来的综合效应,认识、适应、引领人口发展新常态,围绕两个振兴协调统一深入研究、主动作为。本文选取四川作深入研究,追踪技能人才建设助力乡村振兴的成效和难点,并以此提出具体有效的對策建议,期望可以为国家或者其他地方提供决策参考。

(一)贯彻人口发展新理念,促进两个振兴协调统一

在2023年5月5日召开的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论断和工作要求[12]。这是党中央着眼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布局,针对我国人口发展的新态势,对人口工作作出的重大决策。我们应深入学习和领会,紧密结合实际情况,将加强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培育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以及以技能人才振兴助力乡村振兴,作为时代赋予我们的重大课题和紧迫任务。我们要认真抓好贯彻落实,切实增强推动两个振兴协调发展的高度自觉[13]。

1.深刻认识和把握技能人才振兴的重大意义

(1)技能人才是我国制造业和创造业的关键支柱。我国政府一直以来都高度重视技能人才队伍的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此事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完善技能人才的培養、使用、评价和激励机制,积极发展技工教育,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以快速培养大量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为新时代的技能人才工作提供了根本指导[14]。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人才强国战略的深入实施具有重要意义。报告强调,人才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和战略性支撑,对国家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此外,报告首次将大国工匠和高技能人才提升为国家战略人才层次,并提出加快构建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发展目标。

(2)技能人才的振兴有力地推动了经济发展。一方面,他们作为产业升级和转型的关键力量,能够运用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和创新思路。另一方面,他们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部分,能够通过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提升企业的生产效率和质量,降低成本,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此外,他们还能为企业带来新的业务和市场机会,推动企业的持续发展。

(3)技能人才的振兴也持续推动了社会进步。他们作为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力量,能够为社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和创新思路。同时,他们还能为社会公益事业提供支持和服务。另一方面,他们又是提高就业质量的重要因素,通过提高自身的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他们能够获得更好的就业机会和薪酬待遇。同时,他们还能为社会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和机会,提高社会的就业质量。

(4)技能人才的振兴有助于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其中,人口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面就是提高人口的整体素质。加强技能人才培养与运用,提升人力资源整体竞争力,是推动人口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实践。这不仅有助于广大乡村劳动者通过掌握技能实现社会流动,激发他们的内生动力,从而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还能提高全要素生产率。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可以促进人力资源素质的提升,实现乡村振兴与农业经济发展的协调统一,为我国农业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2.正确把握和处理好技能人才振兴的几个关系

(1)要把握好数量和质量的关系。在人才战略中,我们应坚持数量与质量的辩证统一。一方面,我们需大力拓展技能人才队伍,另一方面,更要强调人才质量的提升,以实现人力资本红利的最大化。此外,我们还需把握好总量与结构之间的平衡。总量与结构相互制约,互为表里。总量反映结构的综合效益,而结构则揭示了总量的内在规律。我们要积极应对人口和劳动力结构变化,保持发展的动力和活力,与乡村振兴发展阶段相适应。

(2)要把握好供给和需求的关系。供给与需求相互依存,互为条件。在当前背景下,加强技能人才开发与利用成为增加劳动力有效供给的重要途径。为实现乡村振兴,我们需兼顾供需两侧,以需求为导向,提升劳动者能力素质。通过加快培养大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有望从根本上解决人力资源供需错位问题。

(3)要把握好流动和分布的关系。从人口流动的视角来看,我国城乡和区域间的人口及劳动力流动愈发活跃。流动代表着发展的效率和市场的活力,而分布则象征着发展的协调和市场的均衡。这两者之间的关系体现了活力与秩序的有机结合。我们应着力推动产业、劳动力以及公共服务随功能、随产业、随人流动,从而促进城乡、区域间人力资源的畅通有序流动。同时,要适应我国制造业配置格局、空间布局以及乡村振兴等国家发展战略,外出务工与本地就业统筹兼顾,实现人力资源的合理分布。

(二)构建人才工作新格局,全周期厚植技能人才振兴沃土

1.因势利导“谋”人才

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速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确保愿意留在乡村、建设家乡的人安心投身,提升愿意上山下乡、回馈乡村的人的信心,激发各类人才在农村广阔舞台上充分发挥、展示才华、施展才能,构建一支强大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促使乡村人才、土地、资金、产业形成良性循环”的指示精神,各地区需遵循“实际出发、长短结合、内外融合、专兼并用”的原则,根据本地乡村振兴和技能人才需求,全面规划从培养、引进、使用到留住的急需紧缺技能人才工作计划。同时,将推动此计划纳入党委人才工作总体布局,强化顶层设计和组织领导。

2.优化政策“聚”人才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激发各类人才活力,特别需要种养殖能手、农产品加工能手、乡村经纪人、农技人员、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和电商等农村实用人才。我们应紧扣乡村振兴战略和技能人才发展规律,积极统筹整合省市县三级各类政策、项目、资金在乡村振兴和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上的支持投入,进一步健全乡村技能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激励制度,形成政策合力。当前,尤其应重视返乡回乡创业,返乡农民工来自农村,熟悉本地农村地理环境等各种实际情况,积累了一定的技术技能经验和资金,是助力乡村振兴发展的可依托的人才和重要骨干力量。

3.因地制宜“育”人才

坚持以乡村产业发展、市场需求和劳动者意愿为导向,加强培训供需对接,推进培训方式变革,广泛开展以种养殖技术、农副业加工、乡村旅游、直播带货等为主要内容,以订单、定岗、定向培训为主要方式的乡村实用技术技能培训,着力提升培训针对性和实效性,大力培育本地区乡村振兴急需紧缺实用人才。

4.统筹兼顾“用”人才

为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我们应着力构建和完善县域专业人才的统筹运用机制,提高农村专业人才的服务保障能力。首先,要简政放权,确保基层用人主体的自主权得到落实,并优化人才管理职能部门。其次,进一步推进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的人才支持计划,持续开展“三支一扶”、特岗教师等人才项目,同时组织实施高校毕业生基层成长计划,以充实乡村振兴的人才储备。此外,我们应鼓励地方高校和职业院校充分利用教育培训资源,灵活设置专业(方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乡村振兴提供专业化人才支持。同时,加大对农业职业经理人、经纪人、乡村工匠、文化能人、非遗传承人等人才的培养力度,以助力乡村振兴多元人才的成长。

(三)构建职业教育发展新体系,全要素加强技能人才培育供給

1.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全面构建职业农民制度,优化相关政策体系。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项目,鼓励新型职业农民利用弹性学制模式,参与中高等农业职业教育。创新培训模式,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技术协会、龙头企业等主体承担培训工作。引导符合条件的新型职业农民参与城镇职工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制度。积极推行各地开展职业农民职称评定试点。

2.完善培训体系

始终坚持将培养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作为人力资源开发利用的核心要求,积极构建完善终身职业技能培训体系。紧贴乡村振兴重大战略和健全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要求,针对乡村新成长劳动力和返乡回乡致富带头人等不同群体特点以及就业创业培训意愿,分类分级开展就业技能和实用技术培训、创业培训、技能提升培训,推动培训与劳动者和乡村产业发展需求精准匹配。

3.创新培训模式

针对乡村劳动力文化素质偏弱、需兼顾务农等实际,大力推行项目制培训模式,实现劳动者根据时间和意愿自主“点单”、政府根据需求和供给“配餐”,深化供需匹配、产训融合。同时,还可组织开展“送培训下乡”等活动,在家门口和田间地头开展实用技术技能培训,着力提高培训质效。

4.拓展培训载体

聚焦乡村基层培育能力薄弱的短板,遴选一批优质院校机构,采取“一帮一”对口支援帮扶的形式,帮助受援地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开展技术技能培训。支持具备条件的地区整合园区、企业、院校等资源,建设乡村振兴高技能人才培育基地,打造特色技能小镇,不断提升培训基础能力。

5.数字化培训赋能

数字经济是高质量发展的加速器和动力源泉,数字生产力是当代先进生产的集中体现,同时也是创新的核心。在实现高质量乡村振兴的过程中,我们务必大力推动农业农村的数字化进程,并将数字化改革视为人力资源开发利用的关键驱动。积极投身数字乡村建设,推动智慧农业发展,实现信息技术与农机农艺的深度融合与应用。借助数字技术优化乡村公共服务,推动“互联网+政务服务”向乡村全面覆盖。立足解决实际问题,拓展农业农村大数据的应用场景。加强对农民的数字素养和技能培训,提高数字生产力,助力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运用数字技术助力劳动力市场,实现人力资源供需精准匹配,进而提高人力资源开发利用的效率。

(四)拓展才能施展新场景,全链条推动技能人才融合发展

1.推动“人才+乡村”融合

聚焦乡村振兴人才紧缺实际,聘请不同领域专家学者组建乡村振兴专家智库,常态化开展专家服务下基层等活动,精细遴选培育一批懂乡村、善实干、留得住的“土专家”“田秀才”,并依托他们广泛开展传帮带,示范带动乡村技术技能人才队伍素质整体提升。

2.推动“人才+项目”融合

鼓励省外优秀乡村振兴人才团队带项目来川孵化创业,支持本土乡村振兴人才和符合条件的单位积极参与乡村振兴重大项目建设,促进人才项目落地四川、成果就地转化,吸引更多青年人才、高层次人才来川就业创业,在乡村振兴领域开辟新赛道、展现新作为。

3.推动“人才+创新”融合

强化创新共同体意识,重点围绕四川乡村振兴资源禀赋,做实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创新体系,支持普通高校、职业院校(含技工院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共建乡村振兴技术技能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借助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和专家智力,积极推进相关项目、产品研发,打造一批具有四川特色和辨识度的乡村振兴技术技能品牌。

(五)持续优化技能成才新环境,全方位强化技能人才服务保障

1.健全技能评价体系

紧密结合四川农业产业特色和农村实用人才队伍的实际需求,突破传统的人才评价框架,持续完善以职业资格评价、职业技能等级认定以及专项职业能力考核等为核心内容的技能人才评价体系。积极参与制定乡村振兴相关新职业(工种)的技能标准,鼓励各地和各行业组织根据地域和行业特性开发专项职业能力考核规范,构建和完善具有四川特色的乡村振兴职业技能分类分级评价体系。

2.加大激励保障力度

致力于构建以技能价值为核心导向的技能人才薪酬分配制度,全面实施“新八级工”制度,确保高技能人才与专业技术人才的融合发展,拓展技术技能人才的成长空间。在人才项目申报和平台项目建设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以提升乡村振兴领域的技能人才待遇。

3.营造技能成才生态

尊重技能人才的专业背景、实践经验和思路想法,结合实际合理大胆使用,主动搭台子、铺路子,引导激励他们在乡村一线解题、为发展破题。选树宣传一批乡村振兴技能领军人才、致富带头人等,在本地就医、旅游、子女入学等方面开辟“绿色通道”,让扎根一线、服务乡村振兴的技术技能人才不断增强获得感、荣誉感,激励更多青年走技能成才、服务乡村之路。

在新发展格局之下,面对“乡村振兴”的历史使命和“城乡融合”的发展规划,我们要深入理解和把握技能人才振兴与乡村振兴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立足于四川的地域特色和人才现状,找准制约人才振兴的关键问题。积极总结实践经验,多角度为技能人才建设提供参考和借鉴,进一步推动技能社会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22-10-26(001).

[2]李媛媛.乡村振兴助推共同富裕的逻辑机理、现实挑战与优化路径[J].乡村论丛,2023,(6):3-11.

[3]祁占勇,吴仕韬.职业教育强国建设:内涵要义、多重逻辑与推进路径[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12.

[4]郑康.职业教育赋能乡村振兴的供需逻辑、助力方向与实践路径[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3,36(24):75-76+79.

[5]林克松,席小灵.职业教育强国建设的公平之维:理论意蕴与实践路向[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10.

[6]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8-02-05(001).

[7]加强新时代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N].人民日报,2022-10-08(001).

[8]付尚波,吴杰,夏芳.职业技能培训助力乡村振兴的价值机理、现实困境与优化对策——以四川省为例[J].教育科学论坛,2023,(27):7-14.

[9]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J].兵团工运,2017,(10):8-21.

[10]中共四川省委关于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 以县域为重要切入点扎实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决定[N].四川日报,2023-12-12(001).

[11]人社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与专业技术人才职业发展贯通的实施意见[J].中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2021,(2):6.

[12]习近平主持召开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 强调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 李强蔡奇丁薛祥出席[J].旗帜,2023,(5):7-8.

[13]王晓萍.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利用助力中国式现代化[J].中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2023,(11):7-8.

[14]刘康.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技能人才的重要指示 推动技能人才工作大发展——2019年职业培训鉴定与技工教育工作回顾[J].中国培训,2019,(12):1.

A Study on Boosting Rural Revitalization with the Revitalization of Skilled Talents: Practical Exploration of Vocational Skill Talent Team Construction in Sichuan Province

LAI Rong, LIU Yun, HAN Qi

Abstract: Skilled personnel play a vital role in promoting rural revitalization as key participants, practitioners, and leaders. An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skilled personnel in Sichuan Province across dimensions such as talent structure and talent development environment reveals that the existing supply of rural labor force is inadequate to meet the demands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It is evident that policies and systems for skilled personnel require refinement, and there is a need to create a more conducive environment for skill development. The distribution of skilled personnel across regions is also imbalanced, with a more pronounced regional disparity. Therefore, effective policies need to be introduced in Sichuan Province to support the establishment of a new development pattern and foster rural revitalization. This includes implementing a new concept of population development to harmonize the revitalization of skilled personnel with rural revitalization, establishing a new talent work paradigm, ensuring comprehensive training of skilled personnel to enrich the talent pool, constructing a new vocational education system, and enhancing the supply of skilled personnel across all aspects. Furthermore, it is essential to create new opportunities for talent development to facilitate the integration of skilled personnel across the entire chain of development. Continuous optimization of the environment for skill development and comprehensive service support for skilled talents are imperative in this endeavor.

Key words: rural revitalization; skilled talents; urban-rural integration; industrial upgrading; vocational education; talent flow

(責任编辑:叶光雄)

猜你喜欢
人才流动技能人才城乡融合
乡村振兴:从衰落走向复兴的战略选择
从分工理论出发解读马克思主义城乡观及其现代应用
城乡融合视野下的农村经营体制创新
大赛引领下的职业院校技能人才职业素质提升策略研究
关于钻井一线技能人才培养的思考
浅析新形势下如何破解企业技能人才“断层”难题
教员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分析及建议
广西工业和信息化企业技能人才调查研究
进入“体制内”的政策壁垒有哪些
本土会计师事务所人才流动问题及对策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