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背景下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实践探析

2024-05-02 09:37张腾飞康会娟
电脑知识与技术 2024年5期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课程产教融合教学改革

张腾飞 康会娟

摘要: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计算机基础技能已经成为当今社会职场必备的通行证。在产教融合的背景下,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文章通过对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现状进行分析,以平顶山学院为例,提出了产教融合背景下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实践的具体措施,通过全面深化校企协同育人、计算思维与育人有机结合、改革创新教学内容及方式等方法,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技能和应用能力,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产教融合;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24)05-0175-03

0 引言

产教融合是指产业与教育深度结合,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企业和院校共同作为产教融合的主体,产业为教育的发展提供资金、场地等方面的帮扶,教育为产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将产业需求与教育供给相结合,培养出具有实际应用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共同促进各自效益的最大化。

在产教融合的背景下,平顶山学院把产业学院建设作为深化产教融合的重要突破口,先后与平顶山市人民政府、中国平煤神马集团、平高集团、中原鲲鹏生态创新中心等单位合作共建河南省重点建设现代产业学院尼龙新材料学院、全国首家鲲鹏产业学院、智能电力装备学院、陶瓷学院、大河传媒学院等多个成效明显的产业学院。经过多年探索与实践,形成了“政产学研协同 教学做创融通”的产业学院建设模式。计算机基础课程作为全体学生的必修课程,如何适应新的形势的需求,利用学校现有产教融合平台,不断改革创新,增强培养学生计算思维和计算机操作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1 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目前,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1.1 校企双方培养与需求不对称

经济效益是企业第一目标,成本与收益是影响企业参与高校教育的决定性变量,所以企业所需要的人才具有很强的针对性,而学校的根本目标是培养整个社会发展需求的技术技能人才。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容易落后于最新的社会需求,人才培养与需求的不对称容易导致在产教融合过程中降低企业参与产教融合的积极性和企业对人才的认可度[1]。

1.2 忽视德育培养

计算机基础课程中如果立德树人教育不足,可能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对道德问题的思考。例如,在处理个人信息时,学生可能没有意识到保护隐私的重要性,或者在编写代码时可能没有考虑对他人造成的影响。这种状况可能会使学生产生不负责任的态度,甚至可能在将来的工作中造成不良影响。另外,忽视德育培养,可能使学生缺乏对社会问题的认识,例如,学生可能无法全面理解信息技术对隐私权、信息安全、社会公平等问题的深刻影响。因此,忽视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德育元素,不仅限制了学生的知识视野,还可能影响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1.3 忽视和非计算机专业的有效融合

在很多高校中,无论是计算机专业还是非计算机专業,计算机基础课程用的都是同一本教材,教学内容往往是一致的。但是,对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而言,他们需要更深入地理解计算机基础知识,包括计算机的操作系统、编程语言等。而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他们需要了解如何使用计算机解决他们专业领域的问题,这就可能需要多学习如何处理数据、如何使用软件等。

1.4 教学评价不全面

目前,很多高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评价方式相对比较单一,主要以学生考试成绩为主,这种评价方式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因为计算机基础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单一的评价方式只注重对理论知识的考查,而忽略了对实践能力的评价。此外,学生的学习过程是计算机基础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实际教学中,往往只重视最终的学习效果,而忽略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

1.5 教学内容安排不合理

一方面,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内容与实际应用结合不紧密,学生缺乏实际操作的机会,学生感觉课程内容抽象难懂,课堂气氛不活跃,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另一方面,部分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上机课效果不理想,大部分理论课和上机课都是分开上,上机作业检测力度也不够,导致有些学生认真完成上机作业,有些学生不认真做作业,从而影响了上机实操效果。

2 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进策略

产教融合就是要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胜任企事业单位相关工作的应用型人才。为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计算机基础课程确定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产教融合,立德树人”的教学理念,将课堂理论讲授、线上平台实验和产业学院具体要求相结合,注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发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2]。

2.1 全面深化校企协同育人

在进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育中,通过“六个对接”全面推进引企入教,“六个对接”指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与合作单位对接、课程教学团队建设与合作单位对接、课程建设与合作单位对接、实践教学平台建设与合作单位对接、教学过程与合作单位对接、教学质量评价与合作单位对接。依托各产业学院政产学研共建的平台,建成一批特色学习小组,推进“教学做创融通”,利用计算机基础课程知识和计算思维,解决产业发展遇到的具体问题,通过解决实际问题的锻炼,又进一步提高了相关知识技能,实现了计算机基础课程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深度融合相互促进的效果,更实现了专业建设与产业需求统一、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统一、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统一,企业对学生能力的认可度普遍提高。

2.2 计算思维与育人有机结合

在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当中,可以通过爱国主义教育、道德教育、法治教育、社会责任教育等方面挖掘思政元素,强化立德树人教育。例如,在讲解计算机发展史和前沿技术时,可以穿插王选、黄令仪等在计算机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的事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还可以结合计算机安全、信息保护等知识,引导学生遵循网络道德规范,重视信息安全。此外,还可以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在校园内义务维修电脑等,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利用这种富有挑战性和创新性的教学方法,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素养,还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对于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具有积极意义。

2.3 改革创新教学内容及方式

针对不同的专业需求,要制定不同的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对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除了计算机基础知识之外,还要增加操作系统、多媒体技术知识以及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比较前沿的知识,结合学校现有产教融合平台鲲鹏产业学院,更多地添加实战元素,培养学生计算思维和能力。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而言,可以采用1+X+Y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分层体系(即:各个专业都需要学习的基础知识+不同专业特色内容+不同产业学院对应实践内容),满足非计算机专业不同水平学生的需求,提供足够的灵活性和选择性,使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和专业需求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

在教学方式上采用线上线下双平台双环节一辅助的课程教学模式,如图1所示。

在线训练平台为课堂实训平台,由上课教师根据不同专业班级发布不同侧重方向的实验,进行课堂练习。精品在线开放课程为学生课前及课后学习平台,支持手机端操作,发布作业及章节测试等任务,单次任务题量小,又增加趣味性,便于学生利用碎片化时间。课堂教学中,教师采用对分课堂方式,讲授时间为总时间的三分之一,且分段开展,学生练习实践时间超过总时间的一半,另有10分钟时间进行问题点评和重点总结。学生助教为课下重要辅助办法,从学生中抽出学习能力较强,掌握较好的成员,作为学生助教,帮助其他学生,并根据学生兴趣组织学习兴趣小组,共同提高[3]。通过教学内容和方式的改革,更好地实现跨学科的交流和合作,改革创新计算机基础课程,提高教育的整体质量。

2.4 强化教师队伍

为了强化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师队伍,需要建立完善的教师师资培训体系。通过定期邀请行业专家和学者授课,进行师资培训,提高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使教师了解最新的计算机科技发展趋势和应用领域。为了强化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师队伍,可以实施双师型教师培养计划,联合企业建立双师型师资团队,鼓励教师获得双师型资格证书或技术职称[4]。同时,引进具有丰富实战经验的企业人才作为兼职教师,与学校教师共同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为了强化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鼓励教师参与产业实践和科研活动,提高教师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创新精神。

2.5 丰富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实践教学是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重要环节,应该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具有挑战性和趣味性的实验项目,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并给予适当的指导和帮助,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该强化计算机基础课程和专业的有机融合,根据不同专业的需求和特点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体现计算机技术在不同专业领域的应用和实践。

同时,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宣传和动员学生参加创新创业大赛,通过组织团队,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和交流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技能水平。比如可以鼓励学生参加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中国大学生企业计划竞赛、“创青春”中国青年创业大赛等比赛,并且设立奖励和激励机制,对于在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学生和团队进行奖励,以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比赛,通过比赛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2.6 完善评价体系

在考核评价中,应该关注学生的知识技能,关注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以及技能操作的熟练程度和准确性;关注学生的思维能力,考查学生的逻辑思考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策略和创新能力[5];关注学生的应变能力:评价学生在面对突发情况或挑战时的应对能力和决策能力;关注学生的自信心、抗压能力、情绪调节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等;关注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评价学生对自己的了解程度,包括自我评价能力、自我反思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关注学生的发展潜力,预测学生未来的发展潜力和成长空间,关注学生的自我提升能力和持续学习的态度。

传统的评价体系往往考试成绩比重很高,而忽视了學生的平时表现和实际应用能力。因此,可以适当增加学生线上学习和实验环节的评分比例。线上学习环节的评分可以包括学生在线作业完成情况、在线测验成绩、课堂互动表现等,这些可以有效地反映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对课程内容的掌握情况;实验环节的评分可以包括学生的实验报告完成情况、实验操作规范性、实验结果准确性等。这与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特点非常符合,在实验环节中,可以更加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另外,在评价中还应该重视学生开展各类创新学习的情况。学生在学习、实践、参加比赛等过程中,通过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等自主探究过程,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提高他们在未来社会中的竞争力。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产教融合背景下,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非常紧迫的。结合当前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实际问题,应从产教融合理念着手,坚持协同性、融合性、分层性、实践性的改革原则,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中,以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只有不断探索和创新,提高教学质量,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 周桐,刘宇,伍小兵,等.我国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的现状、困境及创新路径[J].实验技术与管理,2022,39(9):228-234.

[2] 石贵舟,余霞.应用型高校产教融合型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实践[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2(4):69-73.

[3] 夏栋梁,赵伟艇,何伟娜,等.面向鲲鹏生态软件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数字技术与应用,2023,41(9):104-106.

[4] 曹水莲,柳佳刚.基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分析[J]. 经济师,2023(10):209-210,262.

[5] 刘黎明,王雪斌.电子技术实践教学的评价体系分析[J].电子技术,2023,52(7):392-393.

【通联编辑:代影】

猜你喜欢
计算机基础课程产教融合教学改革
网络时代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研究
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究
浅议物流管理专业的产教融合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产教融合提升课程有效性的思考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导向的高职单片机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微课时代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