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转行“美妆王”:陈蝶仙与家庭工业社

2024-04-30 04:48金满楼
中国商界 2024年4期
关键词:工业家庭

金满楼

自古以来,读书人崇尚“学而优则仕”,然而科考不易、官途狭窄,一些人只能选择授馆收徒或为幕僚儒医,转而经商的为数不多,毕竟风险太大,难免有失败之虞。不过,在民国时期,有位别号“天虚我生”的文人在商场上倒是干得不错。

“天虚我生”是近代小说家陈蝶仙的别号,他本名陈嵩寿,后改陈栩园,字蝶仙。关于这个别号,陈蝶仙曾做过如下解释:“我的上半生花费在学问上,下半生花费在工业上,而一无所成。人说‘天生我才必有用,我竟虚生一世。于是,取笔名为‘天虚我生。”

陈蝶仙称自己“一世无成”未免过谦。实际上,他这辈子非但没有虚度,反而十分精彩。1879年,陈蝶仙生于浙江杭州。他早年天资聪慧、饱读诗书,年轻时进过海关、做过生意、办过杂志、当过幕僚,不过失败居多,亏累不小。辛亥年间,陈蝶仙一度代理浙江镇海县知事。他见海滩上颇多乌贼骨,于是向上级呈文,称乌贼骨甚白,可制牙粉,请拨2千元研究费。孰料,申请被驳回,还遭上司一顿严厉训斥,陈蝶仙于是愤而辞职。

1912年,在《申报·自由谈》主编王钝根的帮助下,陈蝶仙重返上海,开始在报上连载小说。19岁时,陈蝶仙就创作过长篇小说《泪珠缘》。来到上海后,他的新作《黄金祟》在《申报》上连载,由此开始了职业写作的文人生涯。之后,他相继发表了《孽海疑云》《鸳鸯血》《新泪珠缘》等十余部小说,一时间声名鹊起,成为“鸳鸯蝴蝶派”的代表人物。

小说家之外,陈蝶仙还以职业报人的身份活跃于上海文化界。1913年后,他曾主编过《游戏杂志》和《女子世界》,1916年又接替王钝根主编《自由谈》等。此外,陈蝶仙还与人合译过西洋长短篇小说73种,并有大量的诗词曲目等发表。

值得一提的是,陈蝶仙对西洋科学十分感兴趣,他经常利用编辑便利在报纸专栏中介绍各种工艺知识。他主持《女子世界》杂志时,就专门开设“化妆品制造库”栏目,其中编译了各类香料、化妆品、头油等产品的制造知识。此外,他还利用《申报》“家庭常识”专栏普及各类新工艺,由此赢得了相当多的读者,并为他日后从事实业累计了不少潜在用户。

1917年,在友人吴觉迷的帮助下,陈蝶仙开始在家中试制冻疮膏。尽管有所盈利,不过陈蝶仙认为冻疮膏市场有限,于是又转向了之前设想过的牙粉项目。1918年5月,陈蝶仙与友人李新甫合资创办“家庭工业社”。开办之初,公司规模很小,除雇用少数工人外,陈蝶仙自任技师,其家人也都充当工人和助手。目睹此景后,一些亲友劝他好好从文,不要瞎折腾,陈蝶仙却答复说:“文学所以养心,工业足以救国。”同年9月,陈蝶仙干脆辭去《自由谈》主编一职,以示从事实业的决心。

刚开始时,家庭工业社所用牙粉原料碳酸镁都需要进口,因而利润非常微薄。在多次前往浙江沿海地区考察后,陈蝶仙发现乌贼骨粉的设想并不可行,但舟山盐场积存的大量苦卤倒是可以提炼出碳酸镁,而且每百斤成本仅12元,只有日货的一半。在此鼓舞下,家庭工业社推出自主品牌“无敌”牌牙粉,并迅速占领市场。

家庭工业社成立一年后,“五四运动”爆发,抵制日货的浪潮遍及全国,“无敌牌”牙粉趁机异军突起,一举压倒日本“金刚石”“狮子”牌牙粉。之后,家庭工业社改组为股份有限公司,资本增至2万元,并陆续推出“西冷霜”、“蝶霜”雪花膏及“紫罗兰粉”、花露水等产品。1923年,工业社已雇佣360名工人。1926年,又在南车站路一带建造厂房,扩大牙粉和化妆品生产。1933年,家庭工业社被官方汇编的《中国工业手册》归入国内最著名的化妆品公司之一。如此一来,陈蝶仙也就成了沪上知名的“美妆大王”。

家庭工业社的发展壮大与陈蝶仙善于宣传的商业策略有相当大的关系。首先,他利用多年积累的媒体人脉为产品多方造势,之前很多读者也成了家庭工业社的用户;其次,陈蝶仙非常重视明星宣传,产品一推出,家庭工业社就接连邀请各路明星大做广告,其中就包括电影明星胡蝶。

此外,陈蝶仙对海外尤其是东南亚市场十分关注。家庭工业社主打国货营销,同时又聘请胡蝶、徐来、王人美和黎莉莉四大明星大力宣传。徐、王、黎三人曾是“明月歌舞团”成员,她们之前在新加坡、马六甲等做过巡回表演,为东南亚华人所熟悉。通过走国货营销及明星带货路线,家庭工业社也成功打开了国际市场。

在日化产品取得成功后,陈蝶仙实行多元化经营,他先后开设薄荷厂、汽水厂、家用造纸厂、家庭制盒厂等。此外,他还研制过蚊香、薄荷油甚至汽水打盖机、平面胶印机之类试验性产品。然而,多元化策略同样存在极大风险。后来,由于造纸试验不成功,加上1935年投资房产失败,公司元气大伤。此外,陈蝶仙笃信“家庭合作”精神并主张人力为主,他说:“我不是不会造机器,只是我们不愿将机器来压迫我们的工人……一台装粉机的效能,至少可抵七个人。我们的经常开支固然要省得多,但是我们的六个工人就失业了。”这种小作坊主义,当然也难有大的发展。

1937年抗战爆发后,家庭工业社遭受重创,上海总厂、无锡纸厂等都被日寇摧毁。之后,陈蝶仙带着儿子陈小蝶将部分企业迁至后方,但在当时的情况下,恢复生产相当困难。

陈蝶仙晚年屡受挫折,积劳成疾。1939年,陈蝶仙在陈小蝶的陪伴下返回上海,次年即告病逝。弥留之际,他留下遗言:“吾平生为名士,中途不幸溷堕工商界,遂为名人。今还吾干净,仍为名士去矣。”在追悼会上,老友陆澹安的挽联最为醒目:公真无敌,天不虚生。

20世纪60年代后,家庭工业社更名为上海日用化学品四厂,成为国内美容护肤和彩妆产品的龙头企业。1995年,四厂与三厂、五厂共组为上海牡丹日化,并于3年后改制为上海芳芳日化,存续至今。

猜你喜欢
工业家庭
谁将成为工业互联网的“BAT”?
工业互联网,在路上
家庭“煮”夫
工业人
“家庭癌”到底是怎么回事
恋练有词
掌握4大工业元素,一秒变工业风!
寻找最美家庭
寻找最美家庭
“工业4.0”之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