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役女军官:10年扎根大凉山支教

2024-04-28 18:29张德强
职工法律天地·上半月 2024年2期
关键词:大凉山教学点支教

张德强

今年元旦,谢彬蓉带着一群来自大凉山的彝族孩子,游览了重庆几个旅游景区。这是孩子们走出大山后,第一次在大都市里开心玩耍。谢彬蓉曾是一名大校军官、高级工程师,退役后却10年扎根大凉山当支教老师,不仅不拿一分钱的报酬,连学生们的文具、书籍,都是她掏腰包。谢彬蓉用大爱书写了一名退役军人的浓厚家国情怀。她也先后获得第七届全国道德模范,以及全国“最美奋斗者”“最美退役军人”等荣誉,赢得人们的赞誉和尊敬。

走进大凉山支教

1971年,谢彬蓉出生在重庆市忠县的一个小村庄。她的父亲是参加过抗美援朝的老兵,退伍后回到家乡成为一名小学教师。受父亲的影响,谢彬蓉从小就想像他一样成为一名军人或者教师。

1993年7月,谢彬蓉从四川师范学院毕业。恰好空军来学校选人,品学兼优的她被特招到西北空军某部。她在部队刻苦努力、积极进取,很快就人了党,并一步步成长为大校军官、高级工程师。

20年的军旅生涯,磨砺出了谢彬蓉不惧挑战、勇毅前行的品格。2013年,她光荣退役,选择了自主择业。回到重庆后,按说应该好好享受生活了,可是平时忙惯了的谢彬蓉,在家待了两个月就感到很不习惯。一天,她无意中在网上看到大凉山区需要社会公益人士接力支教.不由眼睛一亮。

谢彬蓉想起了小时候父亲跟她讲过的一件事。1935年,红军路过大凉山时,得到了彝族首领小叶丹和广大彝族老乡的大力支持。刘伯承离开大凉山时,曾深情地对彝族同胞说:“我们走了还会回来的,要帮助你们过上好日子。”

她想,彝族同胞帮助过红军,为革命作出过贡献,而自己又读的师范专业,于是萌发了前去支教的念头,想把学到的知识教给大凉山的孩子。

2014年2月,刚陪家人过完春节,谢彬蓉就打起背包,一路辗转来到大凉山,开启了支教之路。对她来说,这个决定既能圆儿时当一名教师的梦想,也承载着一名退役军人的使命担当。

谢彬蓉教孩子们音乐、体育、书法、手工等课程。虽然当地的条件都在她预期之中,但意料之外的水土不服、甲流感染等考验,险些让谢彬蓉招架不住。最初,她和同伴都出现不同程度的呕吐、腹泻、发烧等症状。

为了更好地了解每位学生的家庭情况,放学后,谢彬蓉会和同事一起去家访。学生们的家大多都建在山坡上,回家一趟要走两个多小时的山路,有些路段很陡,还需手脚并用。

一开始,谢彬蓉计划只完成一期的志愿支教服务。第一个学期期末,她到乡中心学校监考。在考场,她发现许多学生居然不会答卷,有的甚至连自己的姓名都不知道怎么写。那一刻,谢彬蓉意识到,偏远落后地区的教育任重道远。她不愿眼看这群孩子连基本的知识都不具备。她当即决定,自己要长期留下来。

用爱浇灌大山深处的孩子

此后,谢彬蓉請求到师资最匮乏、最薄弱的大山深处任教。2015年8月下旬,她主动去美姑县瓦古乡扎甘洛村教学点。当时该县还是国家级贫困县,村里不通公路。她去的时候刚下过雨,上山的机耕路泥泞难行。村干部吉克古口开车接她。一路上,不仅有许多急转弯,而且路边就是数百米深的悬崖峭壁,塌方路段还不时有石块掉落。就这样心惊胆战地颠簸了几个小时,他们才从山下来到山上的村寨。

扎甘洛村是一个彝族村寨,只有45户200多名村民。教学点是两间土坯房,只有谢彬蓉一个老师。她住的另一间土坯房既是宿舍,又是办公室,还兼做厨房。宿舍周围不时有毒蛇和老鼠出没,让她非常害怕,整夜开着灯不敢睡。

这时,村民以为谢彬蓉肯定要离开,因为条件实在太艰苦。其实,在她来扎甘洛之前的20多年里,教学点已换了18位彝族老师,很少有人能坚持两年。乡亲们也担心她坚持不了多久。

在扎甘洛,出山一趟很不容易,周末节假日回不了家。山里信号不好,她经常爬到山顶,才能把电话打出去。村里经常停电,一停就是几天……

让大家没想到的是,在扎甘洛度过了一个个难熬的漫漫长夜后,每到清晨,谢彬蓉瘦弱的身躯依旧坚定地站在讲台上。

这个教学点只有一个读六年级的班,总共才10名学生。由于长期缺少老师,所以学生们上课断断续续,且没有一人能说出一句完整的普通话。加上村民对教育也不重视,孩子们经常逃课回家放牛放羊。

谢彬蓉白天上课,傍晚挨家挨户走访劝学,把放牛放羊的孩子们一个个拉回教室。在这期间,最让她费心的是一个叫吉克阿果的女孩。因为要去放羊,吉克阿果经常不来上课。有一天下大雨,吉克阿果又没来学校,谢彬蓉冒着大雨上山去找。由于雨天路滑,山高坡陡,谢彬蓉摔倒多次。找到吉克阿果时,谢彬蓉浑身上下湿透,成了泥人。

“孩子很聪明,不读书太可惜了。”谢彬蓉反复给吉克阿果的父母做工作。在她的耐心劝说下,小姑娘才得以重返课堂。如今,吉克阿果已经考上成都的一所大学。

在大凉山,绝大部分孩子是留守儿童。当地10多岁的孩子在家里已是半个劳动力,除了念书外,他们还要承担种地、砍柴、喂鸡和带弟弟妹妹等职责。谢彬蓉的出现,弥补了孩子们缺失的陪伴与关爱。

课堂上,谢彬蓉除了教孩子们书本上的知识外,还注重课外知识的拓展,经常将一些爱国、励志等方面的故事讲给他们听,以此激发孩子们的爱国之情。课堂外,她常常与孩子们围坐在一起唱流行歌曲、跳舞、玩小游戏。

从吉克阿果的经历中,谢彬蓉明白,这些大山里的孩子缺乏接受良好教育的途径。要鼓励孩子们用知识改变命运。谢彬蓉从最基础的课程教起,一点一点去改变他们。

由于环境卫生不好,学生们经常拉肚子。谢彬蓉买来消毒粉、消毒液,对学校进行全面消毒,改善学校卫生状况。之后,很少有学生拉肚子。

在支教的日子里,谢彬蓉不仅没有一分钱的工资,就连学生们的文具、书籍甚至节日礼品都是她掏腰包。

谢彬蓉还为每个学生购买脸盆、毛巾、牙刷、牙膏等生活用品,督促孩子们每天刷牙洗脸,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和文明行为。通过孩子们影响和带动家长,让村民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此外,谢彬蓉还出资帮助学校修缮教室,购置了一批教学器材,使教学条件得到明显改善。一名学生的父亲竖起大拇指说:“谢老师当过兵,就是不一样!”

孩子们眼中的“阿嫫”

令谢彬蓉最难忘的是,一个彝族年的早上,一名女学生步行两个小时的山路,找到她说:“谢老师,我接您去我家过年,去我家吃肉。”谢彬蓉微笑地问:“那我要是忙去不了呢?”小姑娘嘟起嘴委屈地说:“如果您不去,我们全家人都会难过的。”说着,小姑娘的眼泪就要出来了。

谢彬蓉知道,这女孩的爸爸很早就因病去世了,她从小跟着奶奶生活,妈妈又常年在成都打工,每年就过彝年才回来一次。谢彬蓉不忍心拒绝孩子,就把宿舍里的水果都打包,陪她一起去过年。

翻越几座大山后,谢彬蓉累得气喘吁吁,终于来到女孩家。吃饭的时候,彝族的特色菜是坨坨肉,女孩的妈妈和奶奶一个劲儿地朝她碗里夹肉。临走的时候,奶奶不顾身体虚弱,给谢彬蓉背来一大袋子土豆,孩子的妈妈也朝她包里塞腌好的猪蹄。

山里人的淳朴善良,让谢彬蓉颇为感动,也让她在遥远的大山深处度过了一个难忘的节日。放寒假的时候,谢彬蓉带孩子去县城买衣服。那是她之前答应过小姑娘的。来到县城,谢彬蓉才知道孩子是第一次去县城,甚至第一次喝奶茶,第一次上理发店,第一次吃大虾……

2016年9月,谢彬蓉送走了教学点的10名毕业生。在她的精心培育下,这个全县最简陋的教学点,孩子们的平均单科成绩和总成绩取得第一学期全县第二、第二学期全县第一的优异成绩。

令她头疼的是,新来的30名学生跟一年前接手的六年级学生一样,自由随性,经常有人逃课。为此,谢彬蓉担任教官,对学生们进行为期一周的军训,培养他们的纪律意识,手把手教卫生习惯。她还教学生们见面鞠躬问好、临行挥手道别等礼节礼仪……渐渐地,再也没有学生逃课了。

作为教学点唯一的老师,在学生们面前,谢彬蓉既当老师又当妈妈,从教他们学知识、说普通话,到培养他们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和文明行为,倾注了心血和情感。

一次,谢彬蓉背着一名长满红斑、膝盖疼得无法走路的孩子回家。孩子不经意间叫了她一声“阿嫫”(彝语意为妈妈),顿时让谢彬蓉泪如雨下,抱着孩子久久没有松开,内心充满温暖和感动。

在谢彬蓉的悉心关爱下,学生们对她越来越依赖。每年放寒暑假时,学生们都会依依不舍地问:“謝阿嫫,您下学期还来吗?”每次她总是坚定地回答:“来。你们都是我的孩子,我怎么能不来呢?”

2018年11月,谢彬蓉被表彰为全国模范退役军人。她的支教故事流传开来后,不少媒体前去采访,有的还邀请她和孩子们来到城市,走进演播厅。不过,鲜花和掌声过后,她依旧回到大凉山,继续为山里的孩子培育明天的希望。

2021年寒假期间,谢彬蓉在重庆家中不慎摔倒,左脚骨折。短暂休养一段时间后,还未痊愈的她迫不及待地回到大凉山,拄着拐杖上课、家访,点着夜灯为孩子们批改作业。

谢彬蓉支教这些年,她的丈夫在重庆,女儿在上海。每年除了寒暑假外,一家三口大部分时间分居三地。虽然与家人聚少离多,但谢彬蓉并不感到孤独。因为,她把这里的彝族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

2023年9月,当地教育部门撤点并校,教学点上的学生集中到新建的中心学校上课。谢彬蓉结束了在扎甘洛的驻点支教任务,把孩子们一个个安顿好后,暂时告别了付出10年芳华的大凉山,回到重庆。

接下来的日子,谢彬蓉除了照顾和辅导扎甘洛村来重庆民族中学上学的孩子,还开启定期送教模式。她利用国庆节、彝族新年假日重返扎甘洛,为孩子们辅导功课,以这样的形式继续坚守在大凉山。谢彬蓉希望通过言传身教,让孩子们看到外面的世界,学到更多的知识,将来回去建设大凉山,把家乡建设得更加美丽。

猜你喜欢
大凉山教学点支教
海外支教 心静如花
规范农村教学点办园行为的实践与探索
我在印尼的支教之旅
教学点如何由“痛点”变“亮点”
精准扶贫 关注大凉山
粮储扶贫 支教圆梦
大 凉 山
我的泰国支教之旅
大凉山女人
当代大凉山彝族诗人的民族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