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宫、神圣性与悲悯情怀

2024-04-28 08:29彭志
书屋 2024年4期
关键词:李浩神圣迷宫

彭志

在古典诗歌里,义山诗堪称最难读懂,意象纷繁、境界朦胧及指涉心灵世界,是其诗旨多义且模糊的因由。品读李浩的诗集《奇迹》(长江文艺出版社,2021年版),第一印象即是精致深刻到难以清晰复述主旨,其诗对义山诗是否有过借鉴不得而知,但两者对诗体精雕细琢的精神却是相通的。恰如弯弯绕绕的迷宫,对于走马观花的读者来说,很难找寻到出口,但只要潜心细读,定能发现探秘过程的巨大吸引力,以及千百度辗转后蓦然间走进诗人内心的喜悦。汲取源远流长的古典诗歌抒情传统中的养分,并从西方现代诗歌里不断获取力量,李浩持续进行着新诗神圣性的拓宽、深化。捕捉李浩诗歌中的遣词造句、结构主旨,孤独、灾难、救赎、死亡、生命这些灰暗色调的语词常常出现,而贯注其中的是诗人长久以来抱持的悲悯情怀。

推求诗歌题旨,有显与隐两极,相较于诗旨的直白显豁,幽微深远者应更能于读者心中产生持久的涟漪。当我们初读一首极难懂的诗,囿限于学识积累、人生阅历,或许会感觉到陌生和距离感,但随着境界的不断提升,感知隐微深邃的能力,以及直击灵魂深处的共鸣会让人欣喜不已。《雪》叙写诗人观雪时的心境与感想,寂静飘落的雪花彰显极致的孤独,“你知道的,‘这一切,是那么多余,多余的,叫人相信死。可是/我还是迷信爱。我孤身一人走到/夜晚的尽头,这路程多像森林!”,触景生情,在死与爱间沉思并抉择。《在林中》通过刻绘梦中场景,诸如“这些树好像大地的使者”“死者的嗓音和怨恨”“确实有死去的幽灵”,细味幽思文学主题中亘古既久的死亡书写。《私人日记》中将很多蕴含深意的意象进行叠加,“白雪上冻住的猪蹄爪”“路边堆满牛粪的麦田”“躲在塘坎茂密的刺丛中/和洞穴里会跑的野鸡、黄鼠狼、土拨鼠,/还有兔子和土狼”,共同构成了中原乡野的独特风景线,景致之外,这片土地上那些艰难生长的灵魂滋养了诗人复活了的生命。细读李浩诗歌的感觉,恰如在重峦叠嶂中历经艰难探险后终于获得宝藏后的惊喜,观看诗意迷宫的内在构造,不同路径可能导向的胜境,以及孜孜不倦探寻出路的意志,都赋予了其诗无穷魅力。

收录在《奇迹》里的百余首诗歌多创作于诗人二十出头至三十而立不久的这段时间里,彼时诗人书写的空间主要集中于息县、珞珈山、北京。息县是生养诗人的故乡,珞珈山是诗人负笈求学的校园,北京是诗人走上工作岗位的处所。年少时得之于纸上的知识,以及日渐广泛深入的生活阅历,共同推促李浩的诗歌愈来愈趋向神圣性。《另一天》描写从遗世独立的山上踏入尘世的所见所思,脚下的碎石、变暗的教室、幽深的树林与楼房的门洞,皆是具有象征意义的场景。向但丁口授地狱诗章的人声慎重而低沉,诗人剖解自我灵魂深处,思考并书写欲望、死亡、希望这些略显沉重的主题。《田园诗》虽为仅有九行的短章,但却在寥寥数语中将诗旨推向了至臻之境,“河流宽阔,水波呼应着/风中的茅草。生命的故乡,/被水中的白云照耀。/孩子们在烈日下的/急湍中洗澡。绝壁间,/一点彩色的焰火/如同石柱钉在水面,忘情燃烧。/我为此思考,我把那团火/看作爱情与巢中的花蛇”,潺潺流水、摇曳茅草与嬉戏孩童,这些脑海里的画面共同塑造了记忆深处的滋养终身的故乡。《邙山上》绘制了一幅村庄众生图,“这块土地,风云不定,藤蔓依人,/我们在屋檐下劳作,/跟随死者,勇敢前行。/这块土地,密林纵深,地下安宁,/我们活着,倾尽所有,/传扬父亲,用他天国的词语”,原生的茁壮生命力呼之欲出,而这也是延续、推动文化前行的最深层的力量。李浩的诗歌,既有古典诗歌的命词遣意,以及潜藏的“意象—意境—意蕴”的内在情理结构,又汲取了西方文化的营养,诸如古希腊、基督教、神秘派等。在中西文化的融汇之下,诗人渐渐形成了颇具个性色彩的神圣性书写。

在神圣性基础上再往前迈进,便是具有宗教意味的广泛的悲悯情怀,该类情怀既表现为狭义层面上对弱者的同情及对边缘者的关注,更表现为对哲学层面上的诸如孤独、痛苦、灾难、救赎、生命、死亡等共性话题的深入思考与深刻书写。《死亡逼近》铺陈色调阴暗的意象,“光线逐渐贴近墙壁上的墨迹”“枕头下书籍上的/红色印章残留着猫的齿痕”“纸张里传出的花香/掺杂着老鼠的气味”“墙角里的小动物搬运着彼此的/阴影”,叙写生命走向终点的恐怖氛围。《峰顶》刻绘了一幅让人印象深刻的场景,积雪覆盖在圣洁的山岭,云朵被疾风吹散,茕茕孑立的人坚守底线原则,绝不向食人的丛林法则妥协。《金属壳》描述城市里上班族日复一日的单调枯燥生活,城市的五彩斑斓仿若闪亮坚硬的金属,而困守在里面的人们就似走入了沉沉背负的壳子之中。《奥德修斯之旅》可视为诗人的创作谈,遥远的古希腊神话是诗人夜以继日沉迷诗歌写作的源泉之一。“我因终结之物的居所,坠入镜子凹陷的/金银。天上回响死亡,神灵和虫洞/我打乱月光的耳朵。一只女吸血鬼/从镜子里,无头的躯体,一直扑向山下雪地”,诗人在寻找着自己的精神原乡,而读者也从中看到了不屈向上的力量。悲悯情怀是卓异诗人不可或缺的精神品质,亦是其诗境不断得以升华的表现。

前文将李浩诗歌的特点概括为迷宫、神圣性与悲悯情怀,迷宫指向语言的陌生化、深奥度,神圣性指向主旨的聚焦点、趋向性,悲悯情怀指向境界的本源所在、终极关怀。上述择选的诠论诗集《奇迹》的维度,或可在重重迷霧中窥见诗人书写的一二真容。此外,收录在这部诗集里的百余首诗,几乎每首之后都标注出了写作时间、地点,时空二维坐标的确定,无疑将有益于我们读解这些深奥难懂的诗作。更令人感动不已的是,不少诗的创作时间横跨数年,修改场合纵贯数地,足见诗人对字句、题旨的不懈锤炼与精益求精。保有这份诗艺追求的李浩,从而立走向不惑,定会给当代诗坛贡献更多的佳作与惊喜。

猜你喜欢
李浩神圣迷宫
Quantum estimation of rotational speed in optomechanics
Transient transition behaviors of fractional-order simplest chaotic circuit with bi-stable locally-active memristor and its ARM-based implementation
神圣大陆(下)
FOR YOU, O DEMOCRACY
神圣的使命 光荣的担当
李浩:总有那么一股劲儿——走进空军某试验训练基地无人机飞行员李浩
神圣的简约
大迷宫
迷宫
捕网迷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