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 关键词解读

2024-04-28 12:10本刊全国“两会”采编组
科技创新与品牌 2024年3期
关键词:专精数字科技

本刊全国“两会”采编组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集中精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加速传统产业智能化转型 推动人工智能和数字经济加快发展”……

2024年3月5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在北京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强作了政府工作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回顾了过去一年来的工作和成就,提出了今年工作重点。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科技”作为引领未来的核心动力,释放出2024年的关键信号。我们撷取了报告中部分与科技创新、企业发展息息相关的内容,以飨读者。

【报告原文】>>>

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保持工业经济平稳运行。实施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着力补齐短板、拉长长板、锻造新板,增强产业链供應链韧性和竞争力。实施制造业技术改造升级工程,培育壮大先进制造业集群,创建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区,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加快发展现代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加强标准引领和质量支撑,打造更多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制造”品牌。

关键词 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

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是畅通国民经济循环的关键,对夯实产业安全基础、有效对冲外部风险具有重要作用。我国的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是在不断扩大开放中推进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挥比较优势,抓住全球产业分工重塑和调整的机遇,融入全球产业分工体系,快速提升了产业链供应链竞争力。之后,随着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和资源环境约束的加剧,创新和国内需求在推动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中的作用逐步提升,我国日益重视结合自身优势积极培育核心产业链和关键环节,促使我国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当前,我国制造业发展已经到了提质增效的关键阶段,产业链供应链层面存在的“堵点”和“难点”是需要破解的主要矛盾。解决这些问题,要坚持系统观念、多维施策,在“十四五”时期应从巩固制造业比重基本盘、加强高技能人才培养、补齐产业链供应链短板、培育优质企业以及优化产业发展环境等五个方面着手,科学运用产业政策并形成政策合力,不断提升我国产业链供应链与产业发展、产业安全的匹配程度,从而为抗击外部风险冲击、增加经济系统韧性打下坚实的基础。

【报告原文】>>>

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实施产业创新工程,完善产业生态,拓展应用场景,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巩固扩大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等产业领先优势,加快前沿新兴氢能、新材料、创新药等产业发展,积极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增长引擎。制定未来产业发展规划,开辟量子技术、生命科学等新赛道,创建一批未来产业先导区。

关键词 促进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

中小企业联系千家万户,是推动创新、促进就业、改善民生的重要力量。截至目前,我国已累计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0.3万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2万家。

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是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泉。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在细分领域拥有明显相对优势,具有高成长性特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具有示范引领作用,是广大中小企业发展的样板,能够为各类企业的转型提供借鉴,对产业转型升级具有较强示范带动作用;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通常处在产业链供应链关键环节,对畅通经济循环,推动资源实现高效配置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有力支撑。在“补短板”方面,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有助于弥补我国在关键领域的短板,其围绕重点产业链的关键环节进行技术攻关和市场拓展,能够提高我国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和竞争力,有助于解决“卡脖子”难题。在“锻长板”方面,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有能力在细分领域成长为“单项冠军”,有望在国际竞争中成长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跨国企业。此外,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梯度培育格局构建了有活力、有韧性的经济生态,是建设现代经济体系的微观基础,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有力支撑。

关键词 未来产业

根据今年1月印发的《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七部门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未来产业是指由前沿技术驱动,当前处于孕育萌发阶段或产业化初期,具有显著战略性、引领性、颠覆性和不确定性的前瞻性新兴产业。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重大前沿技术、颠覆性技术持续涌现,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融合不断加深,催生出元宇宙、人形机器人、脑机接口、量子信息等新产业发展方向。大力发展未来产业已成为引领科技进步、带动产业升级、开辟新赛道、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战略选择。

从人形机器人到量子计算机,从脑机接口到6G网络设备……中国未来产业正在科技新赛道上加速前进。随着国家对未来产业的积极培育,新质生产力将加快形成,那些类脑智能、量子信息、未来网络、深海空天开发等“科幻”名词背后的未来,正逐渐照进现实。

关键词 产业创新

产业创新是新型工业化的主要特征,也是重点任务。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只有大力推进产业创新,才能抓住当前经济发展的新机遇,赢得未来战略发展的主动权。

过去一年,我国的创新动力、发展活力勃发奔涌。C919大飞机实现商飞,国产大型邮轮完成试航,神舟家族太空接力,“奋斗者”号极限深潜,国货潮牌广受欢迎,国产新手机一机难求,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占全球比重超过60%。今年,产业创新将在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方面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加快提升产业创新能力,要多方面、多角度营造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的良好环境,支持龙头企业优化整合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促进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发展。要瞄准企业创新发展需求,统筹推动更多助企优惠政策和信息精准“直达快享”,为创新企业和研发机构提供好“一揽子服务”。要把更多金融资源用于支持创新度高的技术、产品、项目和企业,多措并举为企业解决“融资难”问题。此外,还要持续完善相关制度规范,鼓励企业想创新、敢创新、能创新。

【报告原文】>>>

深入推进数字经济创新发展。制定支持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政策,积极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促进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深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研发应用,开展“人工智能+”行动,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实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行动,加快工业互联网规模化应用,推进服务业数字化,建设智慧城市、数字乡村。深入开展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专项行动。支持平台企业在促进创新、增加就业、国际竞争中大显身手。

关键词 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数字经济是以数据资源为关键要素,以现代信息网络为主要载体,以信息通信技术融合应用、全要素数字化转型为重要推动力的新经济形态。数字产业化是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重要的技术来源和产业阵地。在数字产业化进程中加快推动自主创新,有利于数字技术的迭代演进与创新扩散,为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夯实科技根基。

聚焦数字产业集群建设,提升数字产业化竞争力。数字产业集群作为数字产业发展演进的重要形态,是推动数字经济快速发展的关键动力和重要支撑。当前,我国数字核心产业发展迅速,但产业集群能级跃升迫在眉睫。推动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高端芯片、高端工业软件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可以发挥专业化分工、产业间协同的作用,构建更为高效的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有效降低创新研发投资成本,优化资源配置并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通过顶层设计,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升数字产业化发展的整体性、系统性、协同性,为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提供基础保障。

聚焦关键核心技术开拓创新,提升数字产业化的创新能力。保障云计算、人工智能、5G/6G等关键核心数字技术的自主化、规模化、创新型发展,深化数字产业支撑引领作用。瞄准全球数字技术基础前沿和关键核心技术,助力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建设。加快前沿技术研发和深化应用等方面的前瞻性布局,全面、系统地考察技术创新投资的商业价值、产业价值和社会价值,形成梯度有序、良性竞争的激励机制,确保人才、资金、数据等要素向数字产业领域集聚,助力数字产业积极融入国家战略,积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数字技术攻关。

【报告原文】>>>

加快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充分发挥新型舉国体制优势,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强化基础研究系统布局,长期稳定支持一批创新基地、优势团队和重点方向,增强原始创新能力。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产业发展需要,部署实施一批重大科技项目。集成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社会创新资源,推进关键核心技术协同攻关,加强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研究。完善国家实验室运行管理机制,发挥国际和区域科技创新中心辐射带动作用。加快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体系化布局,推进共性技术平台、中试验证平台建设。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激励企业加大创新投入,深化产学研用结合,支持有实力的企业牵头重大攻关任务。加强健康、养老等民生科技研发应用。加快形成支持全面创新的基础制度,深化科技评价、科技奖励、科研项目和经费管理制度改革,健全“揭榜挂帅”机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制定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举措。广泛开展科学普及。培育创新文化,弘扬科学家精神,涵养优良学风。扩大国际科技交流合作,营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

关键词 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让科技创新根植于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土壤,培育构建促进可持续增长的新动力引擎。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已经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从量的扩张转向质的提升。高质量发展成为“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关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进入新发展阶段,必须坚持把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基础性、战略性支撑。

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本质要求。纵观人类发展史,科技创新始终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和生产力提升的关键因素。着力发展实体经济,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迫切需要科技创新做好“动力引擎”、当好“开路先锋”,为现代化产业体系“强筋健骨”、注入强大动力。必须依靠科技创新提高供给体系规模和水平,推动新技术快速大规模应用和迭代升级,释放和创造新的巨大需求,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的持续性和可靠性,提升国际循环地位和能级,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赢得高质量发展的先手权。只有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才能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关键着力点、主要支撑体系和新的成长空间,才能牢牢依靠科技创新的最新成果驱动实现“内涵型”增长,将践行新发展理念的高质量发展目标扎实落地。

关键词 新型举国体制

新型举国体制之“新”体现在政府和市场的有机结合,既继承“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传统优势,又强化党领导下的国家科技动员,同时还尊重并发挥好市场配置技术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新型举国体制不仅具备举国体制的共性优势,还具有政府力量和市场力量协同发力、综合运用行政和市场手段的协同优势。新型举国体制更加注重原创性和引领性,更加注重自主可控和自立自强的创新体制。

新型举国体制是实现重大科技创新突破的需要。国家重大科技创新通常需要多部门协同攻关重要大型设备、核心技术、关键部件、关键工艺等,由此获得的突破性成果往往能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国家安全、生态环境等产生举足轻重的深远影响。这样的重大科技创新不是某一所高校或科研院所能够独立承担的,而是在充分发挥国家战略导向作用基础上,以解决国家急需的“卡脖子”问题为目标,规划国家战略科技领域长远的整体布局,完善国家科技领导机制,调动市场主体积极性形成合力,加强各科技相关部门之间的协调机制,指导和协调各部门的重大科技活动。

实施新型举国体制需要完善的组织模式。在组织管理方面,需要发挥有为政府的协同指导作用,确保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不动摇,同时充分发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科技攻关的独特作用,营造科技创新的良好生态。

关键词 原始创新

原始创新,意为前所未有的重大科学发现、技术发明、原理性主导技术等创新成果。原始性创新意味着在研究开发方面,特别是在基础研究和高技术研究领域取得独有的发现或发明。原始性创新是最根本的创新,是最能体现智慧的创新,是一个民族对人类文明进步作出贡献的重要体现。

与一般的科技创新不同,原始性创新具有其独特内涵的影响因素,我们将之分为内外两类因素。内在因素有原始积累、核心人物、团队协作、原创技巧、科研兴趣,外在因素包括创新氛围、激励机制等。

基础研究是创新的过程,是一种累积的知识传统。基础研究强调科学积累,即一种“链” 的概念,因为基础研究正是在这种“链”状的渐进积累基础上的一种飞跃,一种变革。科学积累主要涵盖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国家科学能力基础的积累,由国家现有的科学人才、研究经费、图书情报、仪器设备等有形因素和科学体制、科研管理、科研环境等无形因素综合形成,对一个国家的科学创新能力起着基本的制约作用,体现了社会的整体科学能力。二是基础研究人才的积累,指合理的数量及结构基础研究人才“链”状积累。三是学术传统的积累,学术需要传统,它可以使年輕人知道哪个问题值得研究,哪个方面有发展前途,对一个国家的科学发展至关重要。四是学术思想或知识的积累,任何原创性的思想都是继承与发展的辩证统一。五是个体的积累,包括科研人员个人经验或经历的积累,也包括个人家族知识基因的遗传和家庭教育等方面的接代积累,这在一定程度上构成了有原创性贡献的科学家的“天赋”,体现在他们对前辈的价值理念、治学态度、研究方法以及思维习惯的潜移默化的继承上。

关键词 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

强化企业科技创新的主体地位,有利于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进程。建立健全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能够使创新活动贴近生产一线,使创新成果直面市场需求。

通过构建科技企业梯度培育体系,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一是建立健全“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科技型骨干企业—科技领军企业—世界一流企业”梯度培育体系,加快培育独角兽企业、专精特新企业等优质企业;二是优化科技领军企业定位和布局,促使企业自觉履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使命担当,主动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三是发挥科技型骨干企业引领支撑作用,提升对中小企业、高校院所的资源、技术、资金支撑能力;四是利用科技型中小企业灵活多变、适应性强的特征,瞄准所属细分领域加大创新投入,前瞻布局未来产业。

健全以企业为主导的科研组织模式。要突破瓶颈、解决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关键要靠科技创新的力量,不断推动科技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通过积极探索产学研融合新范式,从高校院所牵头主导的产学研合作范式向企业主导转移,打通从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国家强的通道。同时,构筑以龙头企业为牵引、高校院所广泛参与的产业链关键技术攻关项目群,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

在人才培养方面,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人才培育、评价和流动机制。通过引企入校、产教联合等模式,构建以岗位类型为基础、以能力标准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机制和人才流动机制,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有所成,用好“跨界人才”,破除“创新孤岛”。

完善以企业为核心的服务保障机制。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也需要加强政府引导,充分发挥政策支持和服务保障作用。一方面,研究制定企业主导产学研深度融合的财税金融支持政策,以政策红利撬动企业创新和产业升级;另一方面,健全科技成果转化制度体系,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

猜你喜欢
专精数字科技
聚焦硬科技领域 765 家专精特新“小巨人”已上市
山西新培育认定“专精特新”企业744户
“专精特新”轴承企业之检测与试验初探
一图读懂“专精特新”
答数字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数字看G20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