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赤壁赋》精妙的语言

2024-04-27 10:40薛守红
新教育·校园 2024年3期
关键词:蜉蝣苏子沧海

薛守红

《赤壁赋》作为文学中的经典,其语言冠绝古今。它不事雕琢,不弄奇巧,清水芙蓉,自然高妙,无论是大笔勾勒,还是细笔描摹,都是字字珠玑,令人拍案叫绝。

文工而易,言近旨远

文章开篇“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是写景名句,决胜千古,但“胜”在何处?首先,“曲尽其妙,合于天造”凝练地摹写出了景物的特点。“风”是“清”和“徐”,有质地,有动态,前者是“清爽,清凉”之意。用“徐”而不用“缓”,因为“徐”侧重风的行动从容不迫,悠然自得,而“缓”多指缓慢不急迫。一个“徐”字,清风有情,诗人解意,可见苏子为文之精巧。水波不“兴”,既因风小,江面平静,但又不排除有涟漪的存在,好一派“千里澄江似练”。其次,“言近旨远”“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传神地写出诗人的内心情感。既是沉静无思,身世两忘,化于自然,传达对这秋夜之景的无限愉悦之情,也暗示着作者追求宁静安谧的理想境界。

再看文章结尾处“相与枕籍乎舟中,不如东方之既白”,它是全文洒脱之笔,精义所在,形象鲜明,意味深远。通过前文一番争论疏导,“客喜而笑”,他们心意相通,融洽又亲密,可谓是“友”。同时,又摹尽酒后之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大彻大悟之后,获得天地间的超然,得失荣辱尽在一夜之中释然。

长于比喻,冠绝古今

论修饰语言,比喻是最重要的艺术手法。《赤壁赋》中,苏子巧设比喻,随物赋形,不拘形式,使文章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通观全文,比喻异彩纷呈。比如,文中对箫声的幽咽哀怨的描摹——“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采用了博喻,化不易捉摸的“声、情”为具体可感的事物,使人耳听目受,几乎凄然泪下。文中还有以虚为喻。“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把纵舟江面的快感比作凌空御风的仙子,虚实相映,空幻灵动,给人一种身临其境、飘飘欲仙的感觉。“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把人生短暂和人相对于江海的渺小这些抽象的道理,分别比成“蜉蝣的生死”和“沧海之一粟”,具体而形象。

骈散相间, 珠圆灵动

《赤壁赋》既保留了传统赋体那种诗的特质与情韵,同时又吸收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使全篇文情郁勃顿挫,自由灵活,形成了骈散杂陈、句式参差的独特风格。从骈散句的位置和表达来看,本文在正文、描写、抒情、铺叙时多用骈句,都是十分工稳的对偶句,如“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等,而且注意了全文的押韵,如第二段中“光、方、慕、诉、镂、妇”等字的运用,体现了句式的整饬美和音韵美。在开头、结尾,议论和过渡处多半采用散句。例如,开头“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结尾六句在语言形式上虽然仍属四六句式的范畴,但已基本上趋于散文化,写尽“适”字之趣。在文中衔接过渡处,发挥了它们的纽带作用,如“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散句的运用,体现了文章的参差美,形成一种平易流畅、圆转灵动的风格。

中國古代散文在语言上是极具魅力的,佳词丽句俯拾皆是。《赤壁赋》很值得同学们用心品读,细细咀嚼,大胆引用,灵活化用。唯如此,方能增强同学们作文中词句的表现力,达到古为今用的学习目的。

猜你喜欢
蜉蝣苏子沧海
沧海点兵 挑战深蓝
The influence of charge characteristics of suspension droplets on the ion flow field in different temperatures and humidity
《蜉蝣》
我爱你,祖国
乘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
我的房间
沧海浮萍
黄昏的蜉蝣
我被克隆了
云与水映照,月光与沧海相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