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素养培养策略探讨

2024-04-27 06:55王强子
考试周刊 2024年19期
关键词:阅读环境阅读技巧阅读素养

作者简介:王强子(1976~),男,汉族,甘肃静宁人,甘肃省静宁县第三中学,研究方向:中学语文教学。

摘  要:文章旨在探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阅读素养的策略,介绍了阅读素养的概念与重要性,包括定义与内涵、与语文教学的关系以及对学生综合发展的意义。分析了学生阅读素养的影响因素,包括外部因素和內部因素,并提出了一系列策略,包括多样化的文学作品选择、阅读技巧的培养、创设丰富的阅读环境、互动性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师示范与指导以及整本书阅读培养。最后强调了实施策略的评价与调整的重要性,包括定期进行学生阅读素养的测评、分析评价结果并调整教学策略。

关键词:阅读素养;初中语文;文学作品;阅读技巧;阅读环境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4)19-0023-06

随着社会发展和信息爆炸时代的来临,阅读素养成为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初中语文教学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素养,使其在文学欣赏、语言表达等方面得到全面提升。文章将围绕阅读素养的概念、学生阅读素养的影响因素以及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素养的策略展开讨论,强调实施策略的评价与调整对教学的重要性。

一、 阅读素养的概念与重要性

(一)阅读素养的定义与内涵

阅读素养是个体在阅读过程中展现的一种高度综合的能力,远不仅仅是简单的文字解读与记忆。其内涵涵盖了多个关键层面,体现了个体在文本理解、信息应用和思维运用方面的能力。阅读素养要求个体具备良好的文字阅读能力,包括识字、词汇掌握、语法理解等基础要素,是构建阅读理解的基石。然而,阅读素养不仅局限于文字的“看得懂”,更注重对文字深层次的理解。个体需要通过对语言表达的敏感性,准确地把握作者的意图,理解文字背后的思想和情感。阅读素养还包括批判性思维的运用,个体需要具备辨别事实与观点、评价论证的能力,能够在阅读过程中独立思考、质疑并形成独立见解。思辨能力不仅培养了个体的独立思考意识,还提高了对信息的筛选和分析能力。

(二)阅读素养与语文教学的关系

阅读素养与语文教学紧密相连,语文教学不仅是培养学生阅读素养的途径,更是塑造学生综合语言能力的主要平台。语文教学通过多元化的方式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文本和语境,促使其在阅读中培养多方面的能力。语文教学通过引导学生阅读文学作品,拓展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文学作品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语言素材,更通过情节、人物塑造等元素引发学生对文学的深层次理解。通过对文学作品的研读,学生能够感受到不同时空背景下的文化底蕴,培养对多元文化的敏感性,提高文学修养。在阅读过程中学生不仅要理解文字表面含义,更要能够深入思考作者的用词选择、结构安排等,培养对文字的深刻洞察力。通过分析、评价文本,学生逐渐形成独立的见解和观点,培养批判性思维,提高综合素养。此外,语文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课堂讨论、写作训练等方式锻炼学生清晰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提高语言表达的流畅性和准确性。

(三)阅读素养对学生综合发展的意义

阅读素养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知识,通过阅读不同领域的文本学生能够获取广泛的信息,建立丰富的知识体系。不仅提高了学科学习的效果,还培养了学生对多元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阅读素养的提升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应对日益复杂和多样的学科要求。阅读素养培养了学生的情感态度,文学作品、历史故事等阅读材料常常蕴含丰富的情感元素,通过阅读学生能够理解和体验不同情感状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情感智慧,提高学生对人生、社会的情感认知,使其更具同理心和情感表达能力。此外,阅读素养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广度,不同领域的文本包含了各种观点、文化背景和思想观念,通过阅读,学生能够接触到多元的思维方式,促使学生超越狭隘的视野,培养开放、包容的思维方式,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应对未来社会的变化和挑战。

二、 学生阅读素养的影响因素

(一)外部因素

学生阅读素养的塑造不仅仅依赖于学校教育,而是受到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文化等多方面的外部因素的共同影响,这些因素在学生阅读发展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家庭是学生最初接触阅读的场所,家庭环境对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至关重要。一个富有阅读氛围的家庭通常会有大量书籍,父母的阅读习惯和态度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通过亲子阅读活动,家长能够成为孩子阅读习惯的引导者,同时在家庭中传递知识和情感,使阅读成为孩子生活的一部分。

学校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场所,学校的教育质量和教学环境直接关系到学生的阅读素养。学校应提供丰富的图书馆资源鼓励学生广泛阅读,还可以组织有趣的阅读活动,使学生能够在学校中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态度。教师在课堂上的示范和引导也是关键,教师的热情和对文学作品的深刻理解会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社会文化因素是外部环境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社会对阅读的重视程度、文化传统对学生的阅读影响深远。文学活动、阅读推广活动等社会文化活动有利于形成积极的阅读氛围,促使学生更主动地融入阅读的世界。社会文化对塑造学生的价值观、审美观以及对知识的热爱都具有积极作用。

(二)内部因素

学生的阅读素养受到多方面内部因素的影响,其中阅读兴趣、动机、学科知识水平以及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是内部因素中的主要部分。阅读兴趣是学生主动进行阅读的关键动力,而动机则是推动学生深入阅读的内在动力源。学生对特定主题或体裁的浓厚兴趣会激发学生深入阅读的欲望,使阅读变得更为主动和愉悦。阅读动机与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和对个人发展的追求密切相关,强烈的动机促使学生更愿意投入时间和精力进行深度阅读,从而提高阅读素养。

学生的学科知识水平直接影响阅读理解的深度和广度,具备一定的词汇量、背景知识等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内容,使阅读更为高效。在各个学科领域的知识积累为学生深入阅读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使其能够更好地理解专业性较强的文献和文章。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是内部因素中不可忽视的要素,高水平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使学生能够更深层次地理解和评价文本,提升阅读的深度和广度。学生对信息的敏感性和对问题的独立思考能力直接影响其在阅读中的表现,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对提升阅读素养具有积极作用。

三、 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素养的策略

(一)多样化的文学作品选择

多样化的文学作品选择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扮演着关键的角色,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兴趣、认知水平和学科特点,合理选择经典文学、当代作品、小说、诗歌等不同体裁的文本,以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当代作品的选择能够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当今社会的文学創作。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接触一些现代小说、散文以及当代诗歌等文本,使学生对当前社会和文学风貌有更直观的认识。例如,通过阅读当代作家的小说,学生能够了解现代社会变革中个体命运的抉择,促使其对社会问题产生深刻思考。此外,多样的文学体裁选择也是关键。小说、诗歌、散文各具特色,通过涉猎不同体裁,学生可以培养多层次的文学鉴赏能力。教师可以精心选择一些既有深度又贴近学生生活的文学作品,以促进学生在不同文体中感受语言之美,培养对不同表达方式的理解能力。

以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诗歌《观沧海》为例,多样化的文学作品选择有利于满足学生不同的阅读需求和兴趣。经典文学作品如《红楼梦》《西游记》等可以拓展学生的文学视野,让学生接触到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当代作品如余华的小说、诗歌等则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反思当今社会的变革和文化内涵。小说、诗歌、散文等不同体裁的作品则能锻炼学生对不同文体的辨析和欣赏能力,培养学生多层次的审美情感。实践中教师可选介绍作者、背景知识,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好奇心。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意境描绘、修辞手法等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敏感性,通过小组讨论学生可以分享对诗歌的个人理解,拓展视角,培养合作精神。教师还可结合实际生活,引导学生通过亲身经历,用诗歌的形式表达自己对大自然的感悟。通过实践活动,学生不仅在课堂上感受到了文学作品的魅力,还能将阅读融入生活中,提高阅读的实际应用能力。

(二)阅读技巧的培养

在阅读素养培养中,教师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速读和精读能力,使其能够更全面、深入地理解文本的同时培养批判性思维,提高学生面对文本时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速读和精读是相辅相成的阅读技巧,教师在教学中应综合运用两种技巧,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既能快速把握文章的主旨,又能深入理解文章的细节。速读注重快速获取主旨信息,培养学生对文章整体结构的把握能力。通过问题导向的速读训练,学生可以在较短时间内迅速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和结构。精读则注重深入理解文章,侧重挖掘文章中的细节,培养学生对语言表达和修辞手法的敏感性。在精读过程中,学生能更深入地理解作者的意图,提高对语言细节的敏感度。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是阅读技巧培养的重要方面。批判性思维能促进学生对文本的深刻理解,并提高学生面对复杂问题时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评价,提出自己的见解。通过讨论,学生能够更深刻地理解文本,形成独立的思考和见解。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在阅读中培养对事物的分析能力,提高对信息的辨别和评价水平。

以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济南的冬天》为例,可通过速读和精读的训练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挖掘语言细节,以小组形式展示成果并通过提问激发批判性思考。教师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迅速浏览文章,抓取主旨信息。通过问题导向,教师可以提出一系列问题,例如:“文章主要讲述了什么?”“作者想要传达怎样的情感?”这有利于培养学生对文章结构的快速把握能力,使其能够在短时间内获取文章的基本信息。教师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深入的精读,学生需要注重挖掘作者使用的修辞手法、精选词语等语言细节。通过教师提供的问题或指导,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文章,体会作者的表达技巧和意图,旨在提高学生对语言细节的敏感性,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学生以小组形式展示自己的精读成果,每个小组可以选择一个重要段落或语言亮点进行展示,分享理解和感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的同时,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看待文章,拓展思维广度。教师提出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如:“作者通过哪些描写手法展现出济南冬天的景象?”“你觉得作者的写作目的是什么?”学生进行小组或全班讨论以后,能够激发学生对文章的批判性思考并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学生可以通过互相交流,分享不同的见解和观点,形成对文章的更全面理解。

(三)创设丰富的阅读环境

学校创设丰富的阅读环境,首先需要建设图书馆、文学角、读书角等场所。图书馆是学生获取图书资源的主要场所,要确保馆内书籍丰富多样并包含各个层次和类型的文学作品。此外,学校还可以在校园中设置文学角和读书角,为学生提供一个安静、舒适的环境,激发学生自主阅读的欲望。定期组织阅读推广活动也是创设丰富阅读环境的关键,通过举办读书分享会、文学沙龙、阅读比赛等活动提供学生展示阅读成果、互相交流的平台。活动不仅能够增强学生对阅读的兴趣,还有利于形成积极向上的阅读氛围。

以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为例,教师可以采取实践活动,旨在通过图书馆参观、文学角设立、阅读分享会等方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自主性。教师组织学生前往学校图书馆,在图书馆中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馆内的图书资源,包括各类经典文学、科普读物、小说等。通过引导学生挑选符合个人兴趣的书籍,学生能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阅读的氛围,培养对图书馆资源的主动利用和阅读的自主性。在校园内设置文学角,可以摆放经典文学作品、名人传记、文学评论等,通过丰富多彩的陈设吸引学生主动进入,感受文学的魅力。教师还可以定期更新文学角的内容,根据学生的反馈和阅读兴趣调整展示的文学作品,使其更贴合学生的口味。教师可以邀请学生主动分享自己喜爱的书籍或阅读体会,通过同龄人之间的分享,学生能够了解到更多不同类型的文学作品,激发对阅读的兴趣。分享会也促进了学生之间的文学交流和互动,为彼此提供了新的阅读推荐。

(四)互动性教学方法的运用

互动性教学方法在培养学生阅读素养中具有重要作用,通过采用小组讨论、学生演讲、互动问答等形式,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阅读中进行思想碰撞、观点交流,提高学生的阅读深度和广度。互动性教学方法强调学生之间的互动合作,在阅读教学中,通过小组讨论,学生可以分享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互相启发并形成多元化的思考。学生演讲则是提高学生表达能力的方式,通过表达自己对文本的理解,不仅可以加深对内容的把握,还能培养学生对文学表达的独立见解。互动问答则能够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深入阅读。互动性教学方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合作精神。在小组讨论中学生能够在相互交流中共同解决问题,增进对知识的共建共享。学生演讲过程中,通过倾听他人的演讲,学生能够获取新的见解,促进个人认知的发展。互动问答不仅让学生参与知识的探索,还锻炼了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皇帝的新装》为例,教师设计的实践活动包括小组讨论、学生演讲和互动问答,旨在让学生通过互动深入理解文本,提高学生的表达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教师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组负责讨论文中的某一主题或情节。例如,可以让一组讨论皇帝的态度变化,另一组讨论平民的反应,以此类推。通过小组内的互动讨论,学生可以分享对文本的理解,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形成对话性的阅读氛围,有利于激发学生思考文本中更深层次的含义,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批判性思维。教师要求学生选择文本中一个场景或角色进行演讲,通过演讲,学生能够表达自己的观点、感悟和对文本的解读。演讲不仅提高了学生的个体表达能力,还让其他同学从不同的视角了解同一文本,学生间的表达和分享有利于拓展对文学作品的多元理解。教师提出一系列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回答。问题可以涉及文本的主题、人物性格、作者用词的用意等方面。鼓励学生之间互相提问促进思想碰撞,通过互动问答,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文本,并培养对文学作品的批判性思考能力。

(五)教师示范与指导

教师的示范和指导在学生阅读素养培养中具有关键性的作用。通过成为学生阅读的榜样,教师可以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定期的阅读指导则有利于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文本,培养其对文学作品的深度思考。教师通过分享自己的阅读经历、解读文本的独到见解能够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教师还可以选择具有启发性的文学作品进行诵读或朗读,使学生能够感受语言的韵律和表达的情感,增强阅读的乐趣。定期的阅读指导是教师示范和引导学生正确阅读的有效手段,教师可以通过讲解文本背景、解析重要语句、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思考等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教师还可以提供相关的学科知识和文学背景,拓展学生对作品的认知面,促进学生在阅读中形成更全面的理解。

以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回忆我的母亲》为例,教师可以开展朗读、文本解读和学生互动,旨在让学生通过多维度的体验深入理解文学作品,激发学生对文学的感受和思考。教师选择作品中具有情感共鸣的片段进行朗读,通过语音、语调的表达传达出作品中的情感色彩,使学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和思想。朗读的方式有利于拉近学生与文学作品的距离,激发学生对作品的兴趣。教师对作品进行深入解读,在解读过程中教师要注重解释生词、难句,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文学手法,深入挖掘作品的内涵。通过这一步,学生可以更全面地理解作品,提高文学鉴赏水平,培养对文学作品的深度理解能力。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在小组讨论中,学生可以分享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悟。通过互动,学生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听取他人的观点,拓展对作品的理解。互动的形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同时在小组中激发出更多深度的讨论,让学生对作品有更丰富的认知。

(六)整本书阅读培养

引导学生进行整本书的阅读是培养阅读素养的长远策略。通过整本书阅读,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感受作品整体氛围,提高阅读的连贯性和深度。教师可以选择适合学生水平的文学作品,通过分阶段、逐章的方式进行整本书的阅读,培养学生持久的阅读兴趣。通过连续的、系统性的阅读,学生能够更好地把握整体故事情节,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并感受作品的文学艺术性。整本书阅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耐心、毅力,提高学生的阅读深度和广度。在整本书阅读中,教师可以选择适合学生水平和兴趣的文学作品,采取分阶段、逐章的方式进行。在每个阶段的阅读后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享,引导学生理解故事发展、人物性格等方面的内容,使整本书阅读的过程更加深入、生动。

以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红星照耀中国》为例,教师可以进行阅读计划、阶段性讨论和主题研究,旨在让学生通过有计划的整本书阅读,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讨论作品的内涵。教师首先制订整本书的阅读计划,将书分为若干个阶段,每个阶段规定一定的阅读量。通过逐步推进的方式,教师能够引导学生有序完成整本书的阅读,阅读计划的设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持久阅读兴趣,同时使学生在每个阶段都能够集中精力深入理解作品的内容。在每个阶段的结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学生可以分享对本阶段内容的理解和感悟,交流自己對人物、情节、主题等方面的看法。通过小组讨论,学生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听取他人的观点,拓展对整本书的理解,同时培养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教师可以选择作品中的某一主题进行深入研究,可以选择人性、社会变迁等主题引导学生通过阅读相关文献、参与讨论,深入挖掘作品的内涵。主题研究旨在让学生在整本书的基础上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同时培养学生的独立研究和分析能力。

四、 实施策略的评价与调整

(一)定期进行学生阅读素养的测评

定期测评是教育评估中的一项关键步骤。对学生阅读素养进行定期测评有利于全面了解学生的阅读水平,并为教学调整提供有力支持。在进行定期测评之前,教师需要仔细选择合适的评价工具,确保选择的评价工具能够全面评估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素养水平,可以包括但不限于阅读理解测试、书写感想、文学作品分析等。确保评价涵盖不同文体和难度的文学作品,以确保评价的全面性和准确性。定期测评应该采用多样的评价形式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和表达能力,除了传统的笔试形式,也可以考虑口头表达、书写作品、小组讨论等形式,以全面了解学生的阅读水平和表达能力。

定期测评应该有规律地安排在学期内,可以每学期进行一次或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灵活调整,其时间安排有利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发展状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在进行定期测评时要确保评价的公正性和客观性,避免评价内容与教学内容过于脱离,确保学生在评价中有足够的展现机会。要保障评卷过程的公正,可以考虑采用双批改或多位教师评审的方式。定期测评不仅仅是对学生的一次考核,更应该建立起有效的反馈机制。教师可以通过详细的评语、个性化的建议向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自己的不足并有针对性地提升。

(二)分析评价结果并调整教学策略

获得阅读素养测评结果后,教师需要进行深入的分析,以了解学生在阅读方面的表现、优势和不足,其分析过程将为调整教学策略提供关键性的信息。教师应仔细分析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涉及评估学生对文本主旨的理解、对关键信息的把握以及对细节的分析等,通过针对其方面的分析教师能够识别学生在阅读理解方面的强项和需改进之处。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包括审美能力、对文学语言的理解和感受。通过学生的作品分析或书写感想,教师可以发现学生对文学作品表达的感情、意境的理解情况。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动机对阅读素养的培养至关重要,教师可以通过问卷调查、学生访谈等方式了解学生对不同文体、题材的阅读兴趣以及学生参与阅读的动机,这有利于教师更好地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教师还应当关注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是否有效运用了各种阅读策略,例如速读、精读、批判性思维等,分析学生在不同阅读策略上的表现可以为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阅读技能提供指导。

针对学生的具体问题教师可以设立个性化辅导时间,与每位学生进行一对一的交流。通过深入了解学生的阅读难点,教师能够提供量身定制的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个性化辅导有利于提高学生阅读的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差异化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兴趣和水平,设计不同难度和题材的阅读任务。为了确保每个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水平的文学作品,教师可以提供一系列选项,让学生根据个人兴趣偏好进行选择。差异化教学利于满足学生的个体需求,提高学生对阅读的积极性。为增强学生的参与度和深度理解,教师可以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引入互动性更强的元素,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实地考察等可以让学生更主动地参与阅读活动。通过案例分析,学生能够更深刻地理解文学作品,培养批判性思维。在课堂中教师可以专门设置时间培养学生的阅读策略,通过系统性的讲解和实际操作,教师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阅读技巧,如预测、提问、概括等以提高学生在阅读中的灵活性和深度理解能力,强化阅读策略的培养有利于学生更有效地处理各类文学作品。

五、 结论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素养,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通过多样文学作品的选择、阅读技巧的培养、丰富的阅读环境创设等策略,教师可以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提升学生的文学修养。这不仅有利于学科学习,更为学生成长奠定坚实基础。期望在过程中学生能够享受阅读的乐趣,培养批判性思维,不断提升自身的阅读素养。

参考文献:

[1]郜丽萍.核心素养理念下初中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策略[J].大庆社会科学,2022(6):144-147.

[2]黄玲.核心素养背景下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探究[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22(10):40-42.

[3]郑益群.核心素养导向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探究[J].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2022(10):108-110.

[4]蒋发聪.核心素养视野下初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J].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2022(8):83-85.

[5]闫晶晶.基于PISA阅读素养观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以《紫藤萝瀑布》教学为例[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21(7):55-57.

[6]欧阳芬,徐浩.借鉴PISA2018阅读素养框架选择阅读教学内容——兼谈统编本初中語文教材[J].语文建设,2018(19):25-29.

[7]马翠萍.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素养养成的策略探讨[J].西部素质教育,2016,2(15):166.

[8]陈涵,王家伦.阅读素养是学生终身受用的隐性资产——PISA给初中语文教学带来的思考[J].教学与管理,2014(28):40-42.

[9]廖先念.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素养养成研究[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2(7):162.

猜你喜欢
阅读环境阅读技巧阅读素养
高校图书馆阅览环境的人性化设计
大学生阅读素养现状分析及高校图书馆对策探究
浅谈如何做好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指导
试析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如何提高中职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参与度
近十年我国数字阅读的发展状况与趋势
初中语文散文阅读的技巧研究
关于高中英语教学中阅读解题的几点建议
从“知沟”理论谈城乡学生阅读素养差异
浅析初中语文中记叙文、说明文和议论文的阅读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