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市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实践总结

2024-04-26 18:23陈赟娟
中国种业 2024年3期
关键词:昆明市普查种质

陈赟娟

(云南省昆明市种子管理站,昆明650228)

昆明市海拔746~4248m,位于24.38~26.37°N,102.06~105.19°E,地貌类型多样,气象气候条件垂直差异和水平差异显著,素有“山下花开山上雪”及“十里不同天的景象”说法,得天独厚的地域气候条件造就了昆明市农作物种质资源的独特性及多样性。农作物种质资源作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及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性要素,能有效提供生物信息资源,保证原始创新,是农业科技原始创新与现代种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1]。我国已在1956 年和1981 年进行了两次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时易世变,为摸清目前我国农作物种质资源家底,防止资源流失等情况发生,全面普查和抢救性收集种质资源工作就显得刻不容缓。昆明市在部省级指导下及各级政府协调支持下组织开展了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

1 强化领导与支持,确保完成普查任务

1.1 加强组织工作从昆明市实际出发,制定了《昆明市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实施方案》。并在此基础上,召开工作推进会,发布《昆明市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指南》。为保证工作的有效性,建立第三次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工作包保责任制,结合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市种子管理站、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县(市)区农业农村局职能职责,由各单位牵头包保对应各县(市)区按质按量完成工作任务。注重协调各方面开展工作,对普查和收集过程遇到的问题充分调动主管部门、当地政府、承担单位、农民的积极性协同解决。涉及种质资源实物方面的问题,也加强对种质资源普查和收集工作人员的培训和指导,督促其深入学习技术规范,合理限制普查与收集任务的外包,及时解决普查和收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同时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承担单位积极争取当地政府支持,向有阅历的老专家、老农技人员请教,特别是走访一些退休农技人员。

1.2 成立领导小组及技术服务专家组,围绕计划任务开展工作在昆明市农业农村局种业处设行动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组织协调和监督检查,发放《昆明市农业农村局关于公开征集农作物种质资源的通告》,制作行动旗帜等;由昆明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组建的粮、经、果、蔬等专家技术团队,负责技术咨询事宜;在昆明市种子管理站设协调工作点,负责普查与收集行动的组织协调和日常管理;由昆明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市畜牧站)组建牧草专业专家团队,提供技术支持,负责制定技术方案,提供技术咨询;由各县(市)区农业农村局承担各辖区具体普查与收集工作。

1.3 争取各级政府配套支持部级资金共到位约61.6238 万元,用于物资购买、车旅、专家咨询、培训、劳务费等。9 个县(市)区开展此次行动任务,承接主体为昆明彤骏农业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由农业农村部种业管理司与承接主体签订政府购买服务合同,并下拨工作经费。昆明市9 个普查县(市)区农业农村局分别与昆明彤骏农业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签署《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工作合作协议》,明确双方权利与义务。昆明彤骏农业规划设计研究院根据《中央本级项目支出预算管理办法》(财预〔2007〕38 号)及《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规定,负责对昆明市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的专项资金进行管理,报销9 个普查县(市)区在普查工作中项目实施与管理相关的专项费用。

1.4 加强宣传引导,提高群众参与度充分利用电视台、报刊、网络、广告等媒体平台大力宣传昆明市开展的此次工作,多角度、多渠道全面提升全社会知晓度与参与度,同时积极发放、粘贴《昆明市农业农村局关于公开征集农作物种质资源的通告》,确保此次普查与收集行动取得实效,切实推动此项工作的开展。

2 制定普查内容及方法

2.1 普查内容包括1956 年、1981 年、2014 年3年的粮、经、果、蔬、牧草等培育品种或地方老品种资源的名称、特征特性、分布地点及种植者认知等;重要作物的野生近缘种的生态环境、地理分布及濒危状况等[2];以上作物的栽培历史、制度,品种换代更新、社会经济对品种变化的影响等。

2.2 普查方法一是采取查阅档案历史资料,走访老干部,多专业、多系统联合论证等方式,对全市9个普查县(市)区的农作物种质资源进行全面普查;二是是深入镇、乡、村,向当地老农技人员、老农民询问品种起源、历史、传说、保存、保护、流转、种植等信息资料,开展实地考察;三是根据所获信息分别填报1956 年、1981 年、2014 年 3 个时间节点的普查表。

3 根据普查内容及方法制定收集内容及方法

3.1 收集内容在全面普查基础上,对珍稀、源远流长、名优特有等地方老品种和野生近缘种进行了查找,并且采取了抢救性措施,以保护这些珍贵的农作物品种。

3.2 收集方法自2020 年开始,共计有143 个单位3327 人参加农作物种质资源收集,出动车辆307辆(次)、行程5.97 万km,走访85 个乡镇558 个行政村883 次,同时,做好收集物资保障,包括相机、GPS 设备、指南针、铅笔、橡皮、标签、网袋、手电筒、对讲机、望远镜、雨衣、小刀、铁锹、枝剪等。根据乡(镇、街道)农业综合服务中心提供的线索走访交通闭塞村庄、部分少数民族集聚区,通过老人、老农科人员详细了解当地资源情况,并找到资源所在的准确位置,通过花伴侣、形色等软件辅助鉴定植物科、属、种,对符合征集要求的种质资源按《农作物种质资源收集技术规程》进行收集,根据普查办规定的重量、净度要求,收集足量的种子,写好标签装入网袋,对征集现场、种质资源生存环境、主要特征特性、植株、花、种子等进行拍照,填写种质资源征集表。征集工作结束后对种质资源进行扩繁、鉴定,调查相关性状,拍摄各生育时期典型性状照片,填写入库清单等表格。

4 普查成效

领导小组充分发挥组织、领导、指挥、物资供应及跨部门的协调及技术指导作用,专家技术组提供技术支撑,县、镇、乡村级工作人员负责具体实际工作,全面建立建全工作联动机制,2020-2023 年历时4 年时间开展普查征集工作,相关数据经过县级210次核对、修定,市级100 余次核定,省级审核修改20余次,取得如下普查征集成效。

4.1 昆明农作物种植品种历史变迁昆明市1956年种植的主要粮食作物有411 种(9 个普查县(市)区累计,不去重复,下同),其中种植的地方品种有341 个,培育品种70 个。四大主要粮食作物:稻地方品种有103 个,培育品种有36 个;玉米地方品种有49 个,培育品种有10 个;小麦地方品种有43 个,培育品种21个;马铃薯地方品种25个,无培育品种。粮食作物种植总面积约为20.58 万hm2,其中玉米4.16 万hm2,水稻6.88 万hm2,小麦3.60 万hm2,马铃薯1.37 万hm2。主要经济作物油料、烟草、糖料、茶叶、纤维,果树,蔬菜等共计349 种,其中地方品种有328 个,培育品种有21 个。

昆明市1981 年种植的主要粮食作物有907 种,其中种植的地方品种有464 个,培育品种443 个。四大主要粮食作物:稻地方品种有147 个,培育品种有194 个;玉米地方品种有50 个,培育品种有75 个;小麦地方品种88 个,培育品种有110 个;马铃薯地方品种有28 个,培育品种有18 个。粮食作物种植总面积约23.20 万hm2,其中玉米4.49 万hm2,水稻6.30 万hm2,小麦4.95 万hm2,马铃薯1.97 万hm2。主要经济作物油料、烟草、糖料、茶叶、纤维,果树,蔬菜等共计558 种,其中地方品种有367 个,培育品种有191 个。

昆明市2014 年种植的主要粮食作物有605 种,其中种植的地方品种有118 个,培育品种487 个。四大主要粮食作物:稻地方品种有5 个,培育品种有80 个;玉米地方品种有22 个,培育品种有254 个;小麦地方品种有3 个,培育品种有50 个;马铃薯地方品种有8 个,培育品种有33 个。粮食作物种植总面积约20.70 万hm2,其中玉米7.54 万hm2,水稻2.45 万hm2,小麦2.67 万hm2,马铃薯2.43 万hm2。主要经济作物油料、烟草、糖料、茶叶、纤维,果树,蔬菜等共计1118 种,其中地方品种有324 个,培育品种有794 个。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昆明种植的作物品种发生了很大变化,主要粮食作物种植的种类1956 年最少,1981 年达到峰值,2014 年比1981 年有所减少,这是品种优胜劣汰的过程;随着时代的推进,种植的地方品种快速减少或消失,被培育品种所取代。主要经济作物种植的面积及品种随着时代的推进而逐步增多,种植的品种多为培育品种,部分种类成为产业种植,对当地的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另外,粮食作物种植的面积2014 年比1981 年有所减少,就四大主要的粮食作物而言,水稻种植随着时代的推进面积明显减少;玉米种植面积明显增加;小麦种植面积于1981 年达到峰值,2014 年有所减少;马铃薯种植面积也在逐年增多。经济作物种植品种随着时代的推进不断增加。

4.2 资源普查收集情况共征集资源470 份,其中粮食作物197 份、经济作物25 份、蔬菜52 份、果树108 份、牧草绿肥88 份,所收集的资源为老品种和野生种,种植很少,面临消失;各县(市)区收集情况为:东川51 份、晋宁60 份、富民37 份、宜良47 份、嵩明40 份、禄劝112 份、寻甸40 份、安宁43 份、石林40 份。上交国家种质资源库(圃)的农作物品种共有408 个,其中粮食作物179 份、经济作物16 份、蔬菜45 份、果树81 份、牧草绿肥87 份;各县(市)区提交入库情况是:晋宁48 份、安宁42 份、东川42份、富民30 份、寻甸39 份、禄劝95 份、石林34 份、宜良39 份、嵩明39 份。提交照片1415 张。收集的资源包括:本地特有品种、人工培育品种、野生近缘品种以及从国外引进的品种。

4.2.1 粮食作物收集情况粮食作物总数179 份,包括:玉米39 份、水稻4 份、马铃薯19 份、小麦6 份、大麦4 份、荞麦8 份、豆类81份、甘薯5 份、薏仁3份、籽粒苋3 份、青稞3 份、燕麦2 份、亚麻1 份、高粱1 份。

4.2.2 经济作物收集情况经济作物总数16 份,包括:油菜4 份、花生2 份、向日葵2 份、茶3 份、西番莲1 份、假酸浆1 份、苏子1 份、大麻1 份、冰粉籽1 份。

4.2.3 蔬菜收集情况蔬菜总数45 份,包括:白菜1 份、山药5 份、瓜类9 份、葱3 份、辣椒3 份、西红柿1 份、姜2 份、苋2 份、扁豆3 份、蒜2 份、蒌蒿1 份、芋2 份、韭菜1 份、萝卜1 份、芫荽1 份、蔓菁1 份、牛皮菜1 份、藠头1 份、地笋1 份、灰条菜1 份、茴香1 份、云参1 份、胡萝卜1 份。

4.2.4 果树收集情况果树总数81 份,包括:柿15份、花红5 份、苹果1 份、梨29 份、余甘子1 份、桃8份、酸柑子1份、李7 份、杏4 份、葡萄3份、山楂2份、罗望子1 份、樱桃1 份、枣1 份、无花果2 份。

4.2.5 牧草绿肥收集情况牧草绿肥总数87 份,包括:黎1 份、稗5 份、虎尾草1 份、狗尾草4 份、反枝苋4 份、车前草1 份、荩草2 份、木蓝1 份、泥胡菜1份、繁缕2 份、雀麦3 份、菥蓂1 份、戟叶酸模1 份、扁核木1 份、碎米荠1 份、婆婆纳1 份、野萝卜1 份、水苦荬1 份、山苦荬 1 份、细叶旱芹1 份、鼠麹2 份、长刺大黄1 份、蒿2 份、芒草2 份、锡金早熟禾1 份、华西小石积1 份、紫云英1 份、云南羊茅1 份、穗序野古草1 份、孔颖草1 份、画眉草2 份、细柄草1 份、蜈蚣草1份、硬秆子草1份、白草3份、天蓝苜蓿1份、云雾薹草1 份、竹叶草2 份、琉璃草1 份、龙葵1 份、锦葵1 份、水庶草1 份、荩草2 份、野燕麦2 份、棒头草2 份、筒轴茅1 份、鼠尾粟1 份、百脉根1 份、截叶铁扫帚1 份、多年生黑麦草1 份、千里光1 份、柯孟披碱草1 份、苞子草1 份、橘草1 份、甜根子草1 份、紫马唐1 份、千针苋1 份、草木犀1 份、白刺花1 份、灯芯草1 份、香附子1 份、砖子苗1 份、银合欢1 份。

4.3 抢救性保护情况据查证,此次昆明市征集的种质资源除玉米类、大豆类、油菜类于1956 年和1981 年分别收集过并交省级保存外,其他大部分种质是首次收集保存。如石林白糯玉米、圭额山白玉米;晋宁夕阳香糯;东川马尔科洋芋、蔓菁,大白马牙玉米、胭脂玉米;安宁草铺黄玉米、安宁高原黄玉米、安宁黄玉米、安宁白马牙玉米、安宁八街红玉米、安宁密马龙红玉米、安宁密马龙白玉米、安宁密马龙黄玉米、安宁北冲黄玉米;宜良大白糯、黑玉米、红玉米等只有个别农户种植,面临消失,此次有幸收集到并上交保存,对种质的延续保护利用有重要意义。野生种如安宁生藜蒿、野葱;晋宁野生刀豆等资源得到保护。牧草资源由于开垦、干旱、化学除草剂使用等,有的品种越来越少,此次收集保存对保护生物多样性有重要意义。

5 存在问题及建议

5.1 存在的问题一是县级实际工作辅助人员年龄偏大,人力不足是制约工作推进的主要因素。二是由于宣传力度不够,导致干部群众对保护农作物种质资源的重要性缺乏认知,从而使得他们无法及时获取有关种质资源的信息。三是由于年代久远,个别县(市)区档案馆、县志办、农业主管部门有关普查表中1956 年、1981 年部分信息缺失,可查的文献资料较少,给普查表的填写带来较大困难。

5.2 建立常态化工作机制种质资源普查、保护与开发利用是长期性、系统性工程,普查与收集应当持续有效开展,应随时发现随时收集上报[3]。随着城镇化进程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传统农业被现代农业取代,加之农民的生活与消费方式逐步发生变化,优势品种代替有缺陷品种速度快,一些地方特有品种正在逐步消失,其品种种类、种植面积也逐年减少[4]。因此建立健全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常态化工作机制就显得十分紧迫,这是把种质资源收集行动取得的成效延伸延展下去的有效手段,同时建议加强市县两级种质资源库(圃)建设,把优异地方种质资源就地保存,对优异种质资源进行繁殖、保护、利用。

5.3 建立资源共享平台截至2023 年3 月,我国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取得了明显成效,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库(圃)长期战略保存种质资源达到53万余份,保存数量位居世界第二,其中有超过一半被分发共享利用过[5]。这表明我国种质资源丰富,保护体系相对完善,各种有利基因蕴藏在这些种质资源中,分析、鉴定并进一步评价这些资源,发挥种质资源的潜力举足轻重。本次昆明市开展的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及收集成效显著,所收集的资源类型多样化,其中不乏有经世代相传的古老地方品种及久经考验的具有较强抗逆性和适应性的品种[1],这些品种或将直接推广应用,或将继续发掘潜在价值。国家应逐步开发完善种质资源共享多元化平台,以规章制度为导向,让科研院所、高校、种子企业等相关单位共同参与鉴定、评价、创新与利用,发挥平台作用,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种质创新。

5.4 构建农作物普查奖惩机制应在普查收集工作中建立健全农作物普查收集奖惩机制,开发设立各级奖项旨表彰在普查过程中有重大资源发现的个人、优秀普查与收集技术人员、优秀普查与收集技术团体及无私奉献的老干部、老农技人员、老农户等,同时对有过失者应设立处罚机制,这是提高普查收集技术人员积极性的有效手段。

猜你喜欢
昆明市普查种质
华南地区最大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库建成
立即全面普查 警惕二代粘虫发生
昆明市明良汇江水泥制造有限公司
胡春华强调:确保脱贫攻坚普查取得圆满成功
昆明市延安医院
昆明市测绘研究院
亚麻抗白粉病种质资源的鉴定与筛选
关于农业文化遗产普查与保护的思考
贵州玉米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及核心种质库构建
红锥种质早期生长表现